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1:0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
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
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
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
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
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
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
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
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
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
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
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
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和记忆。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
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
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
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
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第 1页/共 10页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
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
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
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
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
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
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
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
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
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
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清、立足不明、措施不当的问题。
B. 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 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也努力要在冻土里种植庄稼。
D.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成分是农耕和乡村文化,从三大河流域全是农业区可得证明。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要做好的几件事是弄
清它的形态、它的载体以及实施中要遵循的原则。
B. 南方一些民族因临水筑居,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为防蚊虫和潮湿而建下空的“吊脚楼”,但由于有新型
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构,“吊脚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C. 《哦,香雪》中凤娇被人开玩笑说“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故意一遍又一
第 2页/共 10页
遍问一天吃几顿饭,这些表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
D. 费孝通所说的“土气”,意味着乡村文化既有光荣的历史,也有着很多保守成分,束缚了乡村发展,这
就需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一些策略来移风易俗。
3. 下列行为不可以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
A.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方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
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
B. 某乡村在建设“乡村记忆馆”时听取村里老工匠建议,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
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 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也是村民们交易
和交流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作物和牲畜,交换货品。
D. 某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了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经济、美观的
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厅,供村民申请使用。
4. 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列图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
举例论证:三大河流域
因由一:在乡 都是农业区;
“乡土本 我们的民
下住 史禄国所述……情形;
色”即 族和土地
②______
“土气” 分不开
因由二:①
______ ③______;④______
5. 材料一是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中费孝通所说“土气”即“乡土本色”。现有某地要推动乡
村文化建设,如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题,请你发表看法,你觉得应该强调哪几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文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
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第 3页/共 10页
连长正立在门外,像旗杆戳在雪地里。二班长挪步凑过去喊一声报告。连长收回望向远处的目光,回
头看二班长一眼。二班长说:“都准备好了。”连长撸起厚重的迷彩大衣袖子,看看表说:“还有七分钟,再
等等。”他不知道连长在等什么。连长不说,他便不问。
恰此时,红太阳出现在雪山尖上,彤光泼下来,一派辉煌的红在山谷中铺展开。雪地上银光闪闪,像
是撒着无数碎钻石。
有发动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连长紧绷的身体松弛下来。一辆吉普车出现在来连队的路上,像是凭空
从雪地里跳出来的,很快开到连队大门前。车刚停下,副驾驶一侧的车门便打开了,跳下来一个人,是楚
副营长。副营长边系披风边说:“加布沟给雪灌满了,一路都没敢跑快,差点没赶上。”连长说:“安全第一,
我们也刚准备好,还有几分钟。”副营长说:“走吧,路上雪深,早点出发,要不天黑前赶不回来,今天我
打头。”说着就往操场走。
连长说:“今天我在后边,你去前面跟着楚副。”二班长一脸疑惑,为难地看着连长,连长意味深长地
说:“去吧,把楚副照看好。”
队伍出发了。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
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
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
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前行。
河谷蜿蜒狭窄,两侧是高高的山峦,一条白色的冰带像哈达一样缠绕在两山之间。河谷弯来弯去,太
阳也跳来跳去,一会在山前,一会在山后,一会又消失不见。太阳消失不见的时候,河谷便猛然变得更冷
了。一座雪山迎面而来,巍峨峻拔,棱角分明,像个怒目金刚。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
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
冰河越来越瘦,如带,如缕,如线,终于消失了。
拐一个弯,眼前蓦然开阔,一汪晶莹的蓝跳跃出来。这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安静地睡在雪山怀抱里。
湖呈圆形,已经冰冻。山风将积雪扫净,阳光摔在冰面上,像无数银针散射开来。冰面蓝得剔透,蓝得让
人稍加注视,便想流泪。
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
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赶紧戴上护目镜。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进入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
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第 4页/共 10页
走了一阵,副营长回头问:“守平,你还记得那头野驴吗?”
二班长说:“记得,就埋在那儿。”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石头堆。
副营长叹口气说:“估计它早就成了一堆骨头了。”
二班长不知道如何接话。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不是野驴,早晚都有下山
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
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之后,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
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
二班长现在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戈壁上的雪被山风吹散,压实,变成浅浅的一层硬雪。雪面如同风吹过水面,层层波纹堆叠着流向远
方。二班长用力踩在雪上,细细体味着雪下的戈壁反弹给他相同的力度。
二班长猛然撸下防寒面罩,露出一张石头般的脸。这张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
下唇翘起两片僵硬的死皮。死皮是透明的,一大一小,在阳光下闪着羊脂玉般的光泽。雪沫打在二班长的
脸上,有种微微的、又凉又热的痛感。二班长喜欢这种痛感。
太阳升到头顶时,队伍来到雪山下,进入一道狭长的山谷。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
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
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
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 5585峰和 5621
峰之间。”二班长让列兵走开,看着连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
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
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朝副营长那
边走去。
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
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班长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内心感到沉重又抗
第 5页/共 10页
拒。
B. 连长听到发动机的声音,身体松弛下来,展现了他对楚副营长能否安全到达连队、按时参与巡逻任务的
担心和紧张。
C. 列兵程志此次巡逻时的种种行为,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不仅朝气蓬勃更是成长迅速。
D. 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是为了向连长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善用细节刻画人物,楚副营长和二班长的对话中,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的反应表现了他
在即将离开连队、离开高原时内心的不舍。
