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新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三新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0:0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 届江西省三新教研共同体高三下学期 3 月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 8页,共 23道题,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人类一流作家的文学或艺术作品,多半雅俗共赏。像荷马、莎士比亚及歌德的文学作品,拉斐尔的绘
画,莫扎特的音乐,李白、杜甫的诗歌,施耐庵、曹雪芹的小说,不仅文艺价值一流,读者及鉴赏者的数
量也数一数二。这就是说,它们有相当的通俗性。不过它们的通俗性并不妨碍其本身价值的伟大和风格的
高尚,也不妨碍境界的深邃和思想的精微。奇特的是,它们并不拒绝通俗,它们的普遍性、人间性促成了
它们作为人类的典型的文艺。
一切所谓典型的文艺作品无意中都包含适合于一般人的成分,有适合所谓“俗人”或“常人”的欣赏
文艺的形式和需求。我们研究常人欣赏文艺的心理形态绝无看轻它的意味。反之,我们正想从此了解世界
一流典型文艺的特点和构造。
(甲)这人间一流的文艺作品纵然通俗,这通俗也促成了它们的普遍性和人间性,然而光是这个绝不
能使它们成为一流作品,它们必同时含藏着一层最深的意义与境界,以待千古的真正的知己。每个伟大艺
术家都不免有这种孤寂的感觉。
所谓“常人”,指那天真朴素,未受过艺术教育,也无文艺上任何主义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
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虽然文艺创作者往往看不起他们,但文艺创作者自己的作品之能
传播与保存,还得靠这无名的大众。
常人的朴素宇宙观是一切宇宙观的基础,常人的艺术观也是一切艺术观的基本形式。常人的艺术观并
不就等于儿童的艺术观。因为儿童中有所谓“神童”,其艺术禀赋在一般常人之上,像莫扎特之于音乐。
而常人则不限于任何年龄。常人的艺术观也并不等于所谓“平民的”。因为在社会的各阶层中都有艺术鉴
赏上的“常人”。但常人的立场又不等于“外行”,它是一种文艺鉴赏的口味与态度,天真、自然、朴质、
健康,但不一定浅薄。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常人在形式方面是“不反省”“无批评”,这就是说他在欣赏时不了解也不注意
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
造的表现的“形式”。
至于常人所欣赏的文艺作品的范围,偏重于表现他们有切身体验的生活范围以内的事物,或是他生活
所迫切感到的缺陷与追想的幻境。常人认为“艺术真是人生的表现和人生的诠释”。
所以常人真能了解及爱好的文艺作品,是那些触及他生活体验范围以内的生命表现,倒不在乎作品的
时代的今和古。只要古人的小说它所描写的生活情调与我们相近,我们就不嫌其古。今人的小说如果所描
写得太新太奇而未抓住我们生活的体验内容,就不为一般人所了解与欢迎。至于艺术“形式”方面、技术
方面的艺术价值则根本不为常人所注意与了解。他们的兴趣与感动都在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里面,尤其是
切近自己生命内容的。常人对他的现实世界以及他的艺术世界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常人眼中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的,一切是动的,是变化的,是同我们一样的生命。
(二)常人相信艺术中所表现的物象也具有同样的生命。不惟宗教信徒相信神像是代表神灵,一般人
也相信大艺术家能创造生命。
(三)常人尤爱以“人性”赋予万物。诗人、小孩、初民,这些十足的常人都相信“花能解语”“西
风是在树林间叹息”。
(乙)一言以蔽之,对于常人,艺术是“真实的摹写”,是“生命的表现”。而着重点尤在“真实”,
在“生命”,并不在摹写与表现。技术上,他是门外汉,“形式”在他看来更是微妙不可把握的神秘东西,
