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年来教育工作中的争论,归根到底,集中地表现在“什么是全面发展”这个问题上面。“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类”,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经过教育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
常常谈全面发展,这是好的。但是,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却有原则的分歧。从我国九年的教育工作
的经验来看,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并不直接地公开地反对全面发展,他们甚至似乎是“积极拥护”这个方针
的,但是他们主张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书本知识,同时却既不主张学生学习政治,
又不主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就实际上把全面发展庸俗化,使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的所谓培养“通才”的
教育方针。我们共产党人,对于全面发展的了解,包含着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
知识,成为多面手,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我们主张工人在工业生产中成为多面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成为多面手,并且
主张工人兼农民,农民兼工人,主张公民服兵役,军人退伍又成为生产者,主张干部参加劳动,生产者参
加管理,这些主张已经在逐步实行。这种既有分工又能转业的办法,适合于社会的需要,比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分工合理得多,不仅增加了生产,而且在社会发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国家可以合理地调配生产力而不
会引起社会的震动。在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中,现在已经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某些产品达到了可以满足
现时期人民的最高限度的需要而有余的时候,生产这些产品的一部分生产者就应当转业,转到另外的生产
部门去,到那时,不转移就不合人民的需要,不合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继续提高的需要。我们
的教育工作和国家的其他有关工作必须为这种转移准备条件。教育应该使学生得到广博的知识,但是广博
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具体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将来,在完全巩固、完全发展、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社
会,将要培养出能够做很多事情,能够担任很多职业但是又有重点知识能力的人。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
必须向这个方向走去。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我们能够培养多面手,还不能培养出“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
人”。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另一个根本的内容,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须是比较完全的知识,而不是片面性
的不完全的知识。这就必须实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对于他所理想的未来教
育说:“这种教育使每一个已达一定年龄的儿童,都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加社会生
第 1页/共 12页
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
(摘编自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总体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今天的涵义已大大拓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
从宏观层面上看,第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邓小平曾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
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
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今天所强调的进一步下好教育“先
手棋”,以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等,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一立场出发。
第二,建立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变化,
人们日益认识到,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实体经济至关重要,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
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之下的辅助与配套。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
