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五) 古代非洲与美洲
(分值:62分)
[基础达标练]
1.(3分)研究表明,原始班图人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他们掌握了铁器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因此,班图人足迹所至,铁器也被引入。从材料可以看出( )
A.班图人迁徙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B.生产力的发展是班图人迁徙的根本原因
C.当时非洲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D.班图人迁徙后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
2.(3分)[2024·河南郑州高一期中]14世纪,一幅精美绝伦的地图在地中海世界诞生,描绘了当时的一位统治者,他皮肤黢黑,身着长袍,头戴金冠,一只手执杖,另一只手托举金球。据此可知,图中的统治者应为( )
A.阿拉伯帝国哈里发 B.马里国王穆萨
C.奥斯曼帝国苏丹 D.埃及法老胡夫
3.(3分)[2024·江苏连云港高一期末]“(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远销埃及等地。”14世纪伊本·白图泰描述的上述现象出现于( )
A.非洲西部 B.非洲东部
C.非洲内陆 D.非洲北部
4.(3分)[2024·江苏扬州高一月考]北部非洲,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就跨入了文明社会,先后进入奴隶制和封建时代,相比之下,中南非洲多数地区尚未摆脱原始状态。上述情况表明非洲( )
A.社会发展极不平衡
B.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
C.居民文化程度高低不一
D.各地物产分布不均
5.(3分)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密的数学理论,按年记事,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并对季度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地加以计算。据此可知,玛雅人创造和发展数学主要是基于( )
A.按年记事和发展农业的需求
B.记录文明发展的需求
C.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的需求
D.按时种植玉米的需求
6.(3分)在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国家,都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湖区众多。于是阿兹特克人在浅滩、洼地堆积污泥和水草,形成岛田;在浅湖区域开凿深沟,排除积水,形成隆起的台地;在深湖区利用水草、淤泥等建造“浮动园地”。这说明,阿兹特克人( )
A.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
B.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
C.追求独特的田园经济
D.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7.(3分)[2024·山西长治期末考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印加帝国,只要一个省被征服(因领土扩张而增设地方政区),该省人口就将以等级为基础来组织,(帝国)官员将立即开始工作……缓慢而逐渐地把个人吸入国家,直到他人格丧失。人为国家而活,而非反过来”。该研究表明印加帝国( )
A.神权色彩浓厚 B.贵族位高权重
C.推崇官僚政治 D.忽视个人自由
8.(3分)印第安人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其文明大多发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之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未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B.因缺乏内部交流而衰落
C.发展深受地理环境制约
D.农耕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提能培优练]
9.(3分)15世纪末,东非沿海城邦有37个之多,它们都沿海或沿海岛而建,伊斯兰教兴盛,奴隶制发达,中国的瓷器在当地极受欢迎。由此可知( )
A.宗教成为东非沿海城邦的凝结剂
B.中国与非洲商业贸易交流频繁
C.东非城邦深受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D.奴隶制经济支撑东非城邦繁盛
10.(3分)[2024·山东潍坊高一月考]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经发掘的文物看,津巴布韦曾经( )
A.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长期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交往
C.是最早遣使到中国来的东非国家
D.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11.(3分)当玛雅文明达到鼎盛的时候,迅速增加的人口超过了农业所能保障的极限。考古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玛雅统治者选择的应对方式是兴建更多的神庙,更为频繁地举行祭祀活动,仿佛更虔诚地膜拜神灵是唯一的出路。古代玛雅统治者的这些做法( )
A.旨在消除国内的阶级矛盾
B.加剧了粮食危机的破坏性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减轻了玛雅人的劳役负担
12.(3分)阿兹特克人到达墨西哥谷地时是一个部落,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城邦,城邦内部分为四个区,每个区又由若干个氏族组成。每个氏族选出一位负责将氏族和整个部落联系起来的人,组成部落最高会议,行使司法、行政和军事等职能。据此可知,当时阿兹特克人的组织( )
A.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B.具有部落军事同盟性质
C.具有原始民主特征
D.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贸易与中古时期的西非文明
材料一 西非很早就和北非诸国有贸易关系。西非内地不产盐,大部分食盐需从外部输入。北非地区南缘有许多产盐区,用骆驼驮载南运,比较方便。西非盛产黄金,而控制北非的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商品货币关系都较为发达,需要大量黄金。这就构成了西非与北非贸易的基础。8世纪以来,与撒哈拉南缘相接的西非地区,通过繁荣的贸易来往,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而且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阿拉伯人从北非的基地出发,向南运送布匹、珠宝、贝壳念珠和在贸易中占首要位置的盐。反过来,非洲则提供象牙、黑奴、鸵鸟毛、可制香水的香猫,以及最重要的物品——产于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沃尔特河上游的黄金。产于非洲的大量黄金最终流到了欧洲,它们对平衡中世纪欧洲对东方贸易的巨额赤字起了重要作用。到15世纪时,整个西非商路纵横交错,贸易中心星罗棋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8世纪以来西非逐渐走向繁荣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西非地区对国际贸易体系的贡献。(8分)
14.(12分)[2024·河南洛阳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1911年,美国的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重新发现了失落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随后人们在高山深谷中发现了一条通往马丘比丘的印加古道,其工程之宏伟令目击者惊叹不已。探险者们在巨石墙下、丛林深处、急流峡谷和茫茫沙漠上发现了一条又一条这样的古道。古印加人劈山开道,逢水架桥,他们修建的古道联结起来竟然有1.8万千米长,构成了贯通南北广阔疆土、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主干道皆以石块铺设,宽度可容8名骑手并驾齐驱。大道上每隔三四千米就设置一个驿站,信使就在那里时刻待命,以远处海螺声为号,用接力形式传递国王下达的命令和各项重要信息。
——摘编自董经胜、林被甸《冲突与融合:拉丁美洲文明之路》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古代印加文明的合理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课时作业(五) 古代非洲与美洲
1.解析:从材料“班图人足迹所至,铁器也被引入”可以看出班图人的迁徙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迁的影响,并未涉及南迁原因,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看出非洲社会发展和疆域的情况,排除C、D两项。
答案:A
