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作业(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2:3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该效忠誓词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  )
A.宗法分封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市民自治制度
2.(3分)[2024·湖北武汉高一期中]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欧,如果领主违反惯例,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惩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这说明(  )
A.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C.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
D.佃户一直受到领主的剥削压迫
3.(3分)[2024·山东滨州高一期末]“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前所未有的一个社会集团……出现了。”材料中的“社会集团”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市民阶层
C.封建贵族 D.无产阶级
4.(3分)中古时期的西欧,有的城市力量强大,很早开始自治且还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有的城市用金钱一次性赎买城市自治权;有的城市是在与领主的激烈斗争中取得自治权的;有的城市还出现领主主动授予城市特权的情况。这些现象(  )
A.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B.体现了领主统治的衰败
C.根源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得益于斗争形式的多样
5.(3分)[2024·河南安阳高一期末]中世纪晚期的君主们出资组建了大量的大学,他们向大学提供各类特许权作为实质性的支持,包括限价供应、减免赋税、免除军役等。君主们此举旨在(  )
A.抑制教皇特权 B.繁荣学术文化
C.加强世俗王权 D.促进社会转型
6.(3分)[2024·福建南平高一月考]中世纪西欧教会主张“神权说”,强调教皇代上帝把政权及政权所辖的土地、人民授予国王,受封的国王是教皇的隶属或佃户。这反映出(  )
A.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B.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C.教权对世俗王权的制约
D.国王宣扬君权神授
7.(3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一切债务,主债务人清偿时,替他做担保的一切人因而被免去债务;若保证人清偿,不但他本人而且主债务人也会被免去债务。这一规定(  )
A.界定了债务人的职责
B.保障了债权人拥有的权利
C.明确了担保人的职责
D.为解决债务纠纷提供依据
8.(3分)[2024·黑龙江牡丹江高一期中]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同时也是全方位对外扩张的鼻祖。他开始执政后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竭力巩固专制政权,强化国家中央集权。据此可知,“他”是(  )
A.亚历山大 B.查士丁尼
C.伊凡四世 D.穆罕默德
[提能培优练]
9.(3分)[2024·四川成都高一检测]11世纪初期,法兰西西部的伯爵威廉曾答应为其封臣雨果物色一位妻子,但之后又不允许雨果结婚。他不让雨果继承其应得的土地,当其他人想要夺取雨果的土地时,他也没有提供帮助。最后,雨果违抗了伯爵。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古西欧封君与封臣之间(  )
A.互有权利义务 B.以土地为核心
C.矛盾无法调和 D.以血缘为纽带
10.(3分)[2024·江苏南通高中检测]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11.(3分)1245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宣布:在国王领地内禁止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在王室领地以外,实行“国王四十日”和平的制度,在此期间不准打仗,有纷争上诉国王裁决。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增强国王权威 B.彰显了大众民意
C.基本完成法兰西统一 D.消除了内部分裂
12.(3分)《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其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些规定说明(  )
A.法典注重调解民事纠纷安定秩序
B.法典突出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法典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各族人
D.法典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位服务
13.(14分)[2024·广东高一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摘编自马克垚《欧洲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三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城市有自己的法庭和武装,有权宣战、媾和。城市通过选举产生的市长、法官等管理人员,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是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的理解。(8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历史名城锡耶纳被誉为中古时期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结构形态在中古时期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意大利乃至西欧的某些历史现象。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面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为宗教中心外,锡耶纳还有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权贵家族私邸,这些权贵各据一处,私战不已。从1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锡耶纳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经济最耀眼的明星。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会开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庇护之下,一方面,大教堂成为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会的权威以维护自身统治。
——摘编自朱明《从大教堂到市政厅:中世纪晚期锡耶纳的城市空间转型》
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简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述准确全面。)
课时作业(三) 中古时期的欧洲
1.解析:据材料“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和封臣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成双向的契约关系,C项正确,排除B项;宗法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市民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庄园。根据材料“如果领主违反惯例,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惩罚”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故选B项。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城市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平民的传记。前所未有的一个社会集团……出现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社会集团”指的是市民阶层,故选B。
答案:B
