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2:3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禹州市第三高级中学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第 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
专访,就“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经验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由您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创建
示范名单”,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黄建平:我觉得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坚守和奋斗。在西北化地域劣势为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
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以,我既是黄大年式教
师团队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我们的团队中,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
队。
中国教育在线:“到西部去”也是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号召,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
对人才的吸引力?
黄建平:我是 2004年回国以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的。对于一个基层学院来说,人才短缺是
最大的困难。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情况,条件也很艰苦。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
就是要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
在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力是逐渐形成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慢慢地大家对于所从事的工作、
所研究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在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大家也渐渐爱上了
这块土地。大家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了我们热爱的西北边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
成长起来了,人才也都留了下来。
……
中国教育在线:团队的出色靠人才,那么你觉得,___________?
黄建平:应对时代变局,响应国家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
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培养出一个有奉献精神、可堪大用的人才,大概需要 10年的时间,
差不多也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时间。
首先,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比如前一段时间,我请来了《山海情》的原型、
第 1页/共 13页
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和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
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
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加思政建设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融入到教学当中。因为国际形势影响方方面面,
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而不
是只装着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
献自己的力量。
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
的品格和意志。这样,大概经过 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培养出来一个真正拥有家国情怀、可堪大用
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10年,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
心血。
黄建平: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我自己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
成长。同时,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成长起来了,他们都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再到现在成为青年教
师,把这种精神又传承给他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摘编自 2023年 11月 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材料二: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2004年以前,兰州大学大气学科,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
重短缺,甚至面临着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摘帽”的挑战。
黄建平作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并未退缩,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
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他认为,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
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
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
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不然只能使用国际通用的模型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观测
数据进行研究,但这些并不一定都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
经多方考察选址,黄建平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刚建成不久,
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由黄建平团队的同学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
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是 2002级学生,他的本硕博都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完成,他对当
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
第 2页/共 13页
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
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终于在 2005年
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
气候观测站。
(摘编自 2021年 11月 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建平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同时也推动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B. 黄建平认为培养新时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需要将思想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
C. 黄建平敏锐地发现兰州大学大气学科独特的科研优势,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D. 黄建平认为自建观测站取得 数据可能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数据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教育在线在特定的场合,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提问,用语得体,效果良好。
B. 材料一的标题颇具匠心,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在“种子达人”钟扬身上也有体现。
C. 材料一黄建平的语言既平实通俗,又饱含深情,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D. 两则材料均通过写黄建平在兰州大学任院长的经历,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3. 下列对材料一横线处中国教育在线提问 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