至多也是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他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
现。他们虚心期待着、接受着这“感动”,以安慰并充实自己的生命。至于这“生命的表现”是如何经过
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的,借着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不是他所在意的,也不是他所能了解的。他
是笔直地穿过那艺术的形式——艺术家的匠心——而虚怀地接受那里面的生命表现。这生命的表现动摇他,
刺激他,使他悲,使他喜,使他共鸣,使他陶醉。这与他的生命有关,这是他的真实、他的真理。能满足
这些要求的艺术是好的艺术。不符合他这真理的艺术,就引起他的惊异而使他感到不满。常人在艺术的理
想上是天生的“自然主义者”“写实主义者”。但人生是矛盾的,常人的艺术心理也是矛盾的。他不仅要
求一幅山水画,可供他卧游。他更幻想着诡奇的神话境界。中国通俗文学如《水浒传》《红楼梦》《三国
演义》等,都在写实的故事中掺杂些神话与奇迹。
说到这里的是常人对艺术的内容方面的天然的倾向。现在再谈一谈常人对艺术的形式方面潜在的要求。
(一)常人要求一件艺术品,无论绘画、雕刻、建筑,在形式结构上要条理清楚,章法井然,俾人一
目了然,易于接受,符合心理经济的原则。
(二)然而艺术的内容——那生命的表现——却须在这“形式”里面渲染得鲜艳动人,热闹紧张,富
有刺激性,为悲剧,为喜剧,引人入胜。
所以通俗的文艺作品都喜欢描述情节丰富、动作紧张、渲染刺激的内容。荷马史诗,《水浒传》《红
楼梦》等都未能免俗,其内容都是最丰富的最热闹的最紧张的人生描写。
根本上,通俗文艺的主体是神话故事、英雄史诗与小说。绘画雕刻方面也趋向历史的宗教的社会的人生
描写。山水画与抒情诗是知识阶级的创造与享受。
总之,常人要求的文学艺术是写实的,是反映生活的体验与憧憬的。然而这个“现实”却须笼罩在一
幻想的诡奇的神光中。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的散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一流作家的文学或艺术作品具有相当的“通俗性”,它们成为人类的“典型的文艺”,与其
普遍性、人间性有密切关系。
B.文艺作品如果只蕴含最深的意义与境界,而缺乏“通俗”,不具备普遍性和人间性,那么它或许
不能成为人间一流作品。
C.常人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是文艺作品得以传播和留存的重要推动者,然而他
们常常被文艺创作家轻视。
D.常人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往往偏重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而无视艺术形式的价值,这表明其文艺鉴赏
品位的低下与艺术观的偏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人的艺术观是一切艺术观的基本形式,不能用年龄来定义,不能简单地用身份来划分,也不能贴
上“外行”这个标签。
B.对于常人,“艺术真是人生的表现和人生的诠释”,因此他们所欣赏的对象仅限于表现其切身体验
的生活范围以内的事物的作品。
C.对于常人,艺术是“真实的摹写”与“生命的表现”,他们关注的是“真实”与“生命”,至于“形
式”,他们并不能认知。
D.常人人生的矛盾决定了其艺术心理的矛盾——既要求现实,也憧憬幻景,因此只有通俗文学才是符
合常人文艺欣赏的形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部分所述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桓温尝请(王献之,东晋书法家)画扇,误落笔,因就成乌驳牸牛,极妙绝。又书《牸牛赋》于扇
上。此扇义熙中犹在。
B.(郑法士,隋代画家)求杨(杨契丹,隋代画家)画本,杨引郑至朝堂,指宫阙衣冠车马曰:“此
是吾画本也。”由是郑深叹服。
C.(戴逵,东晋雕塑家)作无量寿佛,挟持菩萨,研思致妙,精锐定制,潜于帷中,密听众论,所闻褒
贬,辄加详改。
D.(顾恺之,字长康,东晋画家)尝悦一邻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康遂
拔钉,乃愈。
4.下列两句引言是从原文甲、乙两段中抽取出来的,应该分别回归到甲、乙两段哪个句子之后才顺畅?
