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4:39:30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我流着一大串涎(dàn)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mò)子。
B.经过一个荒僻(bì)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tā)败的小屋。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pī lì),全体都震悚(sǒnɡ)起来。
D.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ɡōu)着身子进我家来……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解析:A.涎水(xián)。B.荒僻(pì)。D.伛着(yǔ)。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分)
A.对于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约有71%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其存在过度美化之嫌。
B.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学传统礼仪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D.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不仅关乎其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能否风清气正、和谐友爱。
解析:A.语义重复,应删掉“约”或“以上”。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去掉“通过”或“让”。D.一面对两面,可在“崇德向善”前加“能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邛泸风景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五一”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川流不息。
B.班长提出举行“为梦想加油”主题活动的建议,同学们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在西南乃至全国都很罕见,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D.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
解析:B.随声附和: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贬义词褒用,使用不恰当。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此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B.《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故事都出自其中。
C.“后来一提起,(她)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画线的词依次为:副词、副词、动词、拟声词。
D.《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解析:C.“阿呀”是叹词。
5.以下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①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②从而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③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
④有了知识和智慧,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⑤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
A.③①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③①⑤ D.④②③⑤①
解析:③句提出了问题,位于首句。①句给出了答案,应紧随其后,为第二句。④句中的“有了知识和智慧”承接①句中的“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因此④句应该是第三句。“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就可以“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因此②句应该是第四句。⑤句是总结句,应该位于结尾。因此,以上句子的顺序应该是③①④②⑤。
6.整本书阅读。(4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那天,先是烈日当空,晒得人喘不过气来;接着又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祥子担心自己身体吃不消,就没出去拉车。
B.《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淳朴善良,自尊自强,一直吃苦耐劳;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不受车行老板的盘剥。
C.《骆驼祥子》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通过祥子起起落落的拉车生涯,作者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D.《红岩》集中笔墨描述了被捕的地下党人许云峰、江雪琴、赵一曼、刘思扬等在渣滓洞、白公馆开展争取自由、反对压迫的革命斗争。
解析:A.“祥子担心自己身体吃不消,就没出去拉车”有误,为了早日挣够钱买一辆新车,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坚持拉车。B.“一直吃苦耐劳”有误,祥子最后变成了行尸走肉。D.赵一曼不是《红岩》中的人物。
(2)请简述祥子第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2分)
答案示例:祥子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长,虎妞因为难产而死,他为了安葬虎妞被迫卖掉了车。
7.填空。(5分)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4)思乡怀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李白听笛声荡漾起的满腹思乡之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走马相逢入京使者而牵动的故园相思情。
8.右图是漫画《包“懒”》。(6分)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3分)
答案示例:画面中心是一个坐靠在沙发上的小孩,他张大嘴巴不满地将头朝向左边,妈妈一边用勺子舀着饭送到他的嘴边一边笑着承诺:“喂饭,我包了!”爸爸一边拎起衣服一边说:“穿衣,我包了!”于是,小孩懒洋洋地将右臂伸向爸爸。爷爷边跑过来边喊:“穿袜子,我包了!”小孩便抬起右脚伸向爷爷。奶奶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帮小孩系鞋带一边颤巍巍地说:“系鞋带,我包了!”(语言生动、符合画面内容即可)
(2)漫画批评了家长溺爱孩子(意思对即可)的社会现象。(3分)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6分)
      晚 春          移家别湖上亭
    韩 愈        (唐)戎昱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解析:C.“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该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10.《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4分)
答案:“斗”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每个要点2分)
(二)文言文阅读(9分)
11.解释加点词语。(2分)
(1)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2)尝射于家圃:曾经
(3)惟手熟尔:只是 (4)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值胡贼攻郡:适逢,正赶上 (2)友人语巨伯曰:告诉
(3)不忍委之:丢下,舍弃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答案:毁弃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答案: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
14.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什么?(2分)
答案: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做人要重义守信,在关键时刻,不能贪生怕死,要敢于舍生取义。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告诉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毁弃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三)现代文阅读Ⅰ(12分)
与稻田重逢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
⑥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母亲偶有念叨:“________”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有什么法子呢?又有哪个愿意来种?”
