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母鸡
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以作家对母鸡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以母鸡为主人公,通过描述母鸡前后具体细微的动作变化,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和奉献精神。文章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只媚俗、懦弱的母鸡形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勇敢、勤苦、慈爱,呵护鸡雏,从而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最终由“讨厌”升华为尊敬。文章语言直白如低低细语,纯朴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理解:体会动物与人类的情感联系,感悟生命关怀。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 语言运用:通过字里行间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积累描写动物的词语与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了解写作方法;比较《猫》和《母鸡》在写法上的特点。 审美创造:感受母鸡形象中蕴含的“伟大母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活动流程:大任务: 制作《我的动物朋友》观察日记集→子任务一 发现动物的秘密→母鸡的母爱“变奏曲” 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小动物,那么,你印象中的母鸡是什么样的?生活中你观察过母鸡吗?谁来学一学母鸡的叫声。上节课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文章了解了他们家猫是那样的可爱,那么他眼里的“咯咯哒”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出示“讨厌—尊敬”一组反义词,分别指定两名学生各读1和9段课文,提问: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自主探究:文中有一段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原因。同学们比一比看谁先找到。 (1)指名回答,读一读第九自然。 (2)出示课件: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3)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评价母亲的,把这些词语圈一圈读一读。指明说。教师板书: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教师小结: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亲。 (4)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画一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圈一圈让你感触最深的词语,并在空白处作简单批注。 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体会,分享自己对母鸡特点的理解。 (5)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的是哪个自然段。 ①第五自然段:保护鸡雏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1: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学生反馈:勇敢的母鸡。 教师提出问题2: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呢? 提问铺垫:“这段文字像不像电影慢镜头?哪些动作让你觉得母鸡特别紧张?” “歪着头儿听”:分解为“歪头(专注)→听(警觉)”,出示母鸡侧耳倾听的简笔画。 “挺着身儿预备作战”:“挺身”动作,解释“挺”字体现母鸡用尽全身力量绷紧的状态。 角色扮演“母鸡警戒”(小组合作,6分钟) 分工准备: 每组两人,一人用肢体表演母鸡“歪头听→挺身张望→咕咕警告”的连续动作,另一人蹲下模仿小鸡,第三人用纸张卷成“喇叭”模拟“咕咕”声配音。 教师提供动作指导:“先像侦探一样歪头听声音→突然像士兵一样挺直脖子→张开手臂像盾牌一样护住小鸡”。 语言转化: 观众用“母鸡的______(动作)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______”句式描述体验(如“母鸡‘挺着脖儿’让我仿佛看到它全身的羽毛都竖起来了”)。 生活迁移:“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挺着脖子’?比如运动会上冲刺前……”(关联学生经验,理解动作背后的心理) 情境想象: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当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它会对鸡雏们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再请一个同学来交流:你想要交流哪个段落呢? 第六自然段:寻找食物 教师提问1:这是讲了什么事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你从课文中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 学生回答:这是一只负责、辛苦的母鸡。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鸡雏的肚子和自己进行对比,体现了母鸡对鸡雏的爱以及母鸡的辛苦。 教师播放图片学生观看让儿女吃食的母鸡图片,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师提问2:将鸡雏的肚子和自己进行比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情境想象:现在让我们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当母鸡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母鸡咕咕地紧叫,它会对鸡雏们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提出问题3: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连大公鸡也怕母鸡三分。与前文说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矛盾吗? 学生回答:不矛盾,表现了母鸡在保护幼子时的勇敢和责任感。 教师小结: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尊敬一起读读这段话,好好感受鸡妈妈对鸡宝宝这份负责、无私的爱。 同学们,谁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 第七自然段:勤教本领 ①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 教师提出问题: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母鸡的什么?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预设:从“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体会到了母鸡的辛苦和富有耐心。从“它还半蹲着,让它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还体会到了母鸡的慈爱。 ②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教师提出问题1: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母鸡的什么?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预设:从“伏在地上”,“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这些词,体会到了母鸡的对淘气鸡宝宝的宠爱。 第八段:夜间预警。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教师提出问题1:首先“顶”是什么意思? 预设:很、非常 “顶”表示程度最高或极高。这个“顶”过去北京话是用的,而且是有群众基础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具有生活化,口语化。 教师提出问题2:请你想一想,母鸡为什么要叫得这么悲惨呢? 预设:因为要吓走危险,惊醒主人。 教师提出问题4:所以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母鸡的什么? 学生回答:体会到母鸡在夜间很警惕。用叫声报警十分的负责和辛苦。 教师小结:教师引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3.情感升华。感受母鸡就是母亲,明白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真正原因。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表达对母鸡的赞美之情。 (2)提问:请你想一想老舍先生仅仅是在赞美母鸡吗?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学生回答:母亲。 (3)提问: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敬佩、赞赏…… 教师小结: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尊敬,是情感的升华。 (4)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母爱的崇敬再读一遍第9自然段吧。 学生默读,提醒圈画关键词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主探究的成果,讨论对母鸡特点的理解,交流各自的感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语言指挥,添加自己的舞台发挥认真扮演“母鸡警戒”动作,要把自己代入母鸡的角色中,想一想母鸡当时的心情。表情和动作要体现出母鸡妈妈的精神高度紧张。从表演中体会鸡妈妈当时的心情。 学生根据同学的表演,分享自己的体会。 学生想象当母鸡听到异响警戒时,思考它会对鸡雏们说什么并写下来,然后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感情充沛的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的伟大。
第二段:对比阅读,体会写法。
1.矛盾激疑: 提问:“老舍对母鸡的情感变化剧烈,但对猫却一直喜爱,为什么同样写动物,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对比维度《母鸡》《猫》情感态度从“讨厌”到“敬佩”始终“喜爱”“欣赏”动物形象负责、慈爱、勇敢的母亲淘气、古怪、生机勃勃的伙伴描写手法先抑后扬,细节动作刻画明贬实褒,拟人化性格描写语言风格朴实深沉,情感张力强轻松幽默,充满生活趣味
结构方面语言表达情感表达 条理清晰 总分构段口语化 善用细节小事突出动物形象表达了对动物真诚的喜爱和赞美
相同之处: 教师总结: 情感态度: 《母鸡》通过态度转变(由厌至敬)深化主题;《猫》则以一贯的喜爱贯穿全文。 动物形象: 母鸡以“母亲”形象突显崇高感;猫则通过拟人化描写展现鲜活个性。 描写手法: 《母鸡》借细节(如护雏、觅食)传递情感;《猫》通过生动事例直接刻画性格。 语言风格: 《母鸡》语言凝重,隐含对生命的敬畏;《猫》则活泼诙谐,贴近日常趣味。 主题归纳: 本文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形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个“伟大的鸡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学生从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
情境写作: 如果老舍为你家的宠物写一篇文章,你猜他会用《母鸡》还是《猫》的风格?请模仿其中一种风格写一段话。并说一说你的创作思路。 范例支架: 《母鸡》风格:“起初,我讨厌这只鹦鹉,它总把谷子撒得满地都是!可自从它……(细节:受伤后仍给小鹦鹉喂食)我不敢再讨厌它了。” 《猫》风格:“我家的小狗真是个矛盾体!说它乖巧吧,它确实会帮奶奶叼拖鞋;说它调皮吧,它又常把袜子藏到沙发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