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13讲 极地地区
区域地理复习系列
建议课时:1课时
南极的科考队员中流传着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的“杀人风”能轻松超过十二级风力,在如此巨大的风力面前,即便是一栋房子、一辆汽车,也会被掀翻卷走。
医学研究表明,人在这样的大风中站立10分钟,人的四肢便会失去知觉,15分钟后皮肤开始冻伤,不足20分钟便会因全身冻僵而死亡。
南极“杀人风”是怎么形成的?
新课导入:南极大陆的“杀人风”
学习目标 重点提炼
1.能说出南北极地区的范围、地理位置、主要国家,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区域认知) 概括北极地区和南极大陆气候的差异。
2.能结合南极大陆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南极大陆典型的地理现象,如下降风、无雪干谷的成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分析南极大陆典型的地理现象。
3.能结合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北极地区典型的自然地理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分析北极地区典型的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
南北极地区概况
01
微主题问题式探究
02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03
目录
南北极地区概况……
1
第一部分
南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岛屿。
南极地区:南极圈以南的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北冰洋
格林兰岛
冰岛
太
平
洋
大西
洋
南极半岛
威德尔海
罗斯海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0°
180°
0°
180°
南北极地区的地形特征
北极地区:平均海拔300米,北冰洋表层覆盖着2-4米的冰层。
南极地区:绝大部分是冰原覆盖的高原。平均海拔2350米,陆地表面覆盖了平均厚度2000米的冰盖,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老弟,好巧啊!我的海域与你的大陆的面积几乎相同!
是啊,你海域的最深深度也与我陆上最高峰的高度几乎相同。
但说到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还得是我,哈哈……
南北极地区的气候差异
极夜天数 平均海拔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极端气温 年平均风速 年平均降水量
南极大陆 约187天 2350米 -40°C~-70°C -15°C~-35°C -89.2°C 17.8米/秒 30-50mm
北极地区 约179天 310米 -40°C~0°C -10°C~10°C -66.7°C 10米/秒 100-250mm
问题1:南极大陆被称为“世界寒极”,与北极地区相比,分析南极大陆极端最低气温更低的原因。
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范围更大
南极大陆下垫面为陆地,北极地区下垫面为海洋
南极大陆海拔更高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
南极大陆周围存在势力强劲的西风漂流
对太阳辐射反射率更强,吸收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
不利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向高纬度地区输送
南极大陆极端气温更低
北极地区
气温: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暂凉爽
大风
降水稀少
南极大陆
气温:酷寒——世界寒极
干燥——世界干极
烈风——世界风库
南北极地区自然带的差异
冰原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南极大陆并冰原带分布广阔
冰原带终年冰雪覆盖,缺乏植被,干燥荒凉
“白色荒漠”
南极冰原
北极地区苔原带分布面积广,冰原带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
北冰洋沿岸的苔原带,暖季许多植物争相开花繁殖,完成短暂的生命周期
“盛夏花海”
北极岩荠
雪绒花
仙女木
马先蒿
北极熊在花海嬉戏
南极洲远离人类活动,污染少,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态环境,是进行各种现象研究的理想场所。
南极洲气候极度干燥,大气透明度高,从清晰度上看,在南极安装望远镜可与太空望远镜媲美,而且成本更低,是最佳的宇宙观测地。南极是地球上最容易发现陨石的地方。
南极洲的冰层和土壤中保存着过去100 万年甚至更久的气候信息。
南极的冰层很厚,一旦整个南极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60米。因此,南极即便是发生微小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了解南极洲的自然历史,我们可以从冰盖、海平面和温度的数据来作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指标。
南极具有值得研究的独特生态系统,尤其是各种生物如何能在极端严寒的生存条件下顽强生存并茁壮地成长的原因研究。
南极冰层覆盖下的矿产、能源、淡水资源,也是世界各国开展南极考察的动机和目标。
极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84年11月,我国首次派出科考队向南极进发,第一次登上了乔治王岛,建成了南极长城站。1989年,我国在南极大陆普里兹湾建立了常年考察站——中山站,后来相继建成了位于南极内陆最高点的昆仑站(2009年)和泰山站(2014年)。2023年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即将竣工。
问题2:分析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适合天文观测的原因。
问题3:泰山站外形被称为“中国红灯笼”,分析其设计采用圆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的原因。
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且污染小;海拔高,视野开阔;有较长的极夜期,可连续观测。
圆形外表视野开阔,便于科学观测;碟形结构可减少风阻,减弱强风侵袭;高架设计有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物附近的积雪,避免暴雪堆积甚至掩埋建筑物。
极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微主题问题式探究……
2
第二部分
南极大陆微主题探究(一)——下降风
