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七)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目的是建立商业殖民区,建立矿业、农业和商业基地。为此,他把旧大陆的大量工具和种子源源不断地运进新大陆,同时将新大陆的玉米、花生等运回旧大陆。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引发了价格革命 B.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C.有利于殖民地发展 D.目的在于掠夺财富
2.(3分)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据统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就有约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等传染病。这一现象( )
A.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
B.使得美洲印第安人整体灭绝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
3.(3分)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在澳门经商的葡萄牙人建立起澳门—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等三条贸易航线。葡萄牙商人通过澳门输出生丝、丝织品以及各种中国土特产品和矿产制品,经由澳门运入中国内地的主要有胡椒、檀香、象牙、白银等。这( )
A.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贸易分工
B.推动了欧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C.导致中国市场的白银大量外流
D.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网络
4.(3分)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生产的10万至13万吨白银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了约80%,这些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发生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5.(3分)[2024·广东江门高一月考]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白人获得黑人奴隶后,主要用于种植园和矿山,长期经营带来了大量财富。这说明黑奴贸易( )
A.客观上推动拉丁美洲的开发
B.冲击了拉丁美洲封建统治
C.提升了拉丁美洲的世界地位
D.改变了拉丁美洲种植结构
6.(3分)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商品输出是早期殖民扩张的手段
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7.(3分)[2024·河北唐山高一质检]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2.6 3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引发价格革命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8.(3分)[2024·山西运城高一期中]新航路开辟使“文明舞台限于亚欧大陆的格局归于终结,东西方开始进入了一个互相认识的全新时期”。材料中“全新时期”的含义是( )
A.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C.东方开始落后于西方
D.东西方文明间的冲突加剧
[提能培优练]
9.(3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各种高产作物传入欧洲,有人统计,仅土豆一项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增长25%,使欧洲城市化率增加27%到35%,并催化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这反映了( )
A.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深远影响
C.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10.(3分)在西班牙的主导下,每年满载中国货物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启航,历时5个月抵达航线终点——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卸下中国货物以后,再装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条(元)返航,3个月后折返马尼拉。久候此地的华商用丝绸等商品换取白银后返回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繁荣( )
A.表明印度洋贸易地位日益衰落
B.加速了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革新
C.为西班牙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D.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11.(3分)[2024·江苏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510—1650年英国南部小麦、羊毛价格指数和地租变化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英国( )
A.生产方式变革刺激消费需求上涨
B.重商主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C.世界市场扩展导致商品结构变化
D.价格革命加快社会转型进程
12.(3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如下图)。由此推知(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确立
B.贸易中心转移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13.(14分)[2024·福建漳州高一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发了特许状,允许商人集股组建东印度公司,垄断与东印度的贸易。该公司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转向印度建立根据地,拥有军队和舰队。18世纪中叶起,东印度公司通过战争排挤法国、荷兰势力,建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将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掠取中国的茶叶和生丝。英国政府依靠它在印度的财产和武装,对缅甸、阿富汗及其他亚洲国家进行掠夺战争。后来,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很多商人都极力反对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为适应新兴工商业资本的发展要求,英国政府先后取消该公司对印度(1813年)和中国(1833年)的贸易垄断权。1858年公司被撤销。
——摘编自[日]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与衰的时代背景。(6分)
14.(12分)[2024·山东潍坊高一下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此处(马尼拉)对中国和印度诸地进行的贸易,主要是来办那些供应墨西哥和秘鲁王国的货物,这些货物是:香料、各种中国丝织品和中国制品,特别是丝袜,我听说每只船经常携带不少于五万双;大量的印度原料,如印花布和白洋布(这种布在美洲穿得很多);还有其他一些很精致的器物如金匠饰品等。这些饰品大多系马尼拉城中的中国人制作的,因为据说至少有两万中国人常居该处,充当仆役、匠人或面包师。所有这些货物均汇集于马尼拉,从此处运往墨西哥王国的阿卡普尔科港口。
——摘编自[英]华而特《1740—1744年环球航海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课时作业(七)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哥伦布把新大陆的玉米、花生等运回旧大陆,把旧大陆的种子运往新大陆,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价格革命,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新旧大陆之间物种的交流,而非新航路开辟对殖民地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哥伦布掠夺财富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天花、麻疹和白喉等疾病的病原体也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大洋洲等地,造成了当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劳动力短缺,奴隶贸易兴起。随着奴隶贸易的进行,美洲、大洋洲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这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故A项正确。
