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模拟测试卷(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场 考号
一.积累与运用(共 2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酒肆(sì) 奠基(diàn) 选聘(bìn) 鞠躬尽瘁(cuì)
B.挚友(zhì) 迭起(dié) 硕果(shuò) 鲜为人知(xiān)
C.卓越(zhuó) 校对(xiào) 伴侣( lǚ) 气冲斗牛(dǒu)
D.咳嗽(sou) 草率(shuài) 元勋(xūn) 潜心贯注(qián)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沥尽心血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迥乎不同
B.慷慨淋漓 妇儒皆知 家喻户晓 层出不穷
C.可歌可泣 口不窥园 当之无愧 兀兀穷年
D.至死不懈 锲而不舍 心不在焉 截然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D.邓稼先当年隐姓埋名研两弹,如今家喻户晓扬美名。
4.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定说。”
②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③(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A.①引用 ②对比 ③排比 ④排比
B.①对比 ②引用 ③反复 ④比喻
C.①对比 ②对比 ③排比 ④比喻
D.①引用 ②引用 ③反复 ④排比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B.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
C.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
D.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旁边的一名记者见状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6.下列关于本单元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邓稼先,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B.“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特点。
C.《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烘托出一个真实的、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
7. 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
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护生活
A.②④③①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8.七年级(1)班正在举行“学习名人精神,引领人生航向”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9分)
(1)请你为此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项目。(2分)
(2)从本单元的名人“邓稼先、闻一多、托尔斯泰、孙权、吕蒙、鲁肃”中任选一位,以“我想对_ 说”的句式开头,抒写出你对他的崇敬之情。(4分)
(3)学校广播站要介绍核武器,你是广播站的小记者。假如邓稼先爷爷还健在,你要去采访邓爷爷,向他提一个有关核武器的问题,你会如何向他提问?(3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完成9-11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 烈女传》)
【注释】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同“无”,不足。④懿:美好。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见往事耳( ) (2)及鲁肃过寻阳( )
(3)日知其所亡( ) (4)遂七年不返(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11.甲乙两文中,孙权和羊子之妻的劝学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3分)
燃灯者李大钊
康 岩
①回国后的李大钊接受章士钊邀请,到北京创办《甲寅》日刊,和自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学成归国、在北京大学担任编译委员的高一涵同时担任主笔。章士钊为《甲寅》定下调子:“意在纠正当时政治偏向,与所持学理及所奉主义无涉。”李大钊与高一涵起初写文章是以“攻击研究系,攻击现政府”为主,后来遭到章士钊反对,改为“不谈内政,只写国外新闻”。
②可是,恫瘝在抱的李大钊,笔头哪能不为搅动时局而发声?他什么领域都要涉及。在《甲寅》日刊工作的四个多月,李大钊总共发表了六十余篇文章。笔触所及关涉国内政治、外交、社会、个人修养、学理阐发、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中各国的政治状况诸方面。在对战争形势和各国政局动向的观察中,李大钊把目光投向俄国“二月革命”。
③一九一七年三月八日,俄罗斯帝国爆发革命,沙皇统治的末代王朝——罗曼诺夫王朝,被布尔什维克党人推翻。
④“二月革命”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李大钊听闻激动不已,连续写下文章《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俄国共和政府之成立及其政纲》《俄国大革命之影响》等,探讨革命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⑤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一九一八年一月,李大钊正式接替章士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教授经济学、历史学。更为重要的是,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北大任教期间,李大钊大量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点燃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点星火。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同样地而且还特别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内部的变化。李大钊从报端纸缝里关注俄国局势,直到撰文介绍十月革命经验,他的思想开始朝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⑥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十六日,天安门附近的中山公园人潮涌动,中华门前架起高高的彩牌楼,天安门、正阳门也装饰了彩灯。学生、知识青年、做小买卖的、农民、拉洋车的、矿工等各个社会阶层,大家聚在一起,北京大学正组织教授们演讲,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李大钊是演讲者之一,李大钊的演讲激情飞扬,手势随着语流上下翻飞,黑色圆框眼镜难以遮住他火热灼灼、信仰弥坚的眼神。李大钊向着人流高声呐喊: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两天里,他先后两次做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讲。不久后,《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发表了演讲词,和李大钊另一篇文章《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文章,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之一。
⑦此后,李大钊笔力爆发,相继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等文章,构筑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波浪潮。从晚清帝国分崩离析到辛亥革命流产,从古老中国被列强侵略瓜分到内忧外悲加剧,从孩提时代被祖父耳提面命到留学东京深研政理,从大黑坨村到樱花树下,李大钊始终保有宏阔的国际视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关注世界政局,把握时代脉动。
⑧如今,李大钊终于“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走上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寻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相结合的道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也开始向着马克思主义所指示的光明未来,砥砺前行。
(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大钊办《甲寅》日刊时,与章士钊理念有所不同,他发表的文章涉及内政外交各个方面。
B.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撰文介绍二月革命经验后,他的思想开始朝向马克思主义转变。
C.文章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顺叙的手法,使得文章条理清晰。
D.文章多处列举李大钊文章篇名,主要目的不是表现他的文学才能,而是突出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贡献。
13.文章叙述了李大钊回国后关心国事,宣传革命的事。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4分)
时间 所做的事
回国后 创办《甲寅》日刊,为搅动时局而发声
“二月革命”后
1918年1月 任教北大,大量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共
产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8年11月15、16日
此后 相继发表系列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
14.按要求赏析句子。(8分)
(1)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燃灯者李大钊》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2分)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进程。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的每个项目,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2016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挂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16.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天眼”的建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3分)
提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竣工
17. 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18.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19.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3分)
三、作文(共40分)
20.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类人。
(3)“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感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