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阅读(70 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无论是虚还是实,都存在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实事求是”的原意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知,人们普
遍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这个理解是矮化了它的意思。毛泽东在《改
造我们的学习》中给“实事求是”一词下了一个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
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一定义挖掘出了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文学提
高人的感性认知、审美自觉,是以实事求是为底层逻辑的。好的文学一定是与社会现实、社会发展紧密联
系的,好的作家也一定是了解人性和社会基本情况的,所不同的是用什么样的文学方式表达出来。文学有
各种体裁和表现形式,无论是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想象文学还是写实文学,都是对人的情感、认知
的基本规律的探索和表达。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文学研究,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完全脱
离现实,不能缺乏“有用”的考虑、不做求是的探索。
文学所反映的“现实”,是物质现实与精神现实结合起来的“综合现实”。社会现实与理想世界共同
构成文学所要反映的世界。从创作来看,想象性文学作品往往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有着深刻的生活逻辑
和人类形态。作家洞悉到人性的秘密后,通过想象、虚构,用非现实手段表达真实的想法。
(摘编自卓今《文学创作要有实事求是精神》)
材料二:
从字面意义看,“非虚构写作”的中心词为“写作”,“非虚构”是其修饰语。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
常常忽略了这样的限定,堂而皇之地将“非虚构”越位于主语。显然,“非虚构”与“非虚构写作”之间不
能简单地画上等号。“非虚构”根底上是真实,是“非”虚构、不虚构与不可编造,而非“反”虚构。概言
之,“非虚构写作”本质上是以“非虚构”的形式进行文学写作。
事实上,“非虚构写作”的提出旨在重建一种严肃真实的写作伦理与介入现实的创作立场。它鼓励作家
走入生活现场,深入现实内部,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的文
学秩序,探索并实践更为宽阔的写作,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个层面、
第 1页/共 9页
形形色色的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其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
或路径。
作为文学范畴的“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依然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
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一种文学的真实。而这种文学的真实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
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之后呈现出来的。也即是说,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
构、想象之间并不截然对立,而是交相呼应、共同交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不得不说,“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要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现实真
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
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
幻想,其对于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
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升腾境界,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但实际创作中,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将其混淆在一起。
毋庸讳言,任何写作,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关于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
都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
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无疑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是带有创作主体的反思,
或者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换言之,作者以个体视角对现实素材进行观照,所呈现出的“真实”
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家个人意义上的“真实”而已。这种“真实”难免会带有“个体化”与“主观化”的
倾向。“非虚构写作”要将鲜明的人物性格、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
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唯有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
新激活文学艺术与人民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