请做出判断并简析理由。(4 分)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B.歌德曾说过:“平凡的要和那不可能的很美丽地交织着。”
5.《西游记》为什么能成为国人喜爱阅读的一部经典名著?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文本一:
“关公”制住“周仓” 赵树理
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一年天气很旱,自从春天按上小苗,一直到数上伏还没有落场透雨,庄稼人眼巴
巴望着天空,连片云彩也看不到,老是一轮血红的太阳每天从东边上来落到西边去。一株株的禾苗都给晒
焦了。
这时候,狡猾诡诈的神婆就出头了。她逢人就说:“天不下雨是因为大家都不敬周仓爷爷,惹得他老
人家走上天宫,奏给玉皇,说咱村的人犯了律条,应该受灾受难,玉皇准了他的本,这才遭下这场旱灾。”
大家听了都吓得大惊失色,半天说不上一句话来,神婆的脸上却显得更神气了,用眼睛四下里睃看着。一
个老汉带着恳求的心情说:“请他老人家给咱消灾免难吧——可是到什么地方去求呢?恐怕得你给咱们出
把力气了!”神婆看见大家已经进了圈套,便张牙舞爪起来:“这个——我当然是可以办到的,就看大家
虔心如何。”众人一听这话,觉得事情还有一线希望,异口同声地说:“天哪!谁还能没虔心,他不要命
了吗?”神婆这时已经勒住了大家的命运,她又说话了:“好!那么明天,我在土地庙里设坛,大家都到。”
第二天,大人小孩黑压压地挤下一庙院,神婆坐在香桌后面,就怪声怪气地“下神”了:“俺是东山
周老爷哪,你村的人就不信俺呀!”一些年岁较大的人们在前面跪着连声地说:“信你老人家……天旱了。”
神婆又唱道:(甲)“要是信服俺呀,俺就给你显神灵,红神马来要三匹,青神马来两匹整(就是红布和
青布,每‘匹’三尺),再给俺五斗喂马料,俺好喂饱马儿骑着上天宫,玉皇面前求个情,三天以内要成
功。”这时,满院的人们齐声说:“大青大红一定齐备,只求老爷给场饱雨。”
“马匹”草料都达到神婆家了,可是总没有见她骑马上天。只是在街上步行,转来转去好像在寻找上
天的道路。一天、两天、三天,神婆眼看期限已过,还是红日当空,万里无云。神婆这时确实有些焦躁了。
但是人们并没有敢讲什么,还盼望着要在晚间一声雷响,大雨倾盆而来,不是也不误事吗?
一个卖烧饼的小贩挑着担子走进了村,神婆一见,计上心来,说他冲了周仓老爷的神驾,指画着众人
快把他捆起送关帝庙上去。神婆嘴里不断地嚷着;“眼看着雨就要来,这一下,哼……我可不能管了。”
众人便蜂拥上来,七手八脚把这个小贩捆起,拖着往庙上走,担子早被扔在一边。这时小贩心里忖度着:
什么冲了周仓爷爷啦,明明是前几天两个烧饼没赊给她——她会祈雨吗?!这个小贩倒也乖巧,他边走边
想,忽然记起周仓是属关公所管来,灵机一动,马上就把眼睛一瞪,脖子一扭也下来神了:(乙)“我是
蒲州关云长呀,救灾救难道下方,你们小民好大胆,为啥敢把我来绑!”众人一听“关云长”三字,都面
面相觑,不知所以。有的人赶快上前解开绳子,祷告着说:“小民不知,老爷莫怪……只求下场饱雨。”
神婆原在后边跟着,听说关公又下来啦,心中着实有点发毛,便挨近前来观察动静。这时大家已经来到庙
内,小贩看见成功,就索性坐在“周仓”坐的椅子上连着讲下去:(丙)“要想下雨并不难呀,我专为此
事到这边,大家诚心来祈雨,我差周仓走一番。明天庙里设香案,单请周仓来跪坛,连跪三明并三晚,不
喝水来不吃饭。为啥周仓不吃饭?表明小民粮食完。为啥周仓不喝水?说是天旱井底干。周仓跪香三天过,
天上甘霖降下来……”神婆听到这里,吓得面如土色,趴在地上,磕头像捣蒜一样,嘴里喃喃祷告:“老
天爷呀!我可不是周仓,前天下神不过是捉弄大家,为得那几尺青几尺红罢了。我哪里能求雨?要叫我连
跪三天,晒也晒成口烧猪了,不用说再不吃不喝啦。我下神,完全是装的……”众人一听这话,马上怒火
冲天,眼看就要跟她过不去。“关公”这时离开椅子赶忙说:“大家不要打她,她装我也是装的,她既不
是周仓,我也就不是关公了。打她也打不出雨来。大家要想防旱,一个老办法:开渠凿井,担水浇苗。祈
神求鬼都是枉然。——请把我的烧饼担子找来,我还要到西村赶买卖去。”
这时,庙院里的空气活泼起来了,大家心中彻底明亮:“周仓爷爷”原来如此。唯有神婆还在地上趴
着,脸上青一块红一块地恨着没个地缝能钻下去。
(有删改)
文本二:
据一些同志回忆,赵树理那时经常向人们讲故事。同志们在一起的时候,他给同志们讲;到了农民中
间,他给农民讲。侯恺回忆说:“赵树理同志很会讲故事。抗战初期我们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夏日晚饭以
后太阳还很高,我们一伙小青年就拖着他到村外去散步。目的是缠住他给我们讲故事。他肚里的故事可真
多,只要我们提出要求,他每次都能讲一个或几个,直到满足了我们的要求。”侯恺说,赵树理曾经给他
们讲过一个《假关公》的故事,大意是:
我们(讲故事人自称)老家村村都有关帝庙,我村附近有个大村子,关帝庙的关老爷真灵,人们对关
老爷非常崇敬。每年五月十三,要闹红火迎神庆祝。每次闹红火时,都要把一个关公附体的人当作真关公,
用八抬大轿抬上,在全村游行。有一年迎神会上,有个赖小子装作关公附体,被村民抬上,走到一处,诬
指一个年轻女人不正派。那女人的丈夫是个不第秀才,见赖小子欺侮自己,马上也装起神来,说自己才是
真关公。有的提议用背《春秋》检验一下,孰真孰假。自然老秀才得胜,那个赖小子忙说自己是周仓。老
秀才说他要走“红桥”,即从二十四只烧红的螯上赤脚走过。等把“红桥”摆好后,老秀才让“周仓”先
试,赖小子吓坏了,连忙承认自己是假装的,并不是天神下凡。老秀才接着说,他也不是真关公。
(节选自《从<假关公>到<“关公”制住“周仓”>》)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从庄稼人的视角写旱情,“连片云彩也看不到”“一株株的禾苗都给晒焦了”等句渲染旱情严重,
烘托人们焦急的心理。
B.第四段中“还是红日当空,万里无云”这一处景物描写运用白描手法,主要突出人们求雨心情的迫切,
