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语文试卷
2025.01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课内基础题(15 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须臾成五采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山川相缪
2. 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D. 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4.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击空明兮溯流光
A. 其曲中规 B. 正襟危坐 C. 不知东方之既白 D. 故木受绳则直
5.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崖限当道者
B. 句读之不知 而又何羡乎
C. 不拘于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二、现代文阅读(20 分)
第 1页/共 9页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部分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
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
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
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
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
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
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
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
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
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
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
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
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
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
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
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
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
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需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
第 2页/共 9页
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
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
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
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
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
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
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
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
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
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
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
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B.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C. 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 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若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
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B. 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
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C. 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
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 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
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8. 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两个角度加以阐释。
第 3页/共 9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部分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谢冕
初到北京,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
之间穿行。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从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里穿越而过,一路响过西内大街,响过西四和
西单——那时牌楼已没有了,只留下这永恒的名字供人凭吊——直抵天桥。城楼高耸,白云蓝天,北方萧
瑟的秋风,凝重而庄严。电车进了城,两旁一例灰色的胡同,胡同里一例苍劲的古槐。一切都说明这城市
的悠久。
这城市让我这个生长在温暖而潮湿的东南海滨的人感到了一种神秘。我知道它的历史,我只能遥遥地
怀着几分敬意望着它,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的确是生疏的。我觉得它离我很远,不仅是离我南国的家乡的
距离很远,也不仅是它作为辽金以来的故都与我此际所处的时空相隔绵邈,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
那是灵动而飘逸的南方与古朴浑重的北方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阻隔。那时的北京,对我
来说是遥远的。
我对北京从初来乍到的“生分”,到如今的亲切的认同,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北京接受了我,
我也接受了北京。这包括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
以饮食为例,在北京住久了,在国内外也跑了不少地方,比来比去,北京的烤鸭和北京的涮羊肉还是
最好,不谦虚地说,也还是天下第一。烤鸭的外焦里嫩,裹着吃的那蒸饼和甜面酱都是很有讲究的——我
常感外地做的烤鸭总不对味。至于涮羊肉,羊肉的质量,那薄得纸般透明的羊肉片,还有它的佐料,芝麻
酱、韭菜花,普天下找不到那种地道的感觉,真的是,一出北京城,味道就变了。
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记得是五十年代吧,去天桥看戏,在
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昏黄的油灯、冒油的墩板、冒着热气的大海碗,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人
间的温情。那气氛、那情调,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怀念的当然不止卤煮火烧这一端,还有北京
的打卤面、羊杂碎汤,还有三分钱一只的大火烧。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是最本色、最民的廉
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现今即使在郑重标出“老北京”的哪家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那多半也是“搽
了雪花膏”的,它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
在我的家乡,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
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
们的发间和衣襟。记得当年,母亲的发髻最美丽。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
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
第 4页/共 9页
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而北方就不同了,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
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亭午,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
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
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
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懵懂。我生得晚,
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
我是属于它的。百年前,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
开的抗议运动,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这
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由此上溯,十九世纪末叶,也是
在这座城市里,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
走,六君子弃市,这一切,我都未曾亲历,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
后来,我从东南海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北大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
我吸取它的养分。我不能选择母亲,我却能选择我的精神家园。在半个世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我朝夕
呼吸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北海波光摇曳的湖面,留下了我的影子;东华门那条覆盖着丁香的御河边的林荫
道,留下了我的足迹;居庸关险峻的隘口,天坛美轮美奂的穹顶下,都是我曾经流连的地方。北京以它的
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不,是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
渗透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我曾说过,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我从遥远的东南海滨被命
运的小女孩吹到了这干涸而寒冷的北方。这里濒临沙漠,然而,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
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来到北京后并不是很快就适应了北京的生活。
B. 作者用“搽了雪花膏”巧妙地传达了怀旧的情绪。
C. 作者不止一次使用排比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的情感。
D. 作者因为没能参加“五四”运动而感到很是失落。
10. 对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尽的原野”不仅指北方地域辽阔,更指北京“历史悠久”“古朴厚重”,饮食地道而丰富等,还指
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
B.“柔韧的枝条”和“长长的根须”采用了比拟手法,表明作者不仅在北京扎下根,而且还得到了成长和
