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练习12 古诗词鉴赏(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 ”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答案】 (1)B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
(2)①诗歌的第二句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直接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2.(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
陆 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①。
【注】 ①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答案】 (1)C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①诗书无涯,发奋读书;②法乎先圣,修身立事;③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望雨怀归
韦 庄
满空寒雨漫霏霏,去路云深锁翠微①。
牧竖②远当烟草立,饥禽闲傍渚田飞。
谁家树压红榴折,几处篱悬白菌肥。
对此不堪乡外思,荷蓑遥羡钓人归。
【注】 ①翠微:青绿的山色。泛指青山。②牧竖:牧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含有地点、事件、感情,点明了本诗的内容,有统领全诗之功用。
B.首联写高处“满空寒雨”、远处“云深锁翠微”,画面空阔且有纵深感。
C.颔联写牧童难放牧、鸟饥,颈联写树压红榴折,透露出浓浓的憎雨之意。
D.作者因为韵律的需要,在末句中颠倒了词序,前四字应是“遥羡荷蓑”。
3.【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C项,“浓浓的憎雨之意”错误。“树压红榴折”是指石榴长的大而多,“牧竖远当烟草立”指牧童立于烟草,而“牧童难放牧”也于文无据,故并无憎雨之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景和情之间关系的能力。先看诗歌前三联和尾各写了什么内容。诗歌前三联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篱笆,天上的飞禽,地上的牧童,还有红彤彤的石榴,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喜爱之情。尾联以抒情为主,作者看到如此美景,而自己却是个外乡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要回归故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着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先写景,后抒情。情与景交融,景越美,情更切,寓情于景,让人回味无穷,情感表达达到极致。
【答案】 (1)C
(2)本诗前三联与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它们有怎样的联系 试作简要分析。
(2)①前三联写的是途中望雨所见景色:细雨霏霏,远山青翠,牧童闲立,禽鸟翻飞,石榴红艳,篱上菌肥,景色十分美丽。②尾联写的是作者思念故乡,急欲归去。③联系:前三联是景,尾联是情,作者是触景生情,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 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样的佳节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白诗后两句,从侧面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也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郭诗首联连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4.【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C项,白诗后两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不是从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家人言行的想象委婉含蓄地抒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作用的鉴赏能力。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写作者“抱膝”二字,活画出作者在灯前枯坐的神态,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更加真实感人。此“灯”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中的凄凉孤寂和思家之情;而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而“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景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可见,郭诗中的“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答案】 (1)C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内容,分析“灯”的不同表现。
(2)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悬想”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独夜寒侵翠被
陆 游
独夜寒侵翠被。奈幽梦、不成还起。欲写新愁泪溅纸。忆承恩,叹余生,今至此。
蔌蔌灯花坠。问此际、报人何事。咫尺长门①过万里。恨君心,似危栏,难久倚。
【注】 ①长门,长门宫。汉武帝的免后陈阿娇失宠后被幽闭在长门宫。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笔的“独”字让人有落寞之感,“寒”“侵”“幽”等字又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B.“欲写新愁泪溅纸”中的“新愁”二字,暗示着词中的女主人公内心早已郁积着愁苦。
C.“忆承恩,叹余生,今至此”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词中女主人公的境遇变化。
D.词的下阕用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词人对女子的同情和不敢抗争命运的愤慨。
