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介绍作者及作品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彷徨》(包括《祝福》等)、《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散文诗集《野草》。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
代的事。
注意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záo
qí
shuài
chán
mì
shāi
sù
yuān
dǐng
tìtǎng
shān
bó
suǐ
tuì
cuán
kuī
shuò
liǎn
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思考怎样快速理清本文思路,并由此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明确:
抓文题——明确思路
寻过渡——理清结构
扣乐趣——把握内容
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
1——8段写百草园生活;
10——24段写三味书屋生活。
第9段为过渡段。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是美好的。灿烂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有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学习中不乏快乐。
2、同学们默读百草园这一部分,
体会百草园的乐趣。
找出描写最美的一段?。
朗读第二段,分组讨论中发现美点。(注意用景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如朱自清的《春》中第四段)
点拨:景物描写的顺序与方法:
写景的顺序:
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由植物到动物或由动物到植物
写景的方法:
形、声、色、味俱全
动静结合
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
描写四季的景
百草园
美景
色:碧绿、紫红
形:高大、肥胖、臃肿
声:长吟、低唱
味:又酸又甜
乐事
捉虫子:遇蜈蚣 按斑蝥
拔野草: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美女蛇的故事(长妈妈)
捕鸟(闰土):一组形象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 、罩
用词之美
修辞之美
人物之美
动态
静态
动静之美
板书
随堂点拨:
句式之美:(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层次之美:用上面的句式,结构清晰。
画面之美:捉虫、拔草、捕鸟的画面
小结
以上我们重点精读了第二段,要掌握作者写景的方法,学会品味作者对词语的精准运用。文章写百草园美好生活,表现儿童生活的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情趣。
布置作业
仿照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同学们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想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有乐趣吗?
1、圈点勾画中找出你觉得最有趣的的地方。
2、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三味书屋的苦与乐。
一个可爱的老师:方正、质朴、博学、严而可亲可敬
一幅如痴如醉的读书画面:微笑、仰头、摇头、拗过去
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
做游戏
画画儿
三味书屋
苦:读书的枯燥
乐
求知中不乏乐趣
这是鲁迅上学的私塾
这是鲁迅当初上学时的座位
寿镜吾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生活(1—8)
色:碧绿、紫红
形:高大、肥胖、臃肿
声:长吟、低唱
味:又酸又甜
三味书屋生活(10—24)
苦:读书的枯燥
乐
一个可爱的老师:方正、质朴、博学、严而可亲可敬
一幅如痴如醉的读书画面:微笑、仰头、摇头、拗过去
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
做游戏
画画儿
板书
小结
以上我们重点精读了第二部分,领会了三味书屋的苦与乐。文章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表现儿童生活的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情趣。
布置作业
写儿童时的一件事,写上一处最美的景物运用上修辞方法,注意写景的顺序。字数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