⑦三月,水桐花开的时节,新初意外来到我家。原来新初不想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村里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连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若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了,乡里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补贴了一部分,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帮着把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⑧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老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枫叶丘、荷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⑨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了长丰大丘,母亲的目光在那一层层盈盈新绿上舍不得挪动。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15.请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2分)
①“与稻田重逢”表层含义是指周末“我”带父母回老家又见到了浮起盈盈新绿的那一丘丘稻田。②深层含义是指曾经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岁月的变迁中经历了暗淡的时光,勤劳智慧的人们在新时期让其重新焕发生机,让奋斗与收获重逢。(与“荒废的土地被重新珍视”意思相近即可)
16.请联系上下文,为第⑥段画线处补写母亲念叨的话,并说明理由。(2分)
答案示例: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理由:父母虽住到了城里,但他们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早就把自己的一生和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7.请赏析第②③段画线句子。(4分)
(1)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田比作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对人们幸福绵长的生活的重要作用和祖辈对土地的依恋热爱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2)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答案示例:巧用叠词,“黑油油”写出了长丰大丘肥沃的特点,“爽溜溜”“痒滋滋”形象地写出了庄稼人对长丰大丘的喜爱。
1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该文第⑨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目光”,请探究两段文字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链接材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节选自《台阶》)
答案:①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
②该文对母亲“目光”的描写,写出了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母亲看到稻田重新焕发生机后的欣喜之情以及与稻田重逢时的无限眷恋。链接材料中的“目光”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新屋,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渴望得到尊重的心情。
(四)现代文阅读Ⅱ(13分)
老屋记
徐则臣
①去年,在山东某地出差,因离家近,顺道回了趟老家。
②家里正在翻盖房子,两层半的小楼已经完成了两层。父亲带我爬上空荡荡的毛坯房的二楼。房子算不上高,但视野开阔,半个村庄都在眼里,还能把邻居们的院子看个遍,我陡生了身轻如燕之感以及登高望远的豪迈。这感觉因老屋而来。
③老屋在旁边,低矮的平房,红砖白瓦,为了给新房子腾地方,拆了一半,看上去悲伤破败。多少年来,一家人就生活在老屋里,当然,那时候还不觉得它老,不认为它狭矮陈陋,我们在瓦房里出出进进,过得喜气洋洋。那时候我小,对世界充满着最朴素的好奇,坐在院子里仰脸望天,整个村庄的人声和狗吠都拥到一个院子里,我想站到高处,看一看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看一看到了夏天的傍晚,他们是如何在院子里摆出一张桌子吃饭的。但是院落低矮,除了爬到树顶,我只能坐井观天。我爬过很多树,可是村子里的树没多高,且到处都是树,目光刚越过别人家的山墙就被枝叶挡住了。住在老屋里的我,如同一枚棋子,被摁在了低海拔的角落里。
④于是我想飞,总是想象自己像一只鸟,飞抵村庄上空。我更喜欢想象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足够高的地方,直到把这个世界看清楚。
⑤此后的很多年,我离家念书、工作,寒暑两季放假回家或是小住,不是钻进书本里不出来,就是火烧屁股一般转个身就走。同样是待在老屋里,但全然没有了少年时的天真,再想不起要登高望远,也不再对邻居家的院子和饭桌感兴趣。
⑥但是现在,站在二楼粗糙的房坯上,我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鸟,想起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关键词:登高望远。现在,房子的确长高了,长到了二层,而且还要再长高半层。也许我曾经设想过有一天房子会做梦般地长高,但我肯定不会想到,真正站在长高了的房子上看村庄,究竟是什么感觉。
⑦母亲一直不愿意盖新房子。30多年里她盖了6次房子,搬家三年穷,何况造新家,穷怕了也累怕了。这几年但凡谁动议破旧立新,母亲都要历数6次盖房子的穷困与操劳。母亲扳着指头算,草房子盖了几间,半边草半边瓦的房子盖了几间,瓦房盖了几间……盖这些房子我都经历过,只是每一间都是该款的绝唱,日子总是往好了过。
⑧记得我们从院子里长老槐树和果树的草房子里彻底搬进白瓦房,就是现在的老屋,那时我只有四五岁,把自己的小零件蚂蚁搬家似的往新屋子里运,路上光脚踩到了一枚图钉,一扎到底。因为疼痛,记忆从那枚清醒的图钉开始,蔓延到白瓦房和草屋子,然后是新旧两个院子,然后是新旧两个院子所属的两个时代的生活——它们通过一颗闪亮的图钉紧紧地咬合在了一起。那是我关于这个世界最初的完整的记忆。在遗落了图钉的新的白瓦房里,我们家一住20多年,直到把白瓦的颜色住灰,把新房子住旧,成了老屋;直住到这些年有了一点点钱的邻居们都把小瓦房拆了,原地盖起了雄伟敞亮的大屋子。
⑨前后左右的邻居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我们家成了峡谷,头顶只有院子大的四方的天。年过90的祖父要了一辈子强,现在低头抬头都憋得慌。
⑩祖父说:没法活了,人家都住在咱们头顶上,喘不过来气。盖不盖?
