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右图为某画报上刊登的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漫画。这反映了造成当地局势紧张的主要因素是( )
A.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和领土纷争
B.欧洲大国企图压制地区冲突
C.欧洲大国的干预
D.此地优越的地理位置
2.(3分)[2024·山西吕梁高一月考]有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它是由民族主义泛滥造成的,还有人认为其是列强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巴尔干危机加剧
B.欧美列强争夺世界市场
C.英德争夺殖民地
D.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不平衡
3.(3分)[2024·湖北武汉月考]1914年侵入西欧的德军呈庞大的扇形运动,处在最外层的第一集团军必须竭尽全力往前猛冲。但第一集团军只有一台仅能拍发最紧急电讯的发报机,野战电话系统也不完备,该军很快陷入难以与总参谋部及时联络从而不得不自己做决定的境地。可见( )
A.技术条件制约着战争行动
B.德国的综合国力相对落后
C.交战双方深陷消耗战泥潭
D.英法正义性使之得道多助
4.(3分)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道:“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这是美国参加一战后的一次演说
B.反映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
C.演说意在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D.表明美国已经放弃中立政策
5.(3分)[2024·江苏扬州高一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派往欧洲的14万中国劳工中有数万人死亡,长眠异国他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6.(3分)《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C.美国、俄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D.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
7.(3分)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 )
A.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B.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
C.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
D.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8.(3分)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英、美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D.英日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提能培优练]
9.(3分)[2024·浙江舟山中学质量检测]历史学习可以多样化。漫画可以拓宽学习历史的途径,达到“以图证史”的目的,能够更直接鲜明地感受历史。下图所示漫画揭示了( )
A.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的勾结与争夺
B.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新中心
C.萨拉热窝事件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
D.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扩张的野心
10.(3分)“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固守自己的位置。从此,西线的机动战结束,完全转入阵地战。”该战场形势( )
A.说明了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B.推动了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C.体现出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
D.表明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
11.(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成为英、法等国政党竞选中获得公众影响和支持的源泉,无论哪个政党,要想取得足够的选票,都必须在宣传中大量地使用“和平”“反战”等迎合公众心理的词句,以提高自身的形象和威望。由此可见,一战后( )
A.欧洲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国联维护世界和平能力有限
C.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D.反战情绪主导国际关系走势
12.(3分)[2024·湖南长郡中学检测]巴黎和会上,法国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大波兰”以肢解和限制德国,最终未能实现;美国提出建立国联,但最终没有加入国联;英国希望对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直接兼并,但最终根据美国的意见对其进行托管或“委任统治”。这说明( )
A.战后严惩德国目的失败
B.帝国主义矛盾日趋激化
C.新的国际秩序充满妥协
D.和会结果不受列强操控
13.(14分)某学习小组围绕一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德 奥 意 英 法 俄
1904—1914年 军费增长比例 31% 27% 40% 16% 21% 25%
1914年常备 军人数(万人) 75.4 75.4 — — 76.7 近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2分)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为什么?(6分)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至少两个)(2分)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4分)
14.(12分)[2024·山西吕梁高一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维护战胜国列强利益和维持战后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它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和一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其某些积极因素,对当时及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韦永生《浅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并予以阐述。(要求:持论有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课时作业(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漫画反映了欧洲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体现了欧洲大国对巴尔干半岛事务的干预,故C项正确;漫画主旨是强调欧洲大国的干预,没有体现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和领土纷争,也未体现欧洲大国企图压制地区冲突,故A、B两项错误;漫画没有体现此地优越的地理位置,故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据材料“工业文明的产物”“民族主义泛滥造成的”“经济竞争和争夺殖民地的结果”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工业革命之后,不同民族国家基于国家利益产生纠纷的结果。结合所学可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D项;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欧美列强争夺世界市场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外在表现,排除B项;英德争夺殖民地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根据材料,德军陷入军事上被动的原因是发报机的短缺和电话系统的不完备使得信息不畅,即技术条件制约着战争行动,A项正确;德国作为后起之秀,综合国力并未落后,排除B项;依据材料和所学,此时的德军处于军事上的进攻状态,排除C项;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均非正义,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材料“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体现的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B项正确,C项错误;美国参加一战是在1917年,A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故B项正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表明中国虽派遣华工但也没有收回山东主权和利益,也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D两项;中国的参战也不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B。
