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考试 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
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
题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去年 7月以来,我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又提出要以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主要考虑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
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
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一直在思考,也注意到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概括地
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
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
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
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2024年 1月 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二:
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 1页/共 13页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有那一时期的先进生产力发挥基础性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新质生
产力,就是在既有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产力的新样态。运用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新质生产力,主旨要义就是以历史的具体的眼光因时因地把握其特定内涵和
外延。
从历时性视角看,生产力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新”的表现也不相同。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
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相较于农业社会的“手推磨”,工业社会初期的
“蒸汽磨”就是生产力的新样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蒸汽磨逐渐丧失了其“新”的现实性,逐
渐为更高形态的“电气磨”所代替。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变革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
从共时性视角看,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生产力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
力的演进方向和发展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
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特定时空条件,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有机统一中把握其内在本质规定和外
在形态表现。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空间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从当前这个历史时期来看,新质
生产力是有其特定本质规定和形态表现的。当下我们所说的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
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当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一轮科技变革,实
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增加,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现实
需要,也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在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存在着差异,客观上要求我们要结
合地区发展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因时制宜,实现生产力的精准化发展、精进式变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尊重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不搞“一刀切”。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来
看,每个地区的生产力状况都有其发展特色、发展优势,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发展的灵活性来看,
要跳出固有发展框架,打破思维定式,转变思想观念,灵活施策,而不是生搬硬套、只追求表面上的“统
一”。从发展的多样性来看,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
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长期效果,不贪图短期利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短跑比赛”,而是拼耐
力比毅力的“马拉松”。从发展心态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幻想“走捷径”,投机主义心态亦不可有。
第 2页/共 13页
从发展谋划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在既有发展水平上,合理配置资源,长远
谋划,统筹兼顾,稳中求进,实现有序迭代更新。从发展策略来看,各地应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
级、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人才培养上实现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切记不要做盲动主义者。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打“特色牌”、下“先手棋”,那种“抄
作业”的从众心理和“大呼隆”的“羊群效应”要不得。盲目跟风“蹭热度”、随波逐流“赶时髦”以及
“乱踩节奏”“一哄而上”的主观主义做法,会造成无序竞争,浪费本地区的发展资源。各地应尊重生产
力的发展规律,注重实效,理性分析,结合地域发展特色和发展优势,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在广泛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
B.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电气磨”逐渐取代“蒸汽磨”,成为当今时代生产力的新样态,推动着社会向前
发展。
C.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要在做好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创新的基础上,做好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
新。
D.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 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因时制宜,才能实现真正的
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 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说明新质生产力已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B. 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既有的生产力基础,同时它还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C.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是符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
D.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心态上做好长期奋斗的充分准备。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原则的一项是( )
A. 国务院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等方向组织中央企业续
建 3个、新建 17个创新联合体。
B.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要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C. 截至 2024年 4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 11亿千瓦,同比增长约 38%。
D. 近年来,国家构建了高端数控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4. 材料二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12月 20日,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新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活动中,
第 3页/共 13页
“新质生产力”成为“汉语盘点 2024”活动的年度国内词。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 II(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
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
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 is 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
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
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
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
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
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
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
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
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
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
了地上。
第 4页/共 13页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
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
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
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
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
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
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
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
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
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
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
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
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
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
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
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
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
第 5页/共 13页
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
B. 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是对真实历
史的忠实记录。
C. 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
强调。
D. 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
节相吻合。
7. 小说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B. 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识模糊。
C. 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拖延低效。