我说:盖。
祖父说:怎么盖?
我说:两层半。宜早不宜迟。
我负责说服父母:老房子住了20多年了,够本了,再住下去就成了危房;还有三五十年要活,新房子早晚要盖,好日子早过一天算一天。母亲还犹豫,我向她保证,这是这辈子她盖的最后一次房子,咱们全用好材料。
母亲说:就算用金銮殿的材料,不还是得我和你爸操持?
是的,除了拿出一点钱,对于这座新房子我能做的只是在电话里说了几次自己的设想,嘱咐材料尽量用最好的。3个月之后,我回到家,直接站到了二楼顶上;下一次再回来,我看见的将是一座祖父祖母和我父母这辈子住过的最完美的房子。
搬家的时候我肯定不在,从老屋到新楼,我其实希望自己能像四五岁的时候一样,蚂蚁似的一趟趟搬运;就算出现第二枚图钉也未必不是好事,踩上去,疼痛将贯穿我一生。这可能也是我在自己的村庄里建造的最后一座房子。
我从二楼下来,给祖父祖母买了烟酒和点心,陪他们说了会儿话,和父母吃了顿晚饭,就拎着行李去了机场。从下车到离开,我在家仅待了4个小时。
19.文章开头写“我陡生了身轻如燕之感以及登高望远的豪迈”。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这种感受的由来。(2分)
答案:因为站在家里的二层楼上,视野开阔,能够看遍半个村庄和邻居家的院子,弥补了儿时的遗憾;而且家里盖了新房子,不用再在邻居家前感到憋屈,日子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心里感到舒心愉快。(答出两个要点,表达合理即可)
20.联系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3分)
住在老屋里的我,如同一枚棋子,被揌在了低海拔的角落里。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一枚棋子,(1分)“摁”字形象生动地(1分)表现出住在低矮老屋子里的“我”内心的不满和憋屈。(1分)
21.文章写母亲不愿意盖新房子这件事,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们”家的老瓦房住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拆掉重建,只有“我们”家的房子相比邻居家,又小又破;也引出了下文“我”劝父母盖新房的内容。内容上:通过盖新房的穷困与操劳表现父母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表现对父母辛勤劳动、养育儿女的赞美之情。(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各2分)
22.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童年、故乡、记忆……请结合全文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童年。文章深情回忆了关于老屋的记忆,在老屋子里,幼年的“我”和家人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这里有“我”和家人美好的回忆,而且在老屋子里“我”也萌生了想要到远处的世界去看看的念头,可是真正到了外边打拼后,回家却发现自己没有了童年时登高望远的心境,表现出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愁,以及自己没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的愧疚。(能够围绕时光流逝的感慨和自己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内容来答,语句通顺即可)
三、写作(50分)
23.从牙牙学语的幼童,成长为一名初中学生,将来还要成长为一名高中生、大学生、国家建设者。在你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成长。这力量或许来自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这力量或许给你自信、温暖、勇气……
请以“_________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600字以上;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答案:略。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我流着一大串涎(dàn)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mò)子。
B.经过一个荒僻(bì)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tā)败的小屋。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pī lì),全体都震悚(sǒnɡ)起来。
D.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ɡōu)着身子进我家来……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分)
A.对于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约有71%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其存在过度美化之嫌。
B.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学传统礼仪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D.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不仅关乎其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能否风清气正、和谐友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邛泸风景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五一”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川流不息。
B.班长提出举行“为梦想加油”主题活动的建议,同学们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在西南乃至全国都很罕见,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D.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此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B.《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故事都出自其中。
