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下册期中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5七上·南通期末)“麦草方格固沙法”(如图)能阻止流沙,以提高方格中种子的萌发率。腐烂干枯的麦草被微生物分解后,有效缓解土地荒漠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适应生物
C.肥料是影响沙漠中植物生长的唯一因素
D.腐烂干枯的麦草和微生物都属于分解者
2.(2025七上·无锡期末)生活在海拔4500m的滇金丝猴,四肢较短、皮毛厚实,可以在刺骨的寒风中减少热量的散失。这说明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对环境的制约
3.(2025七上·无锡期末)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引种到我国后因缺少天敌而成为恶性杂草,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我国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
4.(2025七上·无锡期末)苏东坡有“苦寒坏我千竿绿,好雨还催众笋长”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与该诗句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一致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草盛豆苗稀
5.(2025七上·天河期末)我们早餐所喝的香喷喷的豆浆,其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大豆种子的( )
A.胚芽 B.胚乳 C.子叶 D.胚轴
6.(2025七上·新邵期末)早餐中做油条用到的面粉和大豆油,分别主要来自( )
A.小麦的子叶、大豆的子叶 B.小麦的胚乳、大豆的子叶
C.小麦的子叶、大豆的胚乳 D.小麦的胚乳、大豆的胚乳
7.(2025七上·霞山期末)如图是植物体的器官或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②③④⑤组成种子的胚 B.图甲中的⑥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C.图乙中的⑨将来发育成茎 D.图丙中的a和b使根不断长长
8.(2025七上·遵义期末)移栽植物时,常通过带土坨来保护植物的幼根,提高植物移栽成活率。下图为幼根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区段对植物根尖起保护作用
B.②区段细胞可分裂产生新细胞
C.③区段是植物根尖生长最快的地方
D.④区段是植物吸收有机物的主要部位
9.下列针对绿色植物植株、花果实和种子示意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
B.图甲中的①和②分别由图丁中的②和①发育而来的
C.图丙中的①和②分别是由图一中的⑤和⑥发育而来的
D.与玉米种子相比,丁图中结构④的数量和功能都不相同
10.下图是植物体的某些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胚是由①②③④组成
B.乙图中b由甲图中③发育成
C.丙图中B和C使根不断长长、长粗
D.丁图中3发育成乙图中a
11.(2025七上·济南期末)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 )
A.果实、种皮、胚 B.果皮、种皮、种子
C.果皮、种皮、胚 D.果皮、种皮、果实
12.(2025七上·济南期末)如图是桃花的基本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①②③构成的结构是花最主要的结构
B.传粉前①②被虫吃掉将不能结果实
C.完成受精作用后,④将发育成果实
D.⑥内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受精
13.(2025七上·射洪期末)如图为花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花的主要结构是③和⑥
B.①中的花粉落到④上的过程称为受精
C.受精后,③可以发育成果实
D.⑤可分泌黏液刺激花粉萌发
14.(2024八下·平城模拟)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用嫁接来培育果树和花卉。下图为某果树枝接的示意图,说法错误的是( )
A.[a]是接穗,[b]是砧木
B.接穗的形成层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C.嫁接属于无性生殖
D.[a]上所结果实可同时保持接穗和砧木的性状
15.(2025八上·开福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 )
A.开发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B.把森林、草原、荒山等都开垦成农田
C.为了蔬菜增产,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D.燃放烟花爆竹欢庆节日
16.(2025八上·长春期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岩石圈是所有生物的“立足点”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17.(2025八上·曲阜期末)生态系统的存续离不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B.物质循环中伴随着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
C.能量流动中伴随着物质循环的过程进行,循环流动并逐级递减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18.(2025八上·白银期末)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写生物或借生物、生态系统抒发情怀的诗词,学习生物学对激发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大漠孤烟直”描绘的景象属于( )
A.农田生态系统 B.沙漠生态系统
C.池塘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19.(2024八上·薛城月考)央视《人与自然》栏目中曾记录过以下场景,其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群数以千计的野牛
B.我国建立最早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C.吉林查干湖冬捕活动中捞上来的所有种类的鱼
D.高寒地带的蔬菜大棚内的所有生物
20.(2024八上·海城月考)如图为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甲、乙、丙、丁)的能量图,其中丙代表的生物是( )
A.兔 B.鹰 C.食草昆虫 D.绿色植物
21.(2024八上·凉州月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微生物( )
A.能以植物为食 B.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能进行光合作用 D.能防止植物落花
22.(2024八上·钦南期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出行,减少尾气排放
B.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量
C.注意个人卫生,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D.循环利用废旧物品
23.(2024八上·崇川期中)2024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美丽中国”。为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出行有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
B.植树造林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桑基鱼塘”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
D.清洁能源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碳的排放
24.(2024八上·新抚期中)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水稻→田鼠→蛇 B.阳光→植物→兔→狼
C.蝉→螳螂→黄雀→细菌 D.鸟→昆虫→草
25.(2024八上·遂宁月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正确的食物链是( )
