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燕然( yān ) 抹杀( mǒ ) 揩桌子( kāi )
阖眼睛( hé ) 气冲斗牛( dǒu )
独cái( 裁 ) 调ɡēnɡ( 羹 ) yān( 殷 )红
jiǒnɡ( 迥 )乎不同 目不kuī( 窥 )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他从唐诗下手,兀兀穷年,终有所成就。
B.冬日阳光普照,如妙手回春,公园里游人如织,处处欢声笑语。
C.那乐声,高亢雄浑,在夜雾中直冲霄汉,令人叹为观止。
D.王刚的作业本上的书写乍一看密密麻麻,像群蚁排衙一样杂乱无章。
解析:B.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该句用来描绘春回大地的景象,属望文生义。C.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该句用来形容听到的声音,用错对象。D.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着。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你难道不知道巴黎奥运会上被日媒称为“中国之壁”的是谁吗?小王。
C.“希望队员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我们一路拼到现在,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向前看!”在中国女排主教练蔡斌看来,“站上奥运赛场,首先要拼出精气神。”
D.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2分)
A.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
解析: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可将“就”改为“才”。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D.成分残缺,去掉“随着”或“使”。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句中的“终于”“以”“宝贵”分别是副词、介词、形容词。
B.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C.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纪传体史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 362年的历史。
解析: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6.填空。(4分)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写照。
(3)请你写出劝勉人们学习的两句诗:答案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整本书阅读。(5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1)文段中的“他”是祥子,他有一个绰号是骆驼祥子。这个绰号的由来:由于军阀混战,祥子出城的时候遇上乱兵,车被抢了,人也被抓了,后来祥子瞅准机会逃了出来,并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卖了。他逃出来就病了,在昏迷中人们听见他老是念叨骆驼,于是送了他一个外号“骆驼祥子”。(3分)
(2)“他”“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是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造成的。(2分)
8.某校七年级一班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共建书香社会”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语文老师指导下,根据2021—2023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绘制了下面两个图,请你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5分)
(1)请根据图1、图2各得出一条结论,不出现具体数据。(2分)
数字化阅读的阅读率较高,其次为图书,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较低;(0.5分)从2021年到2023年,期刊和报纸的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图书基本不变,数字化阅读呈现上升趋势。(0.5分)从2021年到2023年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有所减少。(1分)
(2)结合材料,就纸质图书阅读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联系实际,谈谈你在纸质图书阅读方面的两点计划。(3分)
我认为纸质图书阅读可能会①有所减少,我的计划:②答案示例:可以征订一些期刊和杂志,丰富纸质图书的阅读类型;以纸质书代替电子书的阅读。(2分,每点计划1分,合理即可)。
9.“五一”假期,志愿者小文在嘉峪关悬臂长城看到有小学生在城墙上刻字,如果你是小文,该怎样劝阻这个孩子?请结合方框内《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的有关内容作答。(3分)
第十五条 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
(一)取土、取砖(石)、开沟、挖渠;
(二)种植、养殖、放牧;
(三)刻划、涂污或者擅自攀爬、踩踏;
……
答案示例:小朋友,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甘肃省颁布的《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在长城上刻划、涂污,我们应该保护长城,不要在城墙上刻字,好吗?(称呼1分,语言委婉1分,表达意思准确1分)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5分)
仲春郊外
王 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0.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
B.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练而准确。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解析:B.颔联诗人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春光无处不在。
11.赏析“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的妙处。(3分)
答案:这两句中的动词十分精妙:“飞”“戏”二字生动地写出鸟儿叫醒村庄,鱼儿在水中嬉戏报春的情形,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
(二)文言文阅读(9分)
12.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B.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C.博士: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代汉语中意思发生了改变。
D.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大学》等书。
解析:D.“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注释】①工之侨:古代的音乐家。②窾:同“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3.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B.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D.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答案:(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察看它,(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
15.琴的美感在于声音,而不在于古今。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重外表轻内在品质的现象。(答案不要超过8个字,2分)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做成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察看它,(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进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样的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
(三)现代文阅读Ⅰ(11分)
海内存知己
①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要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真是非常地有意思。
②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得到一册签名本,顺便请他写字,他在诗笺上题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写下这两句,也许是在哪个剧本前面的“献辞”吧,但却也能形象地写出他的为人。他是个天真的人,似乎随便和谁都能立即成为极熟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从表面得到的认识。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的一次经历。那是一部有名的美国西部片的首映日,片名译为《三叉口》。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
