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6: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96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说:“莫斯科三国(备注:苏美英)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这表明(  )
A. 中法建交共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 西方孤立中国政策宣告失败
C. 中国与西方关系突破迎来新契机 D. 中国已打破美苏大国核垄断
2.1949年10月至1958年12月,我国翻译出版了外国文学作品5356种,其中俄苏文学作品有3526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占同期外国文学作品总数的65.8%。这表明(  )
A. 双百方针促进文学领域的繁荣 B. 国家重视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
C. 一边倒方针推动译书范围扩大 D. 政府注重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3.1949年10月6日,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大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12月16日,外交部正式组建完成,同时单独成立了苏联东欧司,负责处理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事务。这体现出新中国(  )
A. 外交方针日益成熟 B. 注重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 注重政党间的交往 D. 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已明显改善
4.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图。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时间 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 一边倒
1959—1968 年 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 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 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 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1955年4月,毛泽东在同英国共产党主席波立特谈话时说:“美国在广大的中间地带,从东京到伦敦建立军事基地”。他强调,美国在中间地带的行为使这些地区的人民“都是我们反对美国侵略的同盟者”。这表明毛泽东(  )
A. 意在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 联合各国共产党遏制美国
C.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强调中间地带是冷战中心
6.1954年4月,周恩来在祝贺法国《人道报》创刊50周年时致电该报主编时说:我们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并主张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在内,应该和平相处。这反映出(  )
A. 美国外交封锁政策宣告破产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雏形的出现
C. 中法政府达成国际关系共识 D. 中国和平友好国际形象的自塑
7.1954年4月,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讨论了两国关系问题,同年6月,双方分别在北京和伦教发表了中英关于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2年3月,中英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关系升格为大使级。中国积极推动中英关系发展意在(  )
A. 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B. 为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谋助力
C. 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在国际形势波动中掌握住主动权
8.1954年,外交部增设教育司。周恩来批准外国语学院教学计划,决定首先集中办好英、法、俄、西、阿5种通用语言专业,同时注意巩固、充实和提高新开设的非通用语言专业。到1957年,由外交部安排培养的外文和翻译干部已达27个语种600余名。这些做法(  )
A. 意在推行“一边倒”战略 B. 旨在完善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C. 有利于外交新局面的开拓 D. 使中西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9.如表为美国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变化。这反映出(  )
时间 态度
1960年前 美国以时机不宜为理由,采取“拖延讨论”手法,阻挠联合国把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议程。
1961年起 美国改变手法,一面表示“赞成”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一面又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代表权这样一个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的问题,作为需要2/3的多数才能通过的所谓“重要问题”。
1970年 白宫发言人齐格勒说道:“美国反对以牺牲中华民国来接纳北京政权进入联合国”,他明确地说出了后来形成的“双重代表提案”的实质。
A. 美国改变了对华敌视态度 B. 中国摆脱长期以来外交困局
C. 中国的外交方针不断调整 D.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逐渐破产
10.1949年,美国对华宣传的政策和主题主要围绕“诉说历史友谊”展开,规模并不大。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直接以中国大陆为对象的对华宣传规模缩减,重点转变成以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为对象的涉华宣传,其规模远超同时期的对华宣传。这是因为(  )
A. 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确立 B. 美国同苏联争霸处于相对劣势
C. 中国的外交影响力增强 D. 美国对华政策出现根本性转变
11.日内瓦会议后,周恩来对外交工作指示,“区别不同国家的标准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前几年我们说‘先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现在经过初步整理,房子已经基本打扫干净了,因此可以请一些客人来”。这项外交方针的调整主要基于(  )
A. 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 世界政治版图发生了积极变化
C. 美苏“冷战”波及到亚太地区 D.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12.1972年,新中国于“重返”联合国后不久便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周恩来批示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立一个环境保护办公室;次年,直属于国务院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它们成为国家环保局(后改组为生态环境部)的前身。这一进程说明,新中国(  )
A. 积极组织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C. 外交突破推动治理体系发展 D. 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
13.1951年,中国外交部等部门明确表示:“在中国新国籍法未宣布前,旧的血统主义国籍法依然有效,但居外华侨国籍应以自由选择为原则。”这后来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华侨问题展开谈判时的原则性共识。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 推行“另起炉灶””的方针 B. 坚持先谈判再建交原则
C. 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关注海外公民权益保护
14.如图为华君武作于1960年1月的漫画《叶落而知秋》,图中落叶上的文字是“支持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越来越少”。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B. 建立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C. 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高
D. 得到了不结盟运动的支持
15.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巩固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基本利益所在。再就是亚非拉国家以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他们的团结。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该论述旨在(  )
A. 强调团结世界人民的重要性 B.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贯彻“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格局
16.“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还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
17.将下列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23个国家向联合国提交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并以压倒性多数票获得通过。
②一袭灰布中山装的周总理走上讲台,第一句说道:“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他说,虽然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客观存在,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③戴高乐总统向法国外交部下达指示:“从国际法的观点看,只有一个中国,而且所有中国人都这样认为。”④中苏实现高级会晤,并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A. ②③①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③④ D. ④③②①
