课时作业(二十二)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其根本目的是( )
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
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2.(3分)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3.(3分)世界政治力量非常分散,根本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世界不仅存在着“一超”“多强”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而且存在越来越强大的“非极力量”。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这表明( )
A.“一超多强”被“非极化”取代
B.“非极化”趋势妨碍全球化进程
C.大国霸权的影响消失殆尽
D.“非极力量”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4.(3分)[2024·山东菏泽一中高一月考]据《国际组织年鉴》统计,20世纪初以来国际组织的数量变化大致如表所示。由此可知( )
时间 政府间组织 非政府间组织 合计
1909年 37个 176个 213个
1951年 123个 832个 955个
1989年 4 068个 20 063个 24 131个
2005年 7 350个 51 509个 58 859个
A.众多组织的成立遏制了国际冲突
B.国际协作日益密切和细化
C.政府间合作滞后于非政府间合作
D.二战前国际合作需求较低
5.(3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正向纵深发展。通过调整合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突破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传统观念。这种变化( )
A.推动了亚太经合组织创立
B.消除了国家间实力的差别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6.(3分)[2024·广东梅州高一期末]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7.(3分)“21世纪,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到全世界。”这主要说明互联网( )
A.没有带来科学技术的变革
B.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更新
C.消除了人类社会的隔阂
D.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
8.(3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旧金山和北京的人们都穿着牛仔裤和T恤衫。法国人关闭小酒馆,选择了便捷时尚的汉堡等快餐。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几乎在世界各国上演。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使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C.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D.导致社会信息化的弊端显现
[提能培优练]
9.(3分)有人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等,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在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性逐渐增强
10.(3分)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1994—1996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从3.5%下降到1.5%,同期墨西哥从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也从10%下降到4.9%。由此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
A.促进了全球自由贸易发展
B.不利于墨西哥经济的发展
C.降低了成员间的贸易成本
D.确立了美国贸易霸权地位
11.(3分)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必将为文化多元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观点表明( )
A.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B.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C.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D.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12.(3分)1967年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下图与“信息化”密切相关,该图主要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A.推动着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
B.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结构
C.加速了世界生产的融合趋势
D.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13.(14分)[2024·山东临沂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全球互动只会越来越剧烈,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近两年来,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摘编自韩雅楠《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家主权面临限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各民族国家在申请加入或想得到援助、贷款时,就不得不接受其强制性的有时甚至是苛刻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移交了出去。面对急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在本质上是知识经济,当前新的有生命力的技术大多被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掌握,发达国家权力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权力越来越小。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使强势国家有机会压榨、胁迫弱势国家,限制和削弱弱势国家的主权。在理论上,一些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国家主权过时论”,对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反对霸权的立场横加干涉和无理指责。
——摘编自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逆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主权带来的挑战与冲击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对策。(4分)
14.(12分)[2024·湘豫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伙伴关系”在冷战时代属于结盟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经提出把同西欧、日本的盟国关系调整为“伙伴关系”,以表示美国同它们享有平等地位。但冷战结束后出现的“伙伴关系”却有新的含义,它是一种不结盟的关系,其主要特征是:结成这种关系的国家各方都能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形式灵活,可深可浅,可进可退;不危及第三方利益,而且能促进多国关系互动,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这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已被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广泛采纳,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以各种名目频频出现。
——摘编自顾关福《解析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关系》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可选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信息自拟论题,但要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说明清晰。)
课时作业(二十二)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解析:据材料“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故选B项;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是冷战时期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D项所述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答案:B
2.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日本是经济大国,但由于拒绝对战争罪行反省,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匹配,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意味着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故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由于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因此被其侵略过的邻国并不支持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关系较为紧张,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
3.解析:由材料“大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取决于它与‘非极力量’寻找共同语言的能力而非其军事实力”可知,“非极力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合作。据表格信息可知,自20世纪初以来国际组织数量出现了大幅的增长,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加强,国际协作日益密切和细化,故选B项;20世纪以来大大小小的国际冲突仍存在,“遏制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政府间组织少于非政府间组织不代表政府间合作滞后于非政府间合作,排除C项;D项信息由表格无法得出,排除。
答案:B
5.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区域性经济集团规模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的国家也能结成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使整个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C项;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材料体现的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在国际分工中也处于优势地位,故选C项;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只是表象,控制力加强的原因在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故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故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据材料“用电脑延伸人脑……瞬间传到全世界”可知,互联网技术是对人们传统的交往和交流方式进行革命性的革新,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故选D项;互联网的发展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变革,排除A项;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旧金山和北京的人们都穿着牛仔裤和T恤衫。法国人关闭小酒馆,选择了便捷时尚的汉堡等快餐”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冲击了各国的文化,使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故选B项;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了现象,并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态度,且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冲击了各国的文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弊端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9.解析:由材料可知,“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趋势,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多元多体方向”即政治多极化趋势,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力量的兴起,体现不出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性的增强,D项错误。
答案:C
10.解析:材料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美国和墨西哥两国间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都降低了,这有利于降低成员间的贸易成本,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美的区域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墨西哥从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降幅明显,这有利于墨西哥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说明美国与墨西哥在贸易地位上相对平等,不能由此得出“确立了美国贸易霸权地位”,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由材料“经济全球化必将为文化多元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将变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故C项正确;“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文化开放而非“文化保护主义”,排除B项;“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该图反映了计算机诞生后,随着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推动着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经济模式等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故A项正确;图中信息无法反映信息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影响,B项错误;图中信息虽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但无法体现世界生产的融合趋势,C项错误;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人类社会分工更加精细而不是分散,D项错误。
答案:A
13.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受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可知,“逆全球化”潮流受到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在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困、冲突、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知,导致“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带来贫困、冲突、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小问影响,从文化全球化的利弊两个角度解答,据材料一“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可知,文化全球化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据材料一“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可知,文化全球化成为发达国家推行国家意志的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会受到冲击。第(2)问表现,据材料二“国际组织及一些地区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实际上就是民族国家将部分主权移交了出去”可知,国际组织作用增强使民族国家出现主权让渡;据材料二“面对急于……跨国公司动辄以阻碍资金和技术的流入为要挟,迫使东道国政府为其在当地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创造便利”可知,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主权形成了“胁迫”;据材料二“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在本质上是知识经济……技术侵略、技术殖民、技术霸权等政治欺压现象也会相应而生,使强势国家有机会压榨、胁迫弱势国家”可知,经济知识化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第(3)问对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首先,从理念上要牢固树立全球化的意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其次,强化主权意识,积极通过各种途径维护国家利益;第三,发展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创新;第四,政治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
答案:(1)原因:欧美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带来贫困、冲突、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影响:促进了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发达国家推行国家意志的手段;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会受到冲击。
(2)表现:国际组织作用增强使民族国家出现主权让渡;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形成了“胁迫”;经济知识化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
(3)对策:要积极参与全球化;强化国家主权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发展教育,进行科技创新。
14.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如根据“能促进多国关系互动,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这种新型的‘伙伴关系’已被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广泛采纳,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以各种名目频频出现”可以拟定论题:新型“伙伴关系”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说明。说明时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示例
论题:新型“伙伴关系”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说明:国家实力和国际形势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新型“伙伴关系”正是国际格局变化的产物;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一超独大,但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等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世界格局日益向多极化发展;各大国针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为了能够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平等、灵活的地位,广泛建立了新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危害第三方利益的基础上,有利于实现国家间的“共赢”或“多赢”,也有力地促进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总之,新型“伙伴关系”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产物,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