A.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树←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下图中,图A是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图B是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菜豆种子有 片子叶,玉米种子有 片子叶;玉米种子有 ,而菜豆种子没有。
(2)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能够发育成植物的 。图A中的结构 构成菜豆种子的胚。
(3)玉米种子萌发时,结构【 】中的营养物质由结构【 】转运给胚,得到营养物质后,最终结构【 】发育成幼苗的根,结构【 】发育成幼苗的茎和叶。
27.(2024七上·泸县期末)你知道白居易的《种桃歌》吗?“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芽,二年长枝叶,图二是桃花结构模式图,图三是桃果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核生芽”,幼苗的第一个芽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 。“二年长枝叶”,枝条是由图一的 (选填:甲、乙、丙)发育来的。
(2)“三年桃有花”,桃花中的子房壁将发育为图三中的[ ](填字母)。
(3)在桃树的枝条向上生长的过程中,根也会不断向下生长,根的生长一方面是分生区细胞数量的增多 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4)娇艳欲滴的桃花主要靠蜜蜂等昆虫传粉,如果图二中的[2]结构中的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1]上,这种传粉方式属于 传粉。
28.(2024八上·响水月考)请仔细阅读下列资料,结合图形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图一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a、b、c是三种生物,1、2、3、4表示甲、乙、丙的某些生理过程。
材料二:某国家决定将核污水排入海洋。如此污水中的核物质将随着洋流和食物链扩散,影响生态安全、人类健康等方方面面,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该国的内部问题,也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国际问题。图二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1)据图一生态系统分析,“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的形式反复循环;图一生物群落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数字)。
(2)图一中的a、b、c代表图二中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则a可代表图二中的 。
(3)图二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成分还需要补充的是图一中的 (选填甲、乙、丙)。
(4)某国家将核污水排入海洋,此污水中的核物质在图二所示生态系统的鲨鱼体内积累最多,该现象在生物学中称为 。
29.(2024八上·苍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本不顾全球反对,决定于2023年春夏期间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核污水不但会对海洋生态产生污染,还会严重危害周边国家人民健康安全,此决定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如被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吸入,将长期残存体内。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可能被富集。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鱼类,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如果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入海洋,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问题,也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国际问题。 如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2)若图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 ,图中带鱼处于第 营养级。
(3)经检测某海域被辐射后,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体内有不同放射性活度的碘131(放射性物质),其含量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检测物 a b c d
碘﹣131的放射性活度 3000 11444 4300 7600
①如果表中所检测生物恰好对应图一中某食物链,则d代表图一中的 。
②科学家预测,日本此次事件造成被污染生态系统环境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 ,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30.(2025七上·温江期末)蟑螂俗称偷油婆,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地方。蟑螂会传播细菌,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所以被人类视为头号家庭害虫。为了更好地了解蟑螂的生活习性,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因素对蟑螂分布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设计的上述三个实验装置中,装置1、2分别探究的是 和 对蟑螂分布的影响。
(2)请针对装置1提出你的实验假设: 。
(3)你认为装置3的设计合理吗?为什么? 。
(4)实验前,该同学计划用2只蟑螂做实验材料,可是老师却认为这样统计的结果不科学,理由是 。
(5)该同学将20只生活状态相同的蟑螂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只,分别放置在装置1和装置2两侧的中央。静置2分钟后,每分钟观察并统计纸盒两侧的蟑螂数目,统计10次。依上述操作完成几次重复实验,若重复实验的结果均显示在装置1的黑纸板一侧的蟑螂多,则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若已知蟑螂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请你预测装置2的实验结果最可能是: ,若你做的实验结果与此不相符,你应该怎么做?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2.【答案】A3.【答案】A4.【答案】B5.【答案】C6.【答案】B7.【答案】C
8.【答案】D9.【答案】B10.【答案】D11.【答案】C12.【答案】B13.【答案】C14.【答案】D
15.【答案】A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B19.【答案】B20.【答案】B
21.【答案】B22.【答案】C23.【答案】B24.【答案】A25.【答案】D
26.【答案】(1)2;1;胚乳
(2)幼苗;1、2、4、5
(3)e;f;d;b
27.【答案】(1)胚芽;甲
(2)A
(3)伸长
(4)自花
28.【答案】(1)二氧化碳;1、3、4
(2)大黄鱼或带鱼
(3)甲
(4)生物富集(富集作用)
29.【答案】(1)非生物因素
(2)分解者;4
(3)玉筋鱼;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统一的整体
30.【答案】(1)光照;水分
(2)光照对蟑螂分布有影响
(3)不合理,原因是该装置有光照和水分两个变量,违背了对照实验设计中变量单一的原则。
(4)蟑螂数量太少,会因为偶然性因素造成实验误差
(5)光对蟑螂的分布有影响;细湿土一侧蟑螂多, 细干土一侧的蟑螂少;要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有问题,确保所有变量都得到了正确控制;多次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分析实验数据,寻找可能的误差来源或异常值;查阅相关文献,看看是否有其他研究或理论支持你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