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十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9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0:4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十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小题,共 3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红楼梦》明确强调以“我半世亲睹亲闻”
的“一段陈迹故事”为创作素材,开卷即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
一书也。故日‘甄士隐’云云。”又云:“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挎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
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强烈真实性的作品……
同时,《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曹雪芹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是分不开。受传统文化哺育的曹雪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不仅是个小说家,而且工于诗画。他熟练掌握了含蓄的手法,并将含蓄的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并使之别具特色。含蓄手
法的运用,是小说《红楼梦》具有伟大艺术力量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表现,无外乎三种。一是从内容上说的,含义深隐,“意在言外”。《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历来看法分歧最大。鲁迅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两百多年来,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这就是《红楼
梦》含蓄风格的反映……概括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
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
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二是从细节上说的,暗
示情节,充满蕴意。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
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如《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
国府”写秦可卿死后消息传出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而“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并“拍手道:‘如
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于是置买棺材,捐龙禁尉,请凤姐料理丧事,可贾珍的父亲贾敬在城外庙中不肯回来。贾珍
的妻子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诸事不理。最出奇的是中间只字未提死者的丈夫贾蓉,而且在贾珍为秦氏觅得棺
木时补上一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参照焦大所骂言语,个中奥妙已是十分明显的了。作者不用文字直接描绘,
而是用细节暗示,含蓄有致地反映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事实,耐人寻味。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不用语句
直言,而寄托于形象,“弦外音,味外味”。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
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悼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
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
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红楼梦》具有含蓄的艺术风格,因此“脂评”一再强调:“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看官闭目熟思,方知趣味。”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这个接受过程又是个主动过程,读者不仅调动自己的
视、听器官进行感性的直观活动,而且调动整个心灵去探求与把握作品的内在精神、深邃意蕴,并结合自身对作品进行品读。
含蓄的手法,能造成一种深厚的意蕴,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含蓄还能进一步激
活读者的接受活动,给读者留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造的无限空间。掌握了方法之后,读者是越读越有味,读了还想读。因为诱
导读者去体味出来的意蕴要比作者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要丰富、有效得多。“细按”“熟思”的读者,每读一次都可在
心领神会之际获得新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就找不出
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来。
(摘编自李邵梅《言在此而意在彼一<红楼梦〉含蓄艺术风格浅析》,有删改)
材料二:
读《红楼梦》当然不能离开其文本,但《红楼梦》的文本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巅峰结晶,并且极其独特,对其解读不能图省
事,走捷径,西方的古典、现代、后现代文论固然可以引为借鉴,如王国维借叔本华的理论来抒发自己读《红楼梦》的审美感
受,颇能启人,但终究还是给人附会之感;中国以往的文论,当然更可以用来作为解读《红楼梦》的工具,脂砚斋批书,就使
用频仍,但因为曹雪芹的笔力有超越他以前全部中国文化的性质,因此以这些工具来衡量,往往也力不从心;这就说明,要解
读《红楼梦》,到头来还是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云、社会变
迁、文化习尚,这也就必须攻史。举例来说,不通史,怎么能读懂“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以及“双悬日月照乾坤”这
些文本字句的深刻内涵?而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往往是“胜利者写的”,比如雍正在与其十几个兄弟争斗王位的斗争中终于
胜出,那么,他就要改写甚至删削康熙时的大量记载,乾隆虽是和平顺利地继承了王位,他本人甫上台也很注意实行皇族亲睦
的怀柔政策,但没想到权力斗争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再怎么不愿出事,也还是发生了“弘皙逆案”,乾隆果断麻利地
处理了这一政治危机,他胜利了,于是,他采取了销毁相关记载的“留白”史笔,今人要弄清那时的真情实况,这对研究《红
楼梦》文本至关重要,曹雪芹家族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是这个时期,《红楼梦》中贾府的大悲剧展开的时代背景
也正是此前此后——还历史真面目,“补白”,不搜集资料,作细致研究,那怎么能有成果?