答案:A
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贸易航线及贸易活动可知,澳门实际上成为中国内地与外国商品交流的转运站。16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正值明末清初,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中国经济发达,在这一贸易体系中,大量白银流入澳门进而流入中国内地,中国成为这一贸易网络的中心,D项正确;此时期的国际贸易分工主要表现为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分工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推动了欧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对材料内容的夸大,B项错误;这一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丝银贸易”体系涉及欧洲、西属美洲和亚洲的中国,这有利于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西属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不能体现出其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的发生,故A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黑奴贸易的影响。欧洲白人利用黑人奴隶开采矿山和经营种植园,在获得大量财富的同时,客观上使拉美得到了开发,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对拉丁美洲的封建统治有影响,排除B项;题干中只提到欧洲白人在拉丁美洲牟利,这并没有使得拉丁美洲国际地位提高,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拉丁美洲种植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和伦敦都办起了交易所,这是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因此D正确;1531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尚未基本形成,A错误;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且这指的是荷兰对世界航运业的垄断,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B错误;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且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C错误。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价格革命。据表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部分国家物价飞涨,引发了价格革命,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物价上涨,并未涉及商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价格革命,这并非经济实力决定的,排除C项;殖民战争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新航路开辟使仅限于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的格局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的体现,故选A项;其余三项虽都属于这一“全新时期”的内容,但均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
答案:A
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使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不能说明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项错误;“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印度洋贸易地位及拉丁美洲国家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A、B两项;材料未体现西班牙将这些资本运用到发展本国的工业上,排除C项。
答案:D
11.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地租价格波动较大,而小麦和羊毛价格持续上涨,这是价格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使按传统方式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衰落,加快了社会转型,故选D项;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小麦、羊毛价格指数和地租变化情况,没有涉及生产方式变革,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而材料主旨是农业方面价格指数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小麦、羊毛价格指数和地租变化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商品变化,不能说明商品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答案:D
12.解析:由图可知,当时世界市场的中心区在西北欧,半边缘区主要在欧洲的部分地区,边缘区在美洲等地,结合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美洲等产生的影响可知,不同贸易区域的划分是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故D项正确;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确立的是商业革命,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排除;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区,C项错误。
答案:D
13.解析:(1)据材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发了特许状”可知,国家支持;据材料“允许商人集股组建东印度公司”可知,股份制;据材料“垄断与东印度的贸易”可知,垄断贸易;据材料“拥有军队和舰队”可知,拥有武装力量;据材料“建立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可知,殖民掠夺。(2)第一小问兴的背景,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第二小问衰的背景,据材料“为适应新兴工商业资本的发展要求,英国政府先后取消该公司对印度(1813年)和中国(1833年)的贸易垄断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商业资本繁荣;据材料“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很多商人都极力反对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可知,垄断贸易阻碍英国经济发展。
答案:(1)国家支持;股份制;垄断贸易;拥有武装力量;殖民掠夺。(任答四点即可)
(2)兴:新航路开辟;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衰: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商业资本繁荣;垄断贸易阻碍英国经济发展。
14.解析:据材料“从此处(马尼拉)对中国和印度诸地进行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可以提炼观点主题:太平洋贸易促进东西方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对以“马尼拉”为核心的大帆船贸易进行具体论述。最后进行总结,“马尼拉帆船贸易”作为太平洋贸易,引起了欧亚美三洲大陆之间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变化,并促进了全球化发展。
答案:主题:太平洋贸易促进东西方交流。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他们使用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中国、印度等地生产的手工业、香料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这一贸易促进了亚洲与美洲的经济往来,满足了西班牙殖民者及美洲当地的商品需求;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促成了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伴随着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对各地的文化生活、社会风貌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