5.【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不敢抗争命运的愤慨”错,词人站在宫女的角度来写作,表达了对君王的不满和怨恨之情,没有不敢抗争命运的愤慨。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分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上阕起笔的“独”字让人有落寞之感,“寒”“侵”“幽”等字又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天寒被薄、孤独寂寞难眠。“欲写新愁泪溅纸”中的“新愁”二字,暗示着词中的女主人公内心早已郁积着愁苦无数,但提起笔泪流不止。“忆承恩,叹余生,今至此”一句,通过今昔对比,写出了词中女主人公的境遇变化,曾经深受宠爱,结果一朝失宠,往后余生必将是孤苦伶仃无人理。词的下阕用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出词人对女子的同情并借写宫女对君王的失望、不满来暗示自身经历。首先由注释“长门,长门宫。汉武帝的免后陈阿娇失宠后被幽闭在长门宫”可知使用了典故,题材为后宫失宠宫女之事。“恨君心,似危栏,难久倚”使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了君王的不可倚靠和信任,表达了宫女的怅恨,更
融入了词人的万般遗憾和愤愤之情。整首词表面上是在描写宫人被废后孤独凄苦的处境,抒发君心难以久倚的感慨,其实是在以宫人自况,表达了得不到皇上的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由下阕“蔌蔌灯花坠……似危栏,难久倚”可知,词人站在宫女的身份上说事,明写宫女借灯花引出的追问,宫女与君王咫尺天涯的距离,实(暗)写陆游不被君王赏识,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保家卫国的心愿难以达成,有才之人不得君王赏识和理解。
【答案】 (1)D
(2)有人认为此词是词人在借宫人被废的遭遇来慨叹自身的命运,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2)①整首词表面上是在描写宫人被废后孤独凄苦的处境,抒发君心难以久倚的感慨;②词人其实是在以宫人自况,表达了词人得不到皇上的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②,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③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④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⑤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 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②山声:深山传来的回应之声。③漱:含水洗(口腔)。喧:声音大。④栖:本指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芦:芦苇。入定:佛教徒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⑤臞:同“癯”,瘦。散圣:意同散仙,指未被玉皇授职的仙人,亦用以比喻文人未得官职可以放散不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6.【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项,“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错误。诗的第一句就写到“溪上行吟山里应”,意思是说山与诗人的歌谣相应和,而不是“静静地相对而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首先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人以传神之笔,绘出了一幅意境幽远的“溪山图”,没有喧嚣,没有束缚,一切宁静、和谐、自由自在。然后分析营造意境的手法。以动衬静:“每应人语识山声”“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三句以动衬静,把溪和山都写活了。它们似乎有灵性,有感情,诗人吟啸,山同声应和,溪水缓缓地流淌,山鸟叽叽喳喳,通过对声音的描写更加衬托出山间的幽静。正面描写和比喻手法的运用:“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两句描写山间的动物,将野鸡伏卵比作“道士养丹”,将睡鸭栖芦比作“老僧入定”,一个是形似,一个是神似,一方面写出此时山间寂静,因而才能“鸡伏卵”“鸭栖芦”;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鸡鸭的动作形态,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拟人手法的运用:“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两句运用拟人修辞,描写诗人行吟山中,诗人吟啸,大山就发出相同的回声,仿佛是诗人的知音;诗人漫步溪边,小溪和诗人形影不离,与诗人相近相亲,写出了溪、山的灵性和充满感情。使这幅静的画面显露出生气,富于情趣。
【答案】 (1)C
(2)《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怎样营造这一意境的 请简要分析。
(2)①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②正面描写:通过直接描写野鸡孵卵、睡鸭栖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③比喻手法的运用:“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比喻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比喻睡鸭栖芦,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情韵;④拟人手法的运用:起始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溪、山的灵性和充满感情:诗人吟啸,山同声应和;诗人闲步,溪形影不离,溪影山声,使这幅静的画面显露出生气,富于情趣。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题酒家壁
周文璞①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大槐宫②里着貂蝉。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盘礴③古梅边,也是前缘。鹅黄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记取:明日新年。
【注】 ①周文璞:祖上事农桑。祖、父随宋室南渡而流落江南。②大槐宫:出自“南柯一梦”。③盘礴:这里指一种傲慢不羁的坐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酒后安眠,梦的美与灭,古梅边的盘坐等可以看出,词人伤心国事又报国无门,悲愤之下寄情于酒色。
B.词人借酒入梦,由梦而化用典故,用典以刺世,曲折而委婉地批判当时富贵无常、得失不定的社会现实。
C.“行到江南”指流落江南,“雪压渔船”是词人在梦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实景物,“压”字表示现实严酷。
D.“鹅黄”指柳发新枝,“鹅黄雪白”预示新年快要到了,着一“又”字,流年暗换的伤感情绪隐然可见。
