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本卷得分:________/53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4分,一空 1分)
蜷( quán ) 碾谷( niǎn )
攀谈( pān ) 惊惶( huánɡ )
憋闷( biē ) 什物( shí )
坚韧( rèn ) 迸裂( bènɡ )
豁亮( huò ) 犁耙( bà )
聚歼( jiān ) 挚痛( zhì )
镐头( ɡǎo ) 嗥鸣( háo )
亘古( ɡèn ) 军隅里( yú )
力挽狂澜( lán ) 一泻万丈( xiè )
九曲连环( qū ) 苛捐杂税( kē )
端木蕻良( hónɡ ) 蚱蜢 ( zhà )( měnɡ )
谦xùn( 逊 ) 污huì( 秽 )
泛làn( 滥 ) 山diān( 巅 )
屏zhànɡ( 障 ) 怪dàn( 诞 )
默qì( 契 ) shì( 誓 )言
èn( 摁 )倒 chù( 矗 )立
hān( 酣 )然入梦
2.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
B.挚痛:诚恳而深切。标直:直立的标杆。
C.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现可比喻某种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D.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估量。
解析:B.“标直”是“笔直”的意思。
3.文学常识填空。(4分,一空 1分)
(1)《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创作,冼星海谱曲。
(2)《老山界》的作者是陆定一。
(3)《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东北作家。
4.[2024·扬州改编]结合语境,回答问题。(9分)
扬州民歌来源于民间,传唱于市井。东去的扬子江和南下的大运河孕育了扬州民歌的独特个性:既有大江的pénɡ pài,也有运河的隽永……民间小调、劳动号子,有许多是【甲】的曲调:《茉莉花》芳香四溢,《杨柳青》清新扑面,《拔根芦柴花》情趣盎然;宝应的《绣兜兜》蜿转,高邮的《数鸭蛋》轻快,仪征的《胥浦农歌》高亢……【乙】洋溢着泥土芳香的扬州民歌会被永久地传承并保护下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传唱chuán pénɡ pài澎湃
(2)画波浪线词语中的错别字“蜿”应改为“婉”。(2分)
(3)填入甲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A.可歌可泣 B.慷慨激昂
C.耳熟能详 D.如雷贯耳
解析:A.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与语境不符。B.慷慨激昂: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昂,有蓬勃的朝气,与语境不符。C.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根据语境,这些曲调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经常听到的,使用正确。D.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声大,与语境不符。
(4)乙处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洋溢着泥土芳香的扬州民歌会被永久地保护并传承下去。 (2分)
5.[2024·南充/绥化改编]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写的一篇通讯。通讯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B.《老山界》叙述了红军克服饥饿、疲劳、路途艰险等困难,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久仰”“尊君”“寒舍”等都是古代常见的敬辞,“拙作”“赐教”“家君”等都是古代常见的谦辞。
D.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解析:A.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C.“寒舍”是谦辞,“赐教”是敬辞。D.《茶馆》是话剧,《四世同堂》是小说。
本卷得分:________/61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8分,一空 1分)
相扶将( jiānɡ ) 鸣溅溅( jiān )
可汗( kè )( hán ) 传金柝( tuò )
鞍鞯( ān )( jiān ) 军tiě( 帖 )
2.文学常识填空。(8分,一空 1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北宋(朝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从体裁上来讲这是一首叙事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3.填空默写。(6分,一空 1分)
(1)[2024·眉山]“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木兰以担当奔赴战场。
(2)[2023·重庆]流水汤汤,“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沧海的水波见证了曹操的雄心;“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大河的流水伴随着英雄的出征。
(3)[2023·齐齐哈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2022·贵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5)[2022·广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4.解释加点的词语。(30分,一个解释 1分)
(1)朔:北方 (2)傍:靠近、临近
(3)走:跑 (4)唧唧:叹息声
(5)出郭:外城 (6)但闻:只
(7)溅溅:水流声 (8)胡骑: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9)啾啾:马叫的声音
(10)戎机:战事
(11)霍霍:磨刀的声音
(12)扑朔:动弹
(13)策勋:记功
(14)迷离:眯着眼
(15)何所忆:思念
(16)相扶将:扶持
(17)唯闻女叹息:只
(18)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
(19)旦辞爷娘去:早晨
(20)关山度若飞:越过
(21)赏赐百千强:有余
(22)著我旧时裳:穿
(23)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24)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5)木兰当户织
(26)从此替爷征
(27)市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一个2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答案: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答案: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2分)
(1)问 女 /何 所 思,问 女 /何 所 忆
(2)但 闻 /黄 河 流 水 /鸣 溅 溅
