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导入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碧玉做的栏杆,红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在回旋的走廊中独自徘徊,引吭高歌。听着远处传来的弦乐,默默的欣赏着花。
《论语》中有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从古至今,我国就有很多优秀的外交使节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古代代表队:蔺相如、唐雎、晏子、张骞、张仪
中国四大外交天团
(汪文斌、华春莹、耿爽、赵立坚)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左传》
《春秋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242年的历史。《春秋》常以一字一语寓褒贬之义,故后世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春秋》与《左传》
《春秋》因文字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编写的史书体例。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编年体:按年代为线索编写的史书体例。
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史书的体例
断代史:专记某一朝代的历史,相对于通史而言。如《汉书》等。
通史:贯通古今,连贯各朝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等。
史书的体例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释题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退。
军队。秦师:秦国军队。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朗读正字音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ɡōnɡ)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
)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ɡōnɡ)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
)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朗读正字音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字展开?围绕着这个字讲了什么内容?
退
为何要退秦师?
退 秦师者何许人也?
烛之武如何 退 秦师?
“ 退” 的结果如何?
退
一、为何“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以:因为,表原因。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贰:从属二主,数→动。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为何“退”?
1.晋攻打郑国的原因:以其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
公元前637年,重耳过郑,郑文公不加礼遇。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pú)之战,郑国背晋助楚。楚败,又与晋结盟。
本质原因: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
2.秦攻打郑国的原因:
①“秦晋之好”
② 秦有扩张的野心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为什么退秦师?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利益。
郑国得罪晋国,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时代背景
东周历史上最倒霉的国家 —郑国
郑国可以说是春秋最倒霉的国家,它的遭遇可以用“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个成语来形容。
原指拥有财宝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因此整个春秋300年,郑国遭受六十多次兵灾。周边强国特别是晋国和楚国,没事就爱打郑国。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伯没有厚待重耳。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3.参照配图,请用成语概括郑国面临的形势。
晋军
秦军
大敌当前
兵临城下
两面受敌
危在旦夕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2、两军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下文的成功分化埋下伏笔。
退
二、何人“退”?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
言:名→动,说。
若 使:如果 派遣。
师:军队
从:听从。
之:主谓之间,取独。
为:做。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敌军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但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何人“退”?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然:然而,但是。
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在危急之中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才)答应了这件事。
何人“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1.烛之武为什么一开始没有答应?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2.烛之武最后为何“许之”?
一是因为郑伯
“求”字可见其态度诚恳谦卑。
“是寡人之过也”勇于自责。
“郑亡,子亦不利焉”晓之以理
二是因为烛之武
深明大义,以国难为重,
且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退
三、如何“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夜:名→状,在晚上。
亡:使动,使……灭亡。
以:介词,用,拿。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们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阅读第三段:如何“退”?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其:代词,这件事。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阅读第三段:如何“退”?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阅读第三段:如何“退”?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阅读第三段:如何“退”?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厌:满足。
说:同“悦”,高兴。
戍:守卫。
乃:于是。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留下)守卫郑国,于是率军回国了。
阅读第三段:如何“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再次朗读第三段,划分出层次。
三、如何“退”?
2.根据划分的层次,完整表格
文本依据 目的 表达的语气
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心平气和平缓--反问
委婉--反问(语调略高)--肯定
诚恳(语速中速)
激愤(语速较快)
反问--反问--诚恳
以退为进,消除戒备
阐明害处,动摇秦军
拉拢关系,诱之以利
援引历史,离间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三、如何“退”
烛之武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有害(离间)
对秦
有利(利诱)
对秦
有害(瓦解)
对秦
退出(示弱)
对秦
郑既知亡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不讲信用
晋必将攻秦
分析利弊
利用矛盾
层层推进
处处言秦
处处为郑
明则为秦
暗则图晋
智退
3.智退秦师这一段我们发现只有烛之武的言语,没有秦伯的言语,作为大国的国君秦伯岂会轻而易举被说服,说退就退。针对烛之武的话语,秦伯一定会有刁难,从秦伯的视角看,他会如何刁难与抛疑?试着完成下面表格。
三、如何“退”
3.以秦伯的视角,补出对话,完成表格
秦伯 烛之武
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大胆亡国之臣,深夜造访,扰寡人清梦,你我之间言辞已尽,唯战场相见耳。
知郑不敌吾之雄兵,汝之来岂非徒劳乎?
