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从军行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6:3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 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从军”就是参军。
所以从军行既是爱国诗又是边塞诗。
“从军行”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1.《从军行》作者是王维。
2.《从军行》是一首写景诗。 A正确 B错误
3.从军行是一种乐府曲名。
判断对错并修改错误答案
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①长云暗②雪山③,孤城遥望玉门关④。
①青海湖
③祁连山脉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②使……变暗
黄沙百战穿⑤金甲⑥,不破楼兰⑦终不还。
⑤磨破
⑥铠甲
⑦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可以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读后两句诗,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后第二题)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他们壮志不灭,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誓不返回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哪个词体会到环境的艰苦?
2.从哪个词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3.从那个词体会到匠之门保家卫国的决心?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长、战事之频、战斗之苦,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卫国的豪情壮志
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压抑低沉,后一句读出将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壮誓言。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杀敌报国
豪情壮志
不畏艰险
誓死卫国
边塞景物
雄浑苍茫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思考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穿”的意思是? A 通过 B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C 磨破 D把物品连起来
(2)翻译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军行
王昌龄(唐)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
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首领的消息
4.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大漠风尘日色昏”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还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的作用。
B诗的前两句让人感到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C诗人描写了“前军夜战”的场景
D因为军队骁勇善战,战事大捷,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于谦《立春日感怀》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