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十八)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2024·河南名校6月联考]1943年,《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发表,该文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透露出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但1945年杜鲁门就任总统后,逐渐改变了大国合作的政策,把苏联看作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B.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不同
C.美苏两国利益存在冲突
D.两位总统存在激烈利益之争
2.(3分)1949年1月,杜鲁门总统发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提出“新的大胆的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计划。该计划( )
A.推动了欧洲各国的技术合作
B.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工具
C.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D.给予了希腊和土耳其紧急援助
3.(3分)[2024·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期末考试]北约成立之初,成员国的军官保留了同样数目的职位,但是重大的决定和重要的情报却由美国人作出和保管。至于文件的传阅,一位精明的官员发明了橡皮图章AEO,即“只准美国人过目”。这实际上揭示了北约( )
A.成员国军事力量对比悬殊
B.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市场
C.是美国推行冷战的工具
D.能够体现美欧间协商精神
4.(3分)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美苏都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实际上双方不断秘密接触,努力把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危机最终和平解决并促使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这说明当时( )
A.多极化趋势得到显著加强
B.美苏关系实现了全面和解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两极对抗与妥协同时存在
5.(3分)[2024·河南郑州高一期末]20世纪50年代末,西欧各国普遍重新评估其冷战姿态。在英国,左右两翼都努力修改对美政策,表达了脱离美国的领导并保持独立的想法;在法国,戴高乐将所有法军撤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经常批评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这反映出(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丧失
B.法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欧洲各国独立意识增强
6.(3分)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D.日本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7.(3分)1973年,不结盟运动举行第四次首脑会议,有75国参加,会议要求发展中国家从掌握自然资源主权和确定原料价格等方面着手发展国民经济。到1995年,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已达113个,其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 )
A.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B.顺应了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C.顺应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D.改变了冷战的国际形势
8.(3分)[2024·安徽宣城郎溪中学期末考试]1990—1992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已经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东欧剧变引起的变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提能培优练]
9.(3分)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战( )
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
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10.(3分)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11.(3分)[2024·江苏徐州高中检测]1989年,美国宣布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的新战略,放弃过去遏制、对抗的传统战略,转向积极发展关系,扩大联系与合作,运用诱压兼施等手段,促使苏联、东欧“逐渐实现自由化”。这一做法旨在( )
A.恢复美国自由放任传统
B.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C.加速“和平演变”的进程
D.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12.(3分)[2024·湖南长沙雅礼中学检测]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冷战的终结是大西洋同盟体系主导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胜利。俄罗斯则认为,冷战的终结是双方联合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俄罗斯将与西方一道以平等创始人的身份,重塑一个基于求同存异、观念和制度多元主义等理念的泛欧洲共同体和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安全体系。由此可知,冷战的终结( )
A.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B.扩大了西方世界的影响
C.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
D.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
13.(14分)[2024·江西抚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德国分裂。而朝鲜的分裂也是在美苏的占领下,由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造成的。朝鲜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朝鲜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朝鲜半岛和德国都分裂出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分裂后的东西德国分别加入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同盟,这对维持战后欧洲乃至东西方均势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分裂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双方虽然同各自盟国签署了双边条约,但并未出现欧洲那样的相对均势局面。美苏两国军队一经撤出,隐藏在朝鲜半岛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就随之增加。两德统一前,双方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相互允许探亲访友,旅游观光。但是,朝鲜半岛上的对峙却是相互封锁的,双方的交流甚少,相互猜疑,相互攻击,战争也深深伤害了双方民众的感情,致使双方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
——摘编自梁兴莉《南北朝鲜与东西德国分裂之比较》
材料二 在出任联邦德国总理后,阿登纳为德国的重新统一进行了种种努力,但是他未能如愿。尽管为了对付苏联,美、法等国都采取了扶植联邦德国的政策并一度期望实现有利于西方阵营的德国统一;但是,这些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冷战利益,一旦他们发现德国的统一会有损这种利益,他们就不会再愿意给予德国统一以真心的支持。阿登纳也意识到德国的统一不能绕过苏联,但是他的统一政策是服从于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的。为了取信于西方和加入西方集团,阿登纳有意在冷战中表现得比西欧其他国家更强硬,国内反对派指责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阻碍了德国的统一是不无道理的。“阿登纳对东方的强硬政策实际上加剧了德国的分裂。这样,所有想实现统一的政治企图只是一种口号罢了。”
——摘编自邓红英《论二战后阿登纳的德国统一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德国分裂和朝鲜分裂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阿登纳未能实现德国统一的原因。(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声音,振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摘编自[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围绕“世界政治格局”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课时作业(十八)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美国意图建立世界霸权,苏联为确保自身边界安全在东欧扩展势力,而且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根本差异,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导致美苏两国战时同盟最终破裂,C项正确;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排除A项;社会制度不同仅仅是两国对立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而非两位总统之间的利益之争,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题干内容中所述及时间是“194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再结合题干内容中“新的大胆的计划”“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可知美国计划通过该方案,控制广大的亚非拉国家,以实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可知该计划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故选