推动情节发展。
C.“吓得面如土色,趴在地上,磕头像捣蒜一样”这几句运用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和比喻手法,刻画神
婆恐慌的窘相。
D.“大家心中彻底明亮”与神婆“恨着没个地缝能钻下去”形成鲜明对照,小说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白。
7.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处语句是神婆在庙院中面向村人的唱词,表现了她装神弄鬼、投机取巧,以获取私利的狡黠、
诡诈的个性。
B.(乙)处语句是小贩遭遇村人捆绑时的应答,表现了他在紧急关头随机应变的智慧,为下文情节的
发展做了铺垫。
C.(丙)处语句是小贩将计就计,假扮关云长做法的讲词,差遣“周仓”跪坛三天请求天降甘霖,让神
婆陷入窘境。
D.(甲)(乙)(丙)语言表达都呈现出快板的形式,无论是唱词还是讲词,都简洁典雅,明快畅达,
韵脚和谐,朗朗上口。
8.《“关公”制住“周仓”》和文本二中的《假关公》的内涵有较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差异,请简要
分析二者主题内涵的不同之处。(4分)
9.假定要结合《小二黑结婚》与《“关公”制住“周仓”》的阅读,以“浅论赵树理小说风格”为题,
写一篇文学短评。请以“大众化”为关键词,简要列出你的短评要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人。大和①二年,举贤良方正②能直言极谏。于时,被选者二十有三人,所
言皆冗龊常务,类得优调。赞曰:蕡与诸儒偕进,独讥切宦官,然亦太疏直矣。意蕡之贤,当先以忠结上,
后为帝谋天下所以安危者,庶其纾患耶!
(选自《新唐书·刘蕡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上亲策制举人,贤良方正,刘蕡
对策,极言其祸,其略曰:“陛下宜先忧者,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又曰:“陛
下将杜篡弑之渐,则居正位而近正人,远刀锯之贱,亲骨鲠之直,辅相得以专其任,庶职得以守其官,奈
何以亵近五六人总天下大政!祸稔萧墙,奸生帷幄,臣恐曹节、侯览复生于今日。”又曰:“忠贤无腹心
之寄,阍寺③恃废立之权,陷先君不得正其终,致陛下不得正其始。”又曰:“陛下诚能揭国权以归相,
持兵柄以归将,则心无不达,行无不孚矣。”
贤良方正裴休、李郃等中第,皆除官。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见刘蕡策,皆叹服,而畏宦官,不敢取。
诏下,物论嚣然称屈。谏官、御史欲论奏,执政抑之。李郃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乃
上疏。不报。蕡由是不得仕于朝。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材料三:
今蕡所对,空臆尽言,至皇王之成败,陛下所防闲,时政之安危,不私所料,又引《春秋》为据,汉、
魏以来,无与蕡比。有司以言涉讦忤,不敢闻。自诏书下,万口籍籍,叹其诚鲠,至于垂泣,谓蕡指切左
右,畏近臣衔怒,变兴非常,朝野惴息,诚恐忠良道穷,纲纪遂绝,季汉之乱复兴于今。以陛下仁圣,近
臣故无害忠良之谋;以宗庙威严,近臣故无速败亡之祸。指事取验,何惧直言?且陛下以直言召天下士,
蕡以直言副陛下所问,虽讦必容,虽过当奖,书于史策,千古光明。
(选自李郃《让第刘蕡疏》,有删改)
【注】①大和:晚唐唐文宗年号。②贤良方正:汉朝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古
时就政事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③阍(hūn)寺:文中指宦
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宦官益横 A 建置 B 天子 C 在其掌握 D 威权 E 出 F 人主之右 G 人 H 莫敢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渐,征兆、苗头,与《诗经·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中的“渐”意思不同。
B.诚,如果、果真,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意思相同。
C.非常,意外的变故,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意思相同。
D.穷,断绝,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的“穷”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蕡认为,皇帝应当把国家政权的安危放在首位,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任用正直的人做官,不要放任
几个宦官乱政,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
B.刘蕡认为,不任用忠臣,奸邪窃权,不仅陷害先君,也威胁皇帝自身,将军政大权交给在其位者,
可以实现治理的愿望,保证政令畅通。
C.参加对策的二十多个考生都对国家大事提出合理建议,而刘蕡的对策秉笔直书,尤其精彩,但主持
考试的官员害怕宦官,没有授予刘蕡官职。
D.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初唐国力上升时期,侧重建议要守成;刘蕡的对策写于朝纲废弛、风雨