南极大陆被称为“世界风库”,据我国科学工作者统计,这里一年内风速大于12.5米/秒的天气有305天,最大的风速可达40米/秒,比12级风还大得多。风暴来临时,房舍被吹得左右摇晃,200千克重的油桶和沉重的器材被吹走,地上磨盘大的乱石和冰块被吹得满地乱滚。这时,人员出外就被飓风卷走,或者被石块、冰块击伤。
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最常见最强的风是"下降风",也被称为“杀人风”。下降风是指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下降风在南极大陆广泛分布,下图中甲区域下降风尤其强劲。
【问题探究】
问题1:说明南极洲下降风分布广泛的条件。(6分)
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
纬度高,冰盖面积大、冰层厚(海拔高)
因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密度大
冰面阻力小
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易沿斜坡向下流动而形成下降风
南极大陆下降风分布广泛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南极大陆微主题探究(一)——下降风
南极大陆被称为“世界风库”,据我国科学工作者统计,这里一年内风速大于12.5米/秒的天气有305天,最大的风速可达40米/秒,比12级风还大得多。风暴来临时,房舍被吹得左右摇晃,200千克重的油桶和沉重的器材被吹走,地上磨盘大的乱石和冰块被吹得满地乱滚。这时,人员出外就被飓风卷走,或者被石块、冰块击伤。
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最常见最强的风是"下降风"。下降风是指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下降风在南极大陆广泛分布,下图中甲区域下降风尤其强劲。
【问题探究】
问题2:分析甲区域下降风强劲的原因。(8分)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限定词
(甲地)下降风主要来自西侧的冰川地区
西侧地区海拔高(冰层厚)、坡度陡,寒冷气流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向下流动
来自冰川谷地的下降风易在此汇集,
冰川表层摩擦力(阻力)小
受“狭管效应”影响,下降风得以加强
甲区域下降风强劲
南极大陆微主题探究(一)——下降风
中山站的下降风一般在傍晚至夜间开始出现,此时地面观测到的风速随时间逐渐加大,风力短时间内可由静风迅速增加至五六级。天气越晴朗,下降风越强烈。下降风在夜间维持较高的速度,在次日中午之前逐渐减弱,具有显著的日循环特征。
【问题探究】
问题3:分析下降风傍晚至夜间出现,白天减弱的原因。(4分)
傍晚至夜间
冰面辐射降温显著,空气冷却收缩,密度变大,寒冷气流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
白天
太阳辐射加热冰盖表面,冰盖上方空气接受地面辐射,温度升高,密度降低
下降风傍晚至夜间出现,白天减弱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南极大陆微主题探究(一)——下降风
南极大陆微主题探究(二)——无雪干谷
【问题探究】
问题4:推测“无雪干谷”内的气流特征。(4分)
四周被海洋包围的南极大陆被称为“世界干极”,年降水量甚至比撒哈拉沙漠还少。南极的”无雪干谷”位于巨大的盆地当中,是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川覆盖的区域,山谷周围高峰密布,山上的冰川融化后向下流去,但在山谷附近就消失了,到处是裸露的岩石。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为-20℃,风速可以达到320公里/小时,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荒凉的“无雪干谷”对全球气候变暖十分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科考之地。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无雪干谷”呈东北---西南走向,西侧为陆地,东侧为海洋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气温更低形成冷高压
因下垫面冷,空气收缩下沉
谷地盛行下沉气流
寒冷干燥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风向与山谷走向一致,
西南风
裸露地表,风的阻力小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力强劲
谷地地形,空气下沉,重力势能强
南极大陆微主题探究(二)——无雪干谷
【问题探究】
问题5:从气流运动的角度,分析“无雪干谷”内没有冰川的原因。(6分)
四周被海洋包围的南极大陆被称为“世界干极”,年降水量甚至比撒哈拉沙漠还少。南极的”无雪干谷”位于巨大的盆地当中,是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川覆盖的区域,山谷周围高峰密布,山上的冰川融化后向下流去,但在山谷附近就消失了,到处是裸露的岩石。这里的年平均气温为-20℃,风速可以达到320公里/小时,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荒凉的“无雪干谷”却是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科考之地,对全球气候变暖十分敏感。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谷地内下沉气流强
偏南风来自于极地内陆
空气水汽含量极低
风力极大,水分蒸发强烈
水汽不易凝结
“无雪干谷”内没有冰川
地表积雪不易留存
南极大陆微主题探究(二)——无雪干谷
北极地区微主题探究——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地区微主题探究(三)—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
【问题探究】
问题6: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北极地区气温升温速度比其他地区快的原因。(6分)
北极地区海水、冰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和反射率
大量水汽入侵后对北极气温快速升高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限定词
海洋变暖向极地输送更多热量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温升高
海冰融化
海水吸收更多太阳辐射
北极地区云量和水汽增加
北极地区大范围海水蒸发
大气逆辐射增强
北极地区气温升温速度快
【问题探究】
问题7:说明北极海冰消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积极影响。(8分)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主题词
北极地区气温上升
北极地区海水温度变化
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释放更多温室气体
北极地区海冰减少
负面影响
通过海-冰-气作用带来更多极端天气
