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温馨提示:本册教材要点梳理部分,七栏要素化梳理教材知识,三栏针对七栏重点知识通过“建联系助记忆”栏目,帮助学生记得更牢固。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共148考,单独77考,涉及71考]
知识点1 隋的统一与灭亡19考 整合速记
1. 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统一: 年,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
局面,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知识点1 大兴 589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南北朝政权分立与隋朝的统一
知识点2 开通大运河51考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 开凿时间:从605年起(隋炀帝统治时期),陆续开凿。
2.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 路线: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郡(今杭州),全长2700多千米。
4. 连接水系:海河、黄河、淮河、 和钱塘江。
5. 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 影响: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知识点2 洛阳 长江
知识点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78考 情境延伸、对比记忆
1. 创建: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 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时,设置 ,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2. 特点: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3. 影响:(1)对当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对后世: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知识点3 选官 进士科
建联系助记忆
情境延伸
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对科举制评价道:“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参政的机会……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请据此谈谈“科举制度”建立的意义。
3年20考
意义:(1)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以后读书人做官的必由之路,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繁荣。
(2)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对比记忆
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的不同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方式或标准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隋唐 科举制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共60考,单独38考,涉及22考]
知识点1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8考
1. 唐朝建立: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贞观之治”: 情境延伸
政治 前提 626年, (唐太宗)继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出现 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治国 措施 (1)政治:进一步完善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读图记史 (2)经济: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表现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知识点1 李渊 李世民 三省六部制
建联系助记忆
情境延伸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据此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3年9考
治国思想:以民为本,重视人民;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读图记史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图片解读: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三省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
知识点2 武则天的统治2考
1. 概况: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统治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鼓励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整合速记
知识点2 殿试 开元盛世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3. 贡献: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开元盛世
[共113考,单独98考,涉及15考]
知识点1 盛世局面的出现28考 整合速记
1. 在位皇帝:唐玄宗 。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 出现原因:
重用 贤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如 和宋璟)
实行 改革 (1)政治: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3)文化: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3. 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历史上称为“ ”。
知识点1 李隆基 姚崇 开元盛世
知识点2 经济的繁荣55考
农业 (1)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 等生产工具,提高了粮食亩产量 读图记史 (2)唐朝茶叶的产量、品种都远超前朝,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在唐朝已成为生活必需品
手工业 (1)纺织品:种类繁多, 工艺水平最为突出,蜀锦冠绝全国 (2)陶瓷业:生产技术提升,越窑 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其他行业: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商业 (1)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国内贸易兴盛,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草市逐渐兴起;商品种类日益丰富 (2)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唐朝与周边各族及国外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知识点2 筒车 丝织 青瓷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图片解读:分别是耕地、灌溉用具。都提高了耕作效率,对当时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3 国际大都市长安30考 读图记史
1. 概况:唐朝都城长安以隋朝大兴城为基础扩建而成,规模宏伟。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规划井然有序。
2. 地位: 城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知识点3 长安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片解读:坊市分开;布局严整;街道分明;中轴对称。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共32考,单独17考,涉及15考]
知识点1 安史之乱26考
1. 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于763年被平定。
2. 影响: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 的局面。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3考
1. 黄巢起义:唐朝后期,黄巢起义,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政权。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2.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 政权,唐朝灭亡。
知识点2 后梁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3考
五代 十国 (1)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五个政权,以及割据太原的北汉 (2)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
实质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局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知识点3 后周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共85考,单独52考,涉及33考]
1. 民族交往与交融
方式 和亲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去唐朝请婚。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读图记史
军事 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册封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 机构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意义 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步辇图》(局部)
史料实证: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印证了唐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唐蕃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唐蕃会盟碑
史料实证:成为唐蕃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2. 盛唐时的疆域: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共88考,单独70考,涉及18考]
知识点1 遣隋使和遣唐使10考 情境延伸
1. 概况: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遣隋使”“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是遣唐使团中的杰出人物。
2. 影响: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大化改新);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造仿照 ;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1 长安城
建联系助记忆
情境延伸
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年7考
重要地位:(1)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制度建设,如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2)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都城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3)诗歌、建筑、绘画等呈现辉煌灿烂的局面,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中外交流频繁,促进了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往来。
知识点2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76考 读图记史
