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6: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杭州 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直接靠土地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当然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以
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
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区分
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这
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
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
的幽暗。
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知
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20世纪 80年代以后,世界初步形
成了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框架,而乡村现代化一直是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的焦点,这是乡土文学长
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
材料三:
《中国社会科学报》: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刻画了传统中国的乡土性特征。在您看来,中国百
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 1页/共 10页
丁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开端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
现代文学观念更新的发端,正是出现了“乡土性”这一新的特征,才使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两大题材之首的
“乡土题材”成为百年不衰的主旋律。因此,从文体的角度来说,所谓乡土文学主要成就在乡土小说领域
之中。
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将乡土中国的整体背景搁置在故事叙述中去抒写,也
就是“典型环境”;其次,把批判性的哲学思考融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事中,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刻地呈现
恢弘的时代;再次,就是在审美的创造中,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典
型性格”,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些扎根乡村,以乡村的人和事为创作对象的乡土文学,在中国百年文学发展史
上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作为《中国乡土文学史》的作者,从文学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您认为中国百年
乡土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黄金时代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时期,分别是 20世纪 20年代和 80年代,前者
在鲁迅的旗帜下形成的“乡土小说流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尽了一个行将走向灭亡时代的
悲剧,大量的小说在启蒙意识中实现着审美的变化;后者却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诸多引进的新方法基
础上,呼唤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到来,林林总总的审美技术融入了乡土小说的实验之中。到了世纪之交,由
于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有人认为,中
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乡土文学将走向消亡。您如何看待现代文明处境对中国
乡土文学的重塑?
丁帆: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
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己。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
能产生好作品。能否创作出乡土文学的鸿篇巨制,关键在于作家有没有观察时代的恢弘视野,有没有对它
进行深邃的哲思,当然还要具备与内容相匹配的审美意识。
(摘编自张清俐、张杰《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文学——访南京大学教授丁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的生活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者孤立的社会圈子。
B.“现代性”和“乡土性”并非对应概念,但“现代性”会烛照出“乡土性”的幽暗,对“现代性”的反
思还常引发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
C.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大题材之首的“乡土题材”之所以成为了百年不衰的主旋律,是因为出现了“乡
第 2页/共 10页
土性”这一新的特征。
D. 由于多样的审美技术融入乡土小说的实验中,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书写中国
乡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费孝通的《乡
土中国》中找到答案。
B. 进入现代后,维持乡村秩序的“礼”失去了作为社会规范原有的有效性和坚固性,这导致传统的伦常关
系发生了变化。
C. 鲁迅小说具有“典型环境”、哲学思考和“典型性格”等要素,鲁迅及其作品对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第一
个黄金时代有引领作用。
D. 20 世纪 90 年代后,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伴随乡村的衰落,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渐式微,将随乡土空
间的变小逐渐走向消亡。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中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阐释的一项是( )
A.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土堆下。(贾平凹《秦
腔》)
B.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在大山那深深的裙皱里,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铁凝《哦,香雪》)
C. 被厄运击倒的人宁可拉枣棍子出门讨饭也不卖地,实在有拉不开栓的人咬牙卖掉水地,也不过是三分八
厘。(陈忠实《白鹿原》)
D.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纯熟了。(鲁
迅《祝福》)
4. 在材料三中,记者是如何在采访中引出问题并将问题引向深入 ?请简要分析。
5. 新背景下,如何能让乡土文学长盛不衰?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 店
李广田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
第 3页/共 10页
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
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
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
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发现
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
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
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
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
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
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
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每个客人这样说。
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
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
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
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
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
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
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
烘火而话家常了。
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
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
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了,或
是来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件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
在这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
来呢。说是新闻,共实也并不全新,也许已是多少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
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又要唱一支山歌,
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
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东平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了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
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
饶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还不知道,而且也逃出了这许多年了。“我呢……”
第 4页/共 10页
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潜逃了的老婆,为了她,我便作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
谈了很久,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
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
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
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
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
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
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
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
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
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就如古人所歌
咏的:
君乘车,我戴笠,
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
他日相逢为君下。
——这样的歌子,大概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吧。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绘了野店及其周边的景象,“太阳下山了”“荒僻的小村落”“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
有些也许还在半掩”等语句营造出宁静又陌生的氛围。
B. 文中野店 店主人质朴温良、体贴周到。对每个客人殷勤招待,不仅为客人提供足够的饭菜,还会在冬
天抱来松枝或干柴给客人煨火,且不另取火钱。
C. 文章提到挑担推车的人们在野店中经常传播“新闻”,“新闻”过了一夜就传遍全村,这是为了批判乡
村消息传播的落后性以及村民们喜欢搬弄是非的陋习。
D. 文章引用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既暗示客人交谈时间之久,又表明他们即将离开和平温暖
的“野店”,重新踏上旅途。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旅行者视角切入,主要叙述了进入野店、在野店中、离开野店时三个场景的见闻感受。
B.“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侧面表现了野店简陋而古朴的特点。
第 5页/共 10页
C. 文章描绘村中刁少时,融合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既客观展现了人物,又表达了作者的看法。
D. 文章风格清新明丽,通过野店的景象人事展现了乡村的原始生命力;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奏。
8. 《野店》中描写了众多在野店歇脚、交流的人物,有从山里来卖水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挑担推车的
等等,请分析作者描写这一人物群体的意图是什么?
