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认“宋、释”等 4 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耕、株”等生字。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图片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是行不通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农夫在田间劳作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在古代,农民伯伯主要靠什么生活呀?(引导学生回答靠种地)
展示课文相关的田园风光图片,创设情境:今天让我们穿越到古代的一个小乡村,去看看发生在那里的一个有趣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株”的意思(树桩)。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 分钟)
1.视频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停顿。
强调“宋”“耕”“释”“冀”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读通句子。
4.重点讲解“耕”(与农事活动有关,可结合古代农耕图片理解)。
5.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5 分钟)
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课文大意,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理解重点词句。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理解“走”(跑)、“触”(撞)、“折颈”(折断脖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教师通过动作演示“释”(放下)、“守”(守候),学生模仿,理解农夫的行为。提问:农夫为什么要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理解“冀”(希望)。
(3)“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引导学生思考:农夫最后有没有再得到兔子?他的结果怎样?(被宋国人嘲笑)
(四)深入探究,领悟寓意(10 分钟)
1.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农夫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兔子?他能等到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明白农夫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必然会发生的。
2.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不主动努力,只存侥幸心理,是不可能有所收获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取成果。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身边有没有类似“守株待兔”的现象。
学生举例,如有的同学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时想靠作弊取得好成绩。
(五)朗读背诵,总结全文(5 分钟)
1.结合动画,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同桌互相评价。
2.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发展顺序,尝试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宋人(耕者) 兔走触株
释耒守株 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 身为宋笑
寓意:不努力,存侥幸,不可取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守株待兔》。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3.阅读其他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