7.【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A项,“悲愤”错误,还好酒钱即安眠,写出了作者的洒脱不羁;“大槐宫……雪压渔船”三句由酒入梦,又从梦中醒来,似梦非梦之间表达人生无常之叹;在古梅边“盘礴”,表现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形象特点。“安眠”“梦”的美和灭、“盘坐”等不能看出“词人的悲愤之情”。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①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吃酒还钱,事极平常,但以之入词,就表现了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饶有兴味,却令人耳目一新。开篇即以吃酒还钱勾勒出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饶有兴味;词的下片,作者将他在“古梅边”那种放浪形骸的“盘礴”,说成“ 也是前缘 ”,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是小题大做 ,故弄玄虚 ,把本来不相联系的事情硬是凑在一起,意在构成幽默风趣的表达;②口语化,通俗易懂。“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语言不加修饰,平易近人。“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写醉酒入梦方醒的情景,语言通俗,又令人回味无穷。结句“明日新年”更是于直白中给人流年暗换的感伤。
【答案】 (1)A
(2)这首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①语言诙谐,幽默风趣。如:作者将在“古梅边”那种“盘礴”箕踞的不羁之态,说成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故弄玄虚,令人忍俊不禁;②口语化,通俗易懂。如“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语言不加修饰,平易近人。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①
刘 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 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蛾狼藉,泪痕凝脸。人道愁来须殢②酒,无奈愁深酒浅。但托意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注】 ①光宗绍熙三年,刘过三十九岁去宁波参加乡试未中,邂逅年老商女,写此词相赠。②殢:沉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开头以相如、文君之典写自己与商女的穷途邂逅,暗含了对当前情景的自嘲。
B.词中既有对往昔帝京倚红偎翠生活的虚写,也有对眼前秋风秋雨梧桐实景的描写。
C.词人用“珠帘”“晚妆”“翠钿”等细节,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
D.词的最后两句将自己心中的积郁借万叠之上的云山来抒发,凄咽中翻出激昂异响。
8.【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写出‘初见’时商女雅致的生活情趣”错误,从“珠帘卷”“晚妆残”“翠蛾狼藉”等细节可知,商女此时的情绪低落和伤感之情。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侧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瑟之景作环境的烘托,渲染了诗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而本词化用的两句“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是说“你千万不要到江边弹奏那凄切的琵琶曲,我真怕会招惹得荻花也跟我们一起伤心,枫叶也和我们一起凄怨”,将“荻花枫叶”拟人化,侧重用“怕荻花枫叶俱凄怨”,表现了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而勾起内心的愁绪,从而使作者悲戚的情绪表达得更加透彻,更加深入人心。
【答案】 (1)C
(2)有人认为“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两句虽是化用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又翻出新意。你对此如何理解
(2)①《琵琶行》中的两句侧重描写送别时的萧瑟之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②而本词化用的两句侧重表现词人害怕听到琵琶曲引发愁绪的内心状态;并将荻花枫叶拟人化,使感情的表达更进一层。(共35张PPT)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①近天都②,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③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①太乙:终南山主峰。②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③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终南山一带属井宿分野。
练习13 古诗词鉴赏(2)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终南山高峻雄伟、气势磅礴,与天相接、与海相连。
B.颔联写烟云变灭,诗人入山回望,白云弥漫,青霭蒙蒙。移步换形,意境朦胧。
C.颈联中诗人立足“中峰”,用天气变化不定,时雨时晴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姿百态。
D.本诗思路清晰,先“遥看全景”,再写入山所见与“中峰观变”;最后则展望远景。
1.【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C项,“时雨时晴来表现”对颈联赏析不当,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时雨时晴”,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故选C。(2)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文本内容,根据文本内容体会领悟情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最后有条理地阐释表达理由。本题“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题干列举了两种评价,问你同意哪种,考生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阐释理由。如认同后一种认识,即“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旅人想找个有人烟处投宿,只能隔水向对岸的樵夫打探、问询。本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
【答案】 (1)C