冻土层消融
积极影响
北极地区海冰减少
利于海洋植物的生长
利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增强
北极地区气温上升
油气、渔业等资源开采的条件将大为改善
北极地区微主题探究(三)—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航道
北冰洋航线是连接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捷径,分为东北航线和西北航向,但由于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城市、港口稀少,一些重要航线不得不避开北冰洋海域“绕道”而行。但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1553年英国航海家威洛比率领115名船员,驾驶三艘船舶,首次探寻北极东北航道,不幸全部遇难。
1903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乘坐一艘单桅风帆渔船首次打通了西北航道,中途被冰封住将近两年,历时三年才完成艰苦的航行。
1997年芬兰油轮首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抵达亚洲。
2010年抗冰货轮装载了41000吨铁矿石从挪威起程,穿越东北航道,将铁矿石运往中国。
2013年中国“永盛”号货轮停靠荷兰鹿特丹港,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
2014年加拿大最大远洋航运公司旗下一艘满载镍精矿的商船成功通过北极西北航道到达中国。
北极地区微主题探究(三)—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东北航道是北欧、东欧及西欧地区连接东亚的最短航线,比传统的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要缩短1/3的航程,被称为连接亚欧的“黄金水道”。目前北极东北航道水域的夏季无冰期已经超过30天,2021年全球共有71艘商船通过了这一航道。
一旦北极东北航道正式开通,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缩短2000海里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将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到55%,每年可节省533亿到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
北极地区微主题探究(三)—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航道
典例一(2021年广东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8分)
感悟真题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极地东风(东南风)
西风漂流
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
表层海水受西风漂流带动,自西向东运动
罗斯湾西案陆地轮廓局限
本小题考查了洋流的成因,盛行风、海陆轮廓、海水密度差、地转偏向力是常见的影响因素。
表层海水向低纬度地区运动
形成罗斯环流
地转偏向力
极地东风(东南风)驱动
罗斯环流南侧海水运动
盛行西风驱动
罗斯环流北侧海水运动
陆地轮廓影响洋流转向
规范表达:影响因素:盛行风、海陆轮廓、洋流、地转偏向力等(2分);南极高纬地区盛行东南风,表层海水受东南风的吹拂从罗斯湾东岸向西岸运动(2分);到西岸后受地形影响向低纬运动(2分);到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影响形成环流(2分)。
典例一(2021年广东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6分)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冰筏从冰架分离入海
陆坡流
冰筏在海上漂移
冰筏受到外力的驱动而漂移,驱动力主要是风力和洋流。
重力作用形成下沉风,推动冰筏进入外海
规范表达:冰架区表面辐射冷却剧烈,产生向海气压梯度力(2分);叠加因地形高差引起的空气重力下沉运动,加强风速,将冰筏带向外海(2分);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形成的极地东风(陆坡流),带动冰筏漂移。(2分)。
感悟真题
典例一(2021年广东卷)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
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6分)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加速海冰消融
海冰表面温度增加
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降水温度较高,增加海冰表层温度
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进一步升高
海水温度增加
规范表达: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2分);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增加(2分);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2分)。
感悟真题
学以致用
3
第三部分
1.该线南缘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假如该科考队乘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南
B.最短航线的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
C.乙地昼长与夜长之差比北京小
D.乙地考察期间正午物影越来越长
(2021年海南卷).下图中曲线示意自然带的分界线。2020年4月20日,某科考队从甲地出发,沿此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自然科学考察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A
该线南缘在北极圈附近→地处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
B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甲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最短航线的方向是先东北后东南
乙地考察期间(4月20日到6月20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正午物影越来越短
乙地纬度比北京高→昼夜长短差异大→乙地昼长与夜长之差比北京大
3.考察期间,沿途现象可信的是( )
A.甲地盛行东南信风
B.乙地风吹草低见牛羊
C.丙地附近有著名渔场
D.丁地地热资源丰富