调整,构建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从微观层面看,第一,促进学校和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对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校整体层
面上,就是要求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上开门办学、开放办学,拆除学校与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藩篱,积
极与社会生产部门链接,既吸纳社会生产部门的有益信息,同时积极回应社会生产部门的需求。
第二,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既指这五方
面教育以及教育整体都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同时又指五种类型的教育要做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
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五育”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方式,例如,各类课程中
的劳动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必备的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劳动等等。
第三,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又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
劳为耻的劳动观,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
第四,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现代化生产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这就必须不断提高各
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教材要反映生产劳动的新成就,加速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同时,与时俱进,
改革课程的结构,学生既要学好基础理论,又要不断掌握高深新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
素养。
(摘编自郑金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释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产党人主张学生们成为多面手,既能分工又能转业,这种办法有助于社会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 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或会发生产品有余而需要生产者转移的情况,教育工作必须为此准备条件,让生产继
第 2页/共 12页
续服务人民。
C. 不同时期各种条件不同,对知识“广博”程度的要求不同,陆定一据此认为国家当时不需要“能够担任
任何职业的人”。
D. 材料二提到“五育”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那么在各类课程中的体育目标中也可包括
品德的树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全面发展”,但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将之片面理解为“通才”教育。
B.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拥有广博理论知识及医学工作经验,符合材料一中“全面发展”的人。
C. 今天强调下好教育“先手棋”,与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而教育要同之相适应有关。
D. 实体经济对中国富强之梦至关重要,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涵的“微观层面”的一项是( )
A. 某校研发“星娃农场”劳动课程,增长学生知识技术,培养保护生态的责任与担当。
B. 物理课上,王老师强调要将所学物理知识转化为“生活助手”,在劳动中学会物理。
C. 某校与某厂深度合作,结合该厂的前沿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探索科学世界并调整课程。
D. 教育应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
4. 材料一中多处使用的“归根到底”“就是”“必须”在论述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5. 班会上,大家就“新时代青年如何成长成才”话题展开讨论,推荐你发表看法。请你根据材料,从我们
自身的角度谈谈可以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桥
王筠
鸭绿江的春天像往常一样来得晚,像往常一样等得人心焦,过了清明,接近谷雨,江岸上的那些花儿
才开放,江畔上的柳树才鼓出一蓬蓬毛嘟嘟的绿芽来。遥远的上游,长白山的冰雪融化了,冰河如梦初醒,
咔咔嚓嚓地炸裂、涌动和翻卷着,以沉稳的耐力、不屈的坚韧,随波逐流数千里,浩浩荡荡。
老辈人讲,1950年的那个冬季异常严寒,鸭绿江厚厚的冰封一直连接到入海的地方,在下游的长甸河
口,在安东、辑安,千军万马的队伍很多是踏着结实的冰面过的江。老辈人说,那些年,整条河流的冰冻
期缓慢而绵长,从头年的 11月下旬开始封冻到来年的 4月中旬才完全解封,大河要一直睡上好几个月。但
是这些年不行了,全球气候变暖,中游以下的鸭绿江就很少封冻了,哪怕是最冷的季节里也不会入睡,更