③当时我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也不怎么清楚他的生活情况,只从朋友们的谈话里听说他做电影导演并不如意。
④这以后就是三十年不相见。
⑤偶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消息。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
⑥我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
⑦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这却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这时巴金就总是给他“打气”。“打气”并不是他们对话的全部,让我这个旁听者受到非比寻常感动的,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
⑧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他的《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当年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⑨这是我所看到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的东西。
1983年2月9日
(取材于黄裳同名文章)
16.文章回忆了1946年,但重点描述的是近年来“我”看到的巴金与曹禺交往的场景,赞美了跨越几十年的“人间美丽景象”。为什么这样写?(4分)
答案:从第一次见到曹禺到三十年后再见巴金和曹禺的故事,可知他们两人的友谊非常深厚,赞美了这跨越时间、空间的纯真情谊,点题“海内存知己”;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两个要点,每点2分)
17.“活力”在第②段和第⑤段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不同的含义。(2分)
答案:X第②段“活力”:指青春、天真,写曹禺像中学生一样青春活泼,有少年气;第⑤段“活力”:指坚韧的品格和旺盛的生命力,即便在衰病中,也定然可以抵御一切风浪。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并分析“吃力”“耐心”“一点点地使劲”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巴金先生鼓励朋友写作比作推着车子过桥。(1分)“吃力”“耐心”“一点点地使劲” 生动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年近杖朝的巴金先生,在艰难中坚持着“为人民”的信念,始终为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留下更多精神财富而不遗余力,(1分)表现出巴金先生的忧患意识和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1分)
19.巴金“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精神财富”。(2分)
答案:①如曹禺先生那样诚直、天真,坚韧不拔。②像巴金先生那样兢兢业业,为文学,为人民。③像文中的文学家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积极乐观,与朋友互相鼓励、支持,热忱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吝贡献,不畏牺牲。(答出两点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Ⅱ(15分)
“北斗”建设者之歌
①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②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③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④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⑤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⑥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⑦“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⑧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浩瀚苍穹绣花。
⑨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⑩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20.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运用具体数字,突出北斗系统建设的任务繁重,时间紧迫,难度之大;(1分)也写出了王小同内心的挣扎和矛盾;(1分)从而侧面衬托了王小同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王小同和建设者的赞扬之情。(1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1.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答案:第一件:上任的第五天,在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王小同毅然签下“军令状”,鼓励大家建设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第二件:王小同连夜坐火车到生产厂家解决生产计划滞后问题,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3分)
答案:①积极乐观,苦中作乐。在天寒地冻、 日夜奋战中发表诗作,活跃气氛,寻找乐趣。②吃苦耐劳,不怕艰苦, 日夜奋战。建设者们昼夜回旋,停电不到两分钟就已进入梦乡。③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热爱祖国。在国家需要时,毅然决然选择承担,并按时完成建站任务。(每个要点1分)
23.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分)
答案:好处:详略得当。详写的段落主要是李明伟发现槽车氢气泄漏和李明伟处理泄漏点的位置。略写的段落是在过程中李明伟的心理活动等。主要是通过李明伟的所作所为来突出他的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专业过硬,表达了对李明伟的敬佩之情。(每个要点1分)
24.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1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
解析:结合上文可知,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该段险情排除,这里作者没有过多地描述,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猜测李明伟的心理活动,想象团队成员看到李明伟排除险情后的表现等,所以这里填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
25.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答案:①结尾段的议论,论证了“北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符号,如今它的作用扩大了,能够作为定位系统帮助中华儿女找到自己的位置;解释了北斗系统的含义与内容。②结尾段的抒情,照应了标题“‘北斗’建设者之歌”,赞扬了北斗工作者攻坚克难、探索创新的精神。(每个要点2分)
三、写作(50分)
26.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挑水种田、养蚕纺纱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明朗的笑声、夜半的灯光;海伦·凯勒的记忆里,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用水唤醒了“我”的灵魂……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照亮了人生。
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自拟正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要扩写材料;④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答案:略。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5分)
燕然( ) 抹杀( ) 揩桌子( )
阖眼睛( ) 气冲斗牛( )
独cái( ) 调ɡēnɡ( ) yān( )红
jiǒnɡ( )乎不同 目不kuī( )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从唐诗下手,兀兀穷年,终有所成就。
B.冬日阳光普照,如妙手回春,公园里游人如织,处处欢声笑语。
C.那乐声,高亢雄浑,在夜雾中直冲霄汉,令人叹为观止。
D.王刚的作业本上的书写乍一看密密麻麻,像群蚁排衙一样杂乱无章。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你难道不知道巴黎奥运会上被日媒称为“中国之壁”的是谁吗?小王。
C.“希望队员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我们一路拼到现在,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向前看!”在中国女排主教练蔡斌看来,“站上奥运赛场,首先要拼出精气神。”
D.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句中的“终于”“以”“宝贵”分别是副词、介词、形容词。
B.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C.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多卷本纪传体史书。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 362年的历史。