B. 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C. 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D. 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团队中个人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4.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黄建平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黄建平的优秀精神品质的?请从文体角度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姚酿
周晓枫
①不错,又是古镇。
②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当商铺和小吃形同复制,所谓的风情是否丧失了
吸引力?……
第 3页/共 13页
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活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
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
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
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通过有限的门径,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
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但介绍材料里的这些“多”,只是想象中的;等到置身其中,
我并未觉得特别的“多”——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中是合适的,是融入其中的自洽,所以不显出突兀而额
外的“多”。就像你不会觉得大树上哪里的叶子多了,不会觉得春天哪里的花多了一样。
小到如雾般的雨,有时自己并不察觉,直到檐滴落在耳畔。一路的条石并不平整无论穿多么助力的鞋,
也能感觉脚下微妙的起伏。何况还有坡路,还要上桥下桥,③就像踩着古曲的宫商角徵羽。
雨水,在条石浅浅的凹痕里积储,像大鱼浸水的鳞斑。黄姚东面就有一条鲤鱼街,据说古时工匠铺砌
街石时,遇到一块凸起的天然岩,稍加修饰雕凿,就成了一条巨大的石鲤。这条炭黑色的大鱼就在道路中
间伏卧,沉着地游过千年的风雨,千年的月色。
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
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
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
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潜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④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
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五仁、鸡丁、蒜末等调
成各种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泡椒、青瓜丁、笋丝、
贡菜、鳗鱼丝、萝卜条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
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桑葚酒、青梅酒、
杨梅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酒里的重头戏是黄精,
它和豆豉、野菊一起,并称为黄姚的三大特产。黄精形似生姜,经过九蒸九晒,呈现油润的黑色,具有健
脾益肾的功效。不知是旅途疲劳,还是出于心理暗示,试喝了一杯黄精酒,经常失眠的我当晚竟然睡得沉
实。
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
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
第 4页/共 13页
棕、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有豆豉粉和马蹄粉,连挂面
都是神仙叶做的——我第一次听说“神仙树”这个名字,上网查了,才知道这种植物又叫“双翅六道木”,
原木生有六道凹槽,断面形如梅花,加工成珠子,每颗上面都有 6条白线。这里的红糖分红枣、枸杞、姜
汁、玫瑰等多种;这里的灵芝有黄、黑、白、青、红;五色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
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这座小镇有
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英
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
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
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
姚,更是宁静。这里是袖珍的道场,是自然而诗意的栖居地。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
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⑤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雕、竹雕等,
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
在削刻凿砍上——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谢败,翅膀永不降
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
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
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
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
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五段将黄姚的榕树比作心脏,将其气根比作血管,紧承前文“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B. 文章大量列举黄姚古镇的特产,如黄姚各色的腌菜、多样的美酒、时鲜的果蔬等,是为了展示黄姚的富
饶和生趣。
C. 作者在雨中游览古镇,由下雨的积水联想到鱼,又由鲤鱼街的传说,展开联想古镇仿佛是一条千年鲤鱼。
D. 作者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照应了标题,也与读者产生互动,与句子②构成转折,两句独立成段,以突出黄姚作为古镇的代
第 5页/共 13页
表性。
B. 句子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走路时高低起伏的步态,也能使读者联想到行走时抑扬的脚步
声。
C. 句子④承上启下,“神话般的日子”紧承上文描绘的黄姚的美丽景致,“家常的日子”引出下文描绘的
黄姚人日常生活。
D. 句子⑤中的“活着”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表明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活的往事”,而是长久以来一
直有人在此安居乐业的古镇。
8.“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古·今。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
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小题,27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
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墙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
又一年,佘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
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互,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
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
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爽,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
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
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
第 6页/共 13页
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
记,非余而孰宜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姚鼐《晴雪楼记》,有删改)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其远古刻尽漫失
B. 皆不及往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 固一世之雄也
D. 此所挟持 / 挟飞仙以遨游
1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年贼起泰安 A邻郡 B子颍 C最先造 D大府幕 E为出方略 F亲战 G临清城下。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府朱孝纯子颖,子颖是朱孝纯的字,此处是“官职加姓名加字”的称谓方式。
B. 戊申晦,是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月丁未”“壬戌之秋”采用同样的纪日法。
C. 登封,即登山封禅,此处指秦、汉以来的帝王登上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
D.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元嘉草草”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都 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游玩时,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晴雪楼后所记;两文
所记风雪应为同一场风雪。