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3分)
A.“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
B.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C.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政策的否定。
D.文中最后一段用双兔作比喻,妙趣横生,对木兰女扮男装作了赞叹,韵味无穷。
解析:C.体现不出“对统治阶级政策的否定”。
本卷得分:________/30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蜷起来(quán) 掰断 耻辱 点辍
B.哺育(pǔ) 宛转 浊流 田垄
C.召唤(zhào) 呻吟 滋长 督促
D.白桦(huà) 山涧 高梁 淳朴
解析:A.点缀。B.哺育(bǔ)。D.高粱。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
D.赏赐百千强:有余 军书十二卷:十二本
解析:D.“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3.《木兰诗》理解性默写。(19分,一空 1分)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2024·贵州]《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写木兰辞官不就,眷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5)写姐姐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6)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2023·黄冈]《木兰诗》中,作者通过听觉与视觉,描写出木兰艰苦戍边生活的对偶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2024·宁夏]阅读文段,回答问题。(3分)
黄河文化生生不息,①,它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②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因为有了受到黄河滋养的延安,中国革命有了落脚点和转折点;因为有了《黄河大合唱》等精神文化产品,延安成了精神的高地、信仰的高地。到了近现代,③奔流不息(奔流而不停止)的黄河水,连接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它连接起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的④,昭焕今古。
(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③处的成语。(2分)
(2)①④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A )(1分)
A.源远流长 丰功伟绩
B.源源不断 功勋卓著
C.源远流长 功勋卓著
D.源源不绝 丰功伟绩
解析: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源源不绝: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结合“黄河文化生生不息”可知,“源远流长”恰当。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功勋卓著:形容人功劳、贡献很大。结合“昭焕今古”可知,“丰功伟绩”恰当。
5.[2023·怀化、株洲改编]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新闻。新闻注重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很少描写和抒情。
B.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无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
C.我们常把木兰这样的女子誉为巾帼英雄,“巾帼”指的是古代女子的头饰。
D.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在“春分”之后,“谷雨”在“清明”之前。
解析: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通讯,具有强烈的抒彩。B.一般来说,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但有时也有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D.“立春”在“春分”之前,“谷雨”在“清明”之后。
本卷得分:________/25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下面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咀嚼(jué) 胡骑(qí) 山颠 屏幛
B.机杼(zhù) 燕山(yān) 丰饶 气魄
C.什物(shí) 扶将(jiānɡ) 斓言 辔头
D.呜咽(yè) 金柝(tuò) 怪涎 戎机
解析:A.山巅,屏障。C.谰言。D.怪诞。
2.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以声衬静的诗句,请写出两句。(8分,每空 1分)
(1)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标题:《山居秋暝》作者:王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题:《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王维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入若耶溪 王籍
3.[2024·内江]结合上下文,在下列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很多。有修饰语位置不当造成的歧义,如“性格坚强的她的母亲”,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她的性格坚强”,也可以理解为“(1)她的母亲性格坚强”。有词性理解不同造成的误解,如“我和他说的话”,如果将“和”字理解为介词,这句话意思是“(2)我对他(或向他)说的话的内容”,如果将“和”字理解为(3)连词,这句话意思是“我俩一起交谈的话”。有指代不清造成的歧义,如“这本书赞赏的人很多”,既可以理解为“这本书赞扬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4)赞赏这本书的人很多”。此外,断句不同、不恰当的省略、同音词、多义词等也可能造成歧义。
4.[2024·青海改编]以下是学校“黄河文化长廊”中对“黄河精神”的解说,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____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
(1)横线处应填的成语是( B )(2分)
A.络绎不绝 B.生生不息 C.川流不息
(2)文中加点字读音为( A )(1分)
A.mài B.mò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加点的词语分别为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
B.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句中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可以调整位置。
