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卷(2025.03)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识。《诗经》讴歌上古时代人
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于古代一直被奉为弘扬真善美的经典。孔子首开诗教
理论,思无邪;《诗序》以礼说诗,褒贬美刺,推重君王后妃之德;朱子提出“养心劝惩”
之说,注重《诗》对个人之内在陶冶。传统诗经学推重道德之义、王化之教,将《诗经》作
为国家教育的校本。鸦片战争以后经学失尊,传统诗经学的重德教化传统被抛弃。近年来,
学界开始重新认识《诗经》厚重的道德价值。正是《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国乃
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实际上,我们进行当代精神文明教育,三百篇中都可以找到
针对性的篇章。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反对暴虐损民,讽喻政治人物贪腐,揭露婚姻
中的始乱终弃,宣扬孝亲敬老,提倡友爱和平,即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对追求恋
爱自由和婚姻幸福,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
《诗经》的伦理性,体现在创作初衷、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其一,西周制定礼乐制
度,《诗》是当时乐教的一部分,在制定之初就具备明确的德育目的。其二,《诗》的来源有
采诗、献诗之说。采诗的目的之一是使天子观风俗、察民心。献诗是公卿本人所作或采于民
间,献于天子,诗作内容一般是颂美和讽谏。采诗与献诗体现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的双向道德教化功能。能够进入采诗、献诗流程的诗,必然蕴含大量的道德内容。其三,从
情感表达来看,《诗经》“言志”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特点,情感表达无不笼罩在
浓厚的伦理氛围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邪”即周王朝所规定的
伦理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无邪”即诗歌内容尽合于周礼。
《诗经》产生之后,以乐教或昌明义理的形式,启发人的善念。美深化了道德的情感基
础,对善具有奠基和先发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诗》使人在美的熏陶
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通晓义理,从感情与理性出发,立德成善、和睦天下。因此,《诗》
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
诗教熏陶,塑造了古代的君子人格,影响了中国人的伦理品格。《诗经》培养的个体,
合于礼法、温和稳健、进退得宜。受《诗经》陶冶的社会,文而不弱、武而不暴、团结奋发、
仁爱和睦。《诗经》对德操的陶冶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但一旦对人的心灵世界产
生影响,便可化为持久的人格魅力和稳定的国家风貌。
(摘编自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
材料二:
李山说,我们解读《诗经》的时候不是采取的观点越古越好,古人有很多看法,但由于
历史局限性,其观点未必都是对的,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
免走偏。例如《关雎》,汉代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但是后人在读的时候觉
得全诗没有提到周康王,因此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宋代学者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就是一首爱
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孩,然后悄悄地爱上了她”,但李山教授认为,
“理解诗歌,不能只看里边出现了男子和女子,就断定是爱情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首
先,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而不是本诗这样的第三人称;其次,钟、鼓、琴、瑟,
是高级贵族家里才可使用的乐器。“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是在典
礼中完成的”。
为什么婚姻这么重要呢?重要到需要在婚姻亲迎典礼上敲钟、打鼓、唱歌呢?李山教授
指出,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周朝为了巩固政权,同姓不婚,而是王室的女儿、诸侯的女
儿嫁到外姓中。也就是说,“人伦从婚姻关系的缔结开始”,这是中国人的逻辑,说明了家
庭的重要性,所以说“《关雎》就是上面所说的中国逻辑之下的一个作品,这是它的文化品
性”。
李山认为,《诗经》是擅打比方的,打比方是文学家的基本修养。例如“麻衣如雪”,
形容白色的衣服像雪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形容修身的。《诗经》中有很多重复
的句子,例如“如三月兮”“如三秋兮”“如三岁兮”,李山说,唐诗是从《诗经》发展而
来的,《诗经》表达的是群体情感,唐诗表达的是个人情感;《诗经》是用来唱的,唱当然会
重复,这和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有关,唐诗是不会有的。
“今天怎么读《诗经》?”李山认为,读《诗经》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了
解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这部经典产生的时代是否够宽阔够丰富,其次要知道这部经典是否
为后续的文化创作发挥了作用,这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例
如《伐檀》是反不公正的,这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读到的,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
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是学者应该做到的。
(摘编自陈雪《让〈诗经〉照进现代人的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研究《诗经》,特
别注重其教化作用,这和今天挖掘《诗经》的伦理性有相通之处。
B.采诗、献诗所获得的诗歌蕴含着大量的道德内容,故而《诗经》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诗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道德情操,进而可以塑造国人的品格和民族的精
神。
D.唐诗是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不能重复,所以唐诗不能像《诗经》一样传
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今
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学界重新认识《诗经》道
德价值的重要原因。 B.关于《关雎》,汉代人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宋代学者认为是
爱情诗,李山认为他们
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是不正确的。 C.李山认为《关雎》是用第三人称写的,而且诗中提
到了很多贵族专用的乐器,这表明《关
雎》并不是一首爱情诗歌。 D.学者要想让读者读懂《诗经》,就必须挖掘《诗经》作品背
后的时代背景,分析《诗经》
对后代文化创作的影响。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芣苢》描写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静女》表现了静女的温柔娴静,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C.《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咏唱,形成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D.《硕鼠》反映了劳动者对贪得无厌的剥削者的痛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我们应当如何读《诗经》。(4分) 5.《诗经》中的《卫风·氓》是
如何体现伦理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 Q 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
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
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
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
而阿 Q 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
暗暗的咒骂。
阿 Q 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
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 Q 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
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
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
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 Q 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 Q 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