1. 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受日本的邀请东渡,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 。对中日文
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2.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知识点2 唐招提寺 大唐西域记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图片解读: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求法,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科技文化,将自身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
知识点3 唐与新罗、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2考
新罗
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与唐朝交往频繁,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
大食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3 科举制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共34考,单独15考,涉及19考]
知识点1 雕版印刷术、天文学与医药学1考
1. 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至少在 前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埃及与欧洲,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
2. 天文学: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 》,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3. 医药学:孙思邈所著的《 》,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知识点1 唐朝 大衍历 千金方
知识点2 唐朝的思想家
1. 韩愈:强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他指责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应全面加以禁绝。
2. 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知识点3 唐诗、书法与绘画30考
唐诗 特点 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著名 诗人 ________ 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________ 被誉为“诗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生活在唐朝后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 (1)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颜勤礼碑》; (2)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代表作《玄秘塔碑》
绘画 题材和类型广泛,代表作品有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等
知识点3 李白 杜甫
知识点4 敦煌莫高窟3考
敦煌莫高窟现存壁画近50 000平方米,各种彩塑2 400多身,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单元拉点串线·情境整合问答
单元时序进程
单元知识串线
串线1:中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串线2:中国古代民生思想及其实践
串线3:助推中外交往交流的英雄人物
单元知识情境整合问答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素养立意: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常借古人的话来告谏臣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玄宗)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曾主持对县官的考核,当场就罢免了40多个不合格的县令。
——摘编自七下教材课时导读、相关史事
材料二
【历史解释】(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位帝王的优秀品质。
优秀品质:唐太宗,注重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疾苦;唐玄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史料实证】(2)(中考新考法·任选史实并说明)从材料二中任选两幅相互关联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示例一】选择图片:①②。说明:农业方面,唐朝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方面,唐朝制瓷业生产水平高超,陶瓷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独特。两幅图片共同说明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示例二】选择图片:④⑥。说明: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之后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唐蕃关系友好发展。两幅图片共同说明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和睦和民族交融。
【历史解释】(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联系。
联系:材料一描述了唐太宗与唐玄宗在治国方面的优秀品质,在二人的治理下,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经济、社会风气、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呈现繁荣与开放的景象。由此可见,统治者的治国有方与盛世局面的出现密不可分。
【历史解释】(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唐朝繁荣与开放的认识。
认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是国家繁盛的基础;民族团结、中外交流是国家繁盛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力的强盛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中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共63考,单独38考,涉及25考]
知识点1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7考 整合速记
1. 陈桥兵变: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被拥护为皇帝。
2. 北宋建立: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知识点1 960 赵匡胤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五代十国北方政权更替
解读:“五代”是中原正统王朝的延续,上承唐朝,下启北宋,一脉相承。
知识点2 中央集权的加强45考
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积弊重现。
2. 方针:崇文抑武。
3. 措施: 关键点拨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1)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
财政 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文教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 名额→作用: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知识点2 文臣 通判 科举取士
建联系助记忆
关键点拨
杯酒释兵权的用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防止出现武将专权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4. 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
知识点3 王安石变法11考 对比记忆
概况 1069年,宋神宗任用 主持变法
措施 及目的 经济 (1)青苗法: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2)募役法: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3)方田均税法: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 保甲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成效 政府 大幅增加,各地兴修大量水利工程
影响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关键点拨
知识点3 王安石 财政收入
建联系助记忆
对比记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富国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关键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共30考,单独16考,涉及14考]
知识点1 辽与西夏的建立9考
辽 建立 916年,契丹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统治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 夏 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点1 耶律阿保机 元昊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16考
1. 辽太宗时期: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2.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 宋太宗时期: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均遭到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4. 宋真宗时期: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
“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2 澶渊之盟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考
元昊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1044年,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共15考,单独5考,涉及10考]
知识点1 金的建立1考
1. 政权建立:1115年,完颜部阿骨打建立 政权,定都会宁府,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 发展: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1 女真
知识点2 金灭辽及北宋
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后北上,北宋灭亡,史称“ ”。
知识点2 靖康之变
知识点3 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14考
1. 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 即位,以临安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2. 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 大败金军主力。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向金求和,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3. 宋金和议与南宋偏安: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知识点3 赵构 郾城 宋金对峙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共160考,单独100考,涉及60考]
知识点1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21考
1.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进程: 整合速记
知识点1 铁木真 忽必烈 文天祥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结束分裂、政权并立的朝代
朝代 统一时间 结束的分裂局面
秦朝 前221年 春秋战国