D.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有许多,比如《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李闯王渡黄河》。
解析:A.“图腾”是名词。B.画线句为并列的三个句子,中间应该用逗号。C.“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有大小、主次之分,不可以调整位置。
5.[2024·青海]同学们要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以下是班长的主持词,请你按照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排比句。(4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八十五年前,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首次唱响。从此,这部旷世经典以其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华大地广泛传唱。它犹如一颗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示例:它犹如一幅画卷,在祖国的大地铺陈色彩;它犹如一江大河,在人民的心中奔腾激越。让我们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本卷得分:________/24分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24·长沙]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咏芭蕉
郑燮①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注释】①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
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
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D.“却教风雨怨秋声”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
解析:D.“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是“芭蕉的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打芭蕉作一片秋声,更惹动无限愁思”。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这首诗借物抒情,借芭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题干“直接”二字理解错误。
2.诗画摄影协会准备以《咏芭蕉》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拍摄脚本。(4分)
镜头 镜头描述 情感
镜头一:芭蕉叶叶 茂盛、层层叠叠的芭蕉叶 相思怀人
镜头二:叶舒叶生 ①示例:一边舒展一边生长的芭蕉叶
镜头三:雨打芭蕉 ②秋雨滴滴答答地敲打着芭蕉叶(每空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2024·乐山]阅读张中杰的文章,回答问题。(18分)
高原红
①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②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③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友方向。
④方向说,高山是在帮悬崖边陷入雪坑的汽车脱困时,不幸意外坠落,当场牺牲的。
⑤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乘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⑥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⑦我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高低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来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⑧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将复员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最后一班岗。
⑨“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哽咽了。
⑩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辗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和味道。
“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怀里的女儿哇哇地哭起来。
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做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高原红的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哭,怕伤了胎气。她也学高山老爹,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结果,我的采访一无所获。没有宣传好,我很惭愧,也很内疚。
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那张照片是记者凌云拍摄的,也是展馆56位英烈遗照中留下最少的。
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第 段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第 段画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深挚的感情。
D.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
解析:A.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原青的善良和无奈,更重要的是为了展现高山作为一名军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以及他对家庭和爱情的深切情感。
2.第②⑥段中的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甲处的照片是高山的单人照,展示了他的稚气和乐观,同时也揭示了高原红的特征,为后续的故事作铺垫。乙处的照片是高山和新婚妻子的合影,这张照片反映了高山对家庭的眷恋,突出了他的牺牲精神,凸显了他的英雄形象。丙处的照片是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这张照片展示了他们的幸福时光,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高山的尊敬和怀念。(每处解释2分)