B. 在姚鼐心中,朱孝纯远超常人,他在战时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安危;在诸事安定之后,
却不言自身功绩,安然自若。
C. 姚鼐自称“驽怯无状”,又因疾病辞官,心中深深忧虑。但与友人仰瞻大山,追寻旧迹、放眼远眺后,
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
D. 姚鼐与友人游玩时经历数日风雪后恰逢雪霁初晴,他认为“晴雪楼”之名正巧诉说呈现了眼中之景,自
己非常适合为晴雪楼写篇记。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人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15. 两则材料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第 7页/共 13页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小题。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相合方氛氲。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②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你我相识相知。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之作,寄赠的对象为微之,他和诗人是意气相合的朋友,诗人勉励微之并约定将
来在他乡重逢。
B.“狂风”暗指当时朝廷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处一方的朋友,“狂风”和“孤云”有象征意味,
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C. 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 诗中有很多诗句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
17. 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
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3)“猿”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其鸣叫之声激越悠长,寄寓了人们多种情思,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先生写《乡土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内忧外患到达极致的时候,当时 ① 已经沦
第 8页/共 13页
陷于日寇,这本书也是在敌机轰炸的间歇中完成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见费先生在这种环境下讨论中国社会
结构时的心境。当时的中国社会 ② ,中国文化在列强侵略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自信,许多知
识分子都以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就是延续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恨不能与之彻底决裂。因而在思想观念上,
将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视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的“社会进化论”的概念范畴。费先生虽
然也是运用中西、古今的比较视角,___(1)___,费先生在书中处处透露出维护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心态。
他指出我们今天指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缺陷,正是___(2)___,因而缺陷之所以为缺陷,与我们使用的
比较和参考标准有关,所以也未必是永远的、绝对的缺陷。___(3)___,很多时候是嘲笑乡下人缺乏城市
生活的知识,比如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 ③ ,结果被司机骂成“笨
蛋”。A.这并非是乡下人的智力不足、而是城里人的偏见。B.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展现的正是社会学所
具有的超越偏见、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以及爱之弥切、寄望弥深的智慧。
19. 请在文中①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请在文中(1)(2)(3)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分别指出错误并做出修改。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前,山东淄博因烧烤“出圈”,主打“人间烟火气”;半年前,哈尔滨因文化和旅游“出圈”,彰
显了当地的真诚与热情;一段时间前,山东菏泽,郭有才凭借翻唱《诺言》“出圈”,在展露才华的同时也
吸引了一批网络主播去蹭流量;还有很多人在依靠“卖丑”“卖惨”“卖怪”,力求“出圈”……
有些“出圈”让人拍手叫好,有些“出圈”却引起了诸多议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
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13页
禹州市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答案】1. C
2. D
3. A
4.①团队合作,同心克难;②艰苦奋斗,不屈不挠;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家国情怀;④潜心育人/重视
人才,启智润心;⑤眼光敏锐,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践;⑥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5.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
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或举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向读者
展现了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答案】6 B
7. A
8. 浅层义:①“黄姚酿”不仅指黄姚酿制 各种果脯和酒等物产;
深层义:②也指黄姚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生活;
③以及黄姚自然真实的生活状态。
9. 选择甲组:关键词:古·今。①文章通过描绘黄姚古镇的古老建筑、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等,展现了
黄姚的“古”。
②文章通过描绘黄姚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如沿街闲逛、品酒尝菜、闲谈聊天等,展现了黄姚的“今”。
③文章将黄姚的“古”与“今”巧妙融合,突出了黄姚作为古镇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黄姚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选择乙组:关键词:土地。①黄姚的土地滋养了丰富的物产,如黄姚的豆豉、腌菜、果脯、美酒等,都是
黄姚人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酿制而成的。
②黄姚的土地赋予了黄姚人勤劳和智慧,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创造了黄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③黄姚的土地见证了黄姚的变迁和发展,无论是古老的建筑还是现代的生活,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
的烙印。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第 10页/共 13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小题,27分)
【答案】10. C
11. BEF
12. B
13. C
14. (1)(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
天。
(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行动不犯错误了)。
(3)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15.①材料一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
②材料二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小题,9分)
16. A
17.①《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
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②本诗是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
仍积极旷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8 .①. 寄蜉蝣于天地 ②. 渺沧海之一粟 ③. 舞幽壑之潜蛟 ④. 泣孤舟之嫠妇 ⑤.
谢公宿处今尚在 ⑥. 渌水荡漾清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小题,13分)
19.①半壁江山 ②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百孔千疮 ③不知所措
20. (1)但与这些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但与之不同的是
(2)昨日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辉煌
(3)城里人嘲笑乡下人愚昧(笨)
21. A句:成分赘余,“并非是”不可连用,“非”相当于“不是”。应改为:这并非乡下人的智力不足,而
是城里人的偏见。
B句:搭配不当,“家国情怀”与“智慧”应互换搭配。可改为: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展现的正是社会
第 11页/共 13页
学所具有的超越偏见、超越时代的智慧以及爱之弥切、寄望弥深的家国情怀。
四、写作(60分)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