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0: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 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
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生命体
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统摄,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之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新成果。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文化”,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主张在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形
成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生命”,是哲学意义上的“生命”,意味着这种新的文化形态茁壮成
长、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持续推动文
化创新发展。
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既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作为
系统的“整体”,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作
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区别于“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之争中的“体”,强调以新的
文化生命体为主体。
(摘编自韩庆祥《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内在逻辑》)
材料二:
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12 页)
2024年全国“博物馆热”现象持续升温,青年成为观众群体中的主力军。出现博物馆与
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馆不再以“高冷”“严
肃”的面孔示人,而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青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信自强的
当代青年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老祖宗”留
下的文化瑰宝。推动这样的双向奔赴更加持久热烈、更多开花结果,需要多措并举让青年在文
化传承发展中勇担重任。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的文化自信与高度的文化自觉
密切相关,要求人们对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有着深刻洞察。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让青
年深刻体悟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
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青年就能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并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在“两个结合”中积极投身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业。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
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遗产、
文字都“活”起来,离不开现代科技的赋能。2024年 10月,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都江
堰工程通过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实现对岷江水流的巧妙调控。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
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先修宝瓶口,将岷江分流,引向东边成都平原,缓解旱涝。因江
水难入宝瓶口,修筑鱼嘴分水堤,枯水期六成江水入内江,洪水期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在
鱼嘴分水堤尾部靠宝瓶口处修飞沙堰溢洪道,利用弯道环流,当江水超堰顶,泥石随水流入外
江,避免内江和宝瓶口淤塞)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了都
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有网友表示:“高中没学明白,去都江堰旅游没听明
白,看视频三分钟懂了!”
在此之前,一名 95后博主就因在短视频中将艰深晦涩的甲骨文变得生动、有趣,在网上
带起一股学习甲骨文的热潮。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推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青年
人才,为文化传承发展插上腾空飞翔的翅膀。
(摘编自王军《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材料三:
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12 页)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
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山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把“经典”落
实到“生活”中。孔子第 76代孙、曲阜孔府印阁首席篆刻师孔令佳,开发出“温故知新”“见
贤思齐”等富有创意的“论语印章”。文化加持,互联网助力,孔令佳的网店一天之内接到过
上万笔订单。既赢得市场,又传播文化,效果事半功倍,这就是文旅融合的魅力。山东高标准
打造以济南—泰安—曲阜—邹城为核心的山水圣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打造一批“齐鲁
风韵,山东风情”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经典”走进“生活”面临广
阔发展空间。
(摘编自周学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就是深刻
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B.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既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C.因为以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深深打动青年,所以承载厚重历史、悠久文化的博物
馆不再以“高冷”“严肃”的面孔示人。
D.因为有了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发展和前途命运的整体把握,所以青年才能在文
化传承发展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的文化生命体之“新”,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魂脉之统摄,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根脉之基因,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
新成果。
B.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取长补短,去伪存真,持续推
动文化创新发展。
C.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
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让网友很容易看懂。
D.孔令佳的网店一天接到过上万笔订单,山东打造济南—泰安—曲阜—邹城的文化旅游
带和“齐鲁风韵,山东风情”的休闲城市和街区,都是“经典”走进“生活”获得广
阔发展空间的例证。
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12 页)
3.材料二第四段文字中视频博主通过短视频让网友很快看懂都江堰工程原理,图片也有这样
的效果。请根据括号里文字说明的都江堰工程原理,找出工程示意图中信息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图中①鱼嘴的主要作用是在洪水
期阻挡外江江水进入内江。
B.②飞沙堰的功能是排沙,在洪水
期溢出内江多余水量。
C.③宝瓶口是内江江水流入成都平
原的通道,控制水量。
D.江水在内江地段主要按照④直流
的轨迹流入宝瓶口。
图为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4.材料一在论证如何“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时,运用了多种论证,请结合文
本简要分析。(4分)
5.在践行“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理念时,材料二博物馆和材料三山东文旅
的成功案例中有什么相同的做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逐光的孩子(节选)
舒辉波
一个梯形停车场下底为 20米,上底为 10米,高为 5.5米,面积是多少?如果一辆车占
地 9平方米,这个梯形停车场最多可以停车多少辆?
下午数学课,为了考查五年级的同学有没有掌握小数点的乘除这一知识点,我在黑板上抄
下了这样一道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没有争议,都能算出梯形的面积。但是,对于最多
能够停多少辆车,吴尧给出的答案是 9,当我表扬了吴尧之后,我听见有几个男生在小声嘀咕。
“有什么问题吗?”
