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磁铁能吸什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磁铁能吸什么》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教材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磁铁的基本特性有磁性。让学生通过“小猫钓鱼”游戏,观察哪些物体能被吸引,从而直观地认识到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一内容不仅为后续学习磁铁的其他特性奠定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科学的神奇与乐趣。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对磁铁具有模糊的生活经验(如玩具、文具中的磁吸现象),但缺乏系统观察与科学分类能力。他们能感知磁铁“能吸东西”,却易混淆“金属”与“铁制品”概念,误认为所有金属均可被吸引。本课需借助直观实验,引导学生对常见材料(铁、塑料、木、纸、铝等)进行磁铁吸附测试,通过对比、记录、分类等活动,纠正认知偏差,建立“磁铁吸引铁质材料”的科学结论。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铜、铁、铝、镍等是常见的金属材料,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对比不同材料的磁铁吸附现象,发展分类与归纳能力,形成“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规律性结论 。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 能利用感官观察并比较磁铁接近不同材料的情况,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比较与分析、概括出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态度责任:对磁铁实验产生兴趣,感悟做实验是认识磁铁性质的好方法。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特性;掌握用磁铁检验物体能否被吸引的实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准确判断实验结果,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理解磁性的概念,区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磁铁能吸引什么能够认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磁铁能吸引铁和镍。能基本能不能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有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 (出示谜语)一物脾气怪,铁他最爱,遇到就粘上,不扯分不开。——打一物?我们一起来猜猜吧。 (出示图片)什么材料的鱼能被小猫“钓”起来呢 板书课题 猜一猜,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引?记录在下页表格的“猜一猜”栏里。 学生活动1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说出谜底是磁铁。 学生回答小猫能钓到铁鱼 生:我知道磁铁能吸铁! 生:我记得磁铁好像不吸木头和塑料。 生:是不是磁铁能吸所有的金属 生:让我们试试吧! 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猫钓鱼的情境引发问题,明确研究方向,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与记录。猜想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探究与结论教师活动3 一、出示材料超市 铁钉、木块、纸片、棉布、石子、镍块、铜丝、铝片、塑料瓶 二、出示表格 实验材料猜一猜试一试铁 木头××纸××棉布××石头××镍 铜 ×铝 ×塑料××
三、小贴士 1、播放实验视频 2、磁铁比较脆容易断,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它。 玻璃球易碎,铁钉尖锐,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3、铁、铜、铝、镍等都是金属。 金属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四、教师总结 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 磁铁能吸引铁和镍。 五、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品是磁铁的朋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实验 学生拿磁铁验证教室中有哪些物品可以被磁铁吸引。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并得出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磁铁能吸引铁和镍。环节四:反思与评价教师活动4 通过实验,我们的想法有什么变化。 二、我们一起评价吧 三、小贴士 师:为什么磁铁能吸铁,而吸不起其他的东西东西? 播放视频学生活动4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 生:实验前我认为磁铁能吸所有金属,实验后发现磁铁不能吸铜、铝…… 生:看来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我玩过磁铁,所以我知道磁铁能吸铁。 生:我记得磁铁好像不吸木头和塑料,实验证明我记得没错! 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比实验前后认识的转变,尤其是磁铁能吸金属错误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磁铁的认识,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与提升,提示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展现学习前后的变化。环节五:应用与迁移教师活动5 一、我们都在哪里见过磁铁?这些磁铁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帮助 (出示图片) 门吸、冰箱贴、文具盒、磁铁飞镖、黑板擦、指南针、手摇发电机、话筒 二、我们都见过什么形状的磁铁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 三、小贴士 有的物体不能用磁铁去吸。 比如,手机、手表、银行卡、电脑等,它们受到磁性的干扰就不能正常工作。 不能用磁铁去吸带电的物品。学生活动5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知道带磁铁的物品和见过的磁铁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建构,了解磁铁的各种形状,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磁铁能够吸引铁和镍等材料的运用,体会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环节六:阅读与新知:磁石出示图片 很久以前,我国古人就发现一种石头能吸引铁,就像慈爱的妈妈紧抱自己的孩子,所以把它叫作“慈石”。后来,人们把“慈石”写作“磁石”。学生活动6 学生讨论在磁石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了解磁石,拓展认识磁铁的历史,感受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什么 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磁铁能吸引铁和镍。 磁铁的形状: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 环形磁铁 圆形磁铁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判断题 1、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被磁铁吸引。( )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磁铁能吸引铁和镍。 ( ) 3、铁、铜、铝、镍等都是金属。金属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 4、只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就是铁。