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感情。
2.有感情朗诵,了解诗中的叙述和描写对于抒情的作用。
3.感受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散文美。
学习目标
作家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本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颠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正如诗人所说:我过的是囚徒的生活,我和绘画几乎断了关系,我自然而然地接近诗。他开始大量写诗,托人带出发表。
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主要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
《向太阳》
《火把》
《光的赞歌》
《古罗马竞技场》
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的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回家后依然受到歧视,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在看守所中。据诗人自述,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诗几经辗转,于1934年发表。诗人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个笔名,并且一跃成为中国诗坛上的明星。
题目解说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什么是‘自由诗’?简单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两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自由诗”,绝非“放荡不羁”,而是一种“自由”其外,“诗神”其中的富有“散文美”的现代诗歌的精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带有一定叙事性的抒情诗。
就这首诗的总的倾向而言,作者并没有向读者讲述有关他乳母的完整的或大体完整的故事,他利用这些片断的故事或画面,目的是倾吐对大堰河的深情。所以这首诗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
字词正音
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典押(yā)
青苔(tái) 灶火(zào) 荆棘(jí) 掐(qiā)
虱子(shī) 牌匾(biǎn) 火钵(bō) 碾过(niǎn)
忸怩(niǔ ní) 冰屑(xiè) 麦糟(zāo)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 飘泊(bó)
梳理结构
结构 内容 情感
情感线索:对大堰河的挚爱、对不公的、黑暗的社会的痛恨
赞美与讴歌
怀念与痛悼
悲苦身世和“我”的关系
眷念与感激
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
同情与控诉
死后的凄凉,家人的遭遇
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8)
第三部分(9~11)
第四部分(12~13)
探究文本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对大堰河的称呼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她”是客观的交代, “你”是为了表达亲切的情感。第三人称向第二人称悄然转换,便于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思念之情。
雪压草盖的坟墓
檐头枯死的瓦菲
被典押了的园地
长了青苔的石椅
荒寂衰败
萧索凄凉
深情的怀念
深沉的哀思
深切的同情
意象
意境
感情
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此时再也不见往日疼爱。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为全诗罩上悲剧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朗诵第3节。描写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问题探究
赏读第二部分(4-8)
抱
抚摸
拾起鸡蛋
掐死虱子
包扎伤手
补好破衣
拍去炭灰
尝过熟饭
放好酱碗
搭好灶火
八个细节构成排比句,这些排比句一方面具体铺叙了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顾着乳儿,给他以温暖和爱抚。充分表现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
大堰河:勤劳慈爱博大。
问题探究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表达了“我”对大堰河及其一家真挚的爱与深沉的留恋。
对比反衬
衣食住行奢华
自己家的新客 忸怩不安
大堰河家
贫困 温暖融洽
拘束感 陌生感
第6节
第10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殓之薄,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来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
“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见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简陋。其中蕴涵了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深的悼念与歉疚。
问题探究
第12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诗人赞美的仅仅是大堰河吗?
不是。
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诗人深情地写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问题探究
引起回忆(1---3)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 追怀、痛悼)
大堰河生前(4---8)
家务繁重,疼爱乳儿
含泪别离,贫富对比
生活勤俭,宽厚善良
爱儿好梦,美丽心灵
大堰河死后(9---11)
死后凄苦,一生悲凉
殡葬之薄,悲惨写照
家人遭遇,悲剧命运
直接赞美(12---13)呈给大堰河的赞美诗----------( 赞颂、讴歌)
( 眷恋、感激)
( 同情、诅咒)
叙事
抒情
大堰河 我的保姆
阅读全诗,概括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大堰河是慈爱的,即使终日劳作,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的爱是博大的,她就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她的乳儿”;
大堰河是悲苦的,贫穷、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总之,大堰河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总 结
诗人运用叙事、排比、反复等方式,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的伟大母亲形象,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大堰河追怀痛悼、眷恋感激、赞美讴歌及无比同情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不公道社会的强烈控诉和诅咒。
大堰河短暂而痛苦的一生、大堰河一家的不幸正是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缩影。
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
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
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诗的根本!
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苏联〕别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