3.在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答案:首先,它指的是因高原反应而出现在高山脸上的红晕,象征着边疆军人的特殊印记和他们的奉献精神。其次,它代表着高山和原青的爱情,蕴含着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和牵挂。最后,它还象征着高原军人忠诚保卫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4.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展现了高山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作者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回忆和讲述,从不同角度呈现高山的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单元
本卷得分:________/53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4分,一空 1分)
蜷( ) 碾谷( )
攀谈( ) 惊惶( )
憋闷( ) 什物( )
坚韧( ) 迸裂( )
豁亮( ) 犁耙( )
聚歼( ) 挚痛( )
镐头( ) 嗥鸣( )
亘古( ) 军隅里( )
力挽狂澜( ) 一泻万丈( )
九曲连环( ) 苛捐杂税( )
端木蕻良( ) 蚱蜢 ( )( )
谦xùn( ) 污huì( )
泛làn( ) 山diān( )
屏zhànɡ( ) 怪dàn( )
默qì( ) shì( )言
èn( )倒 chù( )立
hān( )然入梦
2.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
B.挚痛:诚恳而深切。标直:直立的标杆。
C.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现可比喻某种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D.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估量。
3.文学常识填空。(4分,一空 1分)
(1)《黄河大合唱》由 创作, 谱曲。
(2)《老山界》的作者是 。
(3)《土地的誓言》作者 ,原名曹京平,东北作家。
4.[2024·扬州改编]结合语境,回答问题。(9分)
扬州民歌来源于民间,传唱于市井。东去的扬子江和南下的大运河孕育了扬州民歌的独特个性:既有大江的pénɡ pài,也有运河的隽永……民间小调、劳动号子,有许多是【甲】的曲调:《茉莉花》芳香四溢,《杨柳青》清新扑面,《拔根芦柴花》情趣盎然;宝应的《绣兜兜》蜿转,高邮的《数鸭蛋》轻快,仪征的《胥浦农歌》高亢……【乙】洋溢着泥土芳香的扬州民歌会被永久地传承并保护下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传唱 pénɡ pài
(2)画波浪线词语中的错别字“ ”应改为“ ”。(2分)
(3)填入甲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可歌可泣 B.慷慨激昂
C.耳熟能详 D.如雷贯耳
(4)乙处句子有语病,应修改为: (2分)
5.[2024·南充/绥化改编]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写的一篇通讯。通讯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B.《老山界》叙述了红军克服饥饿、疲劳、路途艰险等困难,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久仰”“尊君”“寒舍”等都是古代常见的敬辞,“拙作”“赐教”“家君”等都是古代常见的谦辞。
D.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话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本卷得分:________/61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8分,一空 1分)
相扶将( ) 鸣溅溅( )
可汗( )( ) 传金柝( )
鞍鞯( )( ) 军tiě( )
2.文学常识填空。(8分,一空 1分)
《木兰诗》又叫《 》,选自 (朝代) 编的《 》,是 时 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从体裁上来讲这是一首 诗,与《 》被誉为“乐府双璧”。
3.填空默写。(6分,一空 1分)
(1)[2024·眉山]“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木兰以担当奔赴战场。
(2)[2023·重庆]流水汤汤,“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沧海的水波见证了曹操的雄心;“不闻爷娘唤女声, ”(《木兰诗》),大河的流水伴随着英雄的出征。
(3)[2023·齐齐哈尔]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2022·贵阳]将军百战死, 。(《木兰诗》)
(5)[2022·广州]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
4.解释加点的词语。(30分,一个解释 1分)
(1)朔: (2)傍:
(3)走: (4)唧唧:
(5)出郭: (6)但闻:
(7)溅溅: (8)胡骑:
(9)啾啾:
(10)戎机:
(11)霍霍:
(12)扑朔:
(13)策勋:
(14)迷离:
(15)何所忆:
(16)相扶将:
(17)唯闻女叹息:
(18)愿为市鞍马:
(19)旦辞爷娘去:
(20)关山度若飞:
(21)赏赐百千强:
(22)著我旧时裳:
(23)安能辨我是雄雌:
(24)对镜帖花黄:
(25)木兰当户织
(26)从此替爷征
(27)市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一个2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2分)
(1)问 女 何 所 思,问 女 何 所 忆
(2)但 闻 黄 河 流 水 鸣 溅 溅
7.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运用了借代的修辞。
B.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
C.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政策的否定。
D.文中最后一段用双兔作比喻,妙趣横生,对木兰女扮男装作了赞叹,韵味无穷。
本卷得分:________/30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蜷起来(quán) 掰断 耻辱 点辍
B.哺育(pǔ) 宛转 浊流 田垄
C.召唤(zhào) 呻吟 滋长 督促
D.白桦(huà) 山涧 高梁 淳朴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B.出郭相扶将: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C.朔气传金柝: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
D.赏赐百千强:有余 军书十二卷:十二本
3.《木兰诗》理解性默写。(19分,一空 1分)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句子: , , , 。
(2)[2024·贵州]《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3)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 , 。
(4)写木兰辞官不就,眷恋家园生活的诗句是“ , ,
”。
(5)写姐姐迎接木兰归来的诗句: , 。
(6)用比喻的修辞赞颂木兰机谨的语句:
, ; , ?
