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专题 议论文阅读
(答题方法)
了解文体特征
1
1、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论据的分类:
3、论证的角度与方法:
角度:
方法:
4、议论文的基本思路:
5、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论点 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准确 严密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文体知识回顾:
议论文的两种议论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观点。
《敬业与乐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立论文
驳论文
考点一:关于论点
2
考点一 提取、概括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把握文章的论点,是理解内容的关键,因此有关论点的试题一直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
常见题型
1、找出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多为选择题)
2、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多为简答题)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论点最容易出现的位置: 题目﹑开头﹑结尾
1、明确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中心论点的位置):
答题技巧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
什么是尊重?从人的本性看,人是不满足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或自己所在的集体的任何事物,总比别人的好。那么,尊重就是照顾他人的体面,不伤及,或不严重伤及他人不满足的本性的行为。
尊重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可以表达的姿态。近期儿子要求上网玩游戏,他妈妈却极力反对,指出玩游戏会忘记写作业、电脑有辐射不利于身体健康等等,说出一大堆理由。其实儿子上网都是玩些有趣的智力游戏,玩一次也就一小时左右。所以我认为,儿子的要求并不过分,应当同意。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尊重。
2011海南省中考题《谈尊重》
中心论点: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
看开头
《羞辱是一门选修课》
《学贵质疑》
《空谈不能成就事业 》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
看标题
老实人是不是总要吃亏?在腐败黑暗的旧社会,老实人吃亏并不奇怪,甚至是常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老实人吃亏不再成为一种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老实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们。象鲁迅先生所说的"谎话也会淹没他自己"。假象与谎话被拆穿的那天,说谎者何颜对人呢?有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可能一时会受到某个上司的赏识,但他会永远春风得意吗?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实的人终归要为他的不老实付出代价。总的来看,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本文的论点是:
做老实人不吃亏
看结尾
广西百色市 (实验区)中考题《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中心论点:
看中间
2、明确论点的句式特点:
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判断句或陈述句,表态明确,句子简洁明了,概括力强。不用选择句、疑问句、修辞句。
(一)分清论题和论点。
注意事项
(二)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所论述的问题。
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判断题目是论点还是论题,主要从论点的定义和句式特点入手:
如果是论点,因为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是判断句,表明了作者对……问题的观点看法。
如果是论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虽是个句子,但不是个陈述句或者判断句,)仅仅提出了本文要议论的问题或话题……,没有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
中心论点起统帅全局的作用,分论点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3、概括论点的原则: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2)防止要点遗漏。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文章价值。
注意:在明确中心论点的过程中,直接找出与概括没有绝对的界限,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二:关于论据
3
考点二 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类型。
常见题型
1、判断论据类型
2、分析论据的作用
3、为证明观点补充论据(相对来说不常考)
答题技巧
1、判断论据的类型:
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具体的事例、 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包括前人的经典言论、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定理、规律等等。
1、音乐家贝多芬,战胜众多挫折,艰难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2、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名著《史记》。
3、“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4、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判断下列论据类型:
2、分析论据的作用:证明论点和分论点。
答题格式:运用……论据,证明了……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首先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为证明观点补充论据:
要紧扣论点。事实论据要具有代表性,道理论据要准确,典型,忌瞎编乱造。
答题格式:
①补写事实论据:按照“人物/事物+典型事例+结果+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句词”的公式。最好是名人事例,切忌张冠李戴、细节失真。还要注意字数简洁。
②补写道理论据:(国籍)人物说……(不确定的不要乱写)
成功来自勤奋
……
古人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对我们诉说着勤奋的重要性,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径。虽然每一个勤奋的人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却一定出自勤奋。在平常的生活中,总听到同学们抱怨,“为什么我不是天才?”“为什么我不能成功?”其实所谓的天才获得的成功,正是出于他们的勤奋和努力。
(1)请你为文段选择一个道理论据。
(2)请你为文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③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
——韩愈
①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王尔德
1、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了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2、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3、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4、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5、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着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勤奋的事例: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2.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3.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4.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
——达 芬奇(意大利)
5.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
6.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 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8.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9.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有关“勤奋”的名言:
