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咀嚼( jué ) 犁耙( bà ) 迸裂( bènɡ ) 豁亮( huò )
军隅里( yú ) 山diān( 巅 ) 屏zhànɡ( 障 ) biē( 憋 )闷
pèi( 辔 )头 hān( 酣 )然入梦
2.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谁是最可爱的人》揭示了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
C.陆定一的小说《老山界》生动地叙述了红军战士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全过程。
D.《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解析:C.《老山界》不是小说,是回忆录。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活得洒脱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拘谨的人,容易烦恼。
B.春天是美丽的,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的。
C.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D.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利哈乔夫《论教养》)
解析:A.“活得洒脱的人,容易幸福”与“活得拘谨的人,容易烦恼”是并列的关系,两者之间应用分号。C.选择问只在最后一个问句后用问号,前一个问句后不用问号,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D.一个句子的句末要有标点符号,“有教养的人”后面应加上句号。
4.填空。(10分)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2)《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晚荒凉、冷寂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之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争悲壮的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出自《木兰诗》中的一个成语常用来表示“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这个成语是扑朔迷离,出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5)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6)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5.整本书阅读。(4分)
(1)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骆驼祥子》)
“她”是虎妞(虎姑娘)(人物)。(2分)
(2)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请举出使祥子“变成了走兽”但“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的一个具体事例。(2分)
答案:示例一:祥子连人带车被大兵抓去。
示例二:祥子干包月时,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6分)
①小时候读过的红色经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星火燎原》。这本书由毛主席亲笔题写书名,由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热血来撰写,被誉为“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那些化作群星的英灵们,是燎原的星火,也是击碎浪涛的礁石,被永久地封存在历史的琥珀中。
②透过文字,我们看见那一根根顶住天穹的脊梁和那一双双烛照人间苍茫的虎目,为人间定义着新的高度和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①开出名为信念的花 ②这些文字早已生了根
③深深地扎在中华大地之中 ④结出名为坚定的果实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解析:纵观语句,谈的是《星火燎原》这部红色经典的作用。②句的“这些文字”紧承前文“透过文字”做整个句子的主语,应排第一位;③句紧承②句的“生了根”,点明“根”生在何处,应排第二位;①句紧承③句“生根”,说开花,应排第三位;④句谈“结果”应排第四位;因此排序为②③①④。
(2)想象力贵在独特。请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阅读红色经典的体验。(3分)
例句:是燎原的星火,也是击碎浪涛的礁石。
答案示例:是初升的太阳,也是砸碎铁链的铁锤。(运用“是……也是”关联词1分,比喻1分,句意合理1分)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5分)
发渝州却寄①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
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
唯有猿声满水云。
【注释】①却寄:寄给某人。
7.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3分)
答案:分别的时间:平明。分别的地点:渝州津亭。赠别的对象:韦判官。
8.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分别前:畅快。分别后:惆怅。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1)策勋十二转:记功
(2)出郭相扶将:外城
(3)双兔傍地走:靠近、临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释】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终不为妻子计:考虑
(2)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估计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丈 夫 受 国 恩 / 有 急 / 死 耳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答案: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
13.关天培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2分)
答案:勇于担当,忠诚报国。关天培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舍生忘死,保家卫国。(梳理出人物两个特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
【参考译文】
道光二十一年春正月,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等炮台。防守这里的只有几百个瘦弱的士兵,关天培派遣将领痛哭着请求援军,却没有得到答复。当初,关天培因为海运的事务到京城,有时和老友去酒馆喝酒……不久感叹说:“大丈夫蒙受国恩,国事有急,为国而死罢了!终不应为妻子儿女考虑而贪生怕死。”关天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了,长子奎龙是吴淞参将,战死(在战场)。他幼小的孩子先被送回去,等到这时,在战场就封了一口木匣寄给家人,(木匣)坚固不能打开。关天培死后(家人)打开看,里面仅有数枚掉落的牙齿,几身旧衣罢了。关天培已经自己估计敌众我寡,难以抵挡,并且又没有援军,于是决定自己定下计策,住在靖远炮台,日夜督战。不久,英军的舰队突然到来,关天培率领游击麦廷章勇猛地登上炮台,大声呼喊,督促激励士兵,士兵们的呼声撼动群山,海水汹涌澎湃,白昼昏昏暗暗如同黑夜,从卯时一直到未时,被杀死击伤的敌人超过自己一方,(关天培)自己也身受数十处创伤,鲜血淋漓,全身的衣服和战盔、铠甲都湿透了。
(三)现代文阅读Ⅰ(10分)
光荣匾
①小时候,我常常在村庄的屋场里钻进钻出,瞧稀奇,捉迷藏,找乐子。故乡麦菜岭像一块内容无比丰富的藏宝地,在那些洞水、厅堂、老屋里,总有一些从未知晓的事物为我带来新的发现。
②有一次,运根爷爷家门楣上的一块牌匾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天,清晨的阳光越过天井,越过我的头顶,投射在一扇漆黑的旧门上。门楣上,有一块薄薄的东西反射出了光亮。我走过去,看见一块写着红字的牌子,那红颜色在岁月的剥蚀中略呈黯淡,但两面红旗的形状是清清楚楚的。我仔细地辨认那四个字——“光荣烈属”。
③我读过连环画,听过收音机,看过电影,其中大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我知道“光荣”“烈”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是连在一起的。可村子里每个人都如常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运根爷爷家也是如此。他有质朴的妻子,善良的儿女,他们的家庭完整而平常,怎么会有这样的匾呢?