间及其潜藏的“巨大的、新的可能性”,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可以说,“非虚构写作
”的精髓在于以“真实性”为大纛,反叛文学的“虚假性”,从而将创作还原到更为本质的层面,激活文
学叙事活动中潜藏的“巨大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如何零度叙事、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
如何不动声色、冷峻地描摹人类此岸生活的困顿与伤痛,“非虚构写作”终要借助虚构与想象的力量,以审
美的方式透过现实表象,直抵人类对彼岸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摘编自高春民《非虚构写作:以审美创作反映现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反映的世界是由物质现实和精神现实共同构成的,这就要求作家既要关注现实生活,也要注重真实
情感的表达。
B. 材料一认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的情感,认知的基本规律的探索和表达,因此作家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第 2页/共 9页
并不重要。
C.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忽视“非虚构”这个限定词,误以为“非虚构”等同于“非虚构写作”,其实
二者并非完全一样。
D. 非虚构写作对于激活文艺与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与个体的气质,呈现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等
具有重要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强调了“实事求是”的真正内涵,引出了文学创作这一话题,增强了
论证的说服力。
B. 文学作品中 想象有利于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升腾意境,且都能推动文学真实的呈现,因而备受古今
中外文人的青睐。
C. 作家创作中以个体视角观照现实,难免会掺杂个人的想象、情感等,因而其呈现的“真实”会带有“个
体化”“主观化”倾向。
D. 非虚构写作以鲜明的人物性格,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以及作家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并以“非虚构”
为内核与目的。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
经历的苦难和斗争。
B. 《红楼梦》通过编造大观园及在其中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展示了当时文人阶层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和文化价值。
C.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真实地记录了焦裕禄到兰考抓治风沙的事迹,他深入实地调查,多方了
解治沙办法。
D. 《平凡的世界》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构造了中心人物孙少平、孙少安,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
通人的形象。
4. 请根据材料二内容,给“非虚构写作”下一个定义。
5. 上述材料对非虚构创作者有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知了叫了一整天
高晋旭
文公路上有一家中医老字号叫“和济堂”。和济堂大门口的老槐树上,知了好像知道自己是这片的知
第 3页/共 9页
了王,一大早就鼓起肚子弄出些声响来。
邢师傅在柜台前忙碌着。他一会儿擦擦立在最右边的人体经络穴位模型人,上面点着红黑穴位点、北
斗七星似的蓝色经络线;一会儿又抹抹老铜杆秤、大红酸枝老式红木包角算盘,珠子早已包浆,一边的包
角翘起皮,曾被父亲修理过,落下数个被锻打过的凹点。最宝贝的要数边上摞起的《本草纲目》《中医疑难
病方药手册》《针灸大成》等十几本医书。这些书他一翻就是四十多年,早已烂熟于心。他身后是和济堂传
下来的清代老榆木中药柜子,从那些古色古香里逸出阵阵中草药味。石地板像一块来自亘古的寒冰,让他
穿着千层底老粗布鞋也时常能感受到脚底的凉气。
门外又一声知了的长鸣划过,屋里一片寂静。
邢师傅擦柜子的手停在桌子上,一双鱼鹰眼透过鼻夹上的圆片眼镜看向高大的树冠,鼻子里哼了一声,
道:“小伙计,怪勤快咧。”邢师傅有一个儿子,一天到晚不着家,说是打工呢,还说家里这门手艺不值钱。
邢师傅火气上来了,抽了儿子一巴掌,颤抖着声音说:“你不干,有人干。”他赌气贴了招收徒弟的广告,
天天坐在堂里等,也没见个年轻人来。他想不通,祖父、父亲都是那个时代的传奇,到了自己手里和济堂
怎么就经营不起来了呢?
邢师傅打小就在和济堂跟着父亲学习岐黄之术,耳濡目染,也时常能从父亲嘴里听到像表演口技一样
的各种鸣叫。比如,他问病人:“脑子是不是像撞钟一样,‘杜昂、杜昂’地跳着疼,响后还有‘嗡——’
的耳鸣,像知了塞在耳朵眼里?”病人点点头咬着牙说:“对呀,太对了大夫,正是这样。”眼神里透着对
病痛的厌恶。父亲便灵巧地连连下针,插秧一样精准。他洗了手,开药方,对着药柜的伙计喊:“抓药
——”病人就领了方子去抓药。下一个病人来了说肚子疼,父亲会望一望病人的脸色,说:“啊——伸舌头。
肚子是不是‘咕噜咕噜’像有盆开水?”病人嘴里“哎哟哎哟”不停,说:“是呀、是呀。”父亲手里开的
方子,一剂知,二剂已,手到病除。堂里挂满了锦旗、牌匾,一层又一层。而邢师傅守着和济堂和零零星
星的病人,已经很久没发出口技一样的鸣叫,如桌子一隅的荣誉证书埋没在时光里,落了灰。
“爸,折腾啥,你这每天还得爬楼。”“对面装修,新开一个大药房,聒人。我要上二楼。”虽然不情
愿,晒得黑黢黢的儿子还是不忍心丢下老父亲来帮忙了。碰上来针灸的老白奶奶,她说:“回来就对了,老
街坊们还指着你们家瞧病呢。”老白奶奶又用两根手指头点着邢师傅道:“你现在硬朗,十年后还得靠你儿
子。”邢师傅手里抓着药,嘴里吭哧着,一口石灰色的假牙笑到了耳朵根,溢出了苦涩。
他何尝不想。
没几天,对面的大药房搞开业活动,音响淹没了街上的嘈杂,知了声如小白船断断续续地在声浪里时
隐时现。邢师傅坐在和济堂二楼诊室,居高临下,喝着茶,机械手表的秒针一圈又一圈地走着,优哉游哉,
不紧不慢。这停当,一楼已经改成了荣誉展示厅,顺着楼梯挂到二楼。好在他这个和济堂是个小三层。
知了又叫开了,声音很亮。似乎爬到二层的树冠上来找邢师傅了。邢师傅放下茶,站在窗口,用眼睛
第 4页/共 9页
扒拉着树叶找了半天,终于在树杈间看到了穿着“小皮裙”的知了,瞪着两颗黑眼睛趴在树上对着他叫。
邢师傅用扇子点点,说:“老兄,你是来和我做伴,还是来将我的军,看咱俩谁爬得高?”