西晋 280年 三国鼎立
隋朝 589年 东晋南北朝
元朝 1279年 辽宋夏金
2. 元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读图记史
知识点2 元朝的统治120考 对比记忆
知识点2 宣政院 巡检司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疆域范围简图
(2)地图解读——时空观念: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对比记忆
行省制与前朝地方行政制度对比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地方诸侯独立性强
郡县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行省制 行省是中书省临时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受中央节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知识点3 元朝的民族交融19考
表现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意义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共198考,单独147考,涉及51考]
知识点1 农业的发展96考 读图记史
1. 原因:(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 结果: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3. 表现:(1)粮食作物: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由越南传入的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2)经济作物: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耕作技术提高: (拔秧工具)的使用、复种技术的推广。
知识点1 占城稻 秧马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坐在秧马上劳作的情形
历史解释:秧马的使用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体现了古人农业生产的劳动智慧。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史料实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于携带,反映了北宋商业贸易的繁荣。
知识点2 手工业的兴盛11考
纺织业 (1)北宋时,南方丝织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3)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采煤业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煤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造船业 (1)北宋时,广州、 、明州的造船业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
知识点2 泉州 指南针
知识点3 商业的繁荣91考 读图记史
1. 商业城市发展:(1)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2)北
宋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经商的地点、时间
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 。
2. 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 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整合速记
知识点3 夜市 交子 南宋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共同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南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共22考,单独18考,涉及4考]
知识点1 发达的中外交通11考
1. 宋代海路交通:(1) 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2)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2. 元朝海陆交通:
陆路 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
海路 海上 进入鼎盛时期,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知识点1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知识点2 繁荣的海外贸易8考
1. 发展原因:政府鼓励,在主要港口设立 ,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
2. 发展表现:
贸易范围 (1)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 (2)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 (3)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
重要商港 广州、 、明州
贸易内容 (1)输出:以瓷器、茶叶和丝织品为主 (2)进口:多为香料、象牙、珠宝等货物
知识点2 市舶司 泉州
知识点3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3考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共130考,单独87考,涉及43考]
知识点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61考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33考
活字 印刷术 概况 北宋匠人 发明(泥活字);后来陆续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印刷 读图记史
传播 13世纪时,传入朝鲜半岛,后来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影响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南针 概况 宋代开始制成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 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 经过 地区传到欧洲
影响 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的应用 概况 唐朝时发明,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更多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
传播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知识点1 毕昇 阿拉伯 欧洲
情境延伸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泥活字版(模型)
史料实证: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进步。
情境延伸
纵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简述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年25考
贡献:(1)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极大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交流进步。
(2)火药的应用对于粉碎西方骑士阶层,建立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权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指南针的发明及传播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作出贡献。
知识点2 天文学的发展
1. 北宋: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2. 元朝: 研制出简仪等天文仪器。编成的《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他测定的一年为365.242 5天,与现行公历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
知识点2 郭守敬
知识点3 理学
1. 程颢、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2.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影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官方的统治思想。
知识点4 宋词和元曲26考
1. 宋词:(1)发展原因: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2)杰出词人:①苏轼: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②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③辛弃疾: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和收复中原的壮志。④陆游:抒发爱国情怀。
2. 元曲:(1)形式:散曲和杂剧。(2)代表人物及作品: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 。著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王实甫等。
知识点4 《窦娥冤》
知识点5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0考 对比记忆
1. 概况: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
2. 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知识点5 《资治通鉴》
建联系助记忆
对比记忆
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编写。
2.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时期:
单元拉点串线·情境整合问答
单元时序进程
单元知识串线
串线1:中国古代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串线2: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单元知识情境整合问答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素养立意: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 材料四
【时空观念】(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战和交替;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等。
【史料实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表现:秧马等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农业耕种效率。手工业繁荣发展,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中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海外贸易发展远超前代。
【史料实证】(3)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文物的历史价值。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反映了宋代市民阶层丰富的文化生活,体现了蹴鞠等体育运动在宋代的盛行,也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制作工艺的高超。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拓片:为研究印刷术及宋朝商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史料,说明了宋朝商业的竞争激烈,有的商铺为招揽生意,印刷广告宣传自己的商品,反映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及印刷术的使用。
【历史解释】(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件文物所代表的科技发明,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泥活字版:活字印刷术。贡献:降低了制书的成本,有利于书籍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为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朝火铳:火药。贡献: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历史解释】(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元时期的社会特征。