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美国计划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而不是“欧洲各国”,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着重论述的是美国计划“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即对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影响,而不是对美国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美国计划“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而不是给予希腊和土耳其以紧急援助,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由材料中“重大的决定和重要的情报却由美国人作出和保管”“只准美国人过目”可知,北约受美国控制,实际上是当时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工具,C项正确;由材料得不出北约成员国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市场,排除B项;由材料得不出美欧间的协商精神,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冷战期间美苏对抗态势明显,再由材料“实际上双方不断秘密接触”“危机最终和平解决”可知,当时双方也有妥协,即两极对抗与妥协同时存在,故选D项;材料论述的主要是美苏冷战,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根据材料“表达了脱离美国的领导并保持独立的想法”“戴高乐将所有法军撤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可知,伴随着欧洲实力的增强,部分西欧国家逐渐意识到摆脱美国控制的必要性,说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C项正确;目前的世界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A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并不会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消失,“放弃”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表现了法国和英国的态度,无法代表欧洲各国,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崛起。20世纪80年代,日本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政治上依附于美国的状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A、B两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答案:D
7.解析:由材料可知,不结盟运动参与国数量增多,人口众多,并且维护自身经济发展,这有利于提高不结盟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顺应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选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不是经济区域组织,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并没有改变冷战的国际形势,且1995年时冷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1990—1992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所以相关地区的地图和称呼都会发生改变,A项正确;材料现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
答案:A
9.解析: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双重标准”,苏联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实质上是二者出于争霸需要和国家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决定,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冷战争夺的重点是第三世界,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可知,为了实现扩张的目标,苏联并不强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一致,排除B、C两项。
答案:D
10.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试图在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中寻求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应有的大国地位,与中国建交、访问苏联等反映出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是法国独立化倾向增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表现,A项正确;题干信息并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内容,故B、C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法国不会改变自己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其在美苏争霸中谋求灵活的外交政策,目的依然是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据材料“转向积极发展关系,扩大联系与合作,运用诱压兼施等手段,促使苏联、东欧‘逐渐实现自由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从传统对抗手段转向“和平”手段,其目的还是遏制苏联和东欧,加速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故选C项,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并没有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苏联,还涉及东欧,且材料涉及的不只是经济方面,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认知不同,西方世界认为资本主义阵营赢得了全方位的胜利,而俄罗斯认为这是双方协商的结果,希望与西方一起重塑国际体系,这二者不同的认识为国际冲突埋下了隐患,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冷战终结扩大了西方世界的影响,也未体现西方与俄罗斯的联系,排除B、D两项。
答案:C
13.解析:本题考查冷战与两极格局。(1)不同点,可以从材料一“隐藏在朝鲜半岛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就随之增加”“但是,朝鲜半岛上的对峙却是相互封锁的,双方的交流甚少,相互猜疑,相互攻击,战争也深深伤害了双方民众的感情,致使双方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得出朝鲜半岛爆发了军事冲突,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之间进行封锁性对抗;由材料一“两德统一前,双方在很多领域都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相互允许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得出东西德国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东西德国之间有多层次的交流和接触。相同点,从材料一“在美苏冷战的影响下”可知都是冷战的产物;由材料一“分裂出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得出都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分裂双方都成为主权国家。(2)原因,从材料二“这些都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冷战利益……他们就不会再愿意给予德国统一以真心的支持”及所学可知,美苏两国掌握德国统一的主导权;美、法等西方盟国按照自身利益来处理德国问题;阿登纳的统一政策缺乏牢固的实力基础;由材料二“但是他的统一政策是服从于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的”可知,阿登纳的统一政策服从于西方的冷战;由材料二“阿登纳对东方的强硬政策实际上加剧了德国的分裂”等可知,阿登纳敌视东方(苏联和民主德国)的政策加剧了德国的分裂等。
答案:(1)异:东西德国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朝鲜半岛爆发了军事冲突;东西德国之间有多层次的交流和接触,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之间进行封锁性对抗。
同:都是冷战的产物;都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分裂双方都成为主权国家。
(2)原因:美苏两国掌握德国统一的主导权;美、法等西方盟国按照自身利益来处理德国问题;阿登纳的统一政策缺乏牢固的实力基础;阿登纳的统一政策服从于西方的冷战;阿登纳敌视东方(苏联和民主德国)的政策加剧了德国的分裂。
14.解析:首先,据材料“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新的格局为多极化的趋势,因此可将题目拟定为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其次,根据设问“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对这一政治格局进行阐释,主要从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上进行分析。如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使西欧实力日益强大;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冷战期间,欧共体、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示例一
论题: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阐述:冷战期间,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总之,冷战期间,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苏关系恶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示例二
论题: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阐述: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使西欧实力日益强大;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原则,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总之,冷战期间,欧共体、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