药店门口排了一溜买药的人,从楼上看去像蚂蚁搬家。进去的人络绎不绝,无不比画着切了这儿、割
了那儿,成捆的药盒子便塞进一只只红袋子,鼓囊得像个器官。袋角别了一个宣传扇,风一吹,左右招摇。
最近,邢师傅总是左眼皮跳。昨天给自己号脉,左右开弓,他好像变成了玲珑身躯,在脉与脉之间跳
跃,眯起眼睛享受着脉搏的跳动。他听了好久,一切如常,开了方子,拿着方子去药柜抓药。自己心里有
数,干嘛还开方子呢?这是规矩啊。
“抓药——”父亲清亮的吆喝声,仿佛和二十年前一样在耳边回荡。那个时候,邢师傅已经接了班,
他的父亲怕他忙不过来,经常来和济堂帮忙。街坊四邻有个头疼脑热抬脚就来和济堂,街上经常遇到外地
口音的人立在路边打听和济堂怎么走。后来病人少了,他的父亲安慰说:“营养好了,病就少了,好事。”
邢师傅摇摇头,苦笑,沉浸在茶叶氤氲出来的一片暗绿里。
不知何时,窗外只有蝉鸣了。
午饭后,邢师傅半坐在躺椅上歇息。机械手表嘀嗒嘀嗒地走着。不知不觉中,他迷迷糊糊睡着了。他
看到儿子回来,儿子说:“爸,我要学您的手艺。教我吧。”他在阳光下仔细看看,是儿子,便伸手去抓,
儿子却不见了。一恍惚,又是自己年轻时的样子,老父亲正捏着扇子微笑地看着他。忽而听见父亲清亮的
吆喝声“抓药——”。他身子一抖,以为自己在柜上偷懒被父亲抓到了,赶忙跑去抓药,人没有奔跑起来,
却一脚把自己踢醒了。
午后的阳光攀着窗格整片落在他的身上。看着空荡荡的柜台,他抓药的手,停在半空中。
“知——了——”四周寂静,只有窗外的知了长长地响了一声。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邢师傅与儿子赌气张贴了招收徒弟 广告,却没有年轻人来应聘,这打击了邢师傅的自信,使得他对中
医技艺产生了怀疑。
B. 邢师傅的儿子不愿继承家中的中医手艺,认为它不值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待传统中医
技艺的漠视。
C. 和济堂里挂满了锦旗、牌匾,桌子一隅的荣誉证书及外地人来寻找和济堂等内容都从正面展现了昔日和
济堂的兴盛。
D.“机械手表的秒针一圈又一圈地走着,优哉游哉”一句,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透露出了邢师傅内心
的宁静与平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5页/共 9页
A. 小说第二段中对和济堂内部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也营造出了浓厚古朴的文化氛围。
B.“门外又一声知了的长鸣划过,屋里一片寂静”,用知了叫声来衬托和济堂的寂静,暗示了和济堂生意
惨淡。
C. 小说叙述了邢师傅的父亲给人看病的情节,展现了其高超的中医技艺,也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D. 文中知了的叫声贯穿始终,象征着和济堂的命运起伏,也烘托出邢师傅复杂多变的心境,颇具象征意义。
8. 文中画横线部分写儿子对邢师傅说“我要学您的手艺”,又写邢师傅伸手抓儿子时“儿子却不见了”,
请谈谈你的理解。
9. 本文在表现传统中医技艺的衰微时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任意三处并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
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
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节选自苏轼《屈原庙赋》)
材料二:
扬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
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
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
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③身哉!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
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
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④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
不侯,以耆老⑤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材料三:
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
不悔于剖心。然后德立而行成,荣显而名称。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
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
第 6页/共 9页
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
