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7 15: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写作任务
任务一: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并用现代汉语阐释其内涵。
课文名称 主要观点 阐释内涵
《齐恒晋文之事》 保民而王 国之根本在民,只有让人民衣食无忧,才谈得上知礼守义,才会天下归心。
《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 处世、做事都应该顺乎自然而不可强为。
《烛之武退秦师》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怎么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关键是灭亡郑国对你无益
一、回顾课本,总结方法
任务二:模仿下表中对《师说》的梳理,根据对应课文的内容,完成下表。
课文 师说 劝学 齐桓晋文之事 烛之武退秦师 总结
中心 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针对 问题 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一、回顾课本,总结方法
任务二:模仿下表中对《师说》的梳理,根据对应课文的内容,完成下表。
课文 师说 劝学 齐桓晋文之事 烛之武退秦师 总结
中心 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不可以已 保民而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明确
简洁
针对 问题 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原而抚四夷。 国危也。 有的
放矢
方法一观点提出:针对问题,确立观点。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观点必须鲜明正确,文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在写作之前想清晰,考虑成熟,只有预先“想明白”,下笔才能“说得清”。
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吴晗《谈骨气》)
【点评】本文针对当时新中国历史的一段艰难途程,用一个简明的肯定判断语句,开门见山即提出中心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引名言诠释什么是中国人的骨气。
观点阐释法一:揭示本质法:对话题概念进行定义、特征说明、名词诠释、划分举例等。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是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更是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
沉静,早已不止于静默端坐的不言不语,不是所谓高冷的姿态,不是对繁华不屑一顾的看似超脱,而是看透事物本质努力去追寻巅峰的一种状态,一种持久的状态。
【总结】揭示本质法的语言标志:……,是……,是……,更是…… / ……,不是……,不是……,而是……。
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
观点阐释法二:比喻阐释法:作者在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后,采用比喻的方式把观点阐述出来。这种比喻阐释把物象和哲理巧妙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使说理形象生动,又可以增添文章的哲理美和画面美。
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
虽然“摔跤”了,但是小孩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因害怕“摔跤”而墨守成规,那么社会文明怎么进步?历史的长河又怎能向前?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害怕“摔跤”。
不怕“摔跤”,犹如老鹰敢于向蓝天白云冲刺,在天空划下美丽的弧线;不怕“摔跤”,犹如腊梅迎着霜雪依旧暗香满乾坤,令人心旷神怡;不怕“摔跤”,犹如青松咬定山崖不放,挺立于危崖涧畔,展现了一幅迎客松的华美篇章。--《不怕摔跤》
【分析】作者在第一段的末尾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害怕“摔跤”。接着在第二段,作者选取了三个比喻,既深刻地阐释了“不怕摔跤”的内涵,语言形象生动。
观点阐释法三:事例阐释法:作者借助事例从各个角度阐释观点。事实胜于雄辩,运用令人信服的事例从各个角度来阐释论点,让事实说话,既可以使论点的提出有根有据,又可以扩大论证的范围,增强说服力。
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有人认为这样是死板,有人却偏爱这个圆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嘿”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梵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个性就是展现自我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分析】作者提出“个性张扬”的论点,随后运用周杰伦、女子十二乐坊、梵高等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紧接着进行总结,对“个性张扬”的优点加以肯定。从而使本段的论述充实有力。
论证展开方法一:多面思考,纲举目张。
阐述观点做到“纲举目张”。“纲”是观点,“目”是阐述观点的若干依据。所谓纲举目张,指议论文在展开论证时,应确立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并能根据论证的角度与重心,将中心论点分解为若干分论点进行论证。
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
优秀作文《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论证展开方法二:比较探究,突出优势。
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与不同观点比较,说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是出于什么考虑,采纳自己观点的好处或者优势是什么。观点不同源自看问题的角度有异,说明这个角度是否可以更全面地看问题。
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
以破代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可以从正面直接论证,也可以从反面间接论证。把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几种可能一一驳倒(即“破”),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即“立”)。但在“破”的同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人向自己的观点靠拢,这样才能首尾连贯,突出中心。