(7)[2023·黄冈]《木兰诗》中,作者通过听觉与视觉,描写出木兰艰苦戍边生活的对偶句:“ , 。”
4.[2024·宁夏]阅读文段,回答问题。(3分)
黄河文化生生不息,①,它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②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因为有了受到黄河滋养的延安,中国革命有了落脚点和转折点;因为有了《黄河大合唱》等精神文化产品,延安成了精神的高地、信仰的高地。到了近现代,③ (奔流而不停止)的黄河水,连接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它连接起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的④,昭焕今古。
(1)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③处的成语。(2分)
(2)①④处成语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源远流长 丰功伟绩
B.源源不断 功勋卓著
C.源远流长 功勋卓著
D.源源不绝 丰功伟绩
5.[2023·怀化、株洲改编]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新闻。新闻注重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很少描写和抒情。
B.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排比的各项之间是并列关系,无先后、大小、轻重等区别。
C.我们常把木兰这样的女子誉为巾帼英雄,“巾帼”指的是古代女子的头饰。
D.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在“春分”之后,“谷雨”在“清明”之前。
本卷得分:________/25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1.下面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咀嚼(jué) 胡骑(qí) 山颠 屏幛
B.机杼(zhù) 燕山(yān) 丰饶 气魄
C.什物(shí) 扶将(jiānɡ) 斓言 辔头
D.呜咽(yè) 金柝(tuò) 怪涎 戎机
2.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以声衬静的诗句,请写出两句。(8分,每空 1分)
(1) , 。标题:《 》作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题:《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3.[2024·内江]结合上下文,在下列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很多。有修饰语位置不当造成的歧义,如“性格坚强的她的母亲”,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她的性格坚强”,也可以理解为“(1) ”。有词性理解不同造成的误解,如“我和他说的话”,如果将“和”字理解为介词,这句话意思是“(2) ”,如果将“和”字理解为(3) 词,这句话意思是“我俩一起交谈的话”。有指代不清造成的歧义,如“这本书赞赏的人很多”,既可以理解为“这本书赞扬了很多人”,也可以理解为“(4) ”。此外,断句不同、不恰当的省略、同音词、多义词等也可能造成歧义。
4.[2024·青海改编]以下是学校“黄河文化长廊”中对“黄河精神”的解说,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6分)
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 ____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
(1)横线处应填的成语是( )(2分)
A.络绎不绝 B.生生不息 C.川流不息
(2)文中加点字读音为( )(1分)
A.mài B.mò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华夏儿女心目中,黄河早已成为共同的精神图腾。”加点的词语分别为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
B.画线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句中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可以调整位置。
D.有关黄河的历史故事有许多,比如《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李闯王渡黄河》。
A.“图腾”是名词。B.画线句为并列的三个句子,中间应该用逗号。C.“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有大小、主次之分,不可以调整位置。
5.[2024·青海]同学们要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以下是班长的主持词,请你按照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使其构成排比句。(4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八十五年前,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首次唱响。从此,这部旷世经典以其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华大地广泛传唱。它犹如一颗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 ; , 。让我们齐诵《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本卷得分:________/24分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2024·长沙]阅读诗歌,回答问题。(6分)