“我觉得停不了 9辆车……”郑天齐又想了一会儿摇着头说,“停不了……”
那神情好像他正在停车,又尝试了一次,还是停不了。
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12 页)
“我家有辆手扶拖拉机,占了一整间屋子,可是,如果按面积算,应该可以停两辆车,但
是,这是不可能的……”王心安边想边说,“而且,车和车之间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车
门打不开,下不了车……”
……
“跑圈是新规矩,我已经写在本子上了,”晚自习后查看男生寝室的时候,齐老师扬着手
中的小本子说,“下午跑圈有两个好处,一是提神,跑圈之后,他们精神多了,上课不打睡了;
二个呢,你看,跑圈之后,晚上他们睡得多香啊!”
齐老师有个小本子,写满了“规矩”,起初我多多少少都有些抵触。但是,今天,当我开
始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无比依赖地读着齐老师留下来的那些写满了“规矩”的小本子……
除了三个写满了各种“规矩”的小本子之外,齐老师还留给我二十多本日常上课和查夜做
的各种记录。那些写满字的小本子(齐老师那么节俭,每个小本子的每个角落都写满了字)既
是我写作的提纲,也是我讲述的动力……
关好门,我和齐老师听了一会儿同学们此起彼伏的细微鼾声,他们在一个时而粗重时而尖
细的鼾声的领唱下,像山虫的鸣唱,成为蓝溪秋夜天籁的一部分,嘈嘈切切中显出地老天荒般
的静谧。
我和齐老师对视而笑,覃廷雍除了每天固定的提问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沉浸在自己
的世界里,只在夜晚的男生寝室用鼾声安宁地领唱。我曾经多次想在覃廷雍那里寻找到一只手
表,或者一个小小的闹钟,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就像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星星的浮现和隐藏,
都不需要看时钟,但它们从来都会准确无误地那么做,在恰好的时间。
覃廷雍大概就是这样的天使。
白老师不在,我们还要去巡视女生寝室。按照齐老师的新规矩,他和白花蕊约好了,如果
女生都安顿好了,白花蕊就把窗帘拉上,把白天抱出来晒太阳的那盆种在破了底儿的洋瓷盆里
的菊花搬到窗台上。
窗帘拉好了,能够闻见月光下那盆老菊微苦的清香,月色下黑亮的叶子模糊成一团,凑近
了也看不到一朵花蕾,大概离开花还有些日子吧。
走过操场的时候,我们都仰头望了望月亮;走到寝室旁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下时,我们又仰
头望了望月亮。
月亮从树萌里筛下满地光斑,明灭闪烁,离合聚散。
“你听见了吗?”
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12 页)
“听见了什么?”我一脸茫然。
“月光在屋顶和树梢上叮叮当当地飘荡着,在草坡和湖面上哗哗啦啦地拥挤着,在风中和
雨露里高高低低地歌唱着呢……”
我睁大了眼睛,就像第一次听到齐老师说他“把眼睛放在路的尽头”时那样惊喜。
“这次你听见了吗?”齐老师有点不死心。
我望了望远处深黛色的山谷,此刻,那里的树正在生长着吧?那里的鸟虫走兽呢,它们在
月光下做什么呢?还有那看起来一脸无辜的月亮?我把目光收回来,望着身旁的大树。
听得我有点怕,也有点好笑,后来齐老师和我都笑了。
我猜想他之所以给我讲这个,目的大概也正在于此。
平时,齐老师总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长裤袜子整整齐齐,鞋子也刷得干干净净,走路
也尽量身端影直。哪怕我们的宿舍紧挨着,我也没有见过他衣冠不整的样子。今天,他把自己
的心扉打开了,把自己的伤疤展示给我看。
“你呢?”齐老师扣紧了搭扣,拉下裤管,轻轻地拍了拍说,“听说你都考上了研究生,
为什么还要来这里?”
那一瞬间,我真想把一切都告诉齐老师,就像一个孩子对父亲哭诉,就像那天在我导师胡
德才老师的办公室里那样涕泗横流。可是,这么美的月色真不适合放纵自已的悲伤。齐老师都
可以用自己的义肢来讲一个可怕又可笑的故事,我可不能破坏了齐老师的努力。
我摸了摸腕上的手表(导师送给我的,让我回来读研的时候再还给他),打了个不知真假
的呵欠,笑着说:“有月光没有酒,下次咱爷俩一边饮酒一边讲各自的故事。不早了,明天还
要好好地上课。”
“也对。”齐老师滚动两下尖尖的喉结,关切地凝望着我,咧开嘴巴,笑容从脸颊上挤了
出来。接着,他叹了一口气,悠悠地说道:“我们听一会儿月光吧。我腿刚坏的时候,整夜整
夜地睡不着,就听着月光从天上下到人间,像猫一样踮着脚走路……”
严玲①是不是也像这月光,从天上下到了人间?她曾经说过:“孩子们需要我,可是,我
更需要他们……”几乎是同样的话,今晚又被齐老师讲了一遍。望着月光,我感觉有些懂得她
了。
我们一起听了一会儿月光之后,各自回了寝室,一天结束了。
【注】①严玲,是一位热心于支教的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不幸遇难。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12 页)
A.文章通过描述梯形停车场的面积计算问题,展现了孩子们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质疑精
神。
B.文章中提到的覃廷雍的鼾声、白花蕊拉窗帘、搬菊花等细节,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
和美好。
C.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齐老师在夜晚的交谈,表达了作者对严玲支教精神的深刻理解
和怀念。.
