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壹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中国现当代剧作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
代表作: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京人》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
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少年时代就目睹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构思,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贰
文体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的概念
传承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戏 剧 三 要 素 戏剧冲突
人物语言
舞台说明
内涵: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特点:尖锐激烈、高度集中、进展紧张、曲折多变
形态: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内涵:剧中人物的语言。
主要特点:丰富的潜台词、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
表现形式: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内涵:除人物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括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等。
戏剧分类
三一律
时间集中:一天
(上午到午夜两点钟)
地点集中:鲁家、周家
(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
事件集中:周家内部及与鲁家的矛盾冲突
(爱情冲突、阶级冲突)
三一律:指的是戏剧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性规律,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叁
整体感知
蘩漪
周朴园妻,35岁
周萍
周朴园,侍萍长子
28岁
侍萍
鲁贵妻、周萍和鲁大海生母,47岁
鲁大海
周朴园、侍萍次子,工人,27岁
周冲
周朴园、蘩漪之子,17岁
四凤
鲁贵与侍萍之女,18岁
周朴园
某煤矿公司董事长
侍萍前夫,55岁
鲁贵
周公馆管家、侍萍丈夫,48岁
了解文中人物
人物关系图
鲁贵
周朴园
繁漪
侍萍
周萍
鲁大海
周冲
四凤
夫妻
旧情人
夫妻
子女
子女
子女
亲兄弟
情敌
主仆
主仆情人
情人
四凤触电身亡;
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
周萍开枪自尽;
繁漪疯了;
侍萍呆痴;
血缘关系
情爱关系
阶级关系
剧情梗概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的儿子(鲁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
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
剧情梗概
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此时鲁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
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大海把周萍赶出,四凤出走。
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
全剧共四幕,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时间 地点 事件
三十多年前 无锡 周朴园与侍萍相爱,生了两个儿子
三十年前除夕 无锡 周朴园为迎娶一位有钱有势的小姐, 逼侍萍出门,侍萍投河自尽,被人救活
三十年来 外乡 侍萍流落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 在学校伺候人,嫁过两次,与鲁贵生有四凤
三十年来 周公馆 周朴园为纪念侍萍,保留她喜欢的家具,关窗的习惯、 问过许多人,派人到无锡打听她的下落.
从前 哈尔滨 周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条命扣下三百块钱
最近 矿上 工人罢工,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周收买工人代表,签定复工合同,开除鲁大海
肆
课文研读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这一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舞台气氛;
2、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
3、感染读者和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4、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为后文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舞台说明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①表现地域风光、文化,点明时间、季节。
②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境。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作品主题。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背景,揭示复杂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主题。
把握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
一
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
欣赏戏剧人物形象
三
如何欣赏戏剧作品
戏剧冲突
任务一:把握戏剧冲突
《雷雨》共四幕,本课选自第二幕,共两场,思考:
1、两场戏的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矛盾焦点分别是什么?
戏剧冲突
场次 主要情节 矛盾焦点
一
二
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
昔日情人、意外重逢
鲁大海和周朴园谈判
三十年生死恩怨
(爱情的纠葛)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
(阶级矛盾)
戏剧语言
任务二:品读戏剧语言
细读文本,代入角色朗读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时的对话
1、分析二人的心理变化
2、周朴园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文本研读
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A.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是某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在家里也“格外显得峻厉”。三十年前,他对梅妈女儿侍萍的凌辱与他今天的身份、地位不相称。
B.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那曾经被他凌辱的“很贤慧”的侍萍。
思考探究
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真情:打听她的下落、记得生日、保留着旧物和旧习惯。
假意:认出后严厉斥责、凶相毕露。
周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曹禺语
周朴园对记忆中的侍萍的怀念可以说是他人性中真实一面的体现,可以说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
但是在利益面前,感情不值一提了,三十年前为了迎娶有钱人家的小姐可以赶走侍萍,现如今为了利益(秩序)口口声声的怀念也可以转化为冷酷无情的打发,可见其性格的虚伪。
戏剧人物
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
周朴园对过去的侍萍:
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
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
周朴园形象分析
根据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分析周朴园的形象特点
始乱终弃
自私冷酷
“于心不忍”供起“遗照”来“纪念”
虚伪
凶相毕露,软硬兼施,彻底决绝
阴险狡猾
冷酷无情
第一场:从私生活角度暴露了他的虚伪、自私、冷酷,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过去的侍萍:
现在的侍萍:
文本研读
根据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分析鲁侍萍的形象特点
上当受骗、听天由命
撕毁五千元支票
控诉罪行、憎恨罪恶
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
善良软弱
清醒、自尊、坚强
有骨气、有尊严
纯洁、崇高的母爱
勤劳、善良、有尊严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鲁侍萍形象分析
阴险、毒辣、狡诈
冷酷、绝情
贪婪凶残、唯利是图
根据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分析周朴园的形象特点
他用钱收买罢工代表,孤立大海,瓦解了工人的罢工。
他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大海。
他指使警察开枪杀死罢工工人,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2200个小工发了断子绝孙的昧心财。
周朴园形象分析
文本研读
封建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狡猾。是一个人格卑下的伪君子,一个没有任何仁义道德的反动资本家。
自私
虚伪
阴险
狡诈
冷酷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人的坏人。
——曹 禺
周朴园形象总结
斗争坚决
立场坚定
揭露、怒斥
在奸诈狡猾的资本家面前,作为年轻的工人代表,鲁大海如何应对?