4.解析:据材料“发展为独立的城市国家”“一次性赎买”“与领主的激烈斗争”“领主主动授予”等可知,中古西欧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方式多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自治城市的出现,在当时还不足以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排除A项;据材料“与领主的激烈斗争”“领主主动授予”可知此时领主势力强大,排除B项;斗争形式多样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王权的加强。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世纪晚期君主们通过组建大学和向大学提供各类特许权作为实质性支持,从而扩大世俗权力,故选C项;抑制教皇特权的目的还是加强世俗王权,排除A项;繁荣学术文化只是客观作用,排除B项;中世纪晚期君主组建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自己的权力,而非促进社会转型,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欧洲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教会的“神权说”,强调教皇将政权及政权所辖的土地、人民授予国王,这体现了教权可以制约世俗王权,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神权高于一切,而不是王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制约世俗王权,未涉及精神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宣扬“神权说”,这不是国王的主张,排除D项。
答案:C
7.解析:据材料,《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对债务人及担保人的债务清偿做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债务活动中的清偿权责,这为解决债务纠纷提供依据,D项正确;由材料“替他做担保的一切人”可知,材料中规定不单单涉及债务人,A项片面,排除;材料主旨在于解决债务纠纷,重点在债务清偿而非债权人的权利、担保人的职责,排除B、C两项。
答案:D
8.解析:本题考查伊凡四世。结合所学可知,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沙皇,故选C项;亚历山大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排除A项;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排除B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创始人,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据材料可知,封君的多次不义之举违背了双方之前的契约,最后封臣不得不违抗封君,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君与封臣之间互有权利义务,故选A项;“他不让雨果继承……也没有提供帮助”说明封君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材料强调封君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非以土地为核心,排除B项;如果封君尽到应尽的义务,双方的矛盾可以调和,排除C项;封君与封臣之间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排除D项。
答案:A
10.解析: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建立起各种政治、经济实体,教权与王权彼此对立又相互联系,使当时的西欧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故选A项;当时拜占庭帝国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影响了欧洲的统一发展,但不能说是“阻碍”,排除C项;中古西欧城市自治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城市市民自治需要面对王权、领主和教会的多重压力,当时不具有普遍性,排除D项。
答案:A
11.解析:材料突出了国王在处理封建主冲突方面的权威裁定作用,彰显了王权的强大,故选A项,排除B项;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法兰西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且不符合这一时期法国的史实,排除。
答案:A
12.解析:本题考查《查士丁尼法典》。材料强调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这是突出其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另外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其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这体现了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该法典是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位服务的,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
13.解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据材料二“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可知,王权弱化,国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据材料二“高耸入云的教堂”和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2)据材料三“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和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建立促使封建庄园经济瓦解;城市中工商业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据材料三“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可知,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根据所学可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自治,促进了大学兴起,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答案:(1)社会特征:经济上,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弱化,国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思想文化上,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理解:城市的建立促使封建庄园经济瓦解;城市中工商业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自治,促进了大学兴起,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14.解析:解答本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提取一个情节。根据材料“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可得出: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的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反映的历史现象,即西欧城市的兴起。最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表现、影响等角度进行评述。
答案:示例
情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崛起,市政厅逐渐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建筑。
历史现象:西欧城市的兴起。
评述:9世纪以后,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农业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居民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的冲突促使城市中广大的平民阶层用行动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城市自治运动随之兴起。经过漫长曲折的斗争,部分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作为市民自主管理城市象征的市政厅,逐渐取代中古早期神权统治的象征——教堂,成为城市最核心的建筑。从长远来看,城市平民阶层的崛起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城市自治也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积累了经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