咏芭蕉
郑燮①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注释】①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
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
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D.“却教风雨怨秋声”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
2.诗画摄影协会准备以《咏芭蕉》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拍摄脚本。(4分)
镜头 镜头描述 情感
镜头一:芭蕉叶叶 茂盛、层层叠叠的芭蕉叶 相思怀人
镜头二:叶舒叶生 ①
镜头三:雨打芭蕉 ②
二、[2024·乐山]阅读张中杰的文章,回答问题。(18分)
高原红
①作为团部宣传干事,我被抽调到军史编辑小组。工作任务是整理资料,在“八一”前出一本军志。本来一切都挺顺,遇到一位牺牲的英烈高山,卡了壳。
②高山,阿里守边战士,只有一张照片【甲】。稚气未脱,咧嘴笑着。黝黑的脸蛋上泊着红圆圈,那是西藏军人高原反应后共同的颜色。
③我找到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友方向。
④方向说,高山是在帮悬崖边陷入雪坑的汽车脱困时,不幸意外坠落,当场牺牲的。
⑤去年冬天,高山班长带队巡逻,天擦黑时,天陡降鹅毛大雪,路遇一辆乘坐十几人的车陷入雪坑。他让副班长带队返回,自己留下来帮助司机脱困。
⑥接到突遇险情,我们和医护急救人员赶去,高山已经被两根树枝扎成的简易担架抬上来了。脸色青紫,瞳孔放大,连气息都弱到听不清了,除了口袋里一张新婚夫妻合影照片【乙】,连一句话也没留。方向话没说完,眼圈红了。
⑦我联系到了驾驶员,他说,那天黄昏,车的右面后轮陷进一个土坑,高低出不来了。车重才能增加摩擦力,全车人不能下车。天气越来越冷,车里的老人和孩子受不了。下来几个人推车也纹丝不动,那个执勤的高班长主动留下来帮我们解困。他让我挂一挡,稳住油门,他在轮胎后面推车。右倒车镜里,雪和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坚持了十几分钟,终于,汽车脱困成功。可是他却不幸意外摔下悬崖。
⑧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天正是他将复员回家,和妻子团聚的最后一班岗。
⑨“我后悔自己当初……”驾驶员哽咽了。
⑩汽车、火车、中巴车,几经辗转,我见到了高山的妻子原青。
原青说,我打小喜欢红颜色。家乡果园的苹果红,天安门前飘扬的国旗红。所以,我初次见到高山哥脸蛋上的高原红,感觉特别亲切。
结婚五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本来他属于晚婚,有十天结婚假期,可是部队临时通知有紧急任务,只过了三天蜜月就返程了。前年我去看他,半途遇到雪崩,无奈只能选择返回。
高山留给我们娘儿俩的只有这一摞书信。最后一封信,说不论男孩女孩,都叫高原红。高山说,那是我俩名字的组合,也有家乡苹果的颜色和味道。
“我喊起来会想念高原的高山,他叫起来会思念我和家乡……”原青泣不成声,怀里的女儿哇哇地哭起来。
我联系当初第一时间采访报道的记者凌云。凌云说,那是我今生唯一一次失败的采访。原青是我爸战友的女儿,当初原青做征兵志愿者服务,看到高山脸上高原红的照片,心里就喜欢上了。后来,鸿雁传书,两人喜结良缘。
谁知道,结婚第五年,要转业回家,一家人盼着团聚呢,却等来他为救一车人牺牲的消息。
他也不管家中尚有七十岁的老爹老娘,还有原青和腹中尚未见上一面的宝宝。那是多么漫长绝望的等待啊。
可是,当我采访时,高山老爹说:“高山娃儿活得值啊!一个人换十六条人命。”其他啥也不肯说。原青捂着大肚子,不敢大声哭,怕伤了胎气。她也学高山老爹,说:“救人命,都是应该的……”
结果,我的采访一无所获。没有宣传好,我很惭愧,也很内疚。
后来,在“高原红”军人展览馆,我见到了退役保障局局长。局长说,高山同志牺牲十年,我们县政府获准接烈士遗骨还乡,安放烈士陵园。万人空巷,自发迎接烈士回家。一束束鲜花,一声声鸣炮,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标准军礼,一双双泪眼婆娑在街道两旁。
“我们收到了20多万捐款,可是原青一家拒收。让我们代捐给县里仅存的九名抗美援朝老军人和烈士遗属……”
随着他的手势,我仔细观看展馆玻璃下高山和原青的放大照片【丙】。穿着军装的高山英气逼人,红裙子的原青羞赧地笑。高山脸上的高原红映着原青的红脸庞,喜气洋洋。
那张照片是记者凌云拍摄的,也是展馆56位英烈遗照中留下最少的。
望着照片上火红的高原红,我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叙写了原青和高山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原青的善良和无奈,丰富作品的内容。
B.第 段加点的三个“只”字,说明高山为了守边任务,与家人聚少离多,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C.第 段画线句子运用叠词,既突出了烈士遗骨还乡时仪式的隆重,又渲染了人们深挚的感情。
D.文章塑造了高山的光辉形象,结尾“我”对着照片行军礼,表达了对烈士高山的崇高敬意。
2.第②⑥段中的甲、乙、丙三处写到“照片”,有着不同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3.在文中“高原红”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4.作者讲述高山故事的角度非常巧妙,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