2.解析:由“14世纪”“他皮肤黢黑,身着长袍,头戴金冠,一只手执杖,另一只手托举金球”可知,这位统治者是马里国王穆萨,他14世纪时曾经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因其丰富的黄金资源,曾经影响到了黄金市场的价格波动,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是在公元8世纪左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是在15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埃及法老胡夫在位期间为公元前2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摩加迪沙是东非地区的城市国家,以经营商业贸易著称,故选B项;非洲西部地区的主要国家是马里,排除A项;非洲内陆地区的国家以津巴布韦等农业国家为主,排除C项;非洲北部以埃及等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国家为主,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明。北部非洲早已跨入文明社会,而中南非洲多数地区尚未摆脱原始状态,说明非洲各地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非洲各地发展不平衡,B、C、D三项都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A
5.解析:由“按年记事”“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可知,玛雅人发展数学主要是为了记事和发展农业,故选A项;“记录文明发展”不够全面,“丰富天文和历法知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两项;“按时种植玉米”属于发展农业的需求,排除D项。
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人利用自然资源构建了岛田、台地、浮动园地用来耕作,发展农业,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是耕作区域的开拓,而非耕作技术,“精耕细作”无法得出,排除A项;C项混淆了农业生产与田园经济,排除;由材料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答案:B
7.解析:依据材料“被征服”“该省人口就将以等级为基础来组织,(帝国)官员将立即开始工作”“人为国家而活”等可知,印加帝国通过各级官僚组织,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以便更好地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神权色彩和贵族的地位,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使人具有国家观念,强调国家先于个人的意识,未强调个人自由,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由材料中的“交通不便……交流较少”等信息可知,近代之前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发展相对缓慢,故C项正确;道路系统的建设和内部交流都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故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农耕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从东非沿海地区城邦数量、宗教信仰、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情况、中国瓷器受欢迎的程度可以看出,这些城邦受印度洋贸易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伊斯兰教成为东非沿海城邦的凝结剂,排除A项;仅从中国瓷器在当地极受欢迎无法得出中国与非洲的商业贸易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奴隶制经济对东非城邦的支撑作用,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本题考查津巴布韦文明发展状况。由材料可知津巴布韦有梯田、水渠、水井等,这说明其农业发达,另外通过铸造钱币的泥模可以知道古代津巴布韦的冶炼业发达,再结合发现的中东、阿拉伯、中国等地的文物可以判断津巴布韦的海外贸易发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津巴布韦与波斯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材料可以证明津巴布韦与中国有来往,但没有其他对比材料,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津巴布韦的道路发展状况,D项错误。
答案:A
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玛雅文明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出现激烈矛盾时,玛雅统治者并没有采取发展农业的措施,反而将希望寄托在膜拜神灵上,这些做法加剧了粮食危机的破坏性,B项正确;材料中玛雅统治者的做法旨在缓解粮食危机,排除A项;膜拜神灵并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能减轻玛雅人的劳役负担,排除C、D两项。
答案:B
12.解析:根据材料“每个氏族选出一位负责将氏族和整个部落联系起来的人,组成部落最高会议,行使司法、行政和军事等职能”可知,氏族社会下的阿兹特克城邦仍保留原始民主的特征,故C项正确;仅凭材料看不出是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事同盟和贫富分化的信息,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
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非很早就和北非诸国有贸易关系”“西非盛产黄金”“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受到北非文化的影响”等,从贸易往来、资源开发、文化影响等角度分析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阿拉伯人……向南运送布匹、珠宝、贝壳念珠……”可从西非的销售市场角色以及对手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方面来分析;根据材料二“非洲则提供象牙、黑奴、鸵鸟毛、可制香水的香猫”等,可从非洲物产丰富了国际市场角度来分析;根据材料二“它们对平衡中世纪欧洲对东方贸易的巨额赤字起了重要作用”可分析出西非黄金在亚欧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条件:与北非贸易的扩大;金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古代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文化经北非向西非传播和渗透。
(2)贡献:西非地区是中古时期亚洲手工业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推动了亚洲工商业的发展;西非将许多特有的物产运送到北非,再转运至其他地区,丰富了国际奢侈品市场;西非出产的黄金为平衡中古时期的欧洲对亚洲的贸易逆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4.解析:首先,需要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古代印加文明的合理推论。据材料“构成了贯通南北广阔疆土、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大道上每隔三四千米就设置一个驿站,信使就在那里时刻待命,以远处海螺声为号,用接力形式传递国王下达的命令和各项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论:古代印加文明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然后,进行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印加帝国的建立和发展、政治特点、统治措施和影响等方面来证明中央集权体制。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答案:示例
推论:古代印加文明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论述:12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国家,13世纪时,逐渐崛起,并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从国家内部结构来说,国王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土地等社会资源也归国家所有,这是印加古道得以修建的重要保障。印加帝国将地方划分为四大行政区,并且设置各级官吏,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完善的道路系统的设置,便于政府传递命令和情报,调动军队,进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地方的稳定。
总之,印加古道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修建的,是印加帝国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