(2)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与通体不配”;也有人认为此联“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你认同哪一种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示例)认同后一种认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写旅人想找个有人烟处投宿,只能隔水向对岸的樵夫打探、问询。本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静、深邃、辽远等意境。(若从诗人心理、情趣等主观方面分析且能自圆其说亦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七夜对月
杜 甫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自然点题,月圆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诗人却独自对月,凄然之感不免油然而生。
B.颔联“还”呼应首联“仍”字,人老须倚杖,月影独相随,江边独步,可谓形影相吊。
C.“明翻宿鸟频”与王维“月出惊山鸟”异曲同工,都以清幽之境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D.本诗将写人、写景与写月有机统一,人浴月之辉,景沐月之光,意境和谐,笔力不凡。
2.【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都以清幽之境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分析错误,本诗表现的是内心的孤独、寂寥与思乡之情。颈联“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一句,描写在月光下的游鱼与飞鸟的躁动,代表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再结合首联中“江村独老身”一句,突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寥与思乡之情。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与香菱的诗歌相比,杜甫写月诗要丰富生动得多。首先,在香菱写月诗中,着重描写月色,无怪宝钗说她“不像吟月”“句句倒是月色”。而杜甫写月,内容更为丰富,“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是写月本身,而“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则写了水中的游鱼和空中的鸟儿,所以杜诗不拘泥于月,还写月下之人、物、景,相互交融,成为一体。其次,香菱所写景物多为静景,主要从视觉来写,无论是“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还是“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都体现了这一点。而杜诗则要生动得多,不但有静景,还有动景,“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是静景,
而“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则是描写动景,这种动静结合的处理方式,让读者的感觉体验更为丰富、真切。其三,香菱诗感情相对淡薄模糊,并不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有何强烈地情感,而杜诗中“江村独老身”句则突出了身在江村为异客的孤单寂寞与思乡之情,情感上更易打动人。最后,香菱诗中月的形象比较死板,“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这是干巴巴的描写梅花和柳树,并不灵动。而杜诗之月则似乎颇通人情,“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一句,似乎月对人是有感情的,处处随人。这样就提高了诗歌的审美趣味。
【答案】 (1)C
(2)《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咏月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香菱以为自己所作诗歌绝妙,宝钗却以为“不像吟月”“句句倒是月色”。相较之下,显然杜甫诗格更为高妙。请你结合两首诗,简要说明。
(2)①香菱写月,内容相对单一,着重描写月色,突出月色的皎洁明亮;杜甫写月,内容更为丰富,不拘泥于月,还写月下之人、物、景,相互交融,成为一体;②香菱所写景物多为静景,主要从视觉来写;杜甫则动静结合,感觉体验更为丰富、真切;③香菱诗感情相对淡薄模糊,而杜诗突出了身在江村为异客的孤单寂寞与思乡之情,情感上更易打动人。④香菱诗中月的形象比较死板,杜诗之月则似乎颇通人情,提高了诗歌的审美趣味。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癸丑春分后雪
苏 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 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雪入春分”点明时令,“省见稀”写出春分下雪十分罕见,“不胜威”表明半开的桃李经不起春雪的欺凌。
B.颔联“应惭”写出跟梅花相比,桃李更应因见识短浅而惭愧,面对突如其来的春雪只能像柳絮一样,漫天飘零了。
C.颈联“不分东君”写出掌管自然造化的东君不按时令行事,“发阴机”写出东君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李。
D.本诗以春雪入题,寓物说理,借题发挥,字里行间虽弥漫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却也暗含着诗人的旷达乐观。
3.【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项,“旷达乐观”错。此诗是诗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此诗通过雪花图谋摧残桃李,表达了诗人对新党图谋摧残旧党的不满情绪。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的能力。分析此题时,要抓住诗中的“新意”和“妙理”分别回答。首联,春分时节,春雪纷飞的景象真罕见;一半绽放的桃花、李花都承受不住它的寒威。此时的春分,由于雪花纷飞,不是踩着季节的点来的,而变得与往年春分时节不同。原本应该暖和的天气,却反常地下起大雪,这让诗人不禁怜爱起被打落的桃李,以及他自身所处的人生困境。如此,这首诗通过写春雪巧妙寄寓诗人的人生遭际和思考,写出了新意。颔联,雪花落地后被梅花识出来,也应感到惭愧。所以,它只好化作漫天飞舞的轻薄柳絮。雪花,在不该来的时候来了,打乱了天地的节奏。像这样不分时节的雪花,只能是和柳絮一样的轻薄。颈联,雪花不管司春之神专门负责春天之事,所以才将新奇精巧发挥成机谋。此
处别有深意。诗人从雪花不按照时节下,联想到破坏现实世界和谐的不合情理的人与法。尾联,从今以后,创造万物的造物主更加难以预料;即便天气越发暖和了,也要留着御寒的腊月衣服。诗人敏锐捕捉到新旧党争已经来临,可是他却没有做好准备,最终陷入“乌台诗案”的悲惨境地。世事难料,纵然苏轼已经做好了准备,依然不能找到万全之策。所以,这首诗给人启发:面对变局,有备无患。
【答案】 (1)D
(2)有人评价苏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情境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的“新意”和“妙理”。
(2)①新意:通过写春雪巧妙寄寓诗人的人生遭际和思考。②妙理:面对变局,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种柳戏题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①,惭无惠化传。