老远从矿上来,从早上六点一直等到现在
我们不是来求你们,不答应就罢工到底
你们自己假造电报来离间我们
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你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
鲁大海形象分析
文本研读
具有英勇、顽强、无私的品质
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当然,他有斗争经验不足,幼稚而又鲁莽等弱点。
斗争经验不足,鲁莽、幼稚
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
鲁大海形象总结
文本研读
鲁大海形象
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
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
丝希望和些许亮色。正如曹禺先
生所说,鲁大海这样一个工人形
象,“当然写得很不像样子,很
不成熟,但我是同情这个人,甚
至佩服这个人的。”由此可见,
作者对作品中略嫌单薄的鲁大海这个形象赋予了很大的热情,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人们有着相当重要的激励意义。
鲁大海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戏剧冲突
任务一:把握戏剧冲突
鲁侍萍
周朴园
鲁大海
一位善良、刚强、自尊、清醒的下层妇女形象。
老谋深算、冷酷无情,是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反动资本家形象。
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的斗争,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
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与工人阶级
之间的矛盾
文本研读
潜台词
潜台词: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因。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的意思。
潜台词1:品味周朴园的潜台词
该不会是来敲诈我的吧!
你来一定有幕后的主使!
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你不要多嘴,不要让鲁贵知道;鲁贵知道了会来敲诈,对我没好处。
①“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潜台词:为了敲诈我,你可真费尽了心机啊!
②“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潜台词:说出我们过去的丑事,不仅会让外人笑话,也会让你我的子女笑话的,如果我这一张脸没有地方摆的话,你那一张老脸就更没有地方可摆了,因为我毕竟是男人,你毕竟是女人啊!
文本研读
潜台词
③“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潜台词:你大不了想敲诈我几个钱,好吧,你开个价吧!
④“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潜台词:你我以前的事,千万别让他知道;否则,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⑤“不过是——(顿)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死了的。”
潜台词:你千万别让他认你为母亲,这会影响他前途的。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潜台词:她要是小姐怎么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你又何必如此虚伪?
文本研读
人物语言的动作性
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这种语言,有时是不经意、不露痕迹的,有时却是有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情节发展下去。
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具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并分析是如何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
推动:提醒周朴园继续谈论往事。
推动:几乎是明说自己的身份。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发展。
富于“动作性”的戏剧语言
①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②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③ 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人物语言的动作
推动情节发展。
④ 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
隐隐有相认的冲动,强烈暗示。
⑤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
直接推动,衬衫的细节引发相认
富于“动作性”的戏剧语言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人物语言的动作
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开窗户的动作,没有她对衬衫的件数和绣有“梅”字的了解,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其作用,从某种角度看,仅仅在于推动情节而已。而这一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一个剧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伍
主题探究
联系写作背景,探究标题意义
助读材料:
曹禺:《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被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是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吗?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以《雷雨》为标题有何意义和作用?
意义:①表层义:《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②深层义: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破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作用:①营造氛围:雷雨的设定为整个剧作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增强了戏剧的效果。②推动情节发展:雷雨之夜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节点,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此时达到顶点,推动故事走向高潮。③深化主题:通过雷雨这一自然现象,剧作深化了对封建家庭罪恶、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变革不可避免性的探讨。
文本研读
矛盾根源
探究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
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封建资本家的代表
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
文本研读
主题归纳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矛盾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的内幕作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