以反显正: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没有反面事物的映衬,正面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就不那么明白。如果对与正面相反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找准对比着眼点,就会把问题说得透彻,就能更清楚地阐发真理,认清本质。
鲁迅《拿来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6
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论证展开方法三:梳理思路,确定结构。
把自己的观点变为文章,要有明确的思路,也就是要对全文进行总体设计。这个总体设计的前提,是认真分析和研究文章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材料,弄清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材料与那个材料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思路,进而合理安排文章的论证结构。
二、学习方法,指导写作
高考满分作文《说“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个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的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有具有探究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索,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并列式论证结构: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分论点,论证层次或段落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是横向并列式论证结构。一般来说,主体部分一分为三较为适宜。但三个层面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设置,避免从同一层面或角度设置分论点和选择论据。
以“诚实就是财富”为中心论点,从“是什么”角度展开构思——①诚实是做人的根本。②诚实是处事的原则。③诚实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以“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为中心论点,从“为什么”角度展开构思——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以“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心论点,从“怎么办”角度展开构思——①要具备挑战时代的理想。②要练就过硬的本领技能。③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中心论点逐步展开论证,各层次间层层深入、是纵向层进式论证结构。采用这种论证结构,可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设置分论点,但分论点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台阶式”的一层比一层高;也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展开。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结构方式时,并非平均使用笔墨,应根据中心表达需要,灵活确定论述侧重点。
《谈惜时》:
分论点①珍惜时间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思想认识)……是什么】
分论点②珍惜时间是学有所成的保证。【(作用)……为什么】
分论点③珍惜时间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做法)……怎么做】
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在论证过程中,开篇明确观点后,在本论部分将论证内容构成对比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两方面的论据加以分析阐述,这就是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论证结构,首先要使对照双方有可比性,要有明确的对比点;其次要对对比内容深刻剖析,揭示其本质,使其是非分明;最后正反两面并非一定要平均用墨,要根据观点表达的需要,明确论述重点,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表明事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传说在一个叫金井的地方,有一户临河的人家,一到枯水期就来一个南方人租住房屋,这个人究竟是来干什么的谁也不知道。直到这个南方人年纪大了,也是最后一趟来此户人家时才告诉房东一个秘密:他来此是取金子的,金子就在门前河道里那块巨石上天然形成的小孔里,在枯水后才能取。将来他不来了,就由房东继承,也算是对房东的一种报答。果然房东找到了这块巨石,连续两年取到了金子。可他嫌拿到的金子太少,就凿大了那个小孔,当年枯水期一来,小孔里满是淤泥,房东再无所获。
要求: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阅读佳作,模仿借鉴
怀知足之心,谱岁月华章
房东,原可如南方人一样,获得永续利益;然而他却不知足,凿大小孔,终再无所获。由此观之,唯有怀一颗知足之心,方能于新故相推中谱出岁月华章。
诚然,不满足于固有成绩,锐意进取的初心值得褒扬,可如果不知足,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最终将会囿于利益的藩篱而被固化,何谈永续发展?知足,不是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而是以豁达的胸襟处世,以长远的眼光待事。知足,才是人生道路的正确抉择。
三、阅读佳作,模仿借鉴
怀知足之心,拨云见雾,宁静而致远。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止。怀知足之心,静观花开花谢,不仅不会羁绊前行的脚步,反而能拓宽前路,以至远方。钱钟书的晚年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与学问为友,在书海泛舟,这样知足的心态让他成就《管锥编》《围城》等惊世之作。试想,倘若他没有抱守初心,知足淡泊,而是汲汲于富贵,何来其在文学领域的颇多建树?相反,材料中的房东不甘于现有的金子,不知足的心阻断了这条致富之路,白白葬送良机。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能行稳致远。
怀知足之心,柳暗花明,平淡亦生辉。
知足,不仅能助力前行,亦可使人生境界顿开。饶宗颐大师秉持“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人生态度,以知足达观成就博学纯笃的一生。无论是在心中“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的三毛,还是“繁华落尽,心中仍有花开的声音”的席慕蓉,无论是“步履一双,清风自在”的林清玄,还是浅唱“这世界自有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的周国平,他们皆是知足之人,他们的一生皆是知足的一生。心有繁花,哪里都是十里桃林。正是知足让他们于喧嚣浮躁中静心沉淀,也让他们的人生得以升华。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使人生境界顿开。