飘摇的唐代晚期,侧重建议纠正弊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当先以忠结上,后为帝谋天下所以安危者,庶其纾患耶!(4 分)
(2)诏下,物论嚣然称屈。谏官、御史欲论奏,执政抑之。(4分)
14.刘蕡落第后,李郃上疏直言,认为刘蕡当为进士,得授官职。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李郃阐述的理
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注]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 (其一) 韩愈
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
三江灭无口,其谁识涯圻?
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
犬鸡俱上屋,不复走与飞。
篙舟入其家,暝闻屋中唏。
问知岁常然,哀此为生微。
海风吹寒晴,波扬众星辉。
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
[注]本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下旬南贬潮州途中。曾江口,指曾江与纳溪、九曲水相汇合
流入东江的水口,在今广州市增城区城南四十里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江洪暴发景象:乌云沉沉,洪水奔流,天水相连,茫无涯际。如此开篇,已露雄浑格调。
B.三、四句借助议论,突出水灾的严重:到处大水漫流,三江口已看不到了,谁还能认得哪里是河岸?
C.五、六句由远而近,由虚入实,写洪灾中村居景象;七至十句写亲历所见,从侧面烘托水势浩大。
D.“问知岁常然,哀此为生微”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明显不同。
16.请结合全诗,从情景关系角度简要分析本诗末尾四句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语文课堂上,陈老师讲解司马迁《屈原列传》,要学生写出屈原《离骚》中能体现“其辞微”的诗
句,刘华用“ ▲ , ▲ ”两句作答,这两句明写采摘香木、香草,暗指品德、修德。
(2)王馨读到“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像是无数细碎的钻石,反射出耀眼的光,直照向天际”这些语 句
时,联想到姚鼐《登泰山记》中“ ▲ , ▲ ”两句,所写的情景与之相似。
(3)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漂泊在外的人在春天容易生发思乡之情。唐宋诗词中,有很多
写春天思乡的句子,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深度探索(DeepSeek)所带来的震撼与惊喜,像新春的焰火般耀眼。在逆全球化浪潮涌动、科技搏弈日
趋白热化的今天,深度探索的这场突围给我们很多启示。
毋庸讳言, 甲 :一边是西方对中国科技产业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赛
道竞争白热化。深度探索的破局,像一束强光穿透迷雾——其自研架构以较低成本训练出千亿参数大模型,
直接挑战了“算力霸权”,其在中文理解准确率方面更展现出碾压西方大模型的优势。这一创新的战略价
值,在芯片进口依存度和工业软件外资占比双高的背景下愈发凸显。深度探索没有沿着西方的道路走,而
是( ① ),在细分领域撕开裂口,这证明:今天的中国企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跟随与复制,封锁线不能禁
锢真正的创新者。
无论深度探索未来成就几何, 乙 :其一,技术创新不是一定要沿着西方国家的轨迹( ② ),后发
者亦可定义技术框架;其二,不是所有创新人才都必须在西方教育和创新体系下才能“羽化”,中国本土
人才在实践中的成长更有价值;其三,博大的东方文明迭代衍生的创新文化从未过时——前路未明时,执
着探索;面对危机时,众志成诚,并肩作战;一朝破局时,“天下大同”的开源共享——这些恰恰是今天
凝聚前沿创新伟力的精髓。
“ 丙 ”,深度探索的崛起恰是中国创新生态进化的缩影。开放专业语料、提供算力补贴、百亿级
应用场景……这些让国产大模型发展获得独特养份。更深远的变化已在悄然生长——当国内研究者斩获国
际顶会最佳论文,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开源贡献国,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创新体系已然破土。
深度探索的突围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深层逻辑: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民族复兴的必答题,
我们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以( ③ )的胆识奋力突破,自信笃定前行,方能在惊涛骇浪中挺立
潮头。
道阻且长,但每一次突破都在接近终点。而今,创新的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灿的星河。希望之浪潮呼啸
涌起, A , B ,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在甲、乙、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其中丙处要求补入恰当的两句古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不含标点)。(6分)