9.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所记的“古人的歌子”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
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
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
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
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熙宁四年,王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书论其不便,即日神宗召见,问:“方今
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式,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
断,但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
郑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官惊曰:“公姑徐
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谓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挻挻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
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第 6页/共 10页
论曰:苏软自为童子时,已有颉顽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
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
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
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时 A文磔裂 B诡异之弊 C 胜 D 主司欧阳修 E 思有以救之 F 得轼 G刑赏忠厚论 H惊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慨,叹息,与《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慨”词义相同。
B. 属,撰写,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词义不相同。
C. 出,使……出,用法与《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的“泣”相同。
D.“动于四方”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于”都是介词,但词义不同。
12.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方今政令得失安在
A. 客有吹洞箫者 B. 句读之不知 C. 感斯人言 D. 余始循以入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赤壁赋》中苏轼用江水、明月为喻,认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结论,表现出他豁达的人生态
度。
B. 苏轼忠君爱民。当王安石欲变新法时,他直陈其弊;新政下达,他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
生活得以安宁。
C. 苏轼天赋桌绝。师从其父苏洵,作文行云流水;书法自成一家,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写,体度恢弘,冠
绝百代。
D. 史官认为,苏轼具有坚定的志向。无论是雄隽的文章,还是精明的政事,都与之有关,即便身处逆境也
未曾动摇。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
15. 材料二中提到苏轼有“迈往之气(豪迈直前的气概)”。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其表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第 7页/共 10页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
唐·白居易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双松图
明·陈琏
双松并立大如斗,翠色参天一万寻。
岁晏风涛报林谷,雪霜不改岁寒心。
16.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诗写诗人用重金换取青松幼苗,却被朋友先栽种了,自己只能无奈放弃。
B. 陈诗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双松的高大,又显示其气势。
C. 两诗都重视画面组合:白诗视听结合,重在听觉;陈诗有动有静,以动衬静。
D. 白诗旨在借松树写“我”的宽容和雅趣,陈诗则侧重呈现松树的品格和精神。
17. 结合诗歌,赏析“西风”和“风涛”这两个意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老子》中说的“九层之台,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样,都是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要性。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
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作者在泰山之巅观日出时天边云
彩 变化之美。
(4)“月”是古诗词中常用 意象:不同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借月
表现诗人的旷达;李煜在《虞美人》中,以“_____________”一句抒发亡国之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人,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那湿漉漉
