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学
习
目
标
思维发展和提升
文化传承和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文本,感知形象;品读炼字艺术,体会杜诗严整章法;赏析气象宏伟诗境。
审美鉴赏和创造
了解杜甫沉郁顿挫诗风,把握意象特征,体会雄浑阔大意境。
探究诗歌意蕴,学习情景交融手法,丰富联想想象,感受诗人的忧思。
思维发展和提升
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文化传承和理解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 ,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诗风以 为主。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作者经历
人们常说,杜甫的诗是诗史,所以要想读懂杜甫的诗,一定先要明白诗人困顿凄苦的人生。
35岁之前
35-44岁
44-48岁
48-59岁
读书
壮游
困守长安十年
流亡陷贼为官
漂泊西南流浪江汉
作者经历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
渴望建功立业,却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如《兵车行》等。
作者经历
(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三别”写于此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
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
沉郁顿挫分析
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写作背景
身体羸弱
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岳阳楼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
时年57岁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
初读诗歌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诗句分析
思考:“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手法 情感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
如愿以偿欣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暮年 山河破碎 人生坎坷
青年 太平盛世 四方游学
今:
昔:
诗句分析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做铺垫。
有人说这句的情感是“喜初登也”,也有人认为是“悲凉沉郁”之情。你怎样认为?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诗句分析
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什么?写出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释
释字义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描
描画面
把该字放在原句中
描述景象。如果有手法,需要点明手法
析
析效果
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诗句分析
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什么?写出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①颔联“坼”和“浮”两个字用的好。“坼”是分裂之意,“浮”是漂浮之意
②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
③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这两个字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在无边的宇宙之下,更显个人之渺小,湖水分割大地、乾坤漂浮动荡未尝不是国家分崩离析、时局动荡不安的暗示。所以,既有对洞庭湖的礼赞,又有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句分析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二者的诗都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开阔,气势磅礴。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诗句分析
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亲朋无一字
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
老病有孤舟
以“有”衬“无”,正是只有孤舟相伴,才更见诗人孤单落寞、漂泊无依。诗人将自己的凄苦命运与洞庭湖水的壮阔之景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身世凄苦,表达了诗人孤苦无依之感。
诗句分析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外:大历三年(768),吐蕃十万众侵犯灵武,不久吐蕃率领二万众侵入邠(bīn)州,长安戒严。北方狼烟四起,河北一带仍掌握在割据者手中,天下不得太平。
内: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诗人由个人推及国家,想到了国家的危难,黎民的苦忧,抒发作者面对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国忧民之情。
身世之悲
国家之忧
诗句分析
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是诗人忧国忧民的体现。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诗句分析
家国之痛,忧国忧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泪是为山河破碎而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泪是为故国经久难复而流;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泪是为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而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泪是为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而流。
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涕
泗
全诗小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对比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唐代〕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唐代〕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比较阅读
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引:引领、带走;
衔:用嘴叼着、送来。运用了拟人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把愁心带走,山把好月送来的情境。
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内心激动、喜悦、之情。
对比阅读
《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凭轩涕泗流
抒 情
情 景
关 系
壮景 悲情
融情于景 反衬
山衔好月来,
雁引愁心去。
抒 情
情 景
关 系
壮景 乐情
融情于景 正衬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李白这首诗写于流放途中遇赦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李白:心情轻快欢乐 ,一时的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
风格:意气豪放、飘逸潇洒 浪漫主义
杜甫:感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
风格:沉郁顿挫 触景生情,基本写实 现实主义
巩固训练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 , ”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感悟情怀
《登岳阳楼》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没有阔大之格局,文字无以情感充盈。他笔下的洞庭,壮阔无垠,不也是其阔大的精神境界、博大胸襟的体现吗?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几乎贯穿杜甫所有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