C.“后来一提起,(她)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画线的词依次为:副词、副词、动词、拟声词。
D.《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5.以下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①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②从而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③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
④有了知识和智慧,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⑤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
A.③①⑤④② B.③①④②⑤
C.④②③①⑤ D.④②③⑤①
6.整本书阅读。(4分)
(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那天,先是烈日当空,晒得人喘不过气来;接着又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祥子担心自己身体吃不消,就没出去拉车。
B.《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淳朴善良,自尊自强,一直吃苦耐劳;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不受车行老板的盘剥。
C.《骆驼祥子》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通过祥子起起落落的拉车生涯,作者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
D.《红岩》集中笔墨描述了被捕的地下党人许云峰、江雪琴、赵一曼、刘思扬等在渣滓洞、白公馆开展争取自由、反对压迫的革命斗争。
(2)请简述祥子第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2分)
7.填空。(5分)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4)思乡怀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李白听笛声荡漾起的满腹思乡之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走马相逢入京使者而牵动的故园相思情。
8.右图是漫画《包“懒”》。(6分)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3分)
(2)漫画批评了家长溺爱孩子(意思对即可)的社会现象。(3分)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6分)
      晚 春          移家别湖上亭
    韩 愈        (唐)戎昱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10.《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4分)
(二)文言文阅读(9分)
11.解释加点词语。(2分)
(1)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2)尝射于家圃:曾经
(3)惟手熟尔:只是 (4)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值胡贼攻郡:适逢,正赶上 (2)友人语巨伯曰:告诉
(3)不忍委之:丢下,舍弃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14.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什么?(2分)
(三)现代文阅读Ⅰ(12分)
与稻田重逢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
⑥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母亲偶有念叨:“________”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有什么法子呢?又有哪个愿意来种?”
⑦三月,水桐花开的时节,新初意外来到我家。原来新初不想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村里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连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若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了,乡里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补贴了一部分,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帮着把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⑧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老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枫叶丘、荷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⑨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了长丰大丘,母亲的目光在那一层层盈盈新绿上舍不得挪动。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15.请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2分)