吾不伐郑,于吾何益?
此言有理,然吾与晋已结盟约,且世交笃厚,必灭郑国。
此番晋国必不负吾,吾且将地界均分,共谋强盛。
三、如何“退”
秦伯说:_______________。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3.以秦伯的视角,补出对话。
“善哉!汝之言诚为有理。吾本欲以郑为利,今闻其言,乃知亡郑非吾之福,而助郑亦无损于吾。且晋之无厌,吾亦有所闻。吾当从汝之计,舍郑以为东道主,与郑共其利,而防晋之贪。”
1、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没有记录秦伯的对话,只用一个“说”字表明秦伯的态度。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详略得当。
4.本文采用叙述的方式,只记录了烛之武的言语,省略秦伯的言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人物形象:课文主要展现了烛之武的说辞,通过他的言语来体现其智慧和辩才,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退
四、“退”的结果如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去:离开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4.“退”的结果如何?
秦晋退兵
怎样理解晋文公最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退兵理由?
“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无义。此理由使晋文公占据了道德高地。
“不知”: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判断。失去同盟,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不武”:是对具体作战的精准考量。“以乱易整”,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审时度势,春秋“霸主”风采可见一斑。
小结
回顾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字对烛之武退秦师整个事件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强敌压境,其势可谓( )矣;烛之武临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矣;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晋文公果断撤军,其人可谓( )矣;瞬息之间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危
义
妙
滑
智
利
5.赏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思考路径】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
再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1.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形象?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夜缒而出……烛之武的劝说辞
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富有才干
声名远播
(1)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辞曰:“臣之状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
深明大义
勇于担当
正面描写 - 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
志士
才士
(3)夜缒而出……烛之武的劝说辞
秦晋围郑,大军压境。
七十老者,不顾年迈,
夜缒而出,直入敌营。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动作描写、环境烘托
勇士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语言描写
辩士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才士
志士
勇士
辩士
烛之武
一名优秀的外交家
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郑伯
秦伯
晋侯
佚之狐
次
要
人
物
3.课文探究
《左传》特别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结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请结合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的行为准则及人物形象特征,加以分析。
从军事外交准则看:
“礼”之结盟有信:春秋时,结盟有较强的约束力,背盟通常被视为无礼。秦晋围郑前有同盟关系,但秦在围郑时因烛之武劝说,考虑自身利益与郑结盟,抛开晋,这有背盟之嫌,不符“信”的原则,有违“礼”。
“礼”之战略权衡:“礼”也包含对国家利益与战略形势的恰当判断。秦从自身利益出发,意识到灭郑对晋有利而对己有害,与郑结盟可制衡晋,从战略眼光看,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决策有一定合理性,符合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潜在规则,不能简单视为无礼。
从人物形象特征看:
秦穆公的务实:秦穆公是有抱负、务实的君主。他在决策时以秦国利益为核心,不盲目跟从晋国。与郑结盟是为拓展秦国势力、避免晋国独大,这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精明与务实,在当时弱肉强食的环境中,这种务实的外交策略虽不符合传统“礼”的规范,但从君主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有其必然性。
外交使者的作用:秦国的外交决策也受外交使者影响。烛之武能说会道,成功说服秦穆公,这显示出秦国决策并非一味冲动行事,而是会综合各方意见和信息。秦穆公听取建议并改变策略,体现了其善于纳谏,从外交决策的灵活性看,不能完全否定秦行为的合理性。
总体而言,秦的行为不能简单以“合礼”或“不合礼”评判。在春秋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下,“礼”的标准逐渐受到现实利益的冲击,秦国行为是对传统“礼”的突破,也是在新局势下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
烛之武退秦师
为何要退
何人去退
如何退
“ 退” 的结果如何?
起因
秦晋围郑
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高潮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秦晋退兵
结局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课 堂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