(2021年海南卷).下图中曲线示意自然带的分界线。2020年4月20日,某科考队从甲地出发,沿此线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自然科学考察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D
亚洲
欧洲
北美洲
4月20日到6月20日
东南信风带位于南半球低纬度,而甲地位于北半球
乙地是亚寒带针叶林带,不是草原分布区
丙地没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
丁地指向冰岛→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热资源丰富
(2020年浙江7月).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洋流( )
A.位于副极地环流圈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受极地东风影响大 D.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5.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 B.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
C.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 D.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D
甲洋流是西风漂流→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副极地环流圈。
根据洋流甲的地理位置及流向,可以判断为西风漂流
据图可知,①处洋流向北流→是寒流,对沿岸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C
西风漂流环绕南极流动→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西风漂流是在南半球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和极地东风关系不大
西风漂流纬度较高,靠近南极大陆→水温较低,是寒流
②处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和洋流关系不大
③处位于西风带,有西风漂流流经,西风风力大,导致西风漂流流速快,洋流遇陆地阻挡,浪高→行船时流急浪高
④处受极地东风影响,不是离岸风,也不是寒暖流交汇→没有世界著名渔场
(2020年浙江卷)6.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C
8,9月海冰面积最小,
说明此时气温高,
符合北极地区的特点
2月海冰面积最小,
说明此时气温高,
符合南极地区的特点
据图分析北极附近海冰3月份达到13百万km2,9月份达到5百万km2,6个月消融了8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9月份达到16百万km2,2月份达到2百万km2,7个月消融了14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消融速度快
北极附近是海洋,南极附近是大陆→南极附近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若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少→太阳辐射应该比南极较弱
(2023年北京卷)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5分)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规范表达:南极半岛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2分);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不利于污染物沉降(2分)。
污染物来源少
地表污染物少
污染物存留少
人类活动少
图中采样点位于南极圈内
极地东风强劲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2023年北京卷)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碳。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积雪中,黑碳含量较其他区域偏高。
(2)说出采样点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并说明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6分)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指令动词
限定词
主题词
污染物来源多
对比南极半岛其它地区,科考站附近黑碳含量较高
其它地区的黑碳通过大气环流达到南极半岛上空,再随降雪落下
科考站附近的科研人员等燃烧化石燃料产生黑碳
影响
地表冰雪反射率下降
地表温度升高
加速积雪融化
规范表达:来源: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可能排放不完全燃烧的黑碳(2分);其他地区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经大气环流带至南极半岛上空,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2分)。
影响:黑碳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2分)。
(2021年天津卷)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1)图中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6分)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 原因
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 ①
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 ②③
规范表达:①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 (2分);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2分);③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2分)。
极点附近永久性海冰分布面积大
欧洲以北海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2021年天津卷)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6分)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规范表达: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2分);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2分);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2分)。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岛屿面积狭小