【注】 ①思人树,语出《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作诗怀念他,还自觉地爱护他生前种的树,称其为“思人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诗当写于被贬柳州期间,诗人虽不得志,但仍有济世救民之心。
B.首联用四个“柳”字,有诙谐自嘲之意,切合诗题中的“戏”字。
C.虽是“戏题”,但诗人却不由得越写越庄重,思想随之渐趋严肃。
D.诗人写柳树终会长成参天大树,寓含了对自己终将被重用的信心。
4.【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寓含了对自己终将被重用的信心”错。此句是诗人自己美好的希冀: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人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结构的鉴赏能力。抓住“现实和未来自然转换”,找出“现实”和“未来”的内容,看看是如何“衔接”的。首联写现实,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写自己作为柳州刺史,今日在柳江边种柳;然后展开想象,“故事”就是“掌故”,先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谈笑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接着继续想象,诗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自己美好的希冀: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人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的举动将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最后回到现实,尾联诗人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感情真挚,让人不禁感同身受。
【答案】 (1)D
(2) 在这首诗中,现实和未来自然转换,无缝衔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2)①先叙写自己现实中种柳的事,然后想象未来的人会笑谈今天种柳的佳话;②又想象未来长大的柳树会造福于民;③最后又回到现实,表达自己能对百姓有恩惠和教化的希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①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②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 ①渔家傲: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②谩有:空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篇描绘了海天一色的幽静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感。
B.梦境中天帝的殷勤询问营造了一种和谐氛围,隐寓了词人对现实的失望。
C.“路长嗟日暮”写出词人日暮途远的求索之路,“谩有惊人句”又诉怀才不遇之感。
D.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下片交代海中仙山为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5.【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描绘了海天一色的幽静画面”错误,“转”和“舞”两个动词表明海上风浪巨大。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九万里风鹏正举”是说“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诗句,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表现自己的梦境,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豪迈。写“风鹏正举”,是描绘鲲鹏凭借风力,展翅翱翔于九万里高空,似描绘作者梦中亲眼所见,极富想象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说“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气势磅礴,一往无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理想生活的追求,使梦幻与生活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 (1)A
(2)本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请结合下阕最后三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2)①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诗句,写自己的梦境,意境恢弘,语言奔放;②写“风鹏正举”,似亲眼所见,又与风交流,极富想象力;③希望风把她吹到仙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她对理想的追求。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①
陆 游
桐叶晨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②。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③。
【注】 ①蝶恋花: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曾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抗金前线,准备收复被金人占领的西北军事重镇——长安。但不到一年,朝廷调走王炎,陆游也奉调回京安置。本词写于此时。②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③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作怀才不遇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首句状景,触景生情。桐叶飘零,寒蛩夜鸣,都引发悲秋之景,映衬了词人的心境。
B.上阕四、五句是诗人对往昔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表达艰苦岁月的哀叹和劳苦的感伤。
C.“江海轻舟”让人联想到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明归隐之意。
D.词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了复杂的人生感受和浓烈的爱国感情,读来感人至深。