④那块牌匾背后的故事,是奶奶讲给我的。原来,运根的父亲当了红军,他走的时候,运根和妹妹尚小。后来,父亲再没回来。几年后,唯一庇护他们的母亲也病逝了。那时,运根刚刚扛得动锄头,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干活,年仅六岁的妹妹则担负起了做饭洗衣的重任,矮矮的个子,连锅都够不着,她只能搬个凳子站在灶台边煮饭……
⑤往后,我开始注意村庄里每家每户的门楣,发现这样的牌匾很多,桂生爷爷家有,流发伯伯家有,南海伯伯家也有……过年的时候,政府会给挂牌匾的家庭送一张年画,每次村干部领回来的都是一大摞。年画上写着“光荣之家”四个大字,村民们把它贴在自家厅堂的墙上,贴到很旧也不舍得撕下来。
⑥长大以后,我开始留意寻访有牌匾的家庭。每走进一个村庄的老屋,都可以找到很多“光荣烈属”的牌匾。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的瑞金,可以说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属。苏区时期仅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超过11万人支前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纪念馆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万多人。如果去瞻仰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会看见塔身上嵌满了一粒一粒的小石子,每一粒小石子就代表着一位牺牲的烈士。同样,在村民的门楣上,每一块光荣匾都铭刻着一段不朽的记忆。
⑦为了支持革命,苏区人民倾其所有,献出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他们坚信:红军是可以为他们打下一片新天地的队伍。
⑧新中国成立之后,“光荣烈属”的牌匾被挨家挨户地钉上门楣,苏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一直被历史和国家铭记着。
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倏忽而过,光荣匾的样式、材质经历了多种变化,内容分别为“光荣烈士”“光荣烈属”“光荣军属”“光荣之家”等。与之相应的是,悬挂牌匾的门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茅草屋或土坯房里的小木门,再是砖混房里的大木门,后来是小洋楼里气派的大铁门,再去找那些牌匾已不那么容易了。欣慰的是,大家无一例外地都远离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命运,拥有了真正的安稳和幸福。
(节选自钟秀华《光荣匾》,有改动)
14.简述该文为何以“光荣匾”为题。(4分)
答案示例:结构上,标题“光荣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1分)“光荣匾”是苏区人民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的体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分)表达效果上,标题凝练、醒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5.请你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语段进行品析。(4分)
答案示例:这段话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1分)具体细致地描写了阳光照在旧门上的情景,(1分)自然引出对牌匾的颜色、形状和文字的描写,突出了以运根爷爷家为代表的苏区人民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1分)抒发了作者的敬仰和赞美之情。(1分)
16.这是一个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撼动人心的故事。同学,请把你读后的感受告诉未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2分)
答案示例:为了支持革命,苏区人民倾其所有,献出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甚至自己的生命!一块块红色的“光荣匾”是对他们精神的肯定,是对他们永远的纪念,更是他们的伟大精神永垂不朽、万古流芳的象征!(能结合文章内容,表达敬仰之情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Ⅱ(14分)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 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这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就得到谢老几年前就去世的消息,我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也全力参与了“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的人,谁也不知他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夜里走路,一根绳子上拴着两人,活像“耍猴儿”。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伤口,老谢套上湿透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
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又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他说,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县委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我想,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为了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于“老谢”的纪录片。
17.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编剧采选出下列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2分)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镜头三:坚持赴约,受伤严重毫不在意
镜头四:殚精竭虑,寻求经费支持(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镜头五:书籍出版,“老谢”喜笑颜开
18.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抓住下句中的关键词,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老谢”形象。(4分)
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答案:“满头华发”“全神贯注”等词是对老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形象地刻画出老谢校阅稿件时的专注认真,一丝不苟,体现出了他对工作的敬业态度;“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老谢的镜片之厚,同时“贴”字也刻画出了他忘我工作的状态,画面生动传神。(每个要点2分,如果缺少关键词和描写、修辞手法,缺一处扣1分)
19.在片尾,导演做了如下设计,请你完成。(5分)