20.文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羽化”指什么?加引号有什么作用?(4分)
22.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以“信心”和“奋斗”为话题,在文中 A、B 两处另写两个句子。
要求:修辞手法、字数与原句相同,句式与原句大体相似,语意连贯,内容贴合语境。(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茅盾《风景谈》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①A句应回归到甲段中“以待千古的真正的知己”这一句之后(或说在“每个伟大艺术家都不免有这种
孤寂的感觉”之前)。A 句用在此段这一位置旨在说明伟大艺术家往往是孤寂的,因为知音难觅。以此论
证“人间一流的文艺”既要有普遍性和人间性,又须具备最深的意义与境界。②B句应回归到乙段中“都
在写实的故事中掺杂些神话与奇迹”这一句之后,与上文的举例说理相衔接,用于论证常人艺术心理既要
求现实也要求“奇迹”的特点。
5.①《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取材于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唐玄奘取经故事,有其现实性(或具有艺术
的真实性)和通俗性。②《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它情节曲折,内涵精彩,有着瑰奇的神话境界,
富有渲染刺激的内容。③《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结构完整,条理明晰,章法井然,语言浅易,有
较多的喜剧因素,引人入胜。
6.B
7.D
8.①《假关公》通过叙述真假关公的故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肯定,以及对实事求是态度
的褒扬。②《“关公”制住“周仓”》通过叙述神婆扮“周仓”与小贩扮“关公”相互斗法的故事,批判
了封建迷信思想和故弄玄虚以牟取私利的不良世风,传达了邪不压正和坚持科学、弘扬真理以破除封建迷
信的主旨。
9.①人物形象塑造,常以“思想落后”的普通人物为主人公,个性鲜明,富有幽默感,适合人民大众的
欣赏习惯。②汲取民间文艺元素,故事性强,情节完整,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紧紧地吸引读
者。③语言口语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④取材大众化,涵盖生产劳动、婚
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等方面,能让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产生共鸣。
10.ADG
11.B
12.C
13.(1)应当先用忠诚来结交皇帝,然后再为皇帝谋划关乎天下安危的大事,或许能够消除国家的祸患吧!
(2)朝廷录取的诏书发布,舆论哗然,为刘黄喊冤。谏官、御史台官员打算上奏,被当权者制止了。
14.①刘蕡真诚正直、才识超群。②刘蕡因直言被压制,危及纲纪。③宽赦刘蕡,彰显皇帝的纳谏之德。
15.C
16.①末尾四句借景抒情,既寄寓诗人对遭遇贬谪、前途渺茫的孤寂、怅惘,又暗含诗人对洪灾肆虐、民
生疾苦的关切与同情。②“海风吹寒晴,波扬众星辉”两句以“寒晴”“波扬”等意象渲染凄凉孤寂的氛
围,暗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漂泊无依。③“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借“北斗”象征方向与归宿,却以
“不知”表达诗人对前路的迷茫,对民生的忧患,对朝廷(理想)的遥望与求而不得的怅惘。
17.(1)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2)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3)示例一: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示例二: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示例三: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8.①另辟蹊径②亦步亦趋③舍我其谁
19.甲: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 乙:它已破除了三个困扰国人的迷思 丙: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①“搏”改为“博”;②“诚”改为“城”;③“份”改为“分”;④“灿”改为“璨”。
21.①“羽化”指成为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②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喻指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超凡脱俗,
非同一般,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2.A 信心之云帆迎风鼓满 B奋斗之舟船破浪前行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