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8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2:3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024-2025 祥云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
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
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
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
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
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
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
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
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
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
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
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庄子》中庖丁解牛、匠石运斧等生动事例都反映了古
第 1页/共 9页
人对工匠精神本质的深刻认知:道技合一,独具匠心。以道技合一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弘
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立足新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智造业强国,需要一大批
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回归体现了对劳动者价值和生命存在的尊重,
不仅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能动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精神,消解和
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真正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的潜能开发、能力发展、精神境界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
要的作用。工匠精神强调坚守但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劳动者把产品当作工艺品
进行精雕细琢、追求卓越。新时代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劳动的创造性、自主性、智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劳动者要不断注重对技艺的革新,创造出设计新颖、品质卓越的劳动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
个性化的需求。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志、智慧、创造等全身心地投入劳
动过程中,达到与劳动产品完全融合,摆脱异化劳动的低智力性和强消耗性,使劳动不再枯燥乏味、机械
单调,劳动者在劳动中不再受分工限制和束缚,使自己全方面的能力在劳动中都得到发展。同时,数字化
劳动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人的劳动逐步升华
为真正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对于工人而言,劳动仅仅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受折
磨,而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幸福。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肯定了劳动的谋生性工具价值,但更深层次突出
了劳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工匠精神的弘
扬,将使劳动回归本真的模样,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
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劳动者超越了劳动的“谋生”工具性目的局限,以劳动者的兴趣爱好和对所从事的职
业精益求精的信仰为出发点,排除纷繁世界的功利性,摒弃浮躁,执着坚守,刻苦钻研。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在劳动中合理看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守基本职业伦
理规范,担负起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的责任,树立质量至上、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
专注执着的精神不断对产品进行改造、打磨,创造出品质优良、质量过硬的劳动产品,在为自身劳动的同
时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劳动。因此,工匠精神不仅关注劳动者的自我发展和实现,更凸显了劳动的社会价值。
(摘编自李国娟《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高低的差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品质有很大的差别。
B.“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它对企业、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C. 工匠们“躲进小楼成一统”,虽同世界脱节,但他们也是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第 2页/共 9页
D.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与工匠精神不谋而合,都认为劳动能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运用类比论证,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突出了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B.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要建设智造业强国,仍然需要像庖丁那样以“道技合一”为核心追求的工匠。
C. 要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就必须革新技艺,创造出设计新颖的、品质卓越的劳动产品。
D. 在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融合,摆脱异化劳动,这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电焊工李万君带领团队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革新数百项焊接工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B. 广西优秀毕业生杨晨煜高考取得历史性高分,最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进入清华大学智班学习。
C. 王亚明从小对刺绣艺术情有独钟,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他最终成为了江南刺绣的代表性刺绣大师。
D. 张秉贵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耐心解答顾客的询问,用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了群众。
4. 请简述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5.“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钻一行”、“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现已成为许多企业培养技
术技能型员工的守则,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
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
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
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
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
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
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①以为秋天正
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
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
第 3页/共 9页
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
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
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
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
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
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
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②“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
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
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
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
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③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
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
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些景致进
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
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④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
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村犬
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
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
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
践,⑤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1935年 12月 1日,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如《故都的秋》开头概写其“清,静,悲凉”等特点一样,本文开篇先概写了江浙一带的冬天景物总
体特点。
第 4页/共 9页
B. 第五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
泽,冬景独特。
C. 本文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
画。
D. 《故都 秋》叙写的基调是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而本文的基调则是明朗、闲适的,所描写的风景
充满生机。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读读书”“写写字”与后面句子⑤中“散散步”等,描述的动作显得轻松舒缓,所蕴含的自
身感受与景物特点谐和。
B. 句子②是说独自一人在江南的山野里散步,作者才真正认同了先前曾阅读过的那位诗人为江南所写诗句
中蕴涵着的情感与哲理。
C. 句子③属场景描写,点染出微雨寒村“悠闲境界”,与下文“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精致描写,
烘托出作者轻快喜悦的心情。
D. 句子④是说江南微雨寒村 景象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
争之事,都可不顾。
8. 第⑧段说“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作者是怎样组合“这几句诗”的?有何表达效果?