6.填空。(4分)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劝学》)
(2)“横眉冷对千夫指, ”是鲁迅先生的写照。
(3)请你写出劝勉人们学习的两句诗: , 。
7.整本书阅读。(5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
(1)文段中的“他”是 ,他有一个绰号是 。这个绰号的由来: (3分)
(2)“他”“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是 造成的。(2分)
8.某校七年级一班在“世界读书日”开展“共建书香社会”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语文老师指导下,根据2021—2023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绘制了下面两个图,请你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5分)
(1)请根据图1、图2各得出一条结论,不出现具体数据。(2分)
数字化阅读的阅读率较高,其次为图书,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较低;(0.5分)从2021年到2023年,期刊和报纸的阅读率呈现下降趋势,图书基本不变,数字化阅读呈现上升趋势。(0.5分)从2021年到2023年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有所减少。(1分)
(2)结合材料,就纸质图书阅读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联系实际,谈谈你在纸质图书阅读方面的两点计划。(3分)
我认为纸质图书阅读可能会① ,我的计划:② 。
9.“五一”假期,志愿者小文在嘉峪关悬臂长城看到有小学生在城墙上刻字,如果你是小文,该怎样劝阻这个孩子?请结合方框内《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的有关内容作答。(3分)
第十五条 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
(一)取土、取砖(石)、开沟、挖渠;
(二)种植、养殖、放牧;
(三)刻划、涂污或者擅自攀爬、踩踏;
……
二、阅读(40分)
(一)古诗阅读(5分)
仲春郊外
王 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0.下列对《仲春郊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
B.颔联从空间角度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练而准确。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11.赏析“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的妙处。(3分)
(二)文言文阅读(9分)
12.下列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B.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C.博士: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代汉语中意思发生了改变。
D.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大学》等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注释】①工之侨:古代的音乐家。②窾:同“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3.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B.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D.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15.琴的美感在于声音,而不在于古今。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 的现象。(答案不要超过8个字,2分)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做成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察看它,(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进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样的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
(三)现代文阅读Ⅰ(11分)
海内存知己
①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一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都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说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要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真是非常地有意思。
②记得是1946年,在霞飞坊巴金家里,我第一次见到曹禺。他是我敬重的剧作家和前辈,他在南开中学搞演剧活动,是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六七年以前。1946年,他好像正在导演他自己写的电影《艳阳天》,剧本同时也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我得到一册签名本,顺便请他写字,他在诗笺上题写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写下这两句,也许是在哪个剧本前面的“献辞”吧,但却也能形象地写出他的为人。他是个天真的人,似乎随便和谁都能立即成为极熟的朋友——当然,这只是我从表面得到的认识。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的一次经历。那是一部有名的美国西部片的首映日,片名译为《三叉口》。散场后,我在影院门口的人潮中碰到曹禺。我问他片子怎么样,他兴奋地连说好,很好,同时还做出了只有一个中学生才能做出来的表情动作。这使我很吃惊并留下了至今不能忘记的印象。我想,曹禺真是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人啊!
③当时我们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也不怎么清楚他的生活情况,只从朋友们的谈话里听说他做电影导演并不如意。
④这以后就是三十年不相见。
⑤偶然听到关于他的种种消息。有人说他的身体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有时激动,有时颓唐。但对照过去仅有的印象,我直觉地感到,他会走过来的。我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奇妙的能适应种种情况的强盛的活力,同时他还是一个有着高昂激情的善良的诗人(不一定写诗的才是诗人,这是我最近产生的一种强烈感受)。这样的人很难在风浪中被冲垮、卷走。
⑥我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
⑦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然而这却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寻找当年《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同时努力寻忆、收集40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很努力地继续写,有时感到非常艰难。这时巴金就总是给他“打气”。“打气”并不是他们对话的全部,让我这个旁听者受到非比寻常感动的,是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撒娇的孩子,躲闪着,但也会承认自己当年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终究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吧。
⑧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他的《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当年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⑨这是我所看到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的东西。
1983年2月9日
(取材于黄裳同名文章)
16.文章回忆了1946年,但重点描述的是近年来“我”看到的巴金与曹禺交往的场景,赞美了跨越几十年的“人间美丽景象”。为什么这样写?(4分)
17.“活力”在第②段和第⑤段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解释其不同的含义。(2分)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⑦段画线句中“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并分析“吃力”“耐心”“一点点地使劲”的表达效果。(3分)
19.巴金“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精神财富”。(2分)
(四)现代文阅读Ⅱ(15分)
“北斗”建设者之歌
①1999年12月23日,是北京卫星导航中心成立的第五天,也是中心负责人王小同上任的第五天。
②这一天,一份“军令状”摆在王小同面前,要求必须在2000年10月前完成建站任务,确保北斗首星按时发射。
③王小同知道,这字不好签啊。此时的导航中心还是一片空地。基建面积多达十多万平方米,还有七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都要研制,测试,联调,上千台(套)设备要进场安装,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却只有九个月零八天。建设一个现代化卫星导航地面运控系统,至少得两三年。九个月零八天,除非奇迹出现!