( ) 二、选择题 1、我们见过的磁铁有( ) A、一次性塑料饭盒。 B、条形磁铁。 C、铁皮文具盒。 2、下面物品上没有磁铁的是( ) A、气球。 B、门吸。 C、冰箱贴。 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B 2、A 作业布置:厨房里哪些是含有铁和镍的呢,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一起检查一下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神奇的磁铁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二、学习内容 1.3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⑤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3.2电磁相互作用 ③列举常用的不同形状的磁铁。 ④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三、学业要求 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能举例说明磁铁具有磁力。 能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简单的实验,比较磁铁对不同物质的吸引作用。 在体验活动和动手操作中,能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具有对推力、拉力、磁力等现象的直觉兴趣。
单元课时设计 3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神奇的磁铁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神奇的磁铁》的主题提出,立足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需求,旨在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磁铁现象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教材以“认识磁铁特性—发现应用价值”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玩磁铁游戏、观察吸附现象入手,逐步发现磁铁能吸铁、磁铁隔着一段距离也能吸引铁等核心概念,既呼应《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物质科学领域的观察与描述要求,又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分类、验证、推理等科学思维。主题设计巧妙衔接学生熟悉的文具、玩具等生活场景,如磁扣书包、磁性拼图等,使抽象的科学原理具象化,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磁铁“看不见的力”,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育理念。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低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磁铁能吸什么”“隔空吸铁”“磁铁游戏”三个课时构成,遵循“现象观察—特性探究—实践应用”的科学逻辑。首先,通过“磁铁能吸什么”基于“小猫钓鱼”问题情境对磁铁能吸引什么提出猜想,通过实验获得科学事实,并在身边寻找更多证据,发现磁铁最基本的吸引铁和镍的性质;其次,“隔空吸铁”借助一个魔术情境,探秘曲别针小鱼悬浮在瓶子里的秘密,通过两次实践获得磁铁隔着一定距离也能吸铁的事实;最后,“磁铁游戏”旨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体验磁铁的基本特性,通过动手制作磁铁玩具或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磁铁作用的理解。三部分层层递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再延伸到创造性应用,既符合低年级学生“具象—抽象—迁移”的认知规律,又贯穿“观察—假设—验证—拓展”的科学探究路径,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主题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磁铁相关知识充满兴趣,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磁铁玩具,对磁铁的基本特性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然而,学生的认知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理解和运用磁铁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困难。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铜、铁、铝、镍等是常见的金属材料,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意识。 探究实践: (1)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具有初步提出问题和制订计划的意识。 (2)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3)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4)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问题与猜想 展示“小猫钓鱼”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引。 设计意图:通过小猫钓鱼的情境引发问题,明确研究方向,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与记录。猜想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2 名称:探究与结论 用磁铁接近各种材料,看看它们能否被磁铁吸引,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试一试”栏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得出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磁铁能吸引铁和镍。
任务3 名称:反思与评价 通过实验反思自己对磁铁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前后认识的转变,尤其是磁铁能吸金属错误概念的转变,帮助学生纠正对磁铁的认识,这是重视学生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展现学习前后的变化的环节。
任务4 名称:应用与迁移 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见过的磁铁以及磁铁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建构,了解磁铁的各种形状,增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磁铁能够吸引铁和镍等材料的运用,体会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务5 名称:阅读与新知:磁石 阅读《磁石》,拓展认识磁铁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磁石,拓展认识磁铁的历史,感受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课时 任务6 名称:问题与猜想 猜想曲别针小鱼为什么能悬在瓶子里,引发学生探究磁铁隔着多远能吸铁。 设计意图:通过有意思的小魔术引发问题,并逐步聚焦到磁铁隔着多远能吸铁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猜想环节则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任务7 名称:探究与结论 完成磁铁慢慢靠近曲别针的实验,验证磁铁隔着多远吸引铁。 设计意图:通过以格子纸作为工具进行探究活动,初步得出磁铁隔着一段距离也能吸引铁的结论;再隔着物体也能吸铁,促使结论更加丰富和完整。
任务8 名称:反思与评价 讨论分享自己探究的曲别针小鱼能够悬在瓶子里的原因中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运用实验结论解释小鱼悬空的原因,运用新知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任务9 名称:应用与迁移:小猴上山 制作小猴上山的游戏道具。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小猴上山玩具,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思,在玩中学科学,也为下一课的磁铁游戏做准备。
