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读懂边塞诗》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读懂边塞诗》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5:2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读懂边塞诗
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复习目标】
1. 总结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2.提高边塞诗的赏析能力。
活动一 : 积累边塞诗
《使至塞上》
《渔家傲 秋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你会背吗?
①自然景物: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秋月、寒霜……
  ②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烟、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③地名: 轮台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夜郎、胡、 羌 ……
  ④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活动二: 了解边塞诗常见意象
活动三: 边塞诗的内容与情感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统治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
将士——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对将士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的同情 ;将士收复失地的愿望、决心 ;表达征人念远思归、想念家乡亲人。
战争——控诉和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往往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边塞壮丽的风光,边塞环境的艰苦恶劣,和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对家乡的思念。
活动四 : 边塞诗的常见表现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 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更生动感人。
4.引用典故: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考点:
内容、情感、表现手法。
常见题型:
1、赏析意象
2、描绘画面
3、品析词句
4、分析手法
5、理解情感
边塞诗赏析的中考考点及题型有哪些?
活动五: 赏析边塞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表现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闷、孤寂;
2.对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赞美之情;
3.在大漠雄浑景象下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了诗人的达观;
4.对守边将士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题,交代此次出使的事由和地点,“单车”也许并非是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不仅写出了诗人轻车简从的状态,也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过居延”表明出使之地的偏远。
赏析诗句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画面描述:在纯然一色、广袤无边的大漠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十分醒目,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使大漠上的烽烟格外醒目。
直字,表现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写出黄河的壮阔之美。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亲切、温暖、苍茫之感。
境界阔大,笔力苍劲,意境雄浑,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画面并从炼字角度赏析)
构图美,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
线条美,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烟,横的河,圆的落日,寥寥几笔,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色彩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有画角度)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与首联呼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名都护在更遥远的边防前线,侧面表现守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将士的爱国热情,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的失意在雄浑大漠中消散,产生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主旨《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之情。
一、炼字: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连”、“起”、“闭”:三个动词,描绘出了边塞苍凉萧瑟的景色。显示出边疆戒备森严的情形,透露出紧张的气氛。
二、描绘画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层峦叠嶂之间,烟雾弥漫,当夕阳西下之时,一座孤城紧紧关闭,到处是一片戒备森严、肃杀冷寂的景象。
三、赏析手法: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运用“燕然勒功” 的典故,写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想要回家,但是还想建功立业却功业未成,无法归家的矛盾心理与苦闷之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
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夜景。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更好的表现了作者此时难以入眠、愁思深重的情绪。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手法。写将军和士兵们都难以入睡,因功业未成,有家难归而愁白了头发,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表达了守边的辛苦,对家乡的思念。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之意。
上阕侧重于
写 景
下阕则侧重
抒 情
4、从全诗看: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主旨】本首送别诗以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为背景,以咏雪为主线抒发了送别之情。通过对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的描绘,衬托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表现了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1、赏析句子: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白草折”,不仅状“北风卷地”的威力,为次句写“飞雪”做铺垫,而且暗示风中已经带雪。“卷”字和“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北风之猛。“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飞”字勾勒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的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正侧面描写结合,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奇寒。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不仅写出冰天雪地气象变幻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送友人离别的伤感情绪。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细节描写、动静结合。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和边塞环境的恶劣;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2、总结边塞景物特点:
奇丽、苦寒。
3、总结边塞将士的情感:
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4、总结手法:
(1)修辞: 比拟,比喻,互文,夸张。
(2)描写手法: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动静结合。
(3)抒情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三首诗联读
1.三首诗都描写了塞外的景色,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写了塞外景色的“奇”。
不同:《使至塞上》表现的是塞外景物的奇丽壮美,雄浑壮阔。
《渔家傲 秋思 》表现的是塞外景物的奇异,寒冷荒凉,肃杀寂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的是塞外景物的奇丽,苦寒。
2.三首诗表现的情感有什们不同。
《使至塞上》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闷、孤寂; 对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赞美之情;在大漠雄浑景象下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诗人的达观;对守边将士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之情。
《渔家傲 秋思 》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不平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边塞将士和诗人的豪迈气概与壮烈情怀。
3.三首诗都是边塞诗,都有伤感和失意,为什么《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积极、豪迈,而《渔家傲 秋思 》更多的是壮志难酬和愤懑不平。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自信,因而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就成为此时的时代精神。当时的唐朝兵强马壮,将士们斗志昂扬,在整个边塞的局面和形势当中都处在一种主动的态势。所以边塞诗中表达的多是对战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尽管有个人的失意与伤感,但总的格调是昂扬向上的。作为盛唐诗人的王维和岑参,他们在《使至塞上》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的情感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是相吻合的。
首先北宋的军事力量相对较弱。这导致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往往采取守势,缺乏主动出击的机会。另外对边疆守卫的重视程度不高。这就使得将士们想要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愿望难以实现,所以内心的不平之气更多一些。而《渔家傲 秋思 》就是其代表作品。
《使至塞上》诗人借雁自比,表明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诗人内心漂泊无定的感受。
《渔家傲 秋思 》词人借用“北雁南飞,到回雁峰而止”的典故,写出了塞下天气极寒的特点,传达边关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4.《使至塞上》和 《渔家傲 秋思 》都写到“雁”,表达的情感有什们不同。
5.《使至塞上》和 《渔家傲 秋思 》都写到“烟”和“落日”,创造的意境有什们不同。
《使至塞上》:雄浑壮阔。
《渔家傲 秋思 》:肃杀寂寥。
6.《使至塞上》和 《渔家傲 秋思 》都用到“燕然勒功”的典故,表达的情感有什们异同。
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的态势;都表达了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
不同点:
《使至塞上》的作者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对戍边将士的赞美。
《渔家傲 秋思 》的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想要回家,但是还想建功立业却功业未成,无法归家的矛盾心理与苦闷之情。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