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盘虬( ) 忏悔( ) 一摞( ) 刹那( )
孱头( ) 酒niànɡ( ) bènɡ( )溅 wěi( )琐
jīn( )持 芳草qī qī( )(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舞台”“多彩”“唱响”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C.“经济发展”“基本前提”“报纸杂志”“风调雨顺”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说法无误。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8分)
“咚!咚!咚!”不远处传来一阵牛皮大鼓声,参加竟渡的18条龙船缓缓(露相/亮相):这些体形狭长的“水上蛟龙”龙头高昂, ①________,龙睛闪烁,龙须飘飘,威风凛凛。只见一艘25米长的龙船上,40多位汉子摩拳擦掌:鼓手站在船中央,手上的鼓棒稍稍抬起,时刻准备着击鼓鸣响;划手们身体前倾,双手推桨,严阵已待;船头和船尾处的舵手看起来十分(淡定/淡泊),他们望着远处的弯道,若有所思。突然,“哔”的一声哨响,龙船上的几十支桨应声而动,②________,河道里瞬间泛起惊滔骇浪。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 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竟渡 威风凛凛(lín)
B.蛟龙(jiāo) 摩拳擦掌
C.闪烁(shuò) 严阵已待
D.舵手(duò) 惊滔骇浪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亮相 淡定 B.露相 淡泊
C.亮相 淡泊 D.露相 淡定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龙尾翘起 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
B.①翘起龙尾 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
C.①翘起龙尾 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
D.①龙尾翘起 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2 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B.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 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C.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将近2 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D.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2 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4.名句默写。(8分)
(1)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回望过往,我们从“不畏浮云遮望眼, ”中领悟到古人的雄心抱负;展望未来,我们要如杜甫《望岳》所言“ , ”,锐意进取,敢攀高峰。
(5)袁隆平教授倾尽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人类谋福祉,正如龚自珍诗言:“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整本书阅读。(4分)
(1)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等海域后到达南极。(2分)
(2)《海底两万里》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 )(2分)
A.森林打猎 B.章鱼来袭 C.安葬船员
6.下面是明朝戏剧家汤显祖拟写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可以说是文章,每一篇文章的妙处都要自己去体会。想要将书读好,就要在安静的状态下读书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收获。请你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将相应的备选词语填入横线,完成对联。(3分)
上联:天地间都是 ,妙处还须
下联:身心外别无道理, 最好寻思
备选词语:诗书 文章 自得 选择 宁静 静中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5分)
泸川纪行①
杜 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释】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 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7.该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8.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3分)
(二)文言文阅读(7分)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古之学者为己 花之隐逸者也
B.但能说之也 但当涉猎
C.行道以利世也 任重而道远
D.讲论文章 与儿女讲论文义
10.将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1.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文章开篇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1分)
(2)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分)
(三)现代文阅读Ⅰ(13分)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 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13.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6分)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
小元: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你:(2)
14.第 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15.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2分)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四)现代文阅读Ⅱ(15分)
丁香花
杨 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于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泉先生说,这个上联出得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的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报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击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证谁种下了它,却生长得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皇帝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它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地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每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16.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2 分)
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 二识丁香花→ 三识丁香花
17.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18.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句中 “苦味”有什么含义?2分)
一语双关,(1分)表层含义是指由于生病,服用的药液很苦;(0.5分)深层含义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内心感到苦闷、忧伤。(0.5分)
(2)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皇帝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9.该文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20.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你从丁香花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三、写作(50分)
21.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离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再继续走。”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
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
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以上;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盘虬( qiú ) 忏悔( chàn ) 一摞( luò ) 刹那( chà )
孱头( càn ) 酒niànɡ( 酿 ) bènɡ( 迸 )溅 wěi( 猥 )琐