【注】①耆:通“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③湛:通“沉”,使沉没。④符命:
古代指天赐吉祥给人君的凭证,即祥瑞之物。⑤耆老:年寿高。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蜀来 A至游 B京师 C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 D奇其文雅 E召以为 F门下史 G荐雄待诏。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扁舟以适楚兮”与《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两句中“适”的意思不同。
B.“清静亡为”与《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两句中的“亡”意思相同。
C.“自投江而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句中 “而”用法不同。
D.“故有危言以存国”与《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两句中的“危”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乘小船经过屈原的故居时,想到了屈原被放逐后生无归宿死无墓地的悲哀以及他死前作《怀沙》来
自伤怀抱。
B. 扬雄少时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喜欢沉思,虽然家中十分贫困,但他对此安之若素,始终保持着淡泊名
利的美好品质。
C. 扬雄曾经爱好辞赋,并把作赋壮丽典雅的司马相如作为模仿的榜样,又因屈原的文才超过司马相如而不
接纳屈原。
D. 王逸认为不为国家作贡献、不能直言进谏、国家危难时不能使之稳定的有才能的人,即使长寿,也得不
到有志之士的认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2)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14. 苏轼、扬雄和王逸对屈原投江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全真元常①
韦应物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
第 7页/共 9页
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
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
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注】①全真元常:沈全真、赵元常,都是韦应物的外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辞官而去,全真、元常也因公事繁忙而受到牵绊,暗示三人相聚不易。
B. 颈联描写三人重逢时的言行活动,先叙说南池畅饮的情景,再登上西楼吟诗作赋。
C.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悠悠、重逢难得的感慨,使三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更加深沉。
D. 诗歌语言简洁而不失深意,句句饱含情感,无多余修饰,体现了唐诗 质朴之美。
16. 本诗中的“风雪夜”和陆游《书愤》中的“夜雪”都指风雪交加的夜晚,但二者所起的作用不同。请简
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做法。
(2)《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实则是为宣泄愤激之情而暂时沉醉酒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却遭到谗邪小人的离间,
以致步入了困窘之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星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在清代叫西勒喜河(“西勒喜”是满语)。它是乌苏里江的支流,流经完达山,
因沿岸有个地方名为“七星硌拉”,这条河才渐渐被称为“七星河”。1968年的夏天,我从北京来到七星
农场,七星农场这个名称是由七星河派生而来的。
那时候,七星河上还没有桥,我和伙伴们乘坐小船,一个多小时后才砥达河南岸的大兴岛。夏天的七
星河很漂亮,两岸绿色的苇草( ① ),平铺到天边;河水清澈,可见水底的游鱼。
踄世未深的我,对未来充满了诗意的瞳憬。坐在船上,我发现几条小鱼吐着泡泡,时而于水草间穿行,
______,______。我伸出手想抓一条,谁知小鱼立刻逃跑了。小鱼逃跑的那一瞬间,特别像人游泳时一蹬
腿,蹿出老远。
我给在别处插队的朋友写信,说起第一天渡七星河的情景时,就是这样形容的。我有点自鸣得意,自
觉生动又形象。
第 8页/共 9页
五十六年后读沈从文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秋天来,溪水清个透亮,活活的流,许多小虾子的