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
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 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
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 Q 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
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
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 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 Q 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文本二: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
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却照例可
以看到军营里与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很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
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
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
砂,一千捶八百捶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
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
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
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
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玩灯的兵士,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
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
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
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
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
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喽啰!”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
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大长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
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
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
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
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
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不有人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
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6.下面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中的“假洋鬼子”代表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资本参与革命,
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文本二中的顺顺作为船主,送给贫苦的渡船人粽子和鸭子,
可以看出他慷慨善良,乐于助人。
B.文本一中,阿 Q 挨了“哭丧棒”的打,转头就去欺负小尼姑,于是心理又平衡了,揭示
了国民的劣根性;文本二中,翠翠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勾勒了少
女情窦初开的朦胧美好。
C.文本一中,小尼姑诅咒阿 Q“断子绝孙”是逆来顺受的底层妇女在“礼教至上”的底线
被碰触后的反抗;文本二中,祖父对翠翠的婚事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作为家长舍不得孙女出嫁。
D.文本一中的“酒店里的人”正是鲁迅笔下的那些自私、冷漠、麻木、无聊的看客,他们
构成了愚昧麻木、世情冷漠的未庄;文本二中的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
安定的气氛。
7.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中,“假洋鬼子”母亲的“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
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封建和极致地服从封建体制的姿态的
直接讽刺。
B.鲁迅擅长用浓墨渲染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文本一中“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
作,既说明阿 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使得阿 Q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
人过目难忘。
C.文本二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比如祖父对喽啰长年说的话,略带幽默诙谐,体现他
作为一位老者,虽阅尽人世、饱经风霜,偶尔担忧孙女的未来,但面对别人的帮助仍旧热情
感恩、善良淳朴。
D.文本二中几次提到“端午”,以此为线索,运用插叙,将现实与回忆交错,在结构上,避
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上,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
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8.分析文本中两个加点的“笑”字的内涵及背后作者的创作意图。(6 分)
9.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讽刺艺术。(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时元昊反,犹遣使
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
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又议重贿唃厮啰使讨贼,
得地即与之。琳曰:“使唃厮啰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
”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
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
其失几。
(选自《宋史·程琳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
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①,彼
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
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矜也。如其可
削平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大谋哉?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
虽然,宋至此而欲乘丧以图谅祚,谈何容易乎?昔者继迁死,德明弱,曹玮②欲得精兵
俘孤雏,郡邑其地;庙算无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
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
亦时也,元昊初丧之日也。夫所谓理势者,岂有定理,而形迹相若,其势均哉?度之己,度
之彼,智者不能违,勇者不能竞,唯其时而已。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
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
[注]①士匄(gài),晋国军事家,率军击齐途中听说齐侯去世,便弃攻而返。②曹玮,
北宋将领。李继迁死,曹玮向宋真宗提议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如其可 A削平 B 以休息 C 吾民 D巩固 E 吾宇 F恶容 G 小不忍 H 以乱大谋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按,查办,与成语“按图索骥”“按兵不动”中“按”的意思均不同。
B.“不如因而抚之”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
C.“诚哉其不可与谋也”与《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的句式一致。
D.矜,怜悯,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来朝中觐见,众人要求将使者诛杀,程琳起先拒绝,后因使者过
于骄横,便建议公布其恶行并诛杀他。
B.众人建议贿赂确厮啰,利用他讨伐叛贼,所得土地均归他所有;程琳并不认同,认为这
会让他成为下一个“李元昊”。
C.王夫之认为,《春秋》中对“伐丧”行为的贬低是有条件的,若两国关系友好,那么违背
约定、趁人之危确为不仁。