jīn( 矜 )持 芳草qī qī( 萋 )( 萋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舞台”“多彩”“唱响”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C.“经济发展”“基本前提”“报纸杂志”“风调雨顺”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说法无误。
解析:C.“经济发展”是主谓短语,“基本前提”是偏正短语,“报纸杂志”和“风调雨顺”都是并列短语。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8分)
“咚!咚!咚!”不远处传来一阵牛皮大鼓声,参加竟渡的18条龙船缓缓(露相/亮相):这些体形狭长的“水上蛟龙”龙头高昂, ①________,龙睛闪烁,龙须飘飘,威风凛凛。只见一艘25米长的龙船上,40多位汉子摩拳擦掌:鼓手站在船中央,手上的鼓棒稍稍抬起,时刻准备着击鼓鸣响;划手们身体前倾,双手推桨,严阵已待;船头和船尾处的舵手看起来十分(淡定/淡泊),他们望着远处的弯道,若有所思。突然,“哔”的一声哨响,龙船上的几十支桨应声而动,②________,河道里瞬间泛起惊滔骇浪。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 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竟渡 威风凛凛(lín)
B.蛟龙(jiāo) 摩拳擦掌
C.闪烁(shuò) 严阵已待
D.舵手(duò) 惊滔骇浪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A.亮相 淡定 B.露相 淡泊
C.亮相 淡泊 D.露相 淡定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A.①龙尾翘起 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
B.①翘起龙尾 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
C.①翘起龙尾 ②船如脱缰的马一般向前冲去
D.①龙尾翘起 ②船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A.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2 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B.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边的看台上有将近2 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C.河面上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将近2 000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D.河面上发出鼓号震天,河畔的看台上有2 000余位观众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4.名句默写。(8分)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回望过往,我们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领悟到古人的雄心抱负;展望未来,我们要如杜甫《望岳》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锐意进取,敢攀高峰。
(5)袁隆平教授倾尽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人类谋福祉,正如龚自珍诗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整本书阅读。(4分)
(1)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等海域后到达南极。(2分)
答案:红海(阿拉伯海)、地中海、大西洋(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2)《海底两万里》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 C )(2分)
A.森林打猎 B.章鱼来袭 C.安葬船员
6.下面是明朝戏剧家汤显祖拟写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可以说是文章,每一篇文章的妙处都要自己去体会。想要将书读好,就要在安静的状态下读书思考,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收获。请你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将相应的备选词语填入横线,完成对联。(3分)
上联: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须自得
下联: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
备选词语:诗书 文章 自得 选择 宁静 静中
解析:由“他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可以说是文章”可知,上联第一空填“文章”比较合适;“妙处都要自己去体会”与“自得”的意思一致,所以上联第二空填“自得”比较合适;“要在安静的状态下读书思考”与“静中最好寻思”意思一致,所以下联横线处填“静中”比较合适。“文章”和“道理”都是名词,“妙处”“静中”都是名词,“自得”“寻思”都是动词。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5分)
泸川纪行①
杜 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释】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 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7.该诗开篇写泸州久负盛名,请结合全诗概括“盛名”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案:山河灵秀、位置险要、人才辈出和酒好醇香。(每个要点0.5分)
8.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3分)
答案:这一句采用对偶的手法,(0.5分)“江山照眼”和“古塞城高”相对,“灵气出”与“紫色生”相对,对仗工整,(0.5分)描绘出了泸州山河灵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点,(1分)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1分)
(二)文言文阅读(7分)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古之学者为己 花之隐逸者也
B.但能说之也 但当涉猎
C.行道以利世也 任重而道远
D.讲论文章 与儿女讲论文义
解析:C.“行道以利世也”的“道”是“主张”的意思,“任重而道远”的“道”是“道路”的意思。
10.将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答案: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11.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文章开篇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目的(作用)。(1分)
(2)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分)
答案: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为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以求得升官。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谈论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
(三)现代文阅读Ⅰ(13分)
泰山之春
王剑冰
①这天早上,整座泰山,变成了一座通体深红的山。空气的明净通透,使得深红没有一点杂质,就像覆盖上了一层釉彩。
②泰安人说,这景象一年也见不到几回,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
③《诗经》有赞:“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处于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泰山那雄重盘礴的山体,有着直达心灵的神秘色彩,有着安定、康泰的丰厚内蕴。泰山也便承载着“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④已经立春,阳光照耀天空和大地。一只鹰飞过,像一个舞者划过冰面。我似乎从来没有听到鹰的叫声。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
⑤泰山上的植物在云雾中发育,逐渐挺直自己的腰杆,实际上是挺直了自己的个性。这些植物,有些是独立的个体,有些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开出了小小的花朵。还有,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⑥泰山展现的不光是岩石,也有另一种生命的渲染。我虽然叫不全它们的名字,但我知道,它们悄悄汇集,增添着泰山的风采。
⑦四下里流淌的泉溪,将大山深处的信息传递出去。鸟儿有使不完的劲,它们飞来飞去,叫来叫去。从这个山头飞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再飞向另一个山头。风这里摇那里晃,没有一时消停,把崖间的野青茅一会儿翻过来,一会儿翻过去。
⑧随着时间变化,那些植物更不一样了,为山体染了浓浓的一层墨绿。就此知道,泰山的春天真的来了。泰山的春天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呈现。
⑨天上的云一大块一大块的,而且压得很低。暗蓝的云与白色的云交叠着,在风中翻来覆去地滚动。这个时候望向泰山,也就看到了云海奇观。
⑩泰山从浓重的云团中奋然而出,那些“五岳独尊”“昂头天外”的石刻格外亮眼。难怪大诗人李白站在山顶狂啸: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泰山,以它的宏大深沉、雄壮威严屹立于天地间。正如哲人所言,是一部宏大的人文与自然的教科书!