脚攀着一根草,在浅水里游荡,有时又躬着个身子一弹,远远的弹去,好像很快乐。”教我立刻想起了七星
河。如果将沈从文笔下的溪水和小虾子拿来形容七星河和小鱼,也( ② );他说的一弹,比我说的一
蹬腿要好得多,而且是“远远的弹去,好像很快乐”。是的,小鱼很快乐,我吃凉不管酸,也跟着快乐。
18. 文中第二、三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画横线的空白处另写两句,要求所写句子符合语境,并与画波浪线的句
子构成排比。
21. 下列句子中的“老”与文中加点的“老”,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六十多岁了,看起来一点也不老。 B. 不要把青菜炒得太老,会影响口感。
C.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你还不起床! D. 对面一组老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
22. 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小鱼很快乐,我也跟着快乐”,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三、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社交媒体丰富了
我们的生活,它能让我们与远方亲友联系、了解到外界的信息,也能帮助我们交到新朋友,拓宽我们的朋
友圈;但也有人认为,社交媒介会让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紧密,实则疏离。
读了上述的材料,你对“社交媒介”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4.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借助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来呈现文
学真实的文学创作。
5.①从社会现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创作原则。
②深入生活实际,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困境探索创作道路。
③追求艺术真实,融合想象、虚构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艺术真实。
6. B
7. D
8.①邢师傅梦到儿子主动要求学习中医技艺,表现了邢师傅对儿子传承中医技艺的期待与自己对传承中医
技艺的坚守。
②邢师傅伸手抓儿子时,儿子却不见了,体现了邢师傅渴望中医技艺后继有人这一愿景的破碎,也折射出
了邢师傅对中医技艺现实困境的无奈。
9.①和济堂在邢师傅祖父辈时的兴盛与在自己手中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传统中医技艺渐渐被大众
疏远。
②邢师傅跟随父亲学习传统中医技艺的热情满满与儿子对中医技艺的不屑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传统
中医技艺不被年轻一代所认可。
③和济堂生意的惨淡与和济堂对面大药房生意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中医的疏远,
突显了传统中医技艺的衰微。
10. CEG
11. D
12. C
13. (1)(你)在江边徘徊不定,想离开人间又还没有下定决心,俯看极深的急流。(2)(扬雄)本来就胸
怀开阔,不是圣贤的书就不喜欢,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获得富贵也不去做。
14.①苏轼对屈原因孤愤无奈、悲伤绝望而投江感到遗憾和同情。②扬雄不赞同屈原投江,他认为君子应顺
势而为,不必投江而死。③王逸肯定了屈原投江,他认为这是臣子贤德的行为,值得称颂。
15. B
16.①韦应物诗中的“风雪夜”,描绘了风雪交加的夜晚,诗人与外甥们相聚对床而眠的温馨场景,渲染了浓
厚的亲情氛围,突出了相聚的难得与珍贵。
②陆游《书愤》中的“夜雪”,以夜雪的寒冷、寂静,写出当时获胜时作战环境的艰苦,表现当年作者壮
怀激烈的豪情,烘托出诗人此时无用武之地的孤独与愤懑,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悲壮,增强了诗歌的
艺术感染力。
17. ①. 于是废先王之道 ②. 焚百家之言 ③. 人生得意须尽欢 ④. 莫使金樽空对月
⑤. 信而见疑 ⑥. 忠而被谤
18.①“砥达”改为“抵达”;
②“踄世未深”改为“涉世未深”;
③“瞳憬”改为“憧憬”。
19.①一望无际(无边无际) ②恰如其分
20. 时而在石缝间躲藏,时而于水面上跳跃
21. C
22.①原句“吃凉不管酸”为俗语,口语化且生动,体现作者随性心态;
②“是的”强调前文,增强语气,使情感递进更自然;
③“也跟着快乐”中“也”呼应“小鱼很快乐”,逻辑更连贯,余韵悠长。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