答案:B
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美国参与一战加快了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的进程,战后美国实力大增;相反,俄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实力大减,社会的各种矛盾被激化,进而爆发了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建立。这说明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时代”是指欧洲强国掌握世界霸权的时代,故A项错误,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俄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实力大减,这也是引发其国内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C项错误。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列宁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依据材料“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可以看出,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凡尔赛体系的世界影响,不是强调对英国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这会加剧被奴役地区的反抗,不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故C项错误。D项“解决了”说法有误,排除。
答案:B
8.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日本极力谋求在东亚地区的领导权,日本势力的壮大威胁到英、美在该地区的利益,因而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联手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解析:根据漫画中涉及的国家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俄国、德国、法国等(一战的主要参与国),以及各国间的串联结构可知,这一漫画揭示的是塞尔维亚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同盟间的危险关系,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漫画主旨是一战前的国际关系而非巴尔干半岛的地位,且“成为欧洲的新中心”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发生在二战前,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固守自己的位置。从此,西线的机动战结束,完全转入阵地战”表明德军速战速决打败法国的计划破产,西线战场呈现出长期阵地战的僵持状态,故A项正确。
答案:A
11.解析:由材料可知,一战后,英、法等国政党竞选时,“和平”“反战”成为拉取民众选票的重要手段,说明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英、法等国政党竞选时利用“和平”“反战”词句争取选民,无法得出欧洲的政治局势,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英、法等国的国内政治,与国联无关,排除B项;“主导”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大国的要求都未能完全得到满足,这说明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是大国间相互妥协的结果,故选C项;巴黎和会实现了严惩德国的目的,排除A项;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排除B项;巴黎和会受到西方列强操控,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1)据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可知,经济(竞争);据材料二数据可知英国和德国以及其他主要的西欧国家存在军事(竞赛)。(2)第一小问能否,结合所学一战相关知识和材料总体可知争斗不能缓解。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可知,这一同盟是针对法国,反映了德奥意建立了针对法国的三国同盟;据材料四“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可知反映了英法、英俄分别结盟,推动了三国协约的形成;结合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出现相关史实可知,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其矛盾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加速了一战的爆发。(3)据所学一战相关知识可知,一战起源还涉及殖民地争夺;民众战争心理;科技;巴尔干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4)据所学史学研究相关知识可知,历史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原则、全面(多元)的原则。
答案:(1)材料一:经济(竞争),材料二:军事(竞赛)。
(2)不能。材料三反映了德奥意建立了针对法国的三国同盟,材料四反映了英法、英俄分别结盟,推动了三国协约的形成,致使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其矛盾不断升级,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加速了一战的爆发。
(3)殖民地争夺;民众战争心理;科技;巴尔干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任意两个方面)
(4)历史的原则、全面(多元)的原则。
14.解析:本题考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首先,据本题材料“它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可将论点拟定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阐述: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维护战胜国列强利益和维持战后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战胜国相继逼迫战败国签订《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根据材料“虽然它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和一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其某些积极因素,对当时及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知根据条约,各战败国都受到了严格的军备限制,承担赔款的义务,割让大片领土,其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结合签署《九国公约》的相关史实可知,《九国公约》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相关史实可知,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体系,也是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答案:示例
结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掠夺性分赃体系。
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战胜国相继逼迫战败国签订《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根据条约,各战败国都受到了严格的军备限制,承担赔款的义务,割让大片领土,其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其后,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总之,从其内容来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体系,也是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体系。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