(摘编自刘心武《满弓射鹄志锐坚一读周汝昌先生<红楼家世〉有感》,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既有客观的时代因素,也有个人遭遇的主观因素。
B.含蓄手法的运用,使得《红楼梦》具有独特的艺术吸引力,也是《红楼梦》具有伟大艺术力量的重要原因
C.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结合自身实际,调动心灵去探求和把握作品内在精神及深邃意蕴的过程。
D.《红楼梦》让人屡读不厌,主要是因为它“像一个浩瀚的海洋”,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东
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红楼梦》里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所以很多人认识不清,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争论
不休,意见不一。
B.含蓄的手法,能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而作者直接用文字表
达则没有这种效果。
C.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西方的一些文论可以作为借鉴,并且也有借鉴的先例,这种借鉴能够给人启
发,作者肯定了这种借鉴。
D.在刘心武看来,《红楼梦》研究要有成果,必须结合其时代背景。搜集资料,细致研究,还原历史原貌极
为重要。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含蓄风格表现”的范畴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写作于清代大兴文字狱之时,“一字相牵,百口莫辩,一人获罪,九族株连”,写《红楼梦》
只能含蓄。
B.《红楼梦》第十六回中,作者还借赵嬤嬤之口,把江南甄家几次大规模的接驾讥之为“虚热闹”,体现了
对君权的批判。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原因,从贾政不满意宝玉会见贾雨村时的态度以及宝玉与琪官的交往给贾政
招来政治纠纷中可以看出端倪。
D.《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吊林四娘而作的《姽婳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
满朝的君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要解读《红楼梦》为什么“到头来还是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木头人 张侗
①春节回家,我放下沉甸甸的东西,母亲就撵着我们去看奶奶。几个月前母亲在电话中告诉我们,奶奶认不得人了,还说
胡话。
②奶奶坐在老屋屋檐下的圈椅里,木头人般的安静,听见动静,她抬起头微眯着眼望着走近她的人,目光空洞而散乱。
③“奶奶,是我。”我喊着奔过去,抓起她枯枝般的手紧攥着。“你是谁?”我愣怔片刻,奶奶真不认识我了。我有些急
躁地大叫着:“我是您孙子啊。”
④奶奶说:“俺孙子来了。”她抬起另一只手抚摸着我的头,耳朵,下巴,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
是你!”我拿手帮奶奶擦着眼角的泪水,手顺势在奶奶脸上轻轻滑过。
⑤大概因我的到来,奶奶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奶奶说起我的到来,有着隐约的幽怨嗔怪;说起我的出息,则挺了挺身子坐
周正,轻咳两声,透着兴奋自豪。缄默寡言的老人不见了,奶奶生动起来,而我有些无措,也更加无言。
⑥奶奶枯白的头发,像顶着一层薄而瘦的草木灰烬,被风雨侵蚀,上面又落满了严霜。以为我看身后的老房子,她絮絮叨
叨说起老屋的好,吊上草帘子,门边和窗户周围塞紧了新稻草,屋里就守得住热乎气。我劝奶奶搬过去和我父母同住,奶奶固
执倔强,发了天大的脾气,说从迈入张家大门就住在老屋里,咋能就随便搬走?我不知道奶奶指的“随便”是什么,我记得奶
奶说她搬走老屋就空了,空了的老屋就滋生死气。有人住,屋子再老,都不会有一星半点儿死气。
⑦一群麻雀飞过去。奶奶说:“那是住在咱家的一群。你看,飞在最前嗉子最鼓的那只老雀子,翅膀多硬,每次我撒一把
麦子都是它最先下来。”奶奶说:“有人住的屋檐永远都不会高,不会孤,不会冷,麻雀就会认得。那是家啊。心再野再大,
没有比看住家更重要的了。”奶奶的手上更加温热,而肩背却屈服般的弯曲下去,被岁月的锤头无情击打着,像要狠命揳进这
破败的老屋中。
⑧奶奶忽然俯在我耳边说:“待会我们就玩木头人。”这骤然陌生的话题让我呆愣住。
⑨奶奶是不是糊涂了?奶奶转着灵动而潮湿的眼睛仰看着我。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奶奶,吭吭两声,抑制不住地大笑起来。奶
奶似乎看出了我的佯装,她狡黠地微笑着,这是浸入骨髓般熟悉的笑容。我和奶奶互相看着,带着泪花的微笑里交换着彼此都
懂的宽宥。
⑩饭后的离去更让我心生不忍。奶奶像个孩子看见大人要出门似的纠缠不舍,无论怎么说,她都耍横使赖般地紧拽住我的
衣后襟不撒手。拉扯缓行到了门口,奶奶满眼泪水,母亲掰扯掉她的手,她又扯拽住,母亲颇使了些力气拍打掉她的手,她却
踉跄着前行一大步堵在门口,母亲赶紧架住她颤巍巍站定。我含着泪说:“奶奶,现在我们就玩木头人——我们都是木头人,
谁也不许动。”奶奶微微颔首,汪在眼里的泪落下来。我狠心转身,撒开步子近乎残忍地迈动了第一步,逃也似地离去。
(11)直到走出村口,我回身看着老屋的方向,我想到年迈的奶奶呆坐在圈椅上,望着门口,屋檐低矮,阳光里弥漫着焦
糊的味道。黑白照片里才有的经年发黄般的温馨记忆,让我泪水模糊了双眼。老屋已显出岁月难掩的沧桑,那些缝隙虽然被干
枯的丝瓜秧遮盖住,但是阔大的院落里却藏着曲终人散后的孤寂与凄凉。生命中曾经拥有的,都会执著地显露出来。生命中不
曾拥有的,也会如影随形般的俱来。
(12)一阵冷风袭来,我战栗着,顿生风吹油尽灯枯前的恍惚,奶奶九十多岁了,父母也七十多岁了,我却不能常在跟前,
我感到了撕裂般的疼痛。
(13)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