社会特征:由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化艺术繁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是一个变革与繁荣发展的时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温馨提示:本册教材要点梳理部分,七栏要素化梳理教材知识,三栏针对七栏重点知识通过“建联系助记忆”栏目,帮助学生记得更牢固。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共148考,单独77考,涉及71考]
知识点1 隋的统一与灭亡19考 整合速记
1. 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统一: 年,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
局面,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南北朝政权分立与隋朝的统一
知识点2 开通大运河51考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 开凿时间:从605年起(隋炀帝统治时期),陆续开凿。
2.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 路线: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郡(今杭州),全长2700多千米。
4. 连接水系:海河、黄河、淮河、 和钱塘江。
5. 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6. 影响: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知识点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78考 情境延伸、对比记忆
1. 创建: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 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时,设置 ,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2. 特点: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3. 影响:(1)对当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对后世: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建联系助记忆
情境延伸
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对科举制评价道:“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参政的机会……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请据此谈谈“科举制度”建立的意义。
3年20考
意义:(1)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以后读书人做官的必由之路,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繁荣。
(2)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对比记忆
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的不同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方式或标准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
隋唐 科举制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共60考,单独38考,涉及22考]
知识点1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58考
1. 唐朝建立: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 “贞观之治”: 情境延伸
政治 前提 626年, (唐太宗)继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出现 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治国 措施 (1)政治:进一步完善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读图记史 (2)经济: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表现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
建联系助记忆
情境延伸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据此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3年9考
治国思想:以民为本,重视人民;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读图记史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图片解读: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三省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
知识点2 武则天的统治2考
1. 概况: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统治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鼓励举荐与自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整合速记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3. 贡献:统治期间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 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3课 开元盛世
[共113考,单独98考,涉及15考]
知识点1 盛世局面的出现28考 整合速记
1. 在位皇帝:唐玄宗 。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 出现原因:
重用 贤能 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如 和宋璟)
实行 改革 (1)政治: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 (3)文化: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3. 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历史上称为“ ”。
知识点2 经济的繁荣55考
农业 (1)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 等生产工具,提高了粮食亩产量 读图记史 (2)唐朝茶叶的产量、品种都远超前朝,饮茶之风盛行。茶叶在唐朝已成为生活必需品
手工业 (1)纺织品:种类繁多, 工艺水平最为突出,蜀锦冠绝全国 (2)陶瓷业:生产技术提升,越窑 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其他行业: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颇具规模
商业 (1)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国内贸易兴盛,出现了长安、洛阳等大都市;草市逐渐兴起;商品种类日益丰富 (2)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唐朝与周边各族及国外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图片解读:分别是耕地、灌溉用具。都提高了耕作效率,对当时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3 国际大都市长安30考 读图记史
1. 概况:唐朝都城长安以隋朝大兴城为基础扩建而成,规模宏伟。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规划井然有序。
2. 地位: 城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片解读:坊市分开;布局严整;街道分明;中轴对称。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共32考,单独17考,涉及15考]
知识点1 安史之乱26考
1. 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于763年被平定。
2. 影响: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 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3考
1. 黄巢起义:唐朝后期,黄巢起义,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政权。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2.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 政权,唐朝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3考
五代 十国 (1)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五个政权,以及割据太原的北汉 (2)南方: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
实质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特点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局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各地经济、文化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共85考,单独52考,涉及33考]
1. 民族交往与交融
方式 和亲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去唐朝请婚。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读图记史
军事 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册封 (1)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 (2)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 机构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意义 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步辇图》(局部)
史料实证: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印证了唐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唐蕃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唐蕃会盟碑
史料实证:成为唐蕃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2. 盛唐时的疆域: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共88考,单独70考,涉及18考]
知识点1 遣隋使和遣唐使10考 情境延伸
1. 概况: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遣隋使”“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是遣唐使团中的杰出人物。
2. 影响: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大化改新);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造仿照 ;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联系助记忆
情境延伸
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年7考
重要地位:(1)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制度建设,如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2)经济高度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都城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3)诗歌、建筑、绘画等呈现辉煌灿烂的局面,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中外交流频繁,促进了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往来。
知识点2 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76考 读图记史
1. 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受日本的邀请东渡,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 。对中日文