D. 方三响分析了义军 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从中体现了方三响是
个有头脑且能力非凡的人。
8. 古人云:“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9. 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
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
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
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叹,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
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
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
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渝留蕃,于是太学阙祭
第 6页/共 13页
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
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
泚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惜乎!蕃之居下,
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
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
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节选自韩愈《太学生何蕃传》)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蕃之 A仁义充 B诸心 C行诸 D太学 E积者 F多 G施者 H不遐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齿,并列。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的“齿”意思相同。
B. 雨,下雨。与“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意思和用法相同。
C. 所以,…… 原因。与成语“忘乎所以”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句读之不知”与“蚓无爪牙之利”的文言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蕃在太学二十多年,学业有成,品行高尚,太学的学生都推崇称颂他,司业、祭酒将他的事迹上报到
礼部。
B. 何蕃因为双亲年迈,想要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还向司业阳城求助,最终还是没能
留住何蕃。
C. 有的人认为何蕃既算不上仁义,也不勇敢,欧阳詹先生以何蕃在朱泚作乱之时阻止太学生跟随叛军一事
第 7页/共 13页
对此进行了驳斥。
D. 材料二作者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认为这是圣愚之分的关键所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4. 两则材料分别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题冷泉亭①
辛弃疾
直节②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③,傍湖千丈开青壁。
是当年、玉斧削方壶④,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⑤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
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注】①冷泉亭:西湖名胜之一。②直节:形容松竹貌。③天峰飞堕:传说东晋时,有天竺僧慧理见
此山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称其峰为“飞来峰”。④方壶:中国神话传说
中的仙山。⑤琅玕: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词名为“题冷泉亭”,却不直接写亭,而是着意渲染周围环境,以词人游踪为线将景物一一展现。
B. 下片开篇写亭边的草木,突出了山上草木因水分充足而青翠欲滴,绿玉般的竹林显得清润。
C. 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词人“登亭”之作,但本词侧重抒怀,而后者侧重写景。
D. 结尾“吾家”应指词人老家,一个“恨”字点明题旨,寓意深远,寄托词人一腔思乡之情,令人感叹。
16. 该词运用多种技巧对冷泉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近来,在国外留学几年的小刚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常常吟诵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古人善用修辞表情达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就运用了夸
张、借代、比喻的修辞高度赞颂周瑜的功业。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多处关于月景的描写,每一处都很好地起到了以景寓情、无言胜有
第 8页/共 13页
言的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七夕那天傍晚,阿里天空很亮,他驾车向高原上的阿里天文台驶去,终于遂了高台上望星空的夙
愿。车子在山脊上前行,盘旋向上,向着天文台驶去。最后等高线,居然像上苍之手,在穹隆银城上的涂
鸦,大写“之”字一弯连一弯。登高台而观天河,吉普车盘桓于道,不啻是 16岁的他绕着晒场上的打谷堆,
( 甲 ),每一圈都有不同感受。
(2)16岁的他,走出家门,步入军旅,行走祖国。在长途跋涉中,他开始明白,星与爱,牛郎与织女,
银河与喜鹊的神话,( 乙 )。这个心愿需要在遥不可及之间,寻找一个内外兼有的支点。
(3)星空与大地上下照映,斗转星移改变着星象,也牵动着尘世。牛郎星和织女星,本不是同处一宿,
它们只是夏夜中明亮的两颗星体,却要被人间划上一条“银河”,又搭建了一座喜鹊之桥,让牛郎与织女
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千里相会。文化变神话,只需要一座桥。而万千百十之策就是宇宙的一座喜桥,它让自
然与人、物与象、虚与实有了创意的高度。
(4)在西藏,在阿里,他见到了 的星星。阿里的星空通透洁净,星星铮亮有质,让人有伸手可
摘的感觉。
(5)在这里,他想到了仙逝四载的妈妈,妈妈只相信行远能抵达所愿。星空下,他仿佛听到了妈妈的
声音。
(6)事实是,他 16岁出去,61岁归来了。61岁的他,站在阿里的星空下,不知道哪一颗是妈妈。但
是他知道,在千万颗星中必有一颗是妈妈,是她照亮了他的生命。
(7)昨夜星辰昨夜风,今晚星光灿然。61岁与 16岁的差别就是,青春已随流水逝去,( 丙 )。
(8)因此他 61岁的行程开拔了。低头,听到了广褒的大地上那些惊涛骇浪的故事;当他站在阿里的
星空下,仰头,顿感,爱无微不至。
18. 文中画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浩渺无垠 B. 璀璨夺目 C. 澄澈如洗 D. 万籁俱寂
19. 文中的“七夕”是中华传统节日,下列诗句与“七夕”无关的一项是( )
A.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B. 天孙一夜停机暇,人世千家乞巧忙,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喜春来》)
C.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D.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行》)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第 9页/共 13页
字。
21. 请分析第(5)段加点词“仿佛” 意义和作用。
22. 请将第(8)段画横线句调整为与上句句式一致的语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学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部分共推荐了十余部书目,初中阶段有《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
祥子》等,高中阶段有《乡土中国》《红楼梦》等。有人认为,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
有人认为,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还有人认为,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提高语文
素养,不必指定具体的哪本书。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10页/共 13页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考试 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
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
题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I(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A
3. B 4.①准确严密。使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每一次进步”“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
行业”等词语使表达准确,有分寸。
②鲜活生动。使用“一刀切”“短跑比赛”“马拉松”“走捷径”等比喻性词语,生动有趣,形象鲜活,
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③多处使用引用(引经据典)。文中引用马克思、习近平等经典论述,既丰富了内容,还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5.①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产生并发挥作用,提出并明确这一概念,能有效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②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迭代升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③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各地区各行业制定因地制宜发展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助力实现生产力的精准化发
展、精进式变革。
④这一概念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现代文阅读 II(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A
8.①医术精湛。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
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
②医德高尚。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
奉献的精神。
第 11页/共 13页
③有家国情怀。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
9.①凸显了人物形象。张医生以此传说分散了众人的注意力,缓和了手术室里的紧张气氛,这样成功地刻
画了一个睿智、乐观与宽厚的战地医生形象。
②有利于加深主题。作者以此传说,间接地表明了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要有奉献和担当的
情怀。
③照应前文,使结构紧凑。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
④充实了小说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D 12. C
13. (1)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劝止了他;后来他有五年没有回家省亲了。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一类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4. 材料一针对当时压抑、埋没人才的恶劣现象进行批判;
材料二针对当时不重师道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批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①拟人。“夹道冠缨拱立”将树木拟人化,形容它们如同戴着冠缨的官员一样恭敬地
站立在道路两旁,这种手法赋予了树木以人的尊严和庄重。
②比喻。以群仙从东而下时身上的珮环琤琮作响,比喻青翠的山谷里传来的泉水之声,突出泉水声的清脆
悦耳,衬托环境的清幽。
③视听结合。词人在描绘冷泉亭周围的景物时,既注重视觉上的描绘,如“直节堂堂”“翠谷”“青壁”
等,还巧妙地融入了听觉元素,如“珮环声急”,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立体和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羁鸟恋旧林 ②. 池鱼思故渊 ③. 谈笑间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醉不成欢惨
将别 ⑥. 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第 12页/共 13页
【答案】18. B 19. D
20. 甲:转了好多圈
乙:是人们想要达成的一个心愿
丙:而故事可以再开始 21. 意义:“仿佛”意为似乎、好像,体现一种基于思念产生的主观想象、不确
定的感觉。
作用:①增添如梦似幻、温情且略带感伤的氛围,增强情感感染力,引发读者共鸣。
②如实反映非真实发生而是主观感受的状况,使文字表述更细腻、真实,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
22. 仰头,感受阿里星空下无微不至的爱意。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第 13页/共 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