(选自 2014年 3月《人民日报》副刊,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写春节回家时母亲“撵着我们去看奶奶”,是因为奶奶的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而我们
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去看望她老人家。
B.第④段中“她的眼里涌出泪水,好像有气无力地说:‘真是你!’”一句表现出奶奶因我的到来而激动不
已,也表现了奶奶因长久等待的失落。
C.作者在文章第⑤段将奶奶的“生动”与我的“无言”对比,突出表现了奶奶对我时时刻刻的牵挂,也表现
了我的内疚和不安。
D.文章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传达出朴实的情怀、无奈的喟叹和深刻的反思,直接表达出守护乡土
坚守传统的情结。
E.文中两次描写老屋,表现老屋的温暖与破败,表达出一种沧桑之感,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怀念与忧思,反映
了深刻的社会命题。
7.第⑦关于老麻雀与奶奶的描述,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请解释结尾“而这疼痛让我一次次回首看着,在身后逐渐消失的村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9.结合全文,探究“木头人”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是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
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身亡。身
亡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
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
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
而曹羁合礼。
(选自《说苑·正谏》,有删减)
材料二: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
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
谏而百听矣,况虚已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
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
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
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
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
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
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
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
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注】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 。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款?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
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
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减)
【注】魏郑公:指魏征。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不谏 A则危君 B固谏 C则危身 D与其危君 E宁危身 F危身 G而终不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谏,指以正直的言论进谏,多用于臣下对君主。《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征常直言正谏。
B.“《春秋》序义虽俱贤”中的“序”的意思与《琵琶行并序》中的“序”的意思相同。
C.“隐讽之之谓也”中的“之谓”翻译时经常做倒装处理,就如同“夫子之谓也”。
D.“致君之道尽于此矣”中“致”的意义和用法和《劝学》中“而致千里”中的“致”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提到三次进谏而不被君主采用就可以离开,否则就可能遭杀身之祸。仁人不会做因进谏而丧命的
事,泄冶正是因此而不合礼。
B.从论证过程来看,材料二以大量史实为例,采用对比论证,紧扣中心论点来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论证充
分,纵横恣肆又笔带锋芒,颇能代表苏洵文风。
C.苏洵的论证并没有停留在方法层面,还从价值层面诠释了心与术的关系,从而增加了《谏论》的思想价值
这也是《谏论》能够在历史流传的重要原因。
D.两则材料都提倡进谏应讲究方法,把握尺度,强调进谏的效果,除此之外,都十分重视孔子的观点,重视
进谏的伦理价值问题,也就是臣子对君主的忠诚。
13.下列对语句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
作臣子的之所以要刚正忠直为难自己也要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
B.“矛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
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醒悟过来。
C.“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已者乎?”