D.文章通过描述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以及老师对支教志愿者严玲的怀念,展现了
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支教事业的执着,也体现了支教志愿者对孩子们的深情和奉
献。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老师的“规矩”小本子在文章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不仅展现了齐老师的严谨
和节俭,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文本对齐老师形象的塑造,不仅通过他的语言和行动,还通过他的外貌描写,如“长
裤袜子整整齐齐,鞋子也刷得干干净净”,突出了他的严谨和整洁。
C.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对齐老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以及对
自己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
D.文本中对话描写细腻生动,如学生们对数学题目的讨论、齐老师与作者的对话等,都
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文本中多次提到月光,请分析月光在文本中的作用。(4分)
9.《逐光的孩子》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当代儿童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以
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与认可,更以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当代
儿童文学树立了典范。请结合文本就此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赤壁赋 苏轼
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12 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材料二: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
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
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
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
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
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
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
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 1处得 1分,涂黑超过 3处不给分。(3分)
我知 A之矣 B畴昔之 C夜 D飞 E鸣而过 F我者 G非子也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凌万顷之茫然”中“茫然”是旷远的样子,与“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与地坛》)中
“茫然”的意义不同。
B.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三十称“晦”。
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12 页)
C.“顾而乐之”“还顾望旧乡”(《涉江采芙蓉》)“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
三句中“顾”的意思基本相同。
D.成语“水落石出”原指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后来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真相
完全显露出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听到我如何度过美好夜晚的叹息,
客人和妻子先后解决了菜肴和酒的问题。
B.与《赤壁赋》仅舟游不一样,《后赤壁赋》一文在游览时还写了舍舟登山,游山后复
舟游,行踪曲折复杂,景色也因之繁富。
C.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峭拔而汹涌的山水之景,文末关于孤鹤和梦境的描绘,虚实相生,
禅趣悠远。
D.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4分)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4分)
14.材料二中“鹤”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题。
次秀野种粟韵① 朱熹
阿香一笑走丰隆②,雨遍平畴万顷中。
旧喜樊迟知学圃③,今看许子④快论功。
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
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
语文试卷第 9 页(共 12 页)
【注】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秀野:朱熹朋友刘韫的别号。②阿香:推雷车的女神。
丰隆:雷神。③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④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手种
粟而后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借用“阿香”“丰隆”等古代神话传说,抒发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
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迎来了耕种的时机。
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为朋友耕耘的丰收在望而喜悦。
D.尾联说自己虽年老却身体好,表达漫步田间小路,尽享无穷兴味的愿望。
16.颈联“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是《次秀野种粟韵》的经典之句,历来受人称
颂。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请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师给大家安排了假期作业——做一份酒文化与古诗词创作相关性的研究报告,可以
选用以下例子进行分析:杜甫《登高》中,“ ”写诗人因病戒酒;李清照
《声声慢》中,“ ”写诗人借酒御风御寒。
(2)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也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爱听音乐,也爱读古诗,他发现古人常常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如:
“ , ”就体现了这一写作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理性思考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历来被视为 A 。而在今天,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对个人成长来说,外因固然
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因,“近墨者”如果能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则未必会“黑”。
语文试卷第 10 页(共 12 页)
理性思考还要注意提高思维品质,对看似简单的事物做深层思考,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如
果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分析,往往就能突破思维定式,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论
述时应注意辩证地观察事物,理性地辨别 B ;论说不偏激,有分寸,不 C ,不咄咄
逼人,留有余地,这样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的“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B.包扎所设在一所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C.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分析杂交水稻的缺点。
D.然而,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
20.请简述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45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婉铮在《婚姻救赎》中写道:人生最大的损失和内耗不是别的,就是干刻舟求剑的事情,
