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十二)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有人称: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这说明( )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侵略的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2.(3分)1503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设立“贸易总署”,其职能是颁发前往殖民地商船、商人和移民的许可证,审查美洲的进出口商品,征收捐税,负责处理民事案件等。“贸易总署”还开办了航线测量局和航海学校,以测量航线、培训水手。“贸易总署”的设立旨在( )
A.培养合格的航海人才
B.完善殖民地的经济管理
C.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
D.推动殖民地的教育发展
3.(3分)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葡萄牙并未在东方开辟大片殖民地,而是以建立商业据点为主。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葡萄牙仅以掠夺东方的商品为扩张目的
B.葡萄牙国小力弱,军事优势在海上
C.其扩张一直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D.葡萄牙的殖民地被荷兰、英国等国抢占
4.(3分)19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印度的森林进行了无节制、无计划地滥砍滥伐,造成巨大危机。60年代,为了保护和改善印度森林,英国在印度专门设立林业部门,出台相关法案,邀请德国专家管辖,使印度森林管理步入世界先进管辖体系。这反映了( )
A.英印森林保护意识淡薄
B.殖民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C.英国推动了印度近代化
D.殖民活动具有双重影响
5.(3分)[2024·辽宁名校高一检测]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纷纷成立赴非洲内陆考察的探险队,如英国的“非洲内陆考察协会”、法国的“巴黎地理协会”等70多个组织,它们在考察的同时还建立了新的殖民地。这些探险活动( )
A.旨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
B.为入侵非洲创造了条件
C.落实了“有效占领”原则
D.改变了非洲的落后状态
6.(3分)18世纪70年代,一位驻扎在喀土穆(苏丹共和国首府)的《泰晤士报》记者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一个月薪只有两埃镑的外国办事员,在提拔为税收官和帕夏(总督)后,三年内便积攒了六万埃镑的巨款。”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为祖国党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B.源于工业革命对苏丹经济的推动
C.说明外国官员薪资十分优渥
D.体现了西方列强对非洲疯狂压榨
7.(3分)[2024·江苏省外国语学校考试]1815年开始的60年里,欧洲国家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殖民地争夺,当时很多社会集团对海外殖民地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19世纪七八十年代,殖民地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到1900年,“先进国家”瓜分了大半个世界,把这些地区变成了殖民地、保护国或势力范围。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
B.列强开始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
C.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8.(3分)早期殖民扩张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采取武力。19世纪中期以后,列强开始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手段来抢占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方式变化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特别是海外贸易出现
B.亚非拉国家的日趋衰落
C.技术的进步和军事力量的增长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
[提能培优练]
9.(3分)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13.3万吨白银,其中大约75%输出到了欧洲。在白银生产、运输和贸易的刺激下,西班牙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以白银产地为中心的“白银经济圈”。白银矿业生产区对食品、粗纺织品和驮畜等的需求,刺激了周围城镇及乡村经济的相应发展。“白银经济圈”的形成主要表明,西属拉丁美洲( )
A.形成了依附性经济 B.近代化开始起步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主导了白银贸易
10.(3分)18世纪60—80年代,印度商人被排斥在收购手工业商品的活动范围之外。东印度公司规定,印度织布工人在未完成公司订货之前,不得为其他人和其他市场工作。印度成为英国所需廉价棉纺织品和原料的生产与供应基地。这表明印度纺织业( )
A.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支柱
B.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支持
C.因英国的排挤而走向萧条
D.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3分)[2024·河南洛阳高一联考]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后,宣布了一项重要决议,即“仁慈同化”。该决议强调美国将在尊重菲律宾人的信仰和传统的基础上,为菲律宾带去仁慈的文化与公平的正义。这一决议反映出美国( )
A.致力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秩序
B.向全世界输出文化
C.以仁义的名义对菲律宾进行殖民
D.加速了现代化建设
12.(3分)[2024·江苏常州高一检测]美国人托马斯·纳斯特在1881年创作的一幅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漫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BLOOD RED SEA),漫画中间写着“痛苦的湖”(BITTER LAKE),远处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该漫画意在表明( )
A.整个非洲被欧洲殖民者瓜分殆尽
B.美国利用武力干涉非洲国家事务
C.英法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3.(14分)[2024·广东兴宁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自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会议的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了巨额利润,这在当时引起了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编:第一编,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编,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横暴无理的损害以及两国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编,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后来,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依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知,并说明理由。)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1768年,为扩大版图,英国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数百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途中绘制了大量海图,给世界地图增加了数千千米的海岸线。后来,库克到达了夏威夷等岛屿,在与原住民的冲突中被杀死。
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原住民社区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原住民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海盗。
——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世界史·英国》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要准确全面。)
课时作业(十二)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南美洲”“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等信息可知,西方列强对南美洲的殖民侵略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答案:B
