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七步微写”第六讲

文档属性

名称 议论文“七步微写”第六讲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5: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贵州省印江县第一中学 杨通讴
议论文“七步微写”训练例谈
让写作技术化,
让技术艺术化
第六讲
让备课更有效
五、理据“二要”
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材,体现出理据的普遍性,而不是特殊的孤证;
选用的事实和道理等理据要有说服力,关键在:
要对所选理据作围绕观点的指向性分析、阐释,使其与论点紧密关联,避免事实有余,而道理不足。


时间上要闭合(过去、现在、将来);
空间上要周延(宏观、微观、中观;主体、客体、界外;国内国外、内部外部);
学科上广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性质上全面(正面、反面);
准确度要高:选择真实准确、形象生动,有说服力、感染力、公信力的理据材料。
新颖度要足:选择真实准确、形象生动,有时代感、新鲜感、独特感的理据材料。
选材需注意理据以下问题:
定义: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论据1。
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一、事实论据
概括地说,议论文的理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例如

  在论述“勤奋能使人成功”时,列举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实验发明电灯的事例,这就是典型的事例论据;

  论证“读书对个人素养提升有积极作用”,引用相关调查统计出的读书人群和不读书人群在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数据对比。
  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同时,举事例时应该用概括性语言,而非描述性语言,因为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
使用要求
  如果用概括性语言连举数例,要讲究事例排列的次序,如从古到今、先内后外、由小到大等,排列合理会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定义:指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公认为正确的观点。
二、道理论据
概括地说,议论文的理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例如
1. 科学原理
如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在论证相关物理现象、自然规律等论点时可作为有力的道理论据。
2. 名人哲理
如“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日记);“你若是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哥德),可用于论述人生价值相关的论点。
例如
3. 诗文名句
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用于论述爱国、奉献等主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强调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可用于阐述在困难中坚守、不屈不挠的精神。
4. 领袖公论
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理论和观点,在论证社会发展、阶级斗争等相关论点时具有权威性。
论证“三类”
  论证方法看起来五花八门,其实,本质都在摆事实、讲道理上,摆事实即列举事例,讲道理即分析阐释现象背后的本质,这其中包含着逻辑论述,如演绎、归纳、因果等;其它,像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则是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生动论述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证。
  因此,论证概括起来不过三大类:摆事实(举例)、讲道理(分析)、用修辞(生动论证)。
一类:摆事实
1.举例要指向观点
议论文中的叙事核心要与论证观点保持一致。即叙例要抓住能证明观点的事实,而不是怪诞的情节,曲折的过程,形象的人物等。
1.举例要指向观点。
一类:摆事实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同志》中的叙述:“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分析
作者叙述的指向是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因此,仅用82个字介绍白求恩同志生平事迹,一句“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就为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张了本,至于因为什么而来,来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这些必要的介绍则是为使读者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为全篇论述他的革命精神作好铺垫。如果不指向观点概述,那仅是“一个外国人,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就可模仿《西游记》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来。
2.叙例要紧扣观点方向分析
  一农人在地里挖出了一尊大理石雕像,雕像随即被一位收藏家高价买下了。农人在回家的路上,边数钱边想:“这一大笔钱能使我生活美好!可石雕是死的,埋在地下已有千年,毫无用处,怎么会有人出这么多钱买它呢?”而收藏家却在欣赏买来的雕像:“多么美丽,多么栩栩如生,多么伟大的杰作啊!为何竟有人爱那既无生命、又无诗意的钱,而宁愿放弃这一切呢?”
【多向运用】
一类:摆事实(举例)
分析
一、从农人的角度挖掘论题:
①人的发展首先要衣食足;
②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③知道艺术品的潜在价值;
④物尽其用,各取所需;
⑤不同的价值观。
分析
二、从收藏家的角度挖掘论题:
①做能发现价值的伯乐;
②艺术的魅力;
③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④精神享受远非金钱可比拟。
分析
三、从雕像的角度挖掘论题:
①是金子总要发光;
②深埋是价值的蓄积;
③艺术千年不朽。
分析
四、从其他角度挖掘论题:
①物质与精神需有机协调;
②“无用”是另一种“有用”;
③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见,一个素材包含着多种意义,运用时要根据自己的论点需要巧加剖析利用。
记叙文中的叙述要求生动、具体,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议论文中的叙述,重在事实的列举,讲究以理服人,所以,要求简练概括。议论文中的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一个论据,它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细致地铺叙描绘。