B. 文章插叙了十多年前二班长入伍的情节,解答了前文二班长对连长让他和楚副营长一起走在前面的疑惑,
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C. 本文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写列兵出场,激起读者兴趣,突出人物特征,与《红楼梦》中王
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章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描绘了祖国雪域边疆的壮美景象,展现二班长等人巡逻行进路线的同
时,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8. 文章结尾处,二班长的“笑”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读完本文,同学们计划做一个短视频来表现二班长作为边防老兵的英雄形象,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
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

配乐 风声、踩雪声
远镜头 ①
特写镜头 ②
视频解说 ③
二、古代诗文阅读(4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 6页/共 10页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
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①,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倚魁之行②,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
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③,开其
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④,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
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
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
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⑤,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
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
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竞不坠矣。
(节选自杨倞《荀子序》)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期名家学说中的一些命题。②倚魁:怪异。③厌:堵
塞。④县:同“悬”。⑤掎挈:掎摭,指摘。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礼 A然 B而然 C则是 D情安礼也 E师 F云 G而云 H则是 I知若师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折骨绝筋”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B. 故,缘故、原因,与《琵琶行并序》“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故”意思不相同。
C. 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非徒诸子之言也”与《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无止境地追求无法穷尽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荀子是否定的,他认可君子之行有所止。
B. 再小 事,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如果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也是不利的。
C. 荀子强调了礼和老师对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修身应遵循礼的准则,重视老师的示范引领。
第 7页/共 10页
D.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杨倞认为荀子学说有助于巩固王道,其地位高于孟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2)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14. 材料一第一段中“跛鳖千里”的比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 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
盛、威猛的形象。
C. 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
汪遵的《乌江》。
D. 《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
用。
16. 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三)课内知识考察(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的这一句,都
有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动物的叫声,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
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衬托出和谐、安宁的意境。
第 8页/共 10页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
而下的军容之盛。
(4)《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句是对女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女
子的娴静貌美。
18.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 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
A. 何以解忧 B. 蚓无爪牙之利
C.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栗深林兮惊层巅 ④下饮黄泉
⑤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⑥虎鼓瑟兮鸾回车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⑧/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⑧/②④⑦/③⑤⑥ D.①/②④/③⑥⑦/⑤⑧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她的孩子无疑要识很多字,她的孩子无疑
要问她许多问题,就像她从小老是在她的母亲跟前问这问那。若是她领着孩子赶集(孕妇对领着孩子赶集
有着近乎狂热的向往),她的孩子无疑也要看见这石碑的,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就像从前她问她
的丈夫,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
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请教那些名称的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
手很巧,描龙绣凤、扎花纳底子都不怵,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
字。越看那些字就越不像字,好比一团叫不出名称的东西。于是她把眼睛挪开,去看远处的天空和大山,
去看辽阔的平原上偶尔的一棵小树,去看奔腾在空中的云彩……它们分散着她的注意,又集中着她的精力,
使她终于收回眼光,定住了神。她再次端详碑上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
(铁凝《孕妇和牛》)
20.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茹志鹃《百合花》)
B.“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阿!闰土的心里
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鲁迅《故乡》)
C.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茹志鹃《百合花》)
第 9页/共 10页
D.“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鲁迅《故乡》)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她的孩子将来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要识很多字,要问她许
多问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 选文结尾为什么说孕妇“胆怯而又坚决”?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预约”体现在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馆子要预约、理发要预约、到图书馆借书看书、再
到医院看病、连赏个樱花也要预约……
有人说,预约不但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效率更高,而且提升了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有人说,
我不喜欢预约,我没有那么强的计划性,预约太麻烦,生活的不确定和随机也有惊喜。
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体验与个人思考?请以“预约”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请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
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 C
2. D
3. A
4.①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②乡下土地神最多;
③对比论证;
④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
5.①乡村文化建设应突出乡土特色,优化居住空间、景观等;
②要尊重乡村内涵,传承并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融入农政思想;
③要以农民为主体,提供农民之所需,尊重农民的创造;
④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6. B
7. B
8.①对自己所带列兵努力上进、尽职尽责、谙熟高原地形的满意和骄傲。②对列兵获得连长认可,能留在
山上,接续守卫边疆事业的欣慰与放心。
9.
分镜头脚本(二班长) 时长:20秒
配乐 风声、踩雪声
远镜
苍茫雪原、日光闪耀,一列巡逻的人(答出“雪原”“巡逻的人”即可)

特写 黝黑的脸烙着浓郁的高原红;嘴唇黑紫、开裂,下唇翘起的两片僵硬死皮在日光
镜头 下显得透明和有光泽
黝黑的脸色和两颊浓郁的高原红,是二班长十数年坚守高原的最好见证;黑紫、
视频
开裂的嘴唇,以及唇上看起来光泽如玉的死皮,是二班长战风斗雪、不畏艰难、
解说
坚守边疆的荣誉勋章。
10. CEH
11. D
12. D
13. (1)即使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能赶得上它。
(2)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哪能知道礼法是这样的呢?
14. 比喻阐明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前进,最终都能达到目标。
15. D
16. 汪遵的《乌江》赞美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豪气。面对项羽的失败,作者对这
个悲剧英雄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在陆游看来,项羽力能扛鼎却不足为奇,作者侧重于对项羽刚愎自用,不
善用范增导致悲惨结局表示惋惜,更加以批评。
17. ①.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②.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③. 狗吠深巷中 ④. 鸡鸣桑树颠 ⑤.舳舻千里
⑥. 旌旗蔽空 ⑦. 静女其姝 ⑧. 静女其娈
18. A
19. B
20. B
21.①一组“她的孩子无疑要”构成排比,增强语势,使情感更加鲜明;②强调“她的孩
子”,更突出孕妇对孩子的疼爱、希望和寄托;③强调“无疑”,更突出孕妇对文字知识崇敬的本能和对
孩子未来学习文化知识的确信。
22.①“胆怯”是因为孕妇不认字不会写字,生怕把字抄错,表达了她对文字的敬畏;②“坚决”是因为孕
妇坚定了要把字抄回去的信念,更坚定了对知识崇敬。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