6.【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表达艰苦岁月的哀叹和劳苦的感伤”错误。诗人回忆亲临前线、守关拒敌,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表达的是对国事的忧虑,这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达。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开篇词人托物起兴,勾起了作者的旅思,他遥望通向京城临安的道路,觉得它分外暗淡,难以实现他抗金报国的理想了。这是第一层抚今,由眼前景烘托词人的心境。下一句回想当年在抗金前线的南郑,他曾经“横戈盘马”,亲临前线。回想起来,至今还是那么令人神往。他的所谓旅愁是在系念着关系国家命运的前线,怀念着那实现他崇高理想的地方。这是第二层思昔,表达了陆游对国事的忧虑。“江海轻舟今已具”这句意思是说,今天已经有了回乡的小船,意味着已经罢了官,可以回乡退隐了,然而那对付金兵、收复失地的军事韬略和计划,却没有人可以托付,使他难以放心啊。“一卷兵书”,既可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过的一整套进军策
略,也可虚指为抗敌兴国的重大抱负。“无人”,也就是慨叹朝廷抗金志士零落无存,国家前途令人担忧。这是第三层,再回到现实,表达归隐的意愿和抗金策略无人托付的遗憾。最后两句从慨叹转为激愤,“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词里活用了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罢了,将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含蓄抒发出来。这是第四层,回顾往昔,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江山的悲愤。
【答案】 (1)B
(2)本词构思今昔交织,回环往复,请联系全词内容具体分析。
(2)本词触景生情,追忆往事,今昔对比,分为四个层次。①第一层抚今,描绘了眼前悲凉的秋景,渲染了时代气氛,烘托了词人心境;②第二层思昔,“忽记”写词人联想自己的战斗经历,表达对国事的忧虑;③第三层再回到现实,表达归隐的意愿和抗金策略无人托付的遗憾;④第四层回顾往昔,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江山的悲愤。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春水
张 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 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①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注】 ①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波暖绿粼粼”等三句,用绿波、归燕和苏堤的意象描绘了春日西湖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
B.“鱼没浪痕圆”一句将鱼潜入水中时的轻盈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笔调轻松写意,描写细致传神。
C.“茂林觞咏”句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语句,表达了对眼前景色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愿望。
D.全词从咏西湖春水起,以追怀往日春游水滨结,感情由欢快渐渐转为悲伤,情景交融,精妙绝伦。
7.【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归隐山林的愿望”错误。结伴畅游,吟诗作乐。“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意思是可惜当日的欢愉已成过去,只是满怀余情不了,所以应是表达了盛时不再的感慨。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中“流红”指的是把红花流走,“翻”,反而,“东风”,指春风,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本句话中,“红”代指的是落花的颜色,“东风”,代指春风,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笑”“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湖水以人的动作,所以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答案】 (1)C
(2)如何理解“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 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2)第一问:这两句的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第二问: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光明媚,万物竞发,全词以细描笔法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图。
B.“倚东风”两句,描写词人沐浴春风,表现出其沉醉农村春景的欢快心态。
C.“飏青旗”类似《鹏鸪天》词中的:“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D.词作一反作者在其他词作中常见的哀怨凄切情调,描绘出春天勃勃生机。
8.【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手法的能力。A项,“以细描笔法”错误。全词以白描的手法,粗笔勾勒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田园风光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景物描写的能力。示例一:诗句: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本句诗描写了春树、春色、春景,春水、春陂、春塘,描写的景物是春天极具平常的景物,但却是春天特有的,所以虽然俗气,但辨识度最高。示例二:诗句:倚东风,豪兴徜徉。东风指的是春风,一个“倚”字将东风这一虚景写实,更彰显了春色。“豪兴”写出了诗人满怀豪兴徜徉在春风中,将景和人联系在一起,切入的角度非常地新颖,达到了天人合一,诗意栖居角度簇新。示例三:诗句:小园几许,收尽春光。这两句通过小园中的景色写尽春色,由小见大。并且“几许”二字,写出了情致,“收尽”二字,却韵味无穷。虽然写的是园中的春色,却别开生面。示例四:诗句: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正”字采用了时间叙事。莺儿、燕儿、蝶儿,运用了儿化音,将莺、燕、蝶拟人化,十分亲切,妙不可言。并且它与上阕的“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对照与呼应。运用以人物写人、以空间写时间、以景写情的方法,堪为乡春代表。答题时从以上示例选择其一分析即可。
【答案】 (1)A
(2)你认为词作中的八段景即八个句号所描绘的八般景致,哪一段最能代表美丽乡村的春天 请说明理由并简要分析。
(2)示例:①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②写出了乡村的平凡而优美;③“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