然而,时下因不知足而误入歧途的也不乏其人。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为世人敲响警钟,不满足于现状而在论文中造假,致使他误入歧途,遭人唾弃。与此相反,马旭老人甘于平淡,知足豁达,将毕生积蓄悉数捐赠给家乡,赢得赞誉连连。白落梅曾言:“这世间有太多的喧嚣,撩拨我们本就不平和的心境。”的确如此,在这辛辣奇突的社会大剧场里,如果不能怀有知足之心,而是贪谋权益,精致利己,终将落魄收场,留得遗憾结局。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能不入歧途。
怀知足之心,无畏前路风急雨骤;怀知足之心,谱出岁月绝美华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此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本年度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做出部署,严禁各地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然而,随着高考成绩发布,“状元”等词眼倒是很少出现,可是一些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一点也没有放松炒“状元”。如某著名网站上出现“××省高考第一名及理科前1 000名名单”,这和“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又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名高中学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实践创作,练习提升
【立意参考】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围绕“炒状元”展开,有国家层面教育部对“炒状元”一事的态度,有媒体层面变相“炒状元”的现象。教育部明令禁止“炒状元”,是因为“炒状元”,会弱化道德品质的价值,助长“唯分数论”的风气,有违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媒体变相“炒状元”,是因为在“炒状元”过程中,学校或商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非状元本身。在“炒状元”过程中,如果状元们不能端正自身价值观,对于状元们自身成长也弊大于利;“炒状元”不利于全而推进素质教育,不利于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营造氛围。
构思时可从以下思维出发点展开:首先,教育部为何要禁止炒作状元?其次,媒体为何热衷于炒作状元?再者,炒作状元对状元本身和其他同学有何影响(正面和负面)?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状元经济”几时休;②要做就做自己人生的状元;③关于“炒状元”的利弊之辩;④不要迷失在“状元”的光环之下;⑤媒体要有社会担当;⑥莫捧杀孩子;⑦媒体应引导舆论而不应盲目迎合;等等。还有作文要注意本题要求“以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也就作文时要注意书信的书写格式。
“状元经济”几时休?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我是今年要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看到每年贵报都大力宣扬高考状元。我斗胆向您提一个建议:不要再炒作高考状元了,好吗?
贵报宣传高考状元,初衷也许是好的,希望体现对知识的尊重,希望激励后来的同学,希望宣传本地的教学成绩。但你想过没有,这种宣传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宣传状元,无益于状元本人的成长。宣传状元也许能给他们带来一些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荣誉。但得到这些利益和荣誉也许并非好事儿。物质的利益甚至会助长不正确的金钱观、成才观。
四、佳作欣赏
据媒体报道,四川某地高考状元考上清华大学,获得了丰厚的奖金和企业赞助,但该生和家长并未把这些当成前进的动力,反而作为敛财的手段。该生竟从清华退学又参加高考,只为赚取当地奖励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的高额奖金。这种短视行为,正是由于金钱的诱惑造成的。试想这样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吗?金钱不仅没有成为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了他成功的绊脚石。
荣誉也会成为状元成才之累。江西某地状元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学业、工作不如意,竟出走他乡,与父母音信断绝。直到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报警才联系上。如果该生没有受状元盛名之累,抱着一颗平常心对待学习、工作的挫折,也许不会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与父母失联。
其次,宣传状元无益于促进教育公平。学校为了名声去宣传高考状元,无非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他们会为了出状元而把有限的资源向个别同学倾斜,只求出亮点儿,出高分,而不注重全面发展。这对教育公平是极端不利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香满园。历史上彪炳千古的英才绝大部分并非状元,施耐庵,李时珍,蒲松龄,考场失意却名垂千古,而绝大多数状元却籍籍无名,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再者,社会上有些教育机构和出版社宣传高考状元,是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谋求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尚利更需贵义,不可唯利是图。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的底线是在兼顾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逐个人财富。有些出版社通过卖状元笔记和状元资料来大发横财。有些地方领导秉持一种畸形的政绩观,以高考状元来粉饰自己的政绩。媒体炒作状元只会助长这种不良风气。媒体首先应该有社会担当,要积极发挥自己对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而这种炒作状元的行为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故此,我恳请各位编辑老师,不要再去助长这种炒作高考状元的不良风气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则学生幸甚,学校幸甚,社会幸甚!
敬颂
编安
2024年高考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