(1)导演围绕第 段画线句,设计了片尾镜头,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案:句子中把“生命的魅力”比作“太阳的光辉”,“黎明”指“青春年少时”,“正午”指“壮硕中年时”,“黄昏”指垂垂暮年时,而无论处于何种阶段,人们都能散发出自己的能量,如同老战士一般,即使年岁已高,却依然坚持编写民间故事,为当地文化传承作贡献。(指出比喻意义1分,解释含义1分,语句通顺1分)
(2)在片尾画面中,导演准备用两句话来评价“老谢”光辉的一生,请补充完整。(2分)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胸怀赤诚保家卫国;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改革开放,文艺老兵编写雅歌传承文化 (字数大体一致,结构一致;时间+人物+事件,错一个要点扣0.5分)
20.纪录片播出后,作为观众,请你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最可爱的人”。(3分)
答案:新时代青年要想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就要胸怀大我、放下小我、拒绝自我,积极涵养自身的家国情怀,让人生纯粹起来,让生命高尚起来,让青春激扬起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三、写作(50分)
21.学校准备编辑一本作品集,记录学生们深藏于心底的感动,纪念熠熠生辉的时光,感受岁月的深情与温度。
请你以“感动盈怀岁月暖”为题,为作品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600字以上;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答案:略。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咀嚼( ) 犁耙( ) 迸裂( ) 豁亮( )
军隅里( ) 山diān( ) 屏zhànɡ( ) biē( )闷
pèi( )头 hān( )然入梦
2.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B.《谁是最可爱的人》揭示了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
C.陆定一的小说《老山界》生动地叙述了红军战士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全过程。
D.《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活得洒脱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拘谨的人,容易烦恼。
B.春天是美丽的,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的。
C.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D.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利哈乔夫《论教养》)
4.填空。(10分)
(1)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2)《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晚荒凉、冷寂的句子: , 。
(3)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之意思相近,同样强调战争悲壮的语句: , 。
(4)出自《木兰诗》中的一个成语常用来表示“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这个成语是 ,出自“ , ”。
(5)苟利社稷, 。(《左传·昭公四年》)
(6)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
5.整本书阅读。(4分)
(1)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骆驼祥子》)
“她”是 (人物)。(2分)
(2)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请举出使祥子“变成了走兽”但“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的一个具体事例。(2分)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6分)
①小时候读过的红色经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星火燎原》。这本书由毛主席亲笔题写书名,由无数革命先辈用自己的热血来撰写,被誉为“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那些化作群星的英灵们,是燎原的星火,也是击碎浪涛的礁石,被永久地封存在历史的琥珀中。
②透过文字,我们看见那一根根顶住天穹的脊梁和那一双双烛照人间苍茫的虎目,为人间定义着新的高度和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开出名为信念的花 ②这些文字早已生了根
③深深地扎在中华大地之中 ④结出名为坚定的果实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2)想象力贵在独特。请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阅读红色经典的体验。(3分)
例句:是燎原的星火,也是击碎浪涛的礁石。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5分)
发渝州却寄①韦判官
司空曙
红烛津亭夜见君,
繁弦急管两纷纷。
平明分手空江转,
唯有猿声满水云。
【注释】①却寄:寄给某人。
7.这是一首赠别诗,请写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赠别的对象。(3分)
8.分别前后诗人的情感有明显变化,请简要概括。(2分)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1)策勋十二转:
(2)出郭相扶将:
(3)双兔傍地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释】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终不为妻子计:
(2)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分)
丈 夫 受 国 恩 / 有 急 / 死 耳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3.关天培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2分)
(三)现代文阅读Ⅰ(10分)
光荣匾
①小时候,我常常在村庄的屋场里钻进钻出,瞧稀奇,捉迷藏,找乐子。故乡麦菜岭像一块内容无比丰富的藏宝地,在那些洞水、厅堂、老屋里,总有一些从未知晓的事物为我带来新的发现。
②有一次,运根爷爷家门楣上的一块牌匾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天,清晨的阳光越过天井,越过我的头顶,投射在一扇漆黑的旧门上。门楣上,有一块薄薄的东西反射出了光亮。我走过去,看见一块写着红字的牌子,那红颜色在岁月的剥蚀中略呈黯淡,但两面红旗的形状是清清楚楚的。我仔细地辨认那四个字——“光荣烈属”。
③我读过连环画,听过收音机,看过电影,其中大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我知道“光荣”“烈”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是连在一起的。可村子里每个人都如常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运根爷爷家也是如此。他有质朴的妻子,善良的儿女,他们的家庭完整而平常,怎么会有这样的匾呢?