3.叙例宜简不宜繁。
一类:摆事实(举例)
常见毛病:
  叙例冗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大团圆。弄得文章前后像议论文,中间像记叙文,被判定为“四不像”。
  有的同学甚至一事一文,要知道孤证不成立,这种文章尤不可取。
因此,叙例要高度浓缩,少写或不写细节,只需把事例讲清楚就行。可用简例(大家熟悉的例子简写)与详例(大家陌生的例子详写)结合的方法;以简例为主;甚至可使用排比句举例,一例一句。
一类:摆事实(举例)
4.叙例要注意层次。
叙例时要讲秩序,讲逻辑。
如,按照古今中外、时间先后,事物发展、先原因后结果、从一般到特殊、先自然科学再人文科学、先个体再集体等顺序。(例略)
二类:讲道理(分析)
  在议论文写作中,单有论点、论据还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去展开段内论证,才能把论点、论据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论据能够更好地证明论点,写出逻辑严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议论文。
  逻辑思维里的同一律要求在说话或写作中要保证概念、 判断以及推理等思维形式的确定和同一。如果在说话或写作中随意转移或偷换概念,没有保持话题同一,就会显得逻辑混乱,无异于胡搅蛮缠。
1. 分析要紧扣观点,不偷换话题。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提倡言行美,然而,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呢 正所谓“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的言行之所以能够高雅优美,是因为他拥有渊博学识和高尚灵魂这样的活水。
           ——选自网络《拒绝恶俗,呼唤高雅》
误例
分析
  文章先提出了“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话题,但是,却没有保持话题的同一,反而另起话题去论述“美的言行从哪里来”, 这就明显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犯了转移或偷换话题的错误,让读者完全不知道你究竟要论述什么话题。根据前半句的思维走向,后半句应当回答“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这个话题,可以改为“只有体现着渊博学识和高尚灵魂的言行才是美的”。如此,句意才一致、明确、不混乱,才显出逻辑的严谨。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提倡言行美,然而,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呢 正所谓“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的言行之所以能够高雅优美,是因为他拥有渊博学识和高尚灵魂这样的活水。
           ——选自网络《拒绝恶俗,呼唤高雅》
误例
  “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提倡言行美,然而,怎样的言行才是美的呢 笔者认为, 只有体现出渊博学识和高尚灵魂的言行才是美的。”
修改稿
  所谓追因索果就是通过探求事物的原因,来推论结果的成立,或者由结果推论原因成立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不管是索果还是探因,都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2. 分析要追因索果,论述严密
示例一
观点:勤能补拙            
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因为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原因),26岁就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结果);而方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原因),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结果)!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总结)。
示例一
观点: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
二人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精
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
示例二
  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结果) 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原因)。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
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
(进一步分析原因)。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进一步探究结果) 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进一步分析原因),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探究结果)。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总结)。
示例二
分析
  如果论证中心论点,可以从探求它的原因入手,然后以此来论证这种结果的必然性,这样论证就会变得合理。反之,从结果来探索原因,也是一样。要注意,在论证过程中,要分清楚导致这个问题的是根本原因,还是次要原因,是内因,还是外因;也可以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是一个原因,还是多个原因;还可以分析同一个原因,导致一个还多个结果,这样步步推演,才能把道理说清说透。
误例
“自古英才出寒家”。西漢匡衡,世代为农,白天做工,晚上偷光,官至丞相; 东晋车胤,家境贫寒,无灯读书,囊萤映雪,成就佳话;宋代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稠粥难续;元代宋濂,借书博览,当掉衣服,求师指点,终成大家;荷兰梵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潜心作画,终成大师……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选自网络《贫困是一笔财富》
分析
  该文段,论据充足,文采斐然,乍看是佳作。可是,细想一下,这种单单罗列了一大堆论据,却不会结合论据进行议论分析,由此突然得出“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个结论,就觉得非常生硬,很难让读者信服。古往今来,多少穷人毕生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成功,何以见得贫困就是一笔财富
分析
