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作业(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2:4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2024·湖北问津联合体月考]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每年迁居国外的人数超过迁入的人数。苏联在纽约的苏美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申请书,要求移居苏联。该公司刊登广告招募6 000名熟练技术工,结果报名的竟然达10万人之多。对此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美国经济危机造成民生困境
B.苏联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
C.胡佛政府鼓励美国人移民海外
D.苏联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
2.(3分)[2024·重庆七中月考]《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中这样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国突袭波兰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3.(3分)[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末]1939年8月,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更是宣布:对于同它保持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苏联的这一外交政策(  )
A.体现了构建集体安全的原则
B.导致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
C.推动了法西斯国家走向结盟
D.解除了法西斯德国的后顾之忧
4.(3分)1939年1月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国会咨文中指出,现行《中立法》“可能在实际上有助于侵略者而无助于受害者”。同年10月27日和11月2日,参众两院先后通过《新中立法》,解除了对交战国的军火禁运,但需“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美国《新中立法》的通过与实施(  )
A.表明美国放弃了中立政策
B.加剧了同盟国与美国的矛盾
C.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D.为美国发战争财创造了条件
5.(3分)在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和丹麦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当天早晨对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说:“苏联政府谅解德国被迫采取的措施。……我们祝德国在它采取的防御措施中取得完全成功。”这反映了(  )
A.苏德两国已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B.德国得到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
C.苏联牺牲他国利益以避战自保
D.苏联正在加紧建立“东方战线”
6.(3分)某部著作曾写道:“幸运的是斯大林并没有陷入两线作战的可怕境地,而是能在1941年下半年把西伯利亚训练有素、不怕严寒的部队抽调过来抵抗德军进攻,并进行反击。”这一“反击”的结果是(  )
A.法西斯仆从国退出战争
B.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
C.围歼了西线德军的主力
D.宣告了德军“闪击战”的破产
7.(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签约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这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B.美、苏、中、英四国的共同努力
C.美、苏等世界大国积极参战
D.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
8.(3分)在联合国的设计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来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A.旨在从事实上承认并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
B.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更具可操作性
C.成为欧洲中心格局走向两极格局的转折点
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
[提能培优练]
9.(3分)下表内容是1937年部分国家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此表可用于研究(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 (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 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法西斯国家积极扩军备战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抗战
10.(3分)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产值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11.(3分)[2024·广东名校检测]二战结束后,美、英、中、苏等国家经多方协商最终认定德、日为元凶国,意大利等为仆从国。但对于如何处置德、日,美、苏在召开会议讨论时直接将中、英两国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中国的抗战贡献不被认可
B.美、英、苏、中关系走向恶化
C.战后焦点是对德、日的处理
D.大国利益影响战后国际秩序
12.(3分)[2024·福建厦门高一下期末]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而德国人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则是用来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表明(  )
A.科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B.战后军事技术广泛应用于民间
C.美、德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
D.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13.(12分)[2024·湖南衡阳高一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从材料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重要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重大历史事件,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4.(14分)[2024·湖北十堰高一下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等盟国代表就已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讨论建立战后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问题,但会议没有解决大国否决权的使用及创始会员国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继续讨论了关于安理会中大国否决权的使用范围问题。最后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折中方案:常任理事国在理事会中除关于程序问题外,一切实质性问题都可以行使否决权,但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时,持异议的国家即使是大国也要放弃在安理会的表决权。同时,会议同意苏联的要求,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会议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材料二 《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安全理事会最初由美、苏、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都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同时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等。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第七卷(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筹建联合国的背景及其体现的国际关系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处理国际事务的主要原则及其意义。(6分)
课时作业(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解析: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发生经济大危机,大量民众失业,而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苏联的民生政策,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胡佛政府的移民政策,故C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慕尼黑协定》。材料“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体现了绥靖政策;根据“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全面爆发于1939年,1938年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故B项符合题意;德国吞并奥地利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排除A、D两项;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排除C项。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的苏德关系。材料“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于同它保持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反映了苏联主张中立自保,这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解除了其后顾之忧,故D项正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苏联的一种自保手段,并不能体现其构建集体安全的原则,故A项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的体现,而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推动法西斯国家走向结盟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D