④他也知道,航天工程绝不能“卫星等地面”,必须“地面等卫星”,因为卫星造价昂贵,它在天上空转一天耗资巨大。因此,导航中心一天不建好,卫星就一天不能上天。
⑤王小同拿起签字笔,在“军令状”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眼前的使命,容不得他有半点瞻前顾后。他向全站工作人员发出了“机房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的动员令。
⑥一天,下着大雪,王小同在施工现场突然接到报告:信号收发分系统设备生产计划严重滞后!
⑦“走,咱们现在就赶过去!”他带着工作人员,回到办公室抽出桌子底下一直备着的行囊,往背上一甩就来到火车站,连夜赶到生产厂家,提着行囊来到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感叹:“你们的工作作风真是令人佩服啊!”厂家立刻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进度,确保了按时完成设备生产任务。
⑧北京的郊区天寒地冻,白雪茫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的运控大楼施工现场机器昼夜轰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施工人员日夜奋战,还不忘苦中作乐,在工地的木牌上“发表”诗作:
稻田窝棚青蛙,白天黑夜专家。
庄稼地里创业,浩瀚苍穹绣花。
⑨随着运控大楼落成,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攻坚战开始了。无论是站领导,还是年过花甲的高级工程师,或是刚出校门的博士、硕士,都是战斗员。机器轰鸣声、工人口号声、切割金属声,汇集成旋律激昂的乐曲,在运控大厅昼夜回旋。
⑩一天,供电部门电路升级,临时拉闸一刻钟,机器设备的轰鸣停下不到两分钟,大厅里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有人趴在机桌上入睡了,有人倚着墙角睡着了,有人仰靠在椅背上进入了梦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我国所有的北斗发射任务,成功率达到100%。奇迹的背后,站立着一支素质过硬的航天发射队伍。
运载火箭推进剂液氢是一种极高危燃料:当它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粒大米从一米高的地方掉落下来的能量,就会引起爆炸。因此,大家都说,液氢加注队是“刀尖上的舞者”。
李明伟就是这支“与魔鬼同舞的舞蹈队”的“领舞”。
一天上午,李明伟带领大伙儿执行液氢接收转注任务。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检查管道情况,确认状态!”
“1号管道正常!”
“2号管道正常!”
“各操作手注意,开始……”李明伟的第二条指挥口令戛然而止。因为,他突然感到今天的各种声音与往日有丁点儿不一样,仔细一听,是槽车操作柜传来的声音有些异样。
李明伟心头一紧:槽车氢气泄漏!
他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关闭供气阀门,立刻向上级报告。
在得到上级“立刻解决,确保安全”的指令后,李明伟向队员们下命令:“赶紧撤离!我留下!”
话音未落,他就拿起氢浓度探测仪,独自向操作柜走去。从理论上讲,氢气泄漏五六分钟,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而此时,发现泄漏已有三分钟了。
他沉着冷静地打开操作柜,探测仪果然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泄漏点如针眼,眼睛看不到;操作柜管路复杂,找到泄漏点非常困难。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危险在不断增加。
千钧一发之际,李明伟放下探测仪,把脸贴向那一个个管路连接处,通过气流变化判断泄漏点。当他把耳朵靠近液面计下的管路时,感到有股气流冲进耳朵。用肥皂水进行喷洒检验,连接焊缝上果然产生大量泡沫。
李明伟当机立断,火速处理,按应急程序给槽车泄压,异响立刻消失。这时,发现氢气泄漏已有五分钟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
“北斗”,一个寓意深远的代号。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坐标。今天的中国北斗就像“天外慧眼”,帮助人们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又可以去往何方。为了这一天,北斗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探索创新,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建设者之歌!
(根据龚盛辉的报告文学《中国北斗》改编)
20.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21.文章写了王小同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2分)
22.文章描写了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建设现场的多个场景,塑造了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这群建设者具有哪些特点?(3分)
23.文章写李明伟从发现险情到排除险情这一部分,段落较多,有的一两个句子就是一段。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2分)
24.在文章画线处填入恰当的标点。(1分)
李明伟坐在地上,额头上冒出一层豆大的汗珠
25.结尾段的议论和抒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
三、写作(50分)
26.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挑水种田、养蚕纺纱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明朗的笑声、夜半的灯光;海伦·凯勒的记忆里,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用水唤醒了“我”的灵魂……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照亮了人生。
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自拟正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要扩写材料;④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