难得一见冰排涌动的景象。老辈人感叹,大河不再冬眠了,它夜以继日地流淌,马不停蹄,匆忙着奔腾向
第 3页/共 12页
海,像是奔赴一场盛大的约会。
正是这样的时刻,几家人来到了鸭绿江。
赵槐花一家,二愣三丫头一家,朱汶水一家,刘大宝,还有远涉重洋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的赵跃
进一家,他们相会在春光姗姗来迟的鸭绿江畔,相聚在过去的安东、现在的丹东。他们陪伴着自己的父母,
孩子们陪伴着他们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故地重游。
长辈们孙辈们走在最前面。
若干年前,孩子们的祖辈高唱着战歌从此跨江而去,也是由此越过千沟万壑来到崭新和陌生的中国。
它是一座遗址,也是一个老人,记录见证着过往和一切。
离开高铁丹东站,一路走来,就到了江边。
丽日蓝天下,春色微寒,对面的朝鲜清清爽爽。一架铁桥横跨江面,将这边的丹东和那边的新义州连
接起来。不,不是一架,是两架,赫然出现在视野之内的是两架铁桥。一架跨江而过,一架断在中间。断
在江中的这座钢架铁桥,在靠在中国的这一侧还依然完好,朝鲜的江面上则是空空荡荡。旅游图册上说,
朝方于战后拆除了炸坏的桥梁,断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断桥”。
回过身来,大江这边的景观大道沿江铺开数十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迎春花早已开过,连翘黄得耀
眼。公园,栈道,绿地,长廊,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精心治理,曾经的战争越来越远。眼望对面的朝鲜,
孩子们的心情是复杂的,酸甜苦辣,什么都有。而钢架铁梁上,一行大字迎面而来——
鸭绿江断桥
五个手写的楷书如同五个巨大的感叹号横跨桥头。赵玉兰女婿,也就是赵槐花丈夫、李芝儿的爸爸向
大家介绍,五个大字为一位志愿军老兵所题。老兵所在部队是当年第二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在冰寒
雪冷的长津湖大战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赵玉兰的另一个女婿二愣说,他爷也打过长津湖,弄不好他爷跟
题字的老兵是一个部队。三丫头撇撇嘴巴子,那有什么用!人家是个大官,俺爷呢,马尾巴拴豆腐,提不
起来。
孙辈们簇拥着长辈走在最前面。
他们走过了“鸭绿江断桥”的桥头,走上了笔直的桥面。男女老幼,肤色不同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一
个兴盛的家族。游人们纷纷驻足,不约而同地给他们让道——五个晚辈肩并肩,五个人捧着五个镜框,镜
框里是他们年轻的祖辈:
李芝儿怀抱着她的姥姥赵玉兰,小皮特儿捧着他的爷爷老皮特儿赵比德;朱汶水的女儿朱盼盼抱着奶
奶闵晓丽,他的儿子朱沪生恭恭敬敬举着爷爷朱贡献——孙子的胸口上戴着爷爷曾经的荣耀,那枚朝鲜人
民军当年颁给他的功勋奖章。还有那个已经长大的刘大宝,他捧着自己的老爷爷刘小光。五个镜框,五幅
放大的黑白照片,将五个青春荡漾的年轻人聚集在鸭绿江上。赵玉兰是大辫子的赵玉兰,志愿军单军帽掩
第 4页/共 12页
映下的一双大眼清澈有光;赵比德身着中式的棉衣棉装,碧潼战俘营伙食不错,他看上去脸膛黑亮;朱贡
献戴个志愿军的棉帽子披着志愿军的棉大氅,瘦削难掩书卷气,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闵晓丽同样着志愿
军单军装,白净的脸蛋上透着城市姑娘的俊俏模样。还有刘三刘小光,薄棉帽、棉军装,方正脸盘,如炬
目光,胸牌写着“1950年 10月留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几个字样。照过了这张照片,他就跟着打长津湖的
队伍过江了,他不知道自己和千千万万战友的命运会是怎样。
此刻,赵玉兰,皮特·路德,朱贡献,闵晓丽,还有他刘小光,他们都再次年轻,穿越时光相聚一堂。
(节选自王筠《阿里郎》)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和平景象的描摹、援朝士兵青春生命的书写,展现了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价值意义的思
考。
B. 文章插入“老辈人”对当年鸭绿江冰冻期绵长现在冰冻却很少的叙述,旨在表达对自然环境恶化的担忧。
C. 来到鸭绿江,望见江对面的朝鲜,孩子们的心情复杂,这是因为朝鲜曾经是自己长辈战斗生活牺牲的地
方。
D. 作者借三丫头对爷爷的评价,表明了普通人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微不足道,从而传达了历史的虚无感。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写长辈孙辈走在最前面,以独特视角避开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微观展现了对援朝岁月的回望。
B. 小说设置了两条故事线,一条围绕五位志愿军青年展开,另一条聚焦于现实中的英雄后辈,并行推进。
C. 小说注重对鸭绿江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了充满生机的环境氛围,也使得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D. 鸭绿江的断桥映照出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战士作战的英勇,也寄寓了中国人民对抗美援朝历史的铭记。
8. 文章结尾画横线句说“他们都再次年轻,穿越时光相聚一堂”,请谈谈你的理解。
9. 作者王筠认为,小说要写带有温度 东西。请结合全文谈谈“温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二、古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良嗣,本燕人马植,世为辽国大族。政和初,童贯出使,道卢沟,植夜见其侍史,自言有灭燕之策,
因得谒。童贯与语大奇之载与归易姓名曰李良嗣。荐诸朝。徽宗召见,问所来之因,对曰:“辽国必亡,陛
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金人得志,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事不侔矣。”帝嘉纳之,赐姓赵氏,以为秘书丞,图燕之议自此始。迁直龙图阁。