的苔痕最不起眼,却 A ,在古池边,在石 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面……青苔
第 8页/共 10页
是大地的衣裳,是阴面的使者:它将身子俯在古池碎石上,触碰池塘幽深古朴的叹息;它攀 森森的古槎,
包裹一段经年累月的秘密。苔痕历历,似有若无,欲显还藏,诗人咀嚼青苔,就是为了抒发欲把捉而不能
实握的惘然,欲知晓而 B 的困惑。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
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把玩青苔,和诗人欣赏残花的心态是一样的。凋零的残花并不美,( 甲 ),如欧阳修《玉楼春》“蝶
飞芳草花飞路,把酒已嗟春色暮。当时枝上落残花,今日水流何处去”和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
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竟都 C 地写到了“残花”。诗人们
为什么对残花有特别的情感呢?首先,或许是因为残花( 乙 ),从而引发诗人的亲近之感,残花的现时
的“零落”可以让人联系到彼时的“鲜活”,而这又自然勾引出了人们的历历往事。①其次,是残花常常
会牵动诗人的情缘,从而触发他们的诗兴。②残花过去的繁盛,突显现在的衰败;而现在的衰败,又引发
诗人对往事的眷恋之情,③由此想要情不自禁地抒发年华老去、繁华不在、物是人非等种种感慨。④从另
一个角度来说,残花虽衰败,但它仍是花,是就要消逝在永恒寂寞之中的花,⑤诗人之所以愿意吟诵它,
是因为残花显现了他们对逝去的时间和美好事物尽力挽留之情。
19. 文中面波浪线句子运用拟人和通感手法描写青苔,请以“残花”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
表达流畅,合理使用拟人、通感修辞。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
22.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短视频平台经常有“小学二年级定终生”“高一太重要了”“大三是求职最关键时期”等大热视频。
对于人生中的这些“关键阶段”,很多专家、博主也提出规划好这些关键时期的许多意见。那么,规划好
关键阶段是否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一帆风顺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10页
杭州 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
语文试卷
1. D
2. C
3. D
4.①提问时采用他人著述中的观点来引出话题,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②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③由浅入深地提问。从中国百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问起,问到所创造的突出成就,最后针对现实问题
问到对方的态度,层层深入。
5.① 保持对“乡土”与“现代”的反思,围绕“乡村现代化”的这一焦点。
② 作家个体坚定价值观,要有观察时代的恢弘视野,能够对乡土社会进行深邃的哲思,具备与内容相匹配
的审美意识。
③继承乡土文学创作方法,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的现实主义传统,吸收 80 年代多元审美实验。
6. C
7. D
8.①展现底层生活的流动与交融,卖山果、卖鱼、挑担等人物来自不同地域、职业,体现乡村社会底层人
群的奔波与聚合。
②烘托野店的人情温度,陌生人在此短暂相遇,却能“话家常”“谈义气”,甚至订交情,凸显野店作为
民间纽带的作用。
③传递淳朴的生命态度,他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爽,对“神意”“机缘”的朴素信仰,反映乡村人
际关系的真诚与豁达。
9.①“古人的歌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以及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朋
友之间的情谊。
②在野店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陌路之人偶然相遇相知后,毫不计较地流露真情,不计较身份地位的差
异,展现出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情感。
③表达了作者对存在于荒僻的村落“野店”淳厚古朴的民风和人性美的赞美之情。
10. DFH
11. A
12. B
13. C
14. (1)这是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2)因此他的志向所在,言语足以表达他的谋略,行动足以成就他的作为。
15 ①直面时弊,直言敢谏:如材料二中反对王安石新政,直言神宗“志求治太急”;
②为民请命,因法便民:任地方官时“因法以便民”,甚至违抗司农手实法以安百姓;
③文风雄隽,不拘一格:文章“浑涵光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以雄视百代的气魄革新文风;
④豁达超然,志节坚定:材料一中借水月之喻化解人生虚无,材料二中虽遭排挤仍“忠规谠论”,气节不
改。
16. B
17. (1)白诗中,“西风”指夜晚的凉风和松树的声音。诗人通过“西风”渲染了清幽、
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松林的欣赏和喜爱。
(2)陈诗中,“风涛”不仅指自然界的狂风,也象征着严酷的环境和艰难的考验。诗人通过“风涛报林谷”,
赞美了松树在风霜中的坚韧不屈精神,突出了松树的品格和生命力。
18. ①. 故不积跬步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酾酒临江 ④. 横槊赋诗 ⑤. 极天云一线异色
⑥. 须臾成五采 ⑦. 一尊还酹江月 ⑧. 春花秋月何时了
19. 残花在暮色中轻轻低语,褪色的花瓣仿佛在叹息,将最后一缕幽香化作月光下的呢喃。
20. A. 无处不在 B. 若即若离 C. 不约而同
21. 甲:但诗人却从中发现了别样的诗意
乙:与诗人自身的境遇相契合
22. 第②句:将“突显现在的衰败”改为“反衬现在的衰败”
第⑤句:将“显现了他们对逝去的时间和美好事物尽力挽留之情”改为“触发了他们对逝去的时间和美好
事物尽力挽留之情”或“引发了他们对逝去的时间和美好事物尽力挽留之情”。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