9.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所写地域季节的特点?请并结合本文加以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藉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
太原王弘中[22]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丛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
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楅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
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
暑。
第 5页/共 9页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
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
,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
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
涉浙、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猿狖
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
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
石以记。
(选自韩愈《燕喜亭记》,有删改)
【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谪为连州司户参,与韩愈同贬于一地。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从二人者 A行 B于其居 C之后 D丘荒 E之间 F上高 G|而望 H得异处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与成语“风雨如晦”中的“晦”字词义不同。
B. 须臾,指一会儿,与“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中的“须臾”词义相同。
C. 遗,指赠送、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字词义不同。
D. 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鼐在描述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观察的景象时,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勾画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B. 太原王弘中和景常、元慧一起出去游览时看到一个风景奇特的地方,于是加以修理,并在那里建了房屋。
C. 房屋建成后,王弘中让韩愈命名,韩愈取用了《诗经》中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含义,将房屋命名为“燕
喜之亭”。
D. 连州的父老乡亲都结伴来到燕喜之亭游玩观赏,对这里的风景充满了溢美之情,有人还在它旁边经营生
计。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14. 《燕喜亭记》与姚鼐的《登泰山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第 6页/共 9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悲 秋①
杜 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
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 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
了主客同舟醉眠 画面。
(2)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有人利用ChatGPT等工具解答困惑,高效学习,这种现象恰好符合荀子在《劝
学》中所总结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
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
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
第 7页/共 9页
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
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不耻下问,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
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
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身先士卒,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
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 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
他没有灰心,而是重整旗鼓,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
(1)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
面积达到 3000余亩。(2)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
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如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乘车、买票、购物……移动支付应用于经济活动多个环节和场景,
① ,但是,移动支付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不太熟悉移动支付的老年人等群体会面临不便;许多来
华的外籍游客和商务人士仍习惯通过刷卡或现金方式支付,支付习惯差异也让他们面临一些不便。面对日
益增长且多元的支付服务需求,优化支付服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通过改进银行账户服务制度,提升电
子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场景的通用性,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多的支付便利。比如,可
以通过推动移动支付的适老化改造、提升境外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绑定的便利性来完善适合老年人、外籍
来华人员等操作的支付工具和场景,同时对其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移动支付加强指导。另一方面,需持续规
范商户现金服务,推动商户积极使用多种收款方式, ② 。
提高支付服务,旨在以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
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任务完成了,你可以走了。
B. 那篇文章写得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C. 这片麦子已经熟了,可以割了。
D. 天气实在热得可以。
第 8页/共 9页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词的国度,很多诗词成为经典,被后世传诵。其实永恒的不是纸张和文字,而是情
感。人类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过是把同样的情感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出来。经典诗词,是生活中温柔的
点缀,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和滋养。
请你写一篇文章,讲述你与经典诗词之间 故事,或者谈谈你从经典诗词中获得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第 9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4.①先阐释古代“匠”的内涵。②然后说明当代“匠”的本质。③最后论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5.①这些守则都体现了企业对技术技能型员工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要求。②守则所体现的执着坚守、开
拓创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卓越追求的品质都与新时代工匠精神不谋而合。③这些守则既符合更加注
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的要求,也是使企业成为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的前提。
6. A
7. B
8. (1)以时间(从日暮到清晨或“从雪前到雪后”)顺序组合,写出了江南不同时段以及整体意境之美。
(2)以虚写实,触发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语言的诗意。
9. 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1)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
南之冬的温和可爱;(2)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3)以搁笔去散步,侧面烘托
江南冬景诱人。
10. DFH
11. D
12. C
13. (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
背鞠躬的样子。
(2)低洼的地方成为池塘,而山丘有缺口的地方成了山洞,好像有鬼神拿着神奇刀具暗中来帮助雕琢的。
14.①《燕喜亭记》表达的是作者对王弘中的敬重与赞赏之情;
②《登泰山记》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颂之情。
15. D
16.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
担忧之情;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
之情;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17. ①. 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 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 君子生非异也 ④. 善假于物也
⑤.春江花朝秋月夜 ⑥. 往往取酒还独倾(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8. 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
部门进行接洽。
19. 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
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1)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2)组则具体可感,
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20. 优化支付服务,旨在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二者缺一不可。
21.①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
②满足不同群体支付偏好
22. C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