(1)补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观点,即论据与论点一致。
(2)补写论据的内容要真实、典型。
(3)补写论据的语言要简明、概括。
(4)补充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警句必须准确无误。
补写论据的注意事项:
考点三:关于论证
3
考点三 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常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四种方法。
常见题型
辨析论证方法及分析其作用
答题技巧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 。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作用: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1、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题技巧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2)道理论证:引用……(名言警句,见解等),证明了……的观点,增加论据的权威性,使论证更有力。
(4)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格式
这段话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论证,把我们的被动生活比作是“牛被牵着鼻子走”,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多数人处于一种行为无意识的被动生活状态,从而把抽象的东西说的浅显易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动的生活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种行为无意识。我们像牛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牵着鼻子向前走或原地转圈子,但由于被牵的太久了,就忘了我们是被牵着鼻子在生活,有时候不被牵着还感觉不舒服。比如,我们每天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电视机所消灭了,我们打开电视不断地换着频道,很少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有意义的节目,一晚上的宝贵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到最后很多人都得了电视被动症,在电视上学不到任何东西,离开了电视又活不下去。
2010年海南省中考题《主动拥抱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可敬的。
本段画线句子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典型事例,并将这两种职业进行对比,有力的证明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2009年海南省中考试题《敬业与乐业》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
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东西说得浅显易懂。
考点四:议论文题目、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4
1、作用分析:
(1)点明论点
(2)交待论题(注意: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如:《马说》、《谈读书》、《爱莲说》)
(3)点明议论由头
(一)议论文题目分析:
2、效果分析:
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提出了论点等。
(二)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5、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三)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考点五: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5
常见题型
1、段落间是否可以调换位置。
2、分析论证思路。
一、段落间是否可以调换位置
首先要弄明白互换的段落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可以互换(理论上),递进关系不可以互换。
中考例题
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怎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翻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引台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答案: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二、分析论证思路
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首先要给文章或段落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出段意或层意,再分析出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
答题格式为:文章先……,接着……,再……,最后……。
中考例题
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答案: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考点六:议论文语言
6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所以分析议论文的语言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常见题型
1、理解重点词语。
2、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1)体味文章语言的严密性。议论文需要通过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来讲清道理,语言表达必须准确无误。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还表现在使用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的恰当上。议论文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还体现在对关联词语的使用上。
答题技巧
常考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为:不能删去,“……”这个词表示……意思,删去后就会……,表述不严密,因此不能删去。
1、“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的画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3、“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中的加点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1)不能删。(2)因为“由此看来”表明下面的结论是由上面的推论得来的,如果删去,就变成毫无根据就得到以下结论;“主要、之一”表明还有其他的依据,如果把它们删去,就变成唯一的依据,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的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答:(1)不能删;(2)因为“唯一”表明只有一个途径,没有其他
的,如果删去,就变成还有其他途径探求真理,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答:(1)不能删;(2)因为画线部分限制了他们的灵感不是容易得到的,如果删去,就变成什么情况之下都并非有灵感,与原意不相符,使论证语言不准确、严密。
(2)体味语言的概括性。议论文把讲清抽象的道理作为它终极的目的,即使列举事例,也要以理服人,以理取胜,事例必须有概括性,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简练。
(3)体味语言的鲜明性。议论文的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
(4)体味语言的生动性。议论文的生动性不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在于简洁明快的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考点七:开放类题型
7
常见题型
1、围绕观点谈感受。
2、对文中观点进行评述。
3、材料探究。
答题技巧
1、围绕观点谈感受。此类试题在解答过程中不论是写亲身经历还是谈对自己的启示,都要注意围绕观点来写。
答题格式:正如文中所说,……(中心论点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或题中指定的话)+在我生活中,……(生活中的事例现象)+我认为,……(对上面两点谈看法)。
2、评述观点。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紧扣文章中论证观点的有关论据,然后再联系实际论证观点。做到言之成理,正确评述。
3、材料探究。首先要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探究得结论。
材料探究解题要点:
(1)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
(2)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①对比②类比
(3)要审清题目要求。若有几则材料,就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出共性,任选一个角度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材料内容,还要谈出自己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