那么君主比夏桀、商纣还稍强一些,我进谏一百次他会听从一百次,何况是虚心纳谏的君主呢?
D.“五者,相倾险诐之论”
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
14.请简要概述两则材料关于进谏的不同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2小题,共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
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
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
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
怅。
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袁宏那样富有才华,而谢尚却不可复遇,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感喟
16.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小题,共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 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5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星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在清代叫西勒喜河(“西勒喜”是满语)。它是乌苏里江的支流,流经完达山,因沿岸有个地方名为“七星硌拉”,这条
河才渐渐被称为“七星河”。1968年的夏天,我从北京来到七星农场,七星农场这个名称是由七星河派生而来的。
那时候,七星河上还没有桥,我和伙伴们乘坐小船,一个多小时后才砥达河南岸的大兴岛。夏天的七星河很漂亮,两岸绿色的苇草( ① ),
平铺到天边;河水清澈,可见水底的游鱼。
踄世未深的我,对未来充满了诗意的瞳憬。坐在船上,我发现几条小鱼吐着泡泡,时而于水草间穿行,______,______。我伸出手想抓一
条,谁知小鱼立刻逃跑了。小鱼逃跑的那一瞬间,特别像人游泳时一蹬腿,蹿出老远。
我给在别处插队的朋友写信,说起第一天渡七星河的情景时,就是这样形容的。我有点自鸣得意,自觉生动又形象。
五十六年后读沈从文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来,溪水清个透亮,活活的流,许多小虾子的脚攀着一根草,在浅水里游荡,有时又
躬着个身子一弹,远远的弹去,好像很快乐。”教我立刻想起了七星河。如果将沈从文笔下的溪水和小虾子拿来形容七星河和小鱼,也( ② );
他说的一弹,比我说的一蹬腿要好得多,而且是“远远的弹去,好像很快乐”。是的,小鱼很快乐,我吃凉不管酸,也跟着快乐。
18.文中第二、三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画横线的空白处另写两句,要求所写句子符合语境,并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排比。
21.下列句子中的“老”与文中加点的“老”,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六十多岁了,看起来一点也不老。 B.不要把青菜炒得太老,会影响口感。
C.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你还不起床! D.对面一组老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
22.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小鱼很快乐,我也跟着快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本大题共 1小题,共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火焰,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是不完整的。
——埃利亚斯卡·内蒂
材料二: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译文:子张请教使自身完善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
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论语·先进》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
1. D
2. D
3. A
4. 材料一首先指出《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曹雪芹的身世经历有关,接着分析了含蓄风格的三种表现:内容上
的深隐、细节上的暗示、手法上的含蓄。最后强调了含蓄风格对读者的影响,指出含蓄手法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再创
作。
5. 指出《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材料二强调要解读《红楼梦》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的时代背景,
因为《红楼梦》的文本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只有了解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6. BD
7. 第⑦段通过描写老麻雀与奶奶的互动,表现了奶奶对家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同时也反映了奶奶对家的依恋
和对孙子的牵挂,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 结尾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奶奶和家乡的深切怀念与不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无法
常伴家人的愧疚和无奈。
9. “木头人”在文中既是奶奶与孙子之间的游戏,也象征着奶奶的孤独和无奈。奶奶像木头人一样安静地坐在老屋中,等
待着孙子的归来,而孙子却无法常伴左右,只能通过游戏表达对奶奶的思念和不舍。“木头人”还象征着生命的静止与
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无情和生命短暂的深刻反思。
10.A、D、F
11.B
12.D
13.D
14.强调进谏的目的是匡正君主的过失,提出五谏的方式,并认为三次进谏不被采纳就可以离开。材料二则认为进谏
应讲究方法,提出五种进谏的技巧,并强调进谏的效果取决于方法的使用。
15.C
16.尾联通过描写明朝挂帆离去、枫叶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枫叶的飘落象征着时光
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增强了诗歌的感伤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无奈。
17.
(1)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18.“砥达”改为“抵达”;“瞳憬”改为“憧憬”。
19.①郁郁葱葱
②恰如其分
20.时而于水草间穿行,时而于石缝中嬉戏,时而于水面跳跃。
21.C
22.原文通过“我吃凉不管酸”这一俗语,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小鱼快乐的感同身受,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改
句则显得平淡无奇。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