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2.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图片解读: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求法,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科技文化,将自身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
知识点3 唐与新罗、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2考
新罗
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与唐朝交往频繁,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
大食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共34考,单独15考,涉及19考]
知识点1 雕版印刷术、天文学与医药学1考
1. 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至少在 前期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埃及与欧洲,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
2. 天文学: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 》,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3. 医药学:孙思邈所著的《 》,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知识点2 唐朝的思想家
1. 韩愈:强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他指责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应全面加以禁绝。
2. 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知识点3 唐诗、书法与绘画30考
唐诗 特点 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著名 诗人 ________ 有“诗仙”的美誉,他的诗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________ 被誉为“诗圣”,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 生活在唐朝后期,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 (1)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颜勤礼碑》; (2)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代表作《玄秘塔碑》
绘画 题材和类型广泛,代表作品有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等
知识点4 敦煌莫高窟3考
敦煌莫高窟现存壁画近50 000平方米,各种彩塑2 400多身,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单元拉点串线·情境整合问答
单元时序进程
单元知识串线
串线1:中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串线2:中国古代民生思想及其实践
串线3:助推中外交往交流的英雄人物
单元知识情境整合问答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素养立意: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常借古人的话来告谏臣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玄宗)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曾主持对县官的考核,当场就罢免了40多个不合格的县令。
——摘编自七下教材课时导读、相关史事
材料二
【历史解释】(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位帝王的优秀品质。
优秀品质:唐太宗,注重以民为本,关注人民疾苦;唐玄宗,勤于政事,励精图治。
【史料实证】(2)(中考新考法·任选史实并说明)从材料二中任选两幅相互关联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示例一】选择图片:①②。说明:农业方面,唐朝时期曲辕犁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方面,唐朝制瓷业生产水平高超,陶瓷器造型精美,色彩亮丽独特。两幅图片共同说明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示例二】选择图片:④⑥。说明:阎立本《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之后文成公主入藏,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唐蕃关系友好发展。两幅图片共同说明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和睦和民族交融。
【历史解释】(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联系。
联系:材料一描述了唐太宗与唐玄宗在治国方面的优秀品质,在二人的治理下,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经济、社会风气、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方面呈现繁荣与开放的景象。由此可见,统治者的治国有方与盛世局面的出现密不可分。
【历史解释】(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唐朝繁荣与开放的认识。
认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是国家繁盛的基础;民族团结、中外交流是国家繁盛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力的强盛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中外交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共63考,单独38考,涉及25考]
知识点1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7考 整合速记
1. 陈桥兵变: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被拥护为皇帝。
2. 北宋建立: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五代十国北方政权更替
解读:“五代”是中原正统王朝的延续,上承唐朝,下启北宋,一脉相承。
知识点2 中央集权的加强45考
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积弊重现。
2. 方针:崇文抑武。
3. 措施: 关键点拨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政治 (1)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2)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
财政 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文教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 名额→作用: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建联系助记忆
关键点拨
杯酒释兵权的用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防止出现武将专权导致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4. 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增加财政支出,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
知识点3 王安石变法11考 对比记忆
概况 1069年,宋神宗任用 主持变法
措施 及目的 经济 (1)青苗法: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2)募役法: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3)方田均税法: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 保甲法: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成效 政府 大幅增加,各地兴修大量水利工程
影响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关键点拨
建联系助记忆
对比记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富国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关键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共30考,单独16考,涉及14考]
知识点1 辽与西夏的建立9考
辽 建立 916年,契丹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统治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 夏 建立 1038年,党项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统治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16考
1. 辽太宗时期:契丹得到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2.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 宋太宗时期: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均遭到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4. 宋真宗时期: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
“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考
元昊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1044年,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共15考,单独5考,涉及10考]
知识点1 金的建立1考
1. 政权建立:1115年,完颜部阿骨打建立 政权,定都会宁府,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 发展: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2 金灭辽及北宋
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后北上,北宋灭亡,史称“ ”。
知识点3 岳飞抗金和南宋偏安14考
1. 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 即位,以临安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2. 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 大败金军主力。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向金求和,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3. 宋金和议与南宋偏安: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共160考,单独100考,涉及60考]
知识点1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21考
1.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进程: 整合速记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结束分裂、政权并立的朝代
朝代 统一时间 结束的分裂局面
秦朝 前221年 春秋战国
西晋 280年 三国鼎立
隋朝 589年 东晋南北朝
元朝 1279年 辽宋夏金
2. 元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读图记史
知识点2 元朝的统治120考 对比记忆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疆域范围简图
(2)地图解读——时空观念: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对比记忆
行省制与前朝地方行政制度对比
分封制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地方诸侯独立性强
