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备考策略》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备考策略》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4: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巧用比较思维,冲破得分阻碍
——2025年广东中考文言文
比较阅读备考策略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教学目标

深度剖析广东中考文言文真题,梳理命题规律与考点,为备考筑牢根基;



透彻理解比较思维内涵,掌握其在文言文对比阅读中的运用方法,明确复习方向。
借助大量真题演练,熟练运用比较思维辨析文言异同,攻克考点,提升解题能力,从容应考

细究真题
点亮备考灯塔
03
细究真题
文言异同猜猜乐——甲乙篇章已就位,异同秘密待解锁,快来大声说出你的发现!
思考角度:文体、内容、情感、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
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
(202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
【乙】
二里,见大溪自石门①出,溪北无路入,乃下就溪中;溪中多巨石,多奔流,亦无路入。惟望石门近在咫尺,上下逼凑,骈削万仞,相距不逾二丈。盖本一山外屏,直从其脊一刀中剖而成者,故既难为陆陟②,复无从溯溪。徘徊久之,得一径东向,复从以入,将及门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注释】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上。
点亮备考灯塔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
比较思维
近4年广东中考真题摘录
(2021年)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曹刿与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2)李根和孔坦在战事中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
(2022年)段直在《元史》中被归为“良吏”,请结合选文,概括他被归为良吏的原因。
(2023年)
求同类题型
求异类题型
近4年广东中考真题摘录
(2024年)
10.【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11.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①包含景观名称;②突出景观特点;③语言简洁。
求同类题型

了解比较
明确备考方向
比较是一种高阶的思维,是通过对两种或以上相近或是相反事物进行对比,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的思维。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比较思维能力,所考的文言文必定是有可比性的,以下我们就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举例分析:
1.话题一致。如2023广东省中考两篇文章,都是与进谏有关的,主题相似,所以才衍生出了第14题:邹忌与孔颖达进谏的原因及方式有何不同?
2.文体一致。如2024广东省中考两篇文章,都是游记。
3.人物一致(相同人物的不同侧面)。如往年外省市中考题经常将《岳阳楼记》和写范仲淹为官事例的文章进行比较,如《范仲淹罢宴》《范仲淹食粥》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范仲淹:范仲淹确实一直在践行他的人生准则。但人物也有正反面,如同样出自《战国策》,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是敢于讽谏的正面形象,但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却变成心胸狭隘的小人,让人诧异。
4.事情一致(同一事情在不同书籍的记载)。如2021年深圳中考题,考查的篇目就出自两本史书,但记载的都是吕蒙学习的事情。
备 考 方 向
课内古文复习策略
策略一:系统回顾。按照课本顺序,逐一复习每篇古文,确保对每篇古文的内容、主题、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如:《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一篇著名文章,其内容、主题和结构都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内容上,文章开篇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命和义之间的抉择问题。孟子认为,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接着,他通过举例和论证,进一步阐述了“义重于生”的观点。他指出,生命固然可贵,但比生命更可贵的是道义和正义。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选择坚守道义,而不是苟且偷生。主题上。主题非常明确,即“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一主题贯穿全文,是孟子道德哲学的重要体现。孟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道义,不为外物所动。结构上。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采用了层层深入、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首先,孟子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生命和义之间的抉择问题,并明确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接着,他从三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一是从正面阐述生命和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二是从反面假设推理,说明如果过于追求生命而忽视道义,将会导致道德沦丧;三是以具体事例为证,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正确性。最后,孟子通过排比和对比等修辞手法,强调了“义”的价值和重要性,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突出。总体来说,《鱼我所欲也》是一篇具有深刻哲学内涵和严密逻辑结构的文章。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德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道德指引。
备 考 方 向
策略二:重点突破。针对每篇古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进行专门记忆和练习,确保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如:《鱼我所欲也》的重点词汇
欲:喜爱的,想要的。如“鱼,我所欲也”中的“欲”,即表示“喜爱的”。
兼:同时。如“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兼”,表示两者不能同时得到。
甚:超过。如“所欲者有甚于生者”中的“甚”,表示“超过”。
苟得:苟且偷生。如“故不为苟得也”中的“苟得”,即表示“苟且偷生”。
辟:通“避”,躲避。如“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表示“躲避”。
如使:假使。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中的“如使”,表示“假使”。
是:这种。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表示“这种”。
勿丧:不丧失。如“贤者能勿丧耳”中的“勿丧”,表示“不丧失”。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如“呼尔而与之”中的“呼尔”,表示“没有礼貌地呼喝”。
蹴尔:用脚踩踏。如“蹴尔而与之”中的“蹴尔”,表示“用脚踩踏”。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如“乞人不屑也”中的“不屑”,表示“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高位厚禄。如“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中的“万钟”,表示“高位厚禄”。
加:有益。如“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加”,表示“有益”。
重点句式
判断句:如“鱼,我所欲也”,其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表示“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省略句:如“乡为身死而不受”,这里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和宾语“施舍”,以及主语“我”。全句意为“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特殊句式:文章中还包含了许多特殊句式,如“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和“舍生而取义者也”等,这些句式通过对比和选择,强调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备 考 方 向
策略三:模拟测试。通过做历年中考真题或模拟题,检验自己对课内古文的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复习。
备 考 方 向
课内外古文对比阅读复习策略
策略一:课内多篇联动。归纳梳理,整体把握。
以《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
内容对比:两篇古文都涉及到了国家大事和战略决策,但具体内容和背景有所不同。《曹刿论战》主要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向鲁庄公提出战略建议并帮助鲁国取得胜利的故事;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则讲述了邹忌通过类比和设喻的方式向齐威王提出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并被采纳的故事。
主题对比:两篇古文的主题都体现了智慧、勇气和远见。《曹刿论战》突出了曹刿的智勇双全和远见卓识;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则强调了邹忌的机智善辩和远见卓识。
结构对比:两篇古文的结构都清晰明了,但各有特色。《曹刿论战》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采用了设喻手法,通过类比来阐述道理。
语言对比:两篇古文的语言都简练生动,但风格略有不同。《曹刿论战》的语言较为质朴直白;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则运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和成语典故来增强表达效果
备 考 方 向
策略二:课外对比训练。掌握答题技巧,针对对比篇目进行答题练习,熟悉对比阅读题的考查方式和答题技巧。
多练多总结

做题演练
攻克考点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阴( )
(3)颓然乎其间者( )
(4)树林阴翳(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乙】①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chuán)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②子城西北隅,城堞①圮(pǐ)毁,蓁莽荒秽。遂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③公退之暇,余②被鹤氅(chǎng)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日,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③也。(选自《古文观止·黄冈竹楼记》王禹偁,有删改)【注】①城堞(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②余:我,指本文作者王禹偁(chēng)。③概:景色,境界。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作小楼二间/遂与外人间隔 B.余被鹤氅衣/皆被绮绣
C.迎素月/可以调素琴 D.亦谪居之胜概也/余观夫巴陵胜状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王禹偁在描写竹楼之美时,为什么重点写声音?
(2)欧阳修与王禹偁均被贬、身处逆境,他们的志趣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也
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 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 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1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