发展。
C. 这句话间接、含蓄地展现出了作者的灵魂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了他生命的过程。
第 5页/共 9页
D. 用这句话收尾,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升华了文章主题。
11. 作者在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4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杀折兰王,斩
卢侯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诏益封去病二千户。夏,
去病复与合骑候公孙教将数万骑俱出北地,异道。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
先行,可数百里,骞将万骑在后。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独与数十骑,驰
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
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
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皆服其勇。明日,复力战,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会博望侯军
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
无赏。而骠骑将军去病深入二千余里,与合骑候失,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过小月氏,至祁连山,得
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禅小王七十余人。天子益封去
病五千户,封其裨将有功者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骠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辉渠侯。合骑侯
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是时,诸宿将所将士、马、兵皆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
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而诸宿将常留落不偶,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
将军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材料二: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
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
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
事多此类。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尝欲 A教之 B吴孙兵法 C对曰 D顾方略 E何如耳 F不至 G学古兵法。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6页/共 9页
A. 裨将:副将。裨:副的;也指古代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
B.“汉矢且尽”与“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且”意思相同。
C.“匈奴军乃解去”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
D.“上为治第”与“山顶千门次第开”(《过华清宫绝句》)中 “第”意思不同。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去病率一万骑兵,长途跋涉,斩杀俘获匈奴二王及军士近万人,并夺得一个祭天金人神像。
B. 李广所部遭到十倍于己的匈奴军包围,他足智多谋,沉着应对,使军士情绪安定下来。
C. 霍去病、李广等率军北击匈奴,匈奴军撤围而去后,张骞被贬,霍去病、李广获封增加食邑。
D. 霍去病从少年时代就陪侍皇帝,身份显贵,这导致他不懂得体恤士卒,出征时甚至出现士兵饿得站不起
来而他还在踢球游戏。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
(2)其从军,上为遗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16. 霍去病的地位为什么能越来越接近大将军卫青?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 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纤纤素手拈着芙蓉,凌空飞舞,仙袂飘飘。
C. 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 后四句为实写,胡兵占据洛阳,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封爵簪缨。
第 7页/共 9页
18. 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6 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对于爱人的分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流露出无尽的忧伤,秦观《鹊桥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却表现出达观的心态。
(2)好的比喻往往取于生活,巧于运思,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一句用衣带喻环绕山
腰的云雾。
(3)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也有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写作者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情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描述的景
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7)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长江,也是古今诗词的咏颂之江。杜甫在《登高》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长江奔腾不息、波涛汹涌的雄浑之美;苏轼在《念奴
娇·赤壁怀古》中以长江起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历史的兴衰与江水
的奔腾相结合,具有宏大的气势和深远的时空感。
四、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 A 。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戒“甜”
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想要戒掉对糖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
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
糖是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 甲 ),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
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尽管当时还没有“糖”
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
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根深蒂固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虽经时间的淬炼,这些基因依旧
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讲,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也不可能轻易地把“甜”戒掉。
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因
此,( 乙 ),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并且层层递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鼓
第 8页/共 9页
励下次继续吃糖、吃更多的糖。长此以往,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
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
靠意志力控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正确认识糖的利弊,按科学的方
式吃糖。
让大脑“ B ”,以前人们钟爱含糖饮料或糕点,现在就改掉这个习惯,换成别的食物,或者多参
加户外运动。重复做这些会让大脑逐步加深印象,慢慢缓解对糖的依赖。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 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号甲、乙括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22. 请将第三段加点的内容改成整句。要求:准确表达,衔接自然,句式符合要求,不超过 14个字。
五、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千世界里,有各种各样、各个层面的相遇。
请以“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语文试卷
2025.01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课内基础题(15 分)
1.C
2.B
3.A
4.A
5.D
6. A
7. B
8.①综合使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②论证语言严谨。
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
9. D
10. B
11.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提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
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
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
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
12. CDF
13. B
14. C
15. (1)合骑侯公孙敖因为行军途中逗留而未能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会合,应当处斩(或译判处斩首),赎身
后被贬为平民。
(2)他率领部队出征时,皇帝还要专门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回来后丢掉装载军需物资车辆上的
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
16.①霍去病的军队武器精良,部下都是经过挑选的精锐,他自己又胆识过人并能身先士卒,因而屡立战功;
霍去病的军队从来没有陷入困绝之境。
②老将们却经常因迟留落后而不能建功。
③霍去病有气魄,敢做敢为敢胜,又心怀报国壮志,深受皇帝器重。
17. D
18.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仙境”是浩大恢弘、奇幻瑰丽的全景图,而《古风(其十九)》是神女凌空
飞舞、仙袂飘飘与高揖卫叔卿的特写镜头。
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其十九)》中的诗人则应邀
与仙同游。
③《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其十九)》则表现了诗人在
出世与正视现实、忧国忧民间的痛苦与徘徊。
19.①. 两情若是久长时 ②. 又岂在朝朝暮暮 ③.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④. 今夜闻君琵
琶语 ⑤.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⑥. 诵明月之诗 ⑦. 歌窈窕之章 ⑧.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⑨.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⑩. 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20. A.一清二楚(心知肚明) B.改弦更张
21 甲:人生存下去需要糖
乙:每一次吃糖的时候(每次想起糖时/当下一次吃糖时)
22. 示例一:正确识糖,科学吃糖
示例二:识糖求全面,吃糖重科学
示例三:理性爱糖,全面识糖,科学吃糖
示例四:用理性心态识糖,按科学方式吃糖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