18.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许多国家的代表涌上来表示祝贺,57个国家的代表登台致欢迎词,原定上午结束的会,一直开到下午,历时约6个小时。此历史事件的意义包括(  )
①从法律上和政治上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出现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
③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④中国与各大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9.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  )
A. 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 B. 表明了中共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 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 D.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
20.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图书发行采用政府间的记账贸易方式,对西欧、北美和日本则一直采用贸易方式,而对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采用以免费赠送为主的非贸易方式。中国此举有利于(  )
A. 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突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 D. 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后面临着西方的包围封锁和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在中国外交宗旨中占据突出位置。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反对霸权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维护世界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宗旨的重要内容,至今未有改变。1994年11月15日,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如何更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把一个和平、繁荣、美好的世界带入21世纪,是当前各国人民正在严肃思考的问题。”这里首次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并列起来进行表述,这是一个重大变化。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摘编自言力《当代中国外交:70年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
——摘自选择性必须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回答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外交宗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国际角度分析其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戴高乐看来,法国若要在世界上重振雄风、再现辉煌,就必须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法国对现存秩序提出挑战,试图冲破两极格局,跨越对立联盟谋求大国地位。……与此同时,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苏联阵营中的中国与法国有着相同的处境,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日益提高,反苏情绪严重。 1964年1月27日,法国冲破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伊始,世界局势处于动荡之中。密朗特总统认为,冷战结束曾经被视为借中国抗衡美苏,保留提高法国大国地位的政治战略目标不复存在。相反,西方价值观在东欧、前苏联地区的得势使法国一部分相信西方价值观应主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法国对华进行制裁,中止了法中政治对话和高层往来,冻结了两国军事方面的合作,纵容反对中国的活动。
1995年希拉克当选法国总统,2002年连选连任。希拉克在任期间曾四度访华,是与中国保持最密切接触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他致力于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共同责任精神”,宗旨是“和平与进步”。中法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
——以上材料摘编自吴志成、袁婷《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后中法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法关系变化的因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5年8月14日,在美国支持下,蒋介石派代表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共同对日作战,互相支援,不得单独与日本停战媾和;对日作战终止后两国共同采取措施,以防止日本再事侵略。蒋介石则同意外蒙古独立;中国长春铁路由两国“共同所有,共同经营”;大连为自由港,港口主任由苏联人担任;旅顺口海军基地由两国共同使用。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东北问题成为中苏同盟关系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中方要求,苏联放弃在大连和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和利益,并将上述所有权利和义务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斯大林来讲,东北问题的退让,涉及苏联在远东核心利益的重大损失。经过反复研究和修改,……最后,斯大林还是决定作出让步。双方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有效期30年……在经济方面,双方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摘编自唐传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始末》
材料三: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照会苏联政府,明确表示不再续约,从法律上结束了不正常的中苏同盟关系,开始了中苏关系缓和并逐渐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关系随着中俄边界问题的逐步解决而不断深化,成了“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目前两国关系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2019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同普京总统共同签署了两份声明,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堪称当今世界大国、邻国和谐共处的典范。
——摘编自刘显忠《中俄建交 70年的历史回顾及今后交往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行简评。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至今,中苏(俄)关系的变迁及启示。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C
21.【答案】【小题1】变化:从反霸权主义到维护世界和平,再到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背景:①二战后初期,世界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中国面临西方的包围封锁和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小题2】应对: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②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④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⑤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文明交流与和谐共处。
22.【答案】【小题1】历史背景:冷战两极格局对峙;西欧走向联合,法国势力的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法国力图摆脱美国控制;中苏关系恶化。
【小题2】变化:关系由出现波动到恢复正常。
影响因素: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法两国的国家战略目标;中法各自的国际地位;中法两国的国家利益。
23.【答案】【小题1】《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对加速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以牺牲中国领土、主权和尊严为代价的产物;《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体现了美苏的意志,是大国强权政治的突出表现。
【小题2】签约背景不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美、苏、英雅尔塔会议的产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的成果;中方的地位不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和签署中方处于弱势地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和签署体现了中方地位的提升;性质不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仅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则是新型的具有军事和政治同盟性质的双边关系条约;结果不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助推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但有损中国的主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收回了国家的主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小题3】变迁:对立冲突——友好结盟——关系缓和——结成战略伙伴。
启示:当今良好的中俄关系正是在吸取了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结伴而不结盟,是国与国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国与国交往中应把双方的共同战略利益放首位,同时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