郡县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行省制 行省是中书省临时派出处理地方事务的机构,后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受中央节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知识点3 元朝的民族交融19考
表现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意义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共198考,单独147考,涉及51考]
知识点1 农业的发展96考 读图记史
1. 原因:(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 结果: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3. 表现:(1)粮食作物: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由越南传入的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2)经济作物: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3)耕作技术提高: (拔秧工具)的使用、复种技术的推广。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坐在秧马上劳作的情形
历史解释:秧马的使用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体现了古人农业生产的劳动智慧。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史料实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于携带,反映了北宋商业贸易的繁荣。
知识点2 手工业的兴盛11考
纺织业 (1)北宋时,南方丝织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3)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制瓷业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采煤业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金朝煤的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煤广泛用于冶铁炼钢
造船业 (1)北宋时,广州、 、明州的造船业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2)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
知识点3 商业的繁荣91考 读图记史
1. 商业城市发展:(1)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2)北
宋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经商的地点、时间
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 。
2. 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 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至此,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整合速记
建联系助记忆
整合速记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共同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南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共22考,单独18考,涉及4考]
知识点1 发达的中外交通11考
1. 宋代海路交通:(1) 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2)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2. 元朝海陆交通:
陆路 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线,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
海路 海上 进入鼎盛时期,沿途经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知识点2 繁荣的海外贸易8考
1. 发展原因:政府鼓励,在主要港口设立 ,管理船舶、关税、货物及外商招徕等。
2. 发展表现:
贸易范围 (1)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朝时超过140个 (2)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 (3)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
重要商港 广州、 、明州
贸易内容 (1)输出:以瓷器、茶叶和丝织品为主 (2)进口:多为香料、象牙、珠宝等货物
知识点3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3考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共130考,单独87考,涉及43考]
知识点1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61考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33考
活字 印刷术 概况 北宋匠人 发明(泥活字);后来陆续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印刷 读图记史
传播 13世纪时,传入朝鲜半岛,后来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影响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指南针 概况 宋代开始制成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 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 经过 地区传到欧洲
影响 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的应用 概况 唐朝时发明,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更多用于战争;元朝发明了火铳
传播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到
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
情境延伸
建联系助记忆
读图记史
泥活字版(模型)
史料实证: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进步。
情境延伸
纵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16世纪以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请简述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年25考
贡献:(1)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极大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交流进步。
(2)火药的应用对于粉碎西方骑士阶层,建立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权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指南针的发明及传播为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为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作出贡献。
知识点2 天文学的发展
1. 北宋: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
2. 元朝: 研制出简仪等天文仪器。编成的《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他测定的一年为365.242 5天,与现行公历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
知识点3 理学
1. 程颢、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
2.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影响: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官方的统治思想。
知识点4 宋词和元曲26考
1. 宋词:(1)发展原因: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2)杰出词人:①苏轼: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②李清照: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③辛弃疾: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和收复中原的壮志。④陆游:抒发爱国情怀。
2. 元曲:(1)形式:散曲和杂剧。(2)代表人物及作品: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 。著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王实甫等。
知识点5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0考 对比记忆
1. 概况: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00多年的历史。
2. 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建联系助记忆
对比记忆
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编写。
2. 《史记》和《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时期:
单元拉点串线·情境整合问答
单元时序进程
单元知识串线
串线1:中国古代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串线2: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单元知识情境整合问答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素养立意: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材料一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材料三 材料四
【时空观念】(1)根据材料一,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战和交替;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等。
【史料实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表现:秧马等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农业耕种效率。手工业繁荣发展,制瓷业、造船业成就突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中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海外贸易发展远超前代。
【史料实证】(3)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三中文物的历史价值。
宋代蹴鞠纹青铜镜:反映了宋代市民阶层丰富的文化生活,体现了蹴鞠等体育运动在宋代的盛行,也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制作工艺的高超。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拓片:为研究印刷术及宋朝商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史料,说明了宋朝商业的竞争激烈,有的商铺为招揽生意,印刷广告宣传自己的商品,反映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及印刷术的使用。
【历史解释】(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件文物所代表的科技发明,并说明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泥活字版:活字印刷术。贡献:降低了制书的成本,有利于书籍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为欧洲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朝火铳:火药。贡献: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历史解释】(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元时期的社会特征。
社会特征:由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化艺术繁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是一个变革与繁荣发展的时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