4.解析:据材料“解除了对交战国的军火禁运,但需‘现金购买,运输自理’”,可知《新中立法》便利了美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为其发战争财提供了法律依据,故选D项;1941年12月珍珠港被偷袭后美国才放弃中立政策,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国向法西斯国家出售军火促进了二战的蔓延,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针对德国入侵挪威和丹麦,苏联不仅没有进行谴责,反而持支持态度,这是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企图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典型体现,C项正确;苏德两国并未结成军事同盟,A项错误;德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是非正义战争,不可能得到世界正义力量的支持,B项错误;“东方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是对莫斯科战役的描述,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德国“闪击战”战无不胜神话的破灭,D正确;A、C与莫斯科战役无关,排除;B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排除。
答案:D
7.解析:据材料“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同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反法西斯国家的协同作战,与正义与否无关,排除A项;二战胜利的原因是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四国努力,排除B项;材料强调二战胜利是由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配合,并非世界大国的积极参战,排除C项。
答案:D
8.解析:据材料“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来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可知这一设计属于“大国一致”原则,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中更具有可操作性,故选B项;中国只是名义上具有大国地位,真正事实上的大国地位是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联合国的可操作性,而世界格局强调主导国家的变化,排除C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成为时代主题,排除D项。
答案:B
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互相勾结,形成了极具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表格信息反映出1937年德、意、日三国国防开支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与美、英、法三国相比较高,这正是三国积极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表现,故C项正确。
答案:C
10.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德、英、苏、美五国军火产值对比中,美国军火产值逐渐增多,远远超过其他四国,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故A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于1942年1月,这与材料内容无必然关联,B项错误。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多极化世界格局至今仍未形成,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据材料可知,美、苏在开会讨论如何处置德国和日本这一问题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避开中、英等战胜国,这说明二战后大国利益影响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故选D项;中国的抗战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排除A项;结合材料内容可知,此时美、英、苏、中还处于合作关系,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D
12.解析:虽然电子计算机、火箭的发明缘于军事需要,但客观上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说明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故选D项;科技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但“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战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不涉及战后军事技术广泛应用于民间,且“广泛”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没有对比,只凭材料信息得不出“美、德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D
13.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主要围绕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展开,这两个事件是有内在联系的,经济危机是加速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由此可拟定论题:经济危机加快了法西斯国家对外扩张的步伐,并由此展开论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生产过剩,供求关系不平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困难,其中德国和日本受到重创,且本国政府无力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不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度过经济危机,加上1933年,希特勒开始执掌德国大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德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企图通过战争的方式转嫁经济危机,因此日本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德国于1938年相继侵占欧洲部分地区,二战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初期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对德日的侵略行径置之不理,这一政策助长了德日的侵略气焰和向外扩张的野心;综上所述,经济危机的爆发激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的生产过剩使得部分国家不得不向外殖民寻求海外市场,发展殖民地经济,走上战争和对外扩张的道路,尤其是以德日为典型的国家彻底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因此,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快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之路。
答案:示例一事件: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德国突袭波兰、太平洋战争爆发。
论题:二战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阐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正式以武力的方式对中国进行侵略,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在欧洲,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拉开序幕。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发展到全球阶段。总之,二战是从法西斯国家对亚洲、欧洲的局部侵略开始,进而发展到全球范围的战争。
示例二事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全面侵华、德国吞并奥地利。
论题:经济危机加快了法西斯国家对外扩张的步伐。
阐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德、日等国遭受重创,经济崩溃,政局动荡。1933年,希特勒开始执掌德国大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德国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野心。总之,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日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在雅尔塔会议上”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据所学二战史实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极大破坏和伤害;世界人民渴望和平;据一战的影响可知,国联不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关于安理会中大国否决权的使用范围问题”可知,大国主导;从材料一“三国继续讨论”可知,以协商方式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由材料一“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折中方案”可知,争执与妥协并存;据材料一“常任理事国在理事会中除关于程序问题外”可知,机制化、体系化加强。第(2)问第一小问原则,据材料二“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都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可知,大国一致原则;从材料二“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可知,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由材料二“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可知,不干涉各国内政原则。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时,持异议的国家即使是大国也要放弃在安理会的表决权”可知,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从材料二“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可知,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从材料二“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可知,有利于维护各国独立。
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极大破坏和伤害;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国联不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
特点:大国主导;以协商方式处理共同关心的问题;争执与妥协并存;机制化、体系化加强。
(2)原则:大国一致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各国内政原则。(答出两点即可)
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维护各国独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