渐渐地,一个动人的景象显露出来,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他们知道,只要攀登,就能到达心中的那个顶点。
俗话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春天是一年的开端,春天攀登一回泰山,就好似人生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泰山,从红门到山顶都会看到“登高必自”“惟天在上”的各种启示。人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说“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泰山给人以无限的精神。登山一如人生,需要刻苦与勤奋,需要决心和勇气。登泰山,也等于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超越。
看,登山的队伍中,有老人有孩子,还有挑山工。无论雨雪风霜,泰山挑山工始终与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多少年来,他们凭着坚忍与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登山者看到他们,立时就有了参照,有了鼓舞,有了劲头。
朝晖洒满了泰山,亦洒满了中华大地,在这片土地上,朴实而又勤劳的民族,谱写着一页又一页华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春天来了,春天的泰山迎接着登泰山的人们。登山道上,人们或者都会想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文章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描绘了春季生机勃勃的泰山,由景及人,抒发作者对泰山和攀登者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使用“通体深红”“釉彩”等词语,描写早晨阳光照耀下的泰山,用词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第 段引用名句,指出泰山给人的深刻启示和带来的无限精神,并转入对人生的思考,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
D.文章紧扣“泰山之春”,使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景、情、理融为一体,读来意趣盎然。
解析:文章中的场景转换并非基于作者的实际行走路径,而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展现了泰山的不同面貌和登山者的内心世界。
13.读完文章,你与同学一起品味语言。(6分)
小鲁:我读到第②段“太阳不知怎样投入,才会在泰山做成一篇好文章”时,觉得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在修辞手法上有一致的地方,请你赏析一下吧。
你:(1)这句话与“造化钟神秀”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投入、做成”和诗句中的“钟”字,分别把太阳和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丽,(1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
小元:第④段“鹰一声不吭,就那么轻轻地划过山巅,向前冲去,和阳光一个方向,在泰山之穹拉出一缕丝滑的弧线”中“划”“冲”“拉”三个词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你:(2)连用“划”“冲”“拉”三个具有表现力的动词,(0.5分)生动形象地(0.5分)描写出鹰在空中翱翔时的迅猛有力,轻松优美,(1分)富有力量感和画面感。(1分)
14.第 段说挑山工“装饰了泰山,丰厚了泰山,也成为泰山上活的山岩和脊梁”,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①挑山工凭着坚韧和毅力,将人们所需挑上山顶,成为泰山上一道美丽的风景。②挑山工始终和攀登的人们一路相伴,彰显出像泰山一样坚韧的精神,并激励、鼓舞着登山者,给泰山增添了风采。③表达了作者对挑山工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5.你们小组想以“泰山之春”为题拍摄短视频,参加“奋进中国”作品展示活动。你想在短视频中使用下面哪个场景?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2分)
场景一:那些历经无数岁月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将一些葛藤也拉了上去。
场景二:通往岱顶的山道上,那么多的人在攀登。他们一个紧随着一个,层层叠叠,如同在激情满怀地踏浪而行。
答案:示例一:我想用场景一。这个场景中的松柏或在石缝中直立,或在山崖边斜逸,甚至拉起了葛藤,展现了泰山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个性。这与奋进中国的主题相契合,象征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顽强,寓意着我们在任何艰难环境下都能茁壮成长,不断前行。选择这个场景,可以强化视频中对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2分)
示例二:我想用场景二。这个场景描绘了登山者们在山道上攀登的壮观景象,他们紧密团结,充满激情,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与“奋进中国”活动的主题高度一致,展现了人们勇攀高峰、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也寓意着国家和民族不断攀登发展高峰,创造辉煌成就。选择这个场景,可以使短视频更具感染力,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奋进之情。(2分)
(四)现代文阅读Ⅱ(15分)
丁香花
杨 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于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泉先生说,这个上联出得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的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报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击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证谁种下了它,却生长得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皇帝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它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地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每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16.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2 分)
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二识丁香花→深夜里在深胡同的路灯下(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三识丁香花
17.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承上启下。(1分)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0.5分)引出了下文对第三次认识丁香花的叙述。(0.5分)
18.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句中 “苦味”有什么含义?2分)
一语双关,(1分)表层含义是指由于生病,服用的药液很苦;(0.5分)深层含义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内心感到苦闷、忧伤。(0.5分)
(2)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皇帝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案:排比、联想(或想象)。(1分)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看到丁香花时产生的丰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1分)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1分)
19.该文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紫藤萝瀑布》 写紫藤萝花自衰到盛而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1分)而该篇文章通过写丁香花的繁盛和不爱说话、不争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体现了作者愿学习丁香花不争不抢、默默沉淀自己的品质。(1分)
20.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你从丁香花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答案:①丁香花枝繁叶茂,芳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②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③丁香花不争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淀;④丁香花开在乍暖还寒阴晴不定之时,告诉我们要不畏惧生命中的挫折与苦难,相信人生是美好的。(围绕内容,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50分)
21.同学们交流登山成功的经验。有同学说:“想要放弃的时候,望望山顶,提醒自己离山顶越来越近,就能找回希望。”有同学说:“特别疲惫时,回头看看,发现自己已经登了这么高,便会重振精神。”有同学说:“这时候也可以停一停,喝口水,调整调整,再继续走。”有同学说:“不怕慢,就怕站,这时候不能停,要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走。”
老师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这些登山成功的经验,其实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密码。”
请以“我的成功密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以上;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