①“与稻田重逢”表层含义是指周末“我”带父母回老家又见到了浮起盈盈新绿的那一丘丘稻田。②深层含义是指曾经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岁月的变迁中经历了暗淡的时光,勤劳智慧的人们在新时期让其重新焕发生机,让奋斗与收获重逢。(与“荒废的土地被重新珍视”意思相近即可)
16.请联系上下文,为第⑥段画线处补写母亲念叨的话,并说明理由。(2分)
17.请赏析第②③段画线句子。(4分)
(1)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2)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1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该文第⑨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目光”,请探究两段文字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并简要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链接材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节选自《台阶》)
(四)现代文阅读Ⅱ(13分)
老屋记
徐则臣
①去年,在山东某地出差,因离家近,顺道回了趟老家。
②家里正在翻盖房子,两层半的小楼已经完成了两层。父亲带我爬上空荡荡的毛坯房的二楼。房子算不上高,但视野开阔,半个村庄都在眼里,还能把邻居们的院子看个遍,我陡生了身轻如燕之感以及登高望远的豪迈。这感觉因老屋而来。
③老屋在旁边,低矮的平房,红砖白瓦,为了给新房子腾地方,拆了一半,看上去悲伤破败。多少年来,一家人就生活在老屋里,当然,那时候还不觉得它老,不认为它狭矮陈陋,我们在瓦房里出出进进,过得喜气洋洋。那时候我小,对世界充满着最朴素的好奇,坐在院子里仰脸望天,整个村庄的人声和狗吠都拥到一个院子里,我想站到高处,看一看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看一看到了夏天的傍晚,他们是如何在院子里摆出一张桌子吃饭的。但是院落低矮,除了爬到树顶,我只能坐井观天。我爬过很多树,可是村子里的树没多高,且到处都是树,目光刚越过别人家的山墙就被枝叶挡住了。住在老屋里的我,如同一枚棋子,被摁在了低海拔的角落里。
④于是我想飞,总是想象自己像一只鸟,飞抵村庄上空。我更喜欢想象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足够高的地方,直到把这个世界看清楚。
⑤此后的很多年,我离家念书、工作,寒暑两季放假回家或是小住,不是钻进书本里不出来,就是火烧屁股一般转个身就走。同样是待在老屋里,但全然没有了少年时的天真,再想不起要登高望远,也不再对邻居家的院子和饭桌感兴趣。
⑥但是现在,站在二楼粗糙的房坯上,我突然又想起了那只鸟,想起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关键词:登高望远。现在,房子的确长高了,长到了二层,而且还要再长高半层。也许我曾经设想过有一天房子会做梦般地长高,但我肯定不会想到,真正站在长高了的房子上看村庄,究竟是什么感觉。
⑦母亲一直不愿意盖新房子。30多年里她盖了6次房子,搬家三年穷,何况造新家,穷怕了也累怕了。这几年但凡谁动议破旧立新,母亲都要历数6次盖房子的穷困与操劳。母亲扳着指头算,草房子盖了几间,半边草半边瓦的房子盖了几间,瓦房盖了几间……盖这些房子我都经历过,只是每一间都是该款的绝唱,日子总是往好了过。
⑧记得我们从院子里长老槐树和果树的草房子里彻底搬进白瓦房,就是现在的老屋,那时我只有四五岁,把自己的小零件蚂蚁搬家似的往新屋子里运,路上光脚踩到了一枚图钉,一扎到底。因为疼痛,记忆从那枚清醒的图钉开始,蔓延到白瓦房和草屋子,然后是新旧两个院子,然后是新旧两个院子所属的两个时代的生活——它们通过一颗闪亮的图钉紧紧地咬合在了一起。那是我关于这个世界最初的完整的记忆。在遗落了图钉的新的白瓦房里,我们家一住20多年,直到把白瓦的颜色住灰,把新房子住旧,成了老屋;直住到这些年有了一点点钱的邻居们都把小瓦房拆了,原地盖起了雄伟敞亮的大屋子。
⑨前后左右的邻居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我们家成了峡谷,头顶只有院子大的四方的天。年过90的祖父要了一辈子强,现在低头抬头都憋得慌。
⑩祖父说:没法活了,人家都住在咱们头顶上,喘不过来气。盖不盖?
我说:盖。
祖父说:怎么盖?
我说:两层半。宜早不宜迟。
我负责说服父母:老房子住了20多年了,够本了,再住下去就成了危房;还有三五十年要活,新房子早晚要盖,好日子早过一天算一天。母亲还犹豫,我向她保证,这是这辈子她盖的最后一次房子,咱们全用好材料。
母亲说:就算用金銮殿的材料,不还是得我和你爸操持?
是的,除了拿出一点钱,对于这座新房子我能做的只是在电话里说了几次自己的设想,嘱咐材料尽量用最好的。3个月之后,我回到家,直接站到了二楼顶上;下一次再回来,我看见的将是一座祖父祖母和我父母这辈子住过的最完美的房子。
搬家的时候我肯定不在,从老屋到新楼,我其实希望自己能像四五岁的时候一样,蚂蚁似的一趟趟搬运;就算出现第二枚图钉也未必不是好事,踩上去,疼痛将贯穿我一生。这可能也是我在自己的村庄里建造的最后一座房子。
我从二楼下来,给祖父祖母买了烟酒和点心,陪他们说了会儿话,和父母吃了顿晚饭,就拎着行李去了机场。从下车到离开,我在家仅待了4个小时。
19.文章开头写“我陡生了身轻如燕之感以及登高望远的豪迈”。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这种感受的由来。(2分)
20.联系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3分)
住在老屋里的我,如同一枚棋子,被揌在了低海拔的角落里。
21.文章写母亲不愿意盖新房子这件事,有什么作用?(4分)
22.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童年、故乡、记忆……请结合全文内容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4分)
三、写作(50分)
23.从牙牙学语的幼童,成长为一名初中学生,将来还要成长为一名高中生、大学生、国家建设者。在你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成长。这力量或许来自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这力量或许给你自信、温暖、勇气……
请以“_________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600字以上;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