2.解析:据材料可知,16世纪初,西班牙在拉丁美洲设立“贸易总署”,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商务诉讼等方面的管理,以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故选C项;“贸易总署”的设立并不是以培养合格的航海人才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完善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不是根本目的,且与“航线测量局……培训水手”不符,排除B项;“推动殖民地的教育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葡萄牙并未在东方开辟大片殖民地,而是以建立商业据点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葡萄牙国小力弱,其军事优势主要在海上,故葡萄牙在早期殖民扩张中以建立商业据点为主,故选B项。“葡萄牙仅以掠夺东方的商品为扩张目的”过于绝对,排除A项;其他殖民国家的扩张也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仍旧反映国家实力不足的问题,排除。
答案:B
4.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对印度森林滥砍滥伐;60年代,又专门通过种种举措使印度森林管理步入世界先进管辖体系,这说明殖民活动具有双重影响,故选D项;“英印森林保护意识淡薄”与“英国在印度专门设立林业部门……先进管辖体系”不符,排除A项;B项只能片面反映材料意思,排除;“英国推动了印度近代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对非洲内陆展开探索,这些探险活动为其进一步侵略非洲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组织虽然有些名为地理协会,但多是以地理考察为名,以助推殖民统治为实,排除A项;1884—1885年柏林会议上才提出“有效占领”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这些探险活动为列强入侵非洲创造了条件,不利于改变非洲的落后状态,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外国办事员月薪只有两埃镑,成为税收官和帕夏(总督)后,三年内便能积攒六万埃镑的巨款,结合所学可知,苏丹是英国的殖民地,官员的巨款来源于对殖民地的搜刮,D项正确;祖国党是埃及组建的政党,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苏丹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外国办事员积攒的巨款是出于贪婪,C项错误。
答案:D
7.解析:材料展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其主要原因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世界的掠夺进一步加剧,C项正确;殖民国家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同样是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影响,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工业革命后,列强就重视争夺海外商品市场了,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材料现象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19世纪中期以后,之所以侵略规模扩大侵占市场和侵略方式都有所改变,是由于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故选D项;海外贸易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存在,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不是推动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方式变化的根源,排除。
答案:D
9.解析:材料“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13.3万吨白银,其中大约75%输出到了欧洲”“西班牙拉丁美洲殖民地形成了以白银产地为中心的‘白银经济圈’”体现的是美洲的白银主要流向了欧洲,形成了依附于欧洲的殖民经济,A项正确;材料与拉丁美洲的近代化无关,B项排除;殖民地经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项排除;欧洲殖民者主导了当时的白银贸易,D项排除。故选A。
答案:A
10.解析:由材料可知,印度织布工人必须优先完成东印度公司的订货,印度成为英国所需廉价棉纺织品和原料的生产与供应基地,这说明印度纺织业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据材料“为菲律宾带去仁慈的文化与公平的正义”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真实目的是进行殖民统治,只是在名义上推崇仁慈和公平,故选C项;美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并不是致力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秩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与菲律宾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对全世界的影响,也无法得出美国的现代化建设状况,排除B、D两项。
答案:C
12.解析:根据材料“远处的‘狮身人面’像、金字塔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可知,该漫画涉及的地点是埃及,根据材料“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流血的红海”“痛苦的湖”可知,漫画展现了英法两国在埃及展开激烈的殖民争夺,故选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乎整个非洲被欧洲殖民者瓜分殆尽,排除A项;材料中干涉埃及的是英法两国,并非美国,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确定观点,观点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赞同《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二是赞同《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三是提出自己对《论捕获法》的认识。第二步,根据确定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论述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
答案:观点:我认为《论捕获法》体现了对旧的国际秩序的挑战。
理由:格劳秀斯的《论捕获法》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急迫地参与亚欧香料贸易、牟取巨额利润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背景下撰写的;《论捕获法》是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的海盗行为辩护的直接产物;《论捕获法》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荷兰的殖民扩张,为荷兰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映出旧的国际秩序即西班牙、葡萄牙传统殖民地位受到挑战。
14.解析:本题首先从材料信息中提取情节,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要注意做到准确全面。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库克到达澳大利亚的航行使该地区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也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财富获取地。这一情节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可联系所学知识对该现象进行评价。
答案:示例
情节:库克到达澳大利亚的航行使该地区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也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财富获取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的殖民扩张。
评价:要认识英国殖民扩张的双重性。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其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并从这里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澳大利亚,打破了其与世隔绝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澳大利亚的开发,但库克的航海活动也给澳大利亚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使他们遭受了残酷的殖民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