它将我们无形中囚禁在一只与世隔绝的孤舟上死死地盯着那个刻下的记号,消耗着自己的精力
和意志,让我们忘记了四周、忘记了前方,如果我们靠岸下船,可以得到更多……
停止内耗,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 3个方面入手:
( ① )。曾在《青年文摘》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比活成别人喜
欢的样子更重要。即使不能让别人满意,但却可以让自己喜欢。人生终究还是自己的,别人都
是过客。
( ② )。没什么比行动更能消除人的忧虑了。如果觉得目标很难,难以坚持,可以细
化成小目标,这样容易实现,也容易产生满足感。譬如:说好每天要看半个小时的书,如果实
在坚持不了,哪怕刚开始只看一页也是一种进步,等适应以后,慢慢加码。
放下担心,活在当下。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
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过。
《不抱怨的人生》中有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人只能活在追求完美的路
语文试卷第 11 页(共 12 页)
上,但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完美。如果太过追求完美,最终只能因为想求完美而不得,而
感到失望。所以,从今天起,接纳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释放。与其害怕自
己玻璃心,不如自己长出铠甲;与其埋怨停滞不前,不如勇敢踏步向前;与其杞人忧天,不如
过好今天。( ③ ),也是自己内耗的终结者。好好爱自己,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个字。(6分)
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其害怕自己玻璃心,不如自己长出铠甲”。(5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志向与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个性会影响一个人的志向,而志向也会反过来塑造个
性。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志向都会不断地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一个有明确志向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志向的要求,从而促进个性
的积极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志向与个性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
促进个性与志向的良性互动。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第 12 页(共 12 页)
高一语文综合测试卷(一)参考答案
1.B
2.B
3.D
4.①运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是总概括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特点,提出“新的
文化生命体是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标识性概念”观点,然后分别从新的文化生
命体之“新”“文化”“生命”“整体”阐述,条理清晰,为下文的理论阐释张
本。
②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
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的言论,有力论证“两个结合”造就新的
文化生命体,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运用对比论证,将新的文化生命体之“体”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主体”与“西
体中用”和“中体西用”之争中的“体”对比,突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独特主体
性。
5.①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博物馆是
传统文化的集合地,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②都不再以“高冷”“严肃”的
面孔示人,根据各自特点开发各类清新活泼的文创产品。博物馆有各类清新活泼
的文创产品,山东开发“论语印章”。③文化加持,互联网助力,现代信息技术
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
6.C
7.C
8.①营造氛围。在夜晚的描绘中,月光洒满大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
境,使得整个故事情境更加生动、形象。
②象征意义。象征着美好、纯净与希望。在齐老师与“我”的对话中,月光成为
了他们共同倾听的对象,也象征着他们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③推动情节发展。在齐老师和“我”一起巡视女生寝室、走过操场和香樟树下时,
月光的出现为两人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背景,也促使“我”对齐老师的故事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④深化主题。月光象征着支教志愿者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付出,以及支教事业的
重要性和意义。
9.①深刻的主题:《逐光的孩子》展现了乡村孩子们面对困难的坚韧乐观与对
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齐老师等人物传递了关爱、责任和奉献等正能量。
②优美的语言风格:运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将孩子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描绘
得栩栩如生。如“月光在屋顶和树梢上飘荡,在草坡和湖面上拥挤,在风中和雨
露里歌唱”等描写,富有诗意。
③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光的孩子》中的老师和孩子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
态度,热爱生活、学习和自然,为当代儿童文学树立了典范。
10.BDG
11.B
12.D
13.(1)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
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2)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14.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象征了高贵幽雅、超
凡脱俗、自由自在,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
15.D
16.①使用庄稼成熟的意象。写出秋风吹过田垄时的情景,庄稼茂盛、“郁郁”
形容庄稼茂盛、成熟低垂,在晚风中摇曳的姿态。营造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
风光图。
②用拟人和想象手法。“翻”“弄”赋予自然以人格化,写出稻浪翻滚的远景与
稻穗低垂的近景。想象秋收之时的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
③语言清新自然,用词简洁明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使得诗句
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
④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遥怜”体现诗人对远方田野的关心
和怜爱,“预想”通过想象表达对未来丰收的美好憧憬。
17.(1)潦倒新停浊酒杯.三杯两盏淡酒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①至理名言 ②是非曲直 ③危言耸听
19.B
20.理性思考不仅要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对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还要注意提
高思维品质。
21.①拒绝讨好,活出自己;②停止幻想,立马行动;③我们是自己内耗的产生者
22.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玻璃心”比喻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长出铠甲”比喻增强内心的坚强和抵抗力,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面对困
难和挑战时,应该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而不是让自己变得脆弱。终结
内耗是学会从消极害怕脆弱到主动寻找自我保护和强化。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