宣和二年二月,使于金国,见其主阿骨打,议取燕、云。使还,进徽猷阁待制。自是将命至六七,颇
第 5页/共 12页
能缓颊尽心,与金争议,进龙图阁直学士。既得燕山,又加延康殿学士,官至光禄大夫。
良嗣言:“顷在北国,与燕中豪士刘范、李奭及族兄柔吉三人结义同心,欲拔幽、蓟归朝,沥酒于北极
祠下,祈天为约,俟他日功成,即挂冠谢事,以表本心,初非取功名而徼富贵也。赖陛下威灵,今日之事
幸而集,顾前日之约岂可欺哉?愿许臣致仕,使得买田归耕。”凡三上章,诏不许。既而朝廷纳张觉,良嗣
争之云:“国家新与金国盟,如此必失其欢,后不可悔。”不听。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奸臣传》)
材料二:
故《宋史》本传亦谓,往返六七,颇能缓颊尽心,与金争议。使无收纳张觉之事,金人亦难遽起兵端,
而中华疆土复归版图,良嗣方且当入《功臣传》中。乃张觉之叛金来降,主国计者贪近利而昧远计,辄轻
为招纳。良嗣方苦口争之,以为失欢强邻,后不可悔。而举朝醉梦,卒不听从,果致金兵得以藉口,不惟
新得之地尽失之,并至銮舆北狩,神州陆沉。乃事后追论祸始,坐以重辟,已不免失刑,修史者又入之《奸
臣传》中与蔡京等同列,殊非平情之论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四》)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童贯与 A语 B大 C奇之 D载与 E归 F易姓 G名曰 H李良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通“导”,指疏通,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道”意思不同。
B. 顷,指往昔、当时,与《促织》中“食顷,帘动”的“顷”意思不同。
C. 新,指刚刚,与《庖丁解牛》中“刀刃若新发于硎”的“新”意思相同。
D. 举,指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良嗣原本是辽国大族的后代,在政和初年被童贯举荐给了大宋朝廷;在他看来,辽国一定会灭亡,宋
朝应先于金国出兵讨伐。
B. 赵良嗣被宋徽宗召见后,深得徽宗嘉许,被赐予国姓“赵”;后来他奉命出使金国,面见金主阿骨打,
商讨出兵攻取燕、云事宜。
C. 赵良嗣多次上奏陈述自己想要辞官回乡耕田 意愿,请求皇帝顾念以前与自己的约定,同意辞官之请,
但奏章最终都被驳回。
D. 宋朝掌权者没有从长远考虑,轻易招纳了金国叛臣张觉,导致金国有了发动战事的借口,最终宋朝战败,
皇帝被俘,国土沦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6页/共 12页
(1)俟他日功成,即挂冠谢事,以表本心,初非取功名而徼富贵也。
(2)使无收纳张觉之事,金人亦难遽起兵端,而中华疆土复归版图。
14. 《宋史》将赵良嗣归入《奸臣传》,赵翼认同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①
叶梦得
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
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②寒。
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
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③废旧欢。
【注】①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②簟,竹席。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
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
B. 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
C.“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
D. 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
16. 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
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2)暑假里,小明和家人一起来到岳阳楼游玩,他纵目远眺,洞庭湖的恢弘壮丽尽收眼底,不由得让
他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但实际
上也是仕途失意时的自我安慰之辞。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寒冷是一点点到来的,雨则是猛然间降临。②我们山里的雨来得快,是因为总有一朵孤零零的云对
第 7页/共 12页
着一小块空地下雨的原因。③其他的云,则像是高兴了才下雨,④不高兴了也不下。更有时候,天上没云,
雨也在下。寒冷的到来与云有关。当一朵云飘过来的时候,挡住某片大地上的阳光,于是那一带就给阴着
了,凉飕飕地窜着冷气。(甲)。时间到了,太阳西斜,把对面大山的阴影推到近旁,一寸一寸地罩过来,
于是气温就迅速降下来。
我在山坡上拖着长长的步子慢吞吞地走,走着走着就不由自主开始寻找睡觉的地方,除了要看地面平
坦干燥外,(乙),看看离这里最近的一片云在哪里。再测一下风向,估计半小时之内这块云不会遮过来,
才放心躺下。那样的睡眠,是不会有梦的,只是睡,什么也不想地进入深深的感觉之中。有时睡着睡着,
心有所动,突然睁开眼睛,看到上方天空的浓烈蓝色中,均匀地分布着一小片一小片鱼鳞般整整齐齐的白
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像是用滚筒印染的方法印上去似的。
我知道这是风的作品。我想象着风,如何在自己不可触及、不可想象的高处,宽广地呼啸着,带着巨
大的狂喜,一泻千里。一路上,遭遇这场风的云们,来不及“啊”地惊叫一声就被打散,来不及追随那风
再多奔腾一程,就被抛弃。最后,这些破碎的云们被风的尾势平稳悠长地抚过……我所看到的这些云,是正
在喘息的云,是仍处在激动之中的云。那样的云啊,一朵一朵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说:“已经结束了!”