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数量少,动物食物匮乏
所处空间相对封闭,
营养来源少
周围海洋面积广阔
(2021年天津卷)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4分)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冰川消融
全球气候变暖
水体吸收更多太阳辐射
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减少
温室效应增强
地面辐射增强
冻土融化
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如甲烷
规范表达: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
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2分)
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2分)
(2021年天津卷)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4分)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
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4分)。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冰川消融
全球气候变暖
海洋水量增加
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
全球水循环更加活跃
寒冷地区气温升高,植被生存条件改善
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减弱
(1)简述冰上丝绸之路开通后,船舶在北冰洋航行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6分)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北极航线的开发备受关注。我国与俄罗斯积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俄陆—河联运路线”被提出。该路线自中国大连起,通过铁路运输至俄罗斯雅库茨克,后转勒拿河水路运输到达季克西港,再向西到欧洲各大港。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矿产及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较低。下图为“冰上丝绸之路”与“中俄陆—河联运线路”示意图。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北冰洋纬度高
浮冰多
封冻期长
沿途港口稀少,补给困难
受极地东风影响
风浪大
规范表达:优点:运输距离短(2分);速度快(2分);连续性强(2分);受海洋气象灾害和冰山影响小(2分)。
缺点:投资大(2分);建设周期长(2分);维护成本高(2分)。
(2)与冰上丝绸之路相比,指出中俄陆—河联运线路的优缺点。(6分)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北极航线的开发备受关注。我国与俄罗斯积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俄陆—河联运路线”被提出。该路线自中国大连起,通过铁路运输至俄罗斯雅库茨克,后转勒拿河水路运输到达季克西港,再向西到欧洲各大港。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矿产及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较低。下图为“冰上丝绸之路”与“中俄陆—河联运线路”示意图。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优点
铁路运输占比大,河运占比小,对比海运运速更快
距离更近
受海冰等灾害影响小
缺点
建设河港、铁路,投资成本高
气候寒冷,铁路、港口等建设难度大、周期长
建成后,线路维护成本高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限定词
规范表达:低温严寒,航道易封冻(2分);浮冰多,给船舶航行带来安全隐患(2分);大风天气多,风浪大(2分);航线沿途港口稀少,补给困难(2分)。
(3)分别说明中俄陆—河联运线路的建设对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北极航线的开发备受关注。我国与俄罗斯积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中俄陆—河联运路线”被提出。该路线自中国大连起,通过铁路运输至俄罗斯雅库茨克,后转勒拿河水路运输到达季克西港,再向西到欧洲各大港。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矿产及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较低。下图为“冰上丝绸之路”与“中俄陆—河联运线路”示意图。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指令动词
主题词
限定词
规范表达: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和合作(2分);推动沿线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2分);促进沿线地区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分);拓宽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2分);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2分)。
课程总结
南极大陆
两极地区
北极地区
海冰消融的影响
世界寒极
世界干极
世界风库
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
极端天气
北极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
北极航道
碳循环
白色荒漠
极地从来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世界……
水下15米抹香鲸家族正在睡觉
水下250米这是南极磷虾的天堂 也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食堂
水下500米一只毛头星慵懒地躺在海床上
水下500米海绵正在吞噬浮游生物
水下500米海猪游泳嬉戏
水下600米冥河水母正在跳舞
水下1000米海蜘蛛悠闲地散步
水下1000米巨型鱿鱼遮蔽摄像机的光线
水下1000米一身硬毛的海鳞虫谁都不怕
保护环境,让世界更多彩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