D.王夫之认为,李元昊已沦为夷狄叛贼,不值得体恤,程琳反对“伐丧”的错误在于盲目
遵循《春秋》道义而未加辨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4 分)
(2)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4 分)
14.材料一中,议者认为程琳反对“伐丧”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时机。王夫之是否认同议者的
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渡江云①
周邦彦
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涂
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今宵
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启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
径荆州时作了此词。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③委曲:曲折延伸。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
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
确的一是(3分)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
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
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
“借问”两
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
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
的手法表情达意。
D.“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
遮栖鸦是虚写。
16.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离骚》(节选)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身体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 , ?”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
(3)《蜀相》中写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
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
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泰然处之,以著书为乐。
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
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
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
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
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油然而生。( )中年以
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
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不言而明。展览还围
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
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
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8.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
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
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
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在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下调的同时,一些车主发现, 甲 。这给他们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①新能源车险保费不便宜,②保险机构也蒙受了较大的经营压力。③业内人士指出,④
较高的赔付率和出险率造成新能源车险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⑤“新能源汽车维修往往只能
使用原厂配件,⑥而电池、电机和传感器等零配件的价格一般来说比较高,⑦一旦损坏,维
修成本可能很高;⑧并且,一些新能源车的车型一体化设计程度高,⑨虽然是局部受损,⑩
也可能面临整车维修问题。”某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磊说,对保险公司而言,新能源汽车高
昂的维修费用导致车险业务成本更高。
此外,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加速较快,即便是熟练的燃油车驾驶员,也往往需要
一定适应期:同时,新能源汽车驾驶群体相对年轻,急加速、急刹车等情况较多——这些都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风险, 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用于网约车营运的比例
较高,而不少网约车车主按家用车投保车险,在驾车时长和里程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也造成
了更高的出险率。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雄”一词在占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
声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
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
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 800
字。
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高二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答案(2025.03)
1.D
2.A
3.C
4.①把情感和理性相结合,既注重美育,又注重德育,要读出其道德价值;②把文化读法
和文学读法相结合,避免先入为主,塑造个人品格和民族精神。
5.①《氓》赞美了女主人公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和反抗精神,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②
《氓》讴歌了女主人公的勤劳、善良、美丽,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③《氓》批判了男
主人公始乱终弃的行为,体现《诗经》的伦理性。④《氓》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
6.C
7.B
8.①写出了阿 Q 被假洋鬼子打后用欺负小尼姑的方式获得精神的胜利的得意,表现他的欺
软怕硬。 ②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心中微妙的
感情涟漪。
③前者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后者则歌颂了边城之美。
9.①运用全知视角对阿 Q 直接进行讽刺。
②以阿 Q视角(旁观者视角)介绍“假洋鬼子”的基本信息,表面是阿 Q讽刺“假洋鬼子”,
实际也是作者讽刺阿 Q的愚昧狭隘、盲目排外。
③未庄民众看阿 Q欺负小尼姑的情节,既有作者的全知视角也有“酒店的人”的旁观视角,
讽刺了民众的自私冷漠。
10.BDF
11.B
12.D
13.(1)不如使用离间之法,使两支羌族的势力不和,中原便可以得利了。
(2)现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国家的观点,也是在以曹玮的智慧为师(学习
曹玮的智慧),又怎么能说那不可以呢?
14.①不认同。②王夫之认为,元昊死时的形势与李德明孤弱时看似相同,实则已随着时代
变化产生了差异。③元昊死时,宋朝已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最佳时机,故程琳反对“伐丧”或
另有深意,不可谓“失时”。
15.C
16.①对春色由衷的喜爱之情。词的上片写春回人间的万千气象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色的
喜爱。②对仕途的担忧之情。“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的“愁”,隐含着作者对仕途
的担忧,要到京城了,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是因新旧党之争问题,词人也不知道此次进京
情况会是如何。③孤独寂寞之情。尾句“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写出了离愁在心不能成寐
的情状,表现了词人水程夜泊的孤独寂寞。
17.(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18.C
19.A
20.甲:车险保费不降反升 乙: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有所提高/提高了出险率
21.②改为“保险机构也承受了较大的经营压力”。④改为“较高的出险率和赔付率是新能
源车险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或“较高的出险率和赔付率造成新能源车险价格较高”。⑨改
为“即便是局部受损”。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