  像这样“论点”+“论据”+“结论”的文段,因为没有结合论点展开议论分析,不但不符合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要求,而且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所以,我们需要在列举论据之后,去阐释理据。
  如前例,要分析在贫困的境遇里最终取得成功成才的原因,也就是运用因果分析,让事例显现出贫困境遇可以激励人更加努力,获得成功。如此,才会逻辑严密,产生极强的说服力。
  “自古英才出寒家”。古今中外成大器者,大多出身无比贫寒。西汉匡衡,世代为农,白天做工,晚上偷光,官至丞相;东晋车胤,家境贫寒,无灯读书,囊萤映雪,成就佳话;宋代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稠粥难续;元代宋濂,借书博览,当掉衣服,求师指点,终成大家;荷兰梵高,穷困潦倒,一文不名,潜心作画,终成大师……正是因为出身贫寒,他们需要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在这个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让他们告别了懒惰,培养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也磨炼了他们不畏艰苦的顽强意志;再则,穷则思变,贫穷的现状更容易激发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信念,而这些就是造就英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修改稿
3. 分析可运用正反对比,增强说服力
所谓正反对比就是通过两种相对或相反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述,这样,可以使文章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力。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虽然遭受了惨烈的宫刑,但他却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忍辱负重,历数十余年,拼尽自己所有的心血,最终写出了历史上的鸿篇巨作《史记》,也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他的著作能够流传千古,与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拼搏是分不开的。
            ——选自网络《人生需要拼搏 》
误例
分析
  为了论证“人生需要拼搏”,如果仅仅举了个正面的例子,就会显得 力度还不够。因此,需要运用对比的逻辑思维,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来比较论述,才会有说服力。如再用一个天资聪颖的人,因为懒惰而毫无成就。这样例子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就会更充分,更深入,更让读者信服。
(接上文)而蜀国皇帝刘禅,军国大事全部由诸葛亮、蒋琬等人全权负责,而他自己却昏庸无能,沉湎声色,不思进取,更别谈什么拼搏了,等到诸葛亮等人去世之后,国家便外忧内患,刘禅也最终落得一个投降的下场,蜀国也随之灭亡了。
  由此可见,人生如果懂得去拼搏,即使像司马迁这样遭受奇耻大辱的人,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名垂青史;而如果不懂得去拼搏,即使像刘禅那样贵为皇帝,也终将落得身死国灭,遗臭万年的下场。
修改稿
假设论证就是假设某种条件不成立,就将出现反面的结果,从而推论出观点的正确性。假设逻辑重在分析某种条件不成立,会导致什么后果;或成立会导致什么后果。
4. 分析可用假设论证,增强说服力
写作中,在叙例之后,常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行文,如:假使 … … ,假如 … … ,若是 … … ,试想 … … ,如果 … …, 就 … …
原文段
  人要成功就要学会“照镜子”。李世民每当听到了魏征的批评,就把魏征的批评写在屏风上,当作一面面“镜子”,随时加以对照,并说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样的至理名言。李世民正是学会把铮臣批评和历史教训当作一面面镜子,并不断地对照检查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成为一代明君。
分析
  文段其实已经完成了基本论证,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总觉得味道还不够,论述还不够深入。如果在这基础上,适当运用一点假设论证的逻辑思维,就会让论述更加深刻而有力,极大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紧接原文段)假使唐太宗当初不但不把魏征的逆耳忠言当作一面镜子来对照 检查,反省自己,反而觉得龙威受损、龙鳞被揭,盛怒之下将魏征打入大牢,甚至将他送上断头台,又哪能不断改正不足 又哪能成为一代明君 又哪能成就“贞观之治”
——选自网络
修改稿
三类:用修辞(生动论证)
比如:在论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列举党史故事和社会热点事件,如渡江故事、半条棉被、泸定地震救援、重庆山火中志愿者的行动等,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生动的例子结合,吸引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
本质特征:
  生动论证即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合具体且鲜活的事例,使论证更加形象、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论证方式。它能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观点。议论文的生动论证不像文学作品以形象再现生活为目的,而是服务于观点的有效传达。
三类:用修辞(生动论证)
例如:在描述重庆山火期间志愿者运送物资的情景时,“有摩托车陷入松软的路面,轮胎激起一人多高的烟尘;也有车友摔倒在路边,抬车时脚底一滑,人车一同摔倒;有摩托车在爬坡时仰翻,车手被甩飞,爬起后一瘸一拐扶起摩托继续出发”,让读者如临其境。
语言特点:
  语言富有文采和表现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形象的描述,使论证生动活泼。
三类:用修辞(生动论证)
例如:用“半条棉被”的故事来论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观点,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党的宗旨。把困难比作绊脚石,将抽象的困难形象化,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困难的阻碍性。
论证特点: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中选取生动典型的事例,对比论证突出差异形成鲜明效果,引用论证中引用有趣的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增强趣味性等,都有助于实现生动论证。常结合具体事例、故事、案例等进行论证,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细节来支撑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贵州省印江县第一中学 杨通讴
议论文“七步微写”训练例谈
谢谢聆听!
第六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