④那块牌匾背后的故事,是奶奶讲给我的。原来,运根的父亲当了红军,他走的时候,运根和妹妹尚小。后来,父亲再没回来。几年后,唯一庇护他们的母亲也病逝了。那时,运根刚刚扛得动锄头,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干活,年仅六岁的妹妹则担负起了做饭洗衣的重任,矮矮的个子,连锅都够不着,她只能搬个凳子站在灶台边煮饭……
⑤往后,我开始注意村庄里每家每户的门楣,发现这样的牌匾很多,桂生爷爷家有,流发伯伯家有,南海伯伯家也有……过年的时候,政府会给挂牌匾的家庭送一张年画,每次村干部领回来的都是一大摞。年画上写着“光荣之家”四个大字,村民们把它贴在自家厅堂的墙上,贴到很旧也不舍得撕下来。
⑥长大以后,我开始留意寻访有牌匾的家庭。每走进一个村庄的老屋,都可以找到很多“光荣烈属”的牌匾。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的瑞金,可以说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属。苏区时期仅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超过11万人支前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纪念馆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7万多人。如果去瞻仰叶坪红军烈士纪念塔,会看见塔身上嵌满了一粒一粒的小石子,每一粒小石子就代表着一位牺牲的烈士。同样,在村民的门楣上,每一块光荣匾都铭刻着一段不朽的记忆。
⑦为了支持革命,苏区人民倾其所有,献出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他们坚信:红军是可以为他们打下一片新天地的队伍。
⑧新中国成立之后,“光荣烈属”的牌匾被挨家挨户地钉上门楣,苏区人民的牺牲和奉献,一直被历史和国家铭记着。
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倏忽而过,光荣匾的样式、材质经历了多种变化,内容分别为“光荣烈士”“光荣烈属”“光荣军属”“光荣之家”等。与之相应的是,悬挂牌匾的门楣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茅草屋或土坯房里的小木门,再是砖混房里的大木门,后来是小洋楼里气派的大铁门,再去找那些牌匾已不那么容易了。欣慰的是,大家无一例外地都远离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命运,拥有了真正的安稳和幸福。
(节选自钟秀华《光荣匾》,有改动)
14.简述该文为何以“光荣匾”为题。(4分)
15.请你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语段进行品析。(4分)
16.这是一个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撼动人心的故事。同学,请把你读后的感受告诉未来,让人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2分)
(四)现代文阅读Ⅱ(14分)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 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这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就得到谢老几年前就去世的消息,我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也全力参与了“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的人,谁也不知他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夜里走路,一根绳子上拴着两人,活像“耍猴儿”。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伤口,老谢套上湿透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
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又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他说,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县委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我想,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为了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于“老谢”的纪录片。
17.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编剧采选出下列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2分)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镜头三:
镜头四:
镜头五:书籍出版,“老谢”喜笑颜开
18.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抓住下句中的关键词,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老谢”形象。(4分)
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19.在片尾,导演做了如下设计,请你完成。(5分)
(1)导演围绕第 段画线句,设计了片尾镜头,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2)在片尾画面中,导演准备用两句话来评价“老谢”光辉的一生,请补充完整。(2分)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胸怀赤诚保家卫国;_______,_______。
20.纪录片播出后,作为观众,请你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最可爱的人”。(3分)
三、写作(50分)
21.学校准备编辑一本作品集,记录学生们深藏于心底的感动,纪念熠熠生辉的时光,感受岁月的深情与温度。
请你以“感动盈怀岁月暖”为题,为作品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600字以上;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