任务10 名称:阅读与新知:磁石制敌 阅读《磁石制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磁石制敌》,了解历史上磁石制敌的故事,引入科技史素材,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
第3课时 任务11 名称:问题与猜想 设计磁铁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磁铁游戏产生浓厚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任务12 名称:探究与结论 与学生一起玩有趣的磁铁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进行有趣的磁铁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磁铁吸铁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思考科学原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任务13 名称:反思与评价 反思自己完成了哪些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游戏利用了磁铁的什么特点和科学原理,使知识不断内化。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完成简单的任务。
任务14 名称:应用与迁移:磁铁魔术 完成磁铁魔术。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磁铁特点设计磁铁魔术,在磁铁魔术的操作会有些困难,可以组织足球比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任务15 名称:阅读与新知:磁铁的存放 了解磁铁的存放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磁铁存放,了解磁铁的存放方法和注意事项。
任务16 名称:单元要点 绘制思维导图,归纳磁铁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磁铁的特征,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有逻辑,也促使学生更加有条理地去思考。
任务17 名称:实践与检测 完成63页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猫捉老鼠”的游戏,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实感受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磁铁能吸什么 1.知道铜、铁、铝、镍等是常见的金属材料,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2.列举生活中有不同形状的磁铁,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用途。 3.能利用感官观察并比较磁铁接近不同材料的情况,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比较与分析、概括出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 吸引作用。 第2课时:隔空吸铁 1.知道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也能吸引铁。 2.能够根据曲别针小鱼悬在瓶子里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借助简单工具——格子纸,发现磁铁隔着一段距离对曲别针产生吸引作用。 第3课时:磁铁游戏 1.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2.会根据磁铁的特点,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设计不同的磁铁游戏。 3.能利用磁铁的特点与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制作磁铁小玩具。
评价指标 第1课时:磁铁能吸什么 科学观念:知道铜、铁、铝、镍等是常见的金属材料,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对比不同材料的磁铁吸附现象,发展分类与归纳能力,形成“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规律性结论 。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 能利用感官观察并比较磁铁接近不同材料的情况,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比较与分析、概括出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态度责任:对磁铁实验产生兴趣,感悟做实验是认识磁铁性质的好方法。第2课时:隔空吸铁 科学观念:知道磁铁能隔着一定距离(如通过格子纸测量)或某些材料(如纸张、玻璃)对铁制品产生吸引作用。 科学思维:能基于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猜想(如“曲别针悬空可能与磁铁有关”),并用证据验证假设,解释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 探究实践:能设计实验对比磁铁隔着不同厚度/材质物体时的吸铁效果,并规范记录数据;通过制作“磁铁指挥小猴上山”等趣味玩具,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创造性实践,提升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 态度责任:激发对磁铁特性的持续探究兴趣,培养基于实验证据的实证精神。 第3课时:磁铁游戏 科学观念: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科学思维:会根据磁铁的特点,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设计不同的磁铁游戏。 探究实践: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态度责任:在参与活动时勤于动脑,乐于动手,感受科学游戏的乐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磁铁能吸什么 一、判断题 1、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被磁铁吸引。( )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被磁铁吸引,磁铁能吸引铁和镍。 ( ) 3、铁、铜、铝、镍等都是金属。金属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 4、只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就是铁。( ) 二、选择题 1、我们见过的磁铁有( ) A、一次性塑料饭盒。 B、条形磁铁。 C、铁皮文具盒。 2、下面物品上没有磁铁的是( ) A、气球。 B、门吸。 C、冰箱贴。 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B 2、A 第二课:隔空吸铁 一、判断题 1、磁铁隔着一段距离也能吸引铁。( ) 2、曲别针小鱼能够悬在瓶子里的原因是磁铁隔着一段距离也能吸引铁。( ) 3、《磁石制敌》的西晋胜利的原因是将军马隆把大量磁石放在战场上,吸引住敌军的铁甲。( ) 4、小猴上山的实验中可以使用任何材质的曲别针。( ) 二、选择题 1、下列可以被磁铁吸引的是( )。 A.毛巾 B.大头针 C.海绵 2下列物品中,磁铁可以吸住的是( ) A. B. C. 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 2、√ 3、√ 4、╳ 三、选择题 1、B 2、A 第三课时:磁铁游戏 一、判断题 1、磁铁能吸起大头针。( ) 2、要有序、文明地进行游戏。( ) 3、利用“磁铁”可以帮“小青蛙”从玻璃杯中逃出来。( ) 4、不让磁铁接触小青蛙,就不能让小青蛙跳舞( ) 二、选择题 1、磁铁隔着玻璃( )吸起玻璃杯内的铁钉。 A.不能 B.能 C.不知道 2、磁铁隔着一段距离能吸引( ) A.铁、镍块 B.橡皮、铅笔 C.毛巾、手套 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 2、√ 3、√ 4、╳ 二、选择题 1、B 2、A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