——在自己刚刚睡过去的那一小会儿的时间里,世界刚发生过奇迹。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根据材料内容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20. 下列句子中的“只是”与文中加点的“只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
B. 天下本自无事,只是愚人扰之,始为烦耳。
C. 杨素梅好生不快,又不好说得出来,对着龙香只是啼哭。
D. 她吃苦耐劳,能独挡一面,只是算术不高明,她的汇报不见得十分精确。
21. 文中第二、三段使用了两个破折号,请分析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有何不同。
22.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力很强,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紧张”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同时,“松弛感”这个概念随之进入人们的
视野,成为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第 8页/共 12页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12页
兴宁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1. C
2. B
3. D
4.①这些词语在文中或表总结,或表达肯定,或强调必要性与主观判断;
②都起强调作用,论证观点鲜明突出;
③语气铿锵,都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
④表达出作者自信、坚决的态度、立场。
5.①积极将学习融入到生产劳动 过程之中,增长各种知识才干,全面发展。
②扎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选择将个人成长成才之路融入时代发展需要中。
③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能力,尤其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6. A
7. B
8.①照片定格了五位志愿军战士年轻时期的精神风貌。
②后代的缅怀、铭记、传承使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青春不朽。
③后代因缅怀而相聚,是对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情感的最好告慰。
9.①设置的环境有温度:大河不再冬眠,春天万物复苏,冰河融化,春花盛开。
②叙述的故事有温度:如鸭绿江边后辈的团聚及五幅照片的相聚,孙辈佩戴功勋奖章,血脉亲情的延绵。
③传递的情感有温度:后辈的告慰,跨越国界的温情,志愿军战士的青春朝气、团结友爱、家国情怀都充
满温情。
10. BDF
11. A
12. C
13. (1)等到将来功业成就,(我们)就辞官归隐,来表达本心,最初不是为了取得功名、寻求富贵的。
(2)假使没有(宋朝)收留张觉的事情,金人也很难立即发起(与宋朝的)战事,(那样的话)中华疆土
就会恢复到以前的版图。
14. 赵翼不认同。他认为赵良嗣多次出使,尽心尽力为宋朝办事,与金国争议;且在收留张觉 事情上,他
也为宋朝考虑,反复恳切地劝阻,故不应将其归入《奸臣传》。
15. B
16. 第二联运用了想象(虚写)和用典的手法。诗人想象石林竹林间传来飒飒风声,联
想到夏天躺在竹席上的清凉,表达了诗人对石林往日美好生活的沉醉和向往。同时,通过“谡谡”这一《易
经》中形容君子的词,暗含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许。
17.①. 彩舟云淡 ②. 星河鹭起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⑥. 千金散尽还复来
18.②句,删去“因为”或“的原因”;
④句,把“也”改成“就”,或删去“也”字。
19. 甲:寒冷的到来也与时间有关
乙:还要抬头观察天空 20. A
21.①第一处补充说明。破折号后文补充说明了云在天空中分布的范围和形态。
②第二处话题转换。破折号前文写云,破折号后转而写人的感慨,破折号使读者注意到话题的改变。
22.①运用拟人手法,“啊”和“追随”赋予云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被风吹散的情形;
②连续使用两个“来不及”,强调了云被风快速吹散,突出了风的猛烈。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