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6 16:2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A.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 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中央以原有中央局、大军区为基础,在省以上建立了东北、华北、中南等六大行政区,作为地方最高政权机关,实行党政军一体化领导。中央大行政区建制的设置(  )
A. 是对基层治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B. 旨在协调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C.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适应了过渡时期的历史需要
3.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有利于(  )
A. 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C. 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 推动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
4.1945年10月,中共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对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建立自治政府。”该指示(  )
A. 使得内蒙古地区率先获得了解放 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 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D. 体现中共对新型民主制度的探索
5.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全称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是一项由教育部、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一计划启动说明(  )
A. 政府重视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 B. 政府重视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贯彻
C. 我国民族自治区自治权有宪法保障 D.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有立法权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集中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域,建立人民生活必需工业,实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以主业带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牧业政策,对民族企业实行价格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措施()
A. 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B. 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C. 发展完善了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 D. 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同
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采取分批分期开展的政策,通过“慎重、温和、曲折的阶级斗争”方式进行,这些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使得民族地区的两项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中共这一举措(  )
A.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B. 体现出民族工作的创新
C. 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D. 旨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8.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A.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建立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9.新疆是我国边境省区口岸最多的省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新疆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着力打造“口岸经济带”。2023年上半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49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2%,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进入新时代,新疆外贸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①新疆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②党的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等治疆方略
③自治区党和政府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
④自治区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 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 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 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11.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 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 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1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这反映了我国(  )
A. 立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B. 民族平等观念不断得到加强
C. 民族政策得到有效保障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
13.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和自治州州长以及自治县县长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由此可见,当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成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B.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C. 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的愿望 D. 践行了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14.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改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体现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B. 解决了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问题
C. 扩大了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 D. 法制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和发展
15.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曾就即将成立的新国家的民族制度是否应与苏联相一致的问题征求意见。李维汉提出基于我国的民族关系、革命发展情况,’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后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这一过程(  )
A. 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纳入法制轨道 B. 体现出我国从实际出发探索民族政策
C. 标志着中共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初步形成 D. 推动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16.下表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时间 表现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7年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 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 是我国探索基层治理模式的最新成果
17.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1956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今后在行文中和书报杂志里一律不用“满清”的称谓的通知》。这两个文件( )
A. 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B. 有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C.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D. 是中国巩固统一的主要手段
18.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11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下列属于精准扶贫的措施有()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易地搬迁,教育支持
③医疗救助,社保政策兜底 ④发布社会保险法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9.“乌鲁木齐”城原为准噶尔盆地的土城,意为“水草丰富的牧场”。为巩固边防,清政府决定扩建一座新城,取名为“迪化”城,取“启迪教化”之意。1954年政务院同意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这种变化
A. 旨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B. 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C. 宣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 D. 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20.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现代中国
(1) 1984年5月31日审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规定
(2)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政治制度
(3) 2001年2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
A. 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想 B. 以史为鉴促进民族问题的解决
C.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D. 改革开放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重视维护国家主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 地理志》
材料二“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节选自《左宗棠奏折》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的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微历史轨迹制时代特点》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元朝对上述周边地区治理的不同。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左宗棠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时期清政府经略新疆的重大举措。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形式。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阐述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利于国家发展?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貂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的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微历史轨迹制时代特点》
材料二:美国是移民构成的国家,建国初美国明确了不同民族(种族)潴居、不设专门区域政策。内战后,联邦政府不惜动用军队和国民警备队来强制执行种族平等、取消隔离的法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通过三次《民权法案》,给予黑人和其他种族(民族)平等的选举权、教育权、就业权、婚姻权、公共设施使用权等。20世纪80~90年代美国英语推广组织促成了19个州宣布英语为官方语言。为应对不同民族(种族)语言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和需求,截至2001年,美国全国开设了 150多种语言的课程……随着移民数量的持续上升,亨延领认为,盎格新投传飲受到媲来越多的挑战。尤其是墨西哥移民,他们缺乏融入美国社会的兴趣且规模巨大,使美国分化成为“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商编自楚树龙、李扬,美国的民族、种族政策及其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古代中国的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一般认为,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等
材料二: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宪法性文件和法律文本中对于民族平等团结、多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强调,都在以制度化的规范形式型塑与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刘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和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的民族工作主题。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B
20.【答案】D
21.【答案】【小题1】唐朝:①设立羁縻府州进行间接统治;②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刺史,长期世袭;③民众不编户籍,不上贡赋。元朝:设行省直接统治,统一征收赋役。
【小题2】观点:西北地区在战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举措:①军事手段消灭阿古柏势力,收复新疆大部;②外交手段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③行政手段设置行省,加强管理和防务。
【小题3】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②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答案】【小题1】表现: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小题2】特点:通过混居、统一语言、立法实现公民平等等方式维护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通过强制同化政策实现美利坚民族融合目标;鼓励各民族混居促进交流交融;反分裂、反种族歧视;通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维护文化多样性。
问题:多元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印第安人问题等。
23.【答案】【小题1】演进:由“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清朝完成统一以后的中国版图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的范围。
主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小题2】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和健全与此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
工作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