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
A. 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 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 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 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2.辽在地方上实行双轨政区制度,紧临北宋边境的南京道和西京道仿唐式的州县施政;中京道和东京道,以州县制和反映北边游牧民族的部族制对半参置;上京道,以政区部族制为主兼置州县制。同时,在同一道里面,套置州县和部族两类政区,如上京道至少套置36个州(军、城)和州同级的21个部族。这种政区建置( )
A. 适应了辽朝经济民族形势 B. 延续了唐朝的羁縻府州制度
C. 实现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 D. 推动了边疆和中原的一体化
3.嘉祐七年(1062年)四月,“夏国主谅祚上表求太宗御制诗草、隶书石本,欲建书阁宝藏之……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本朝正至朝贺仪。诏赐九经,还其马”,次年四月“以国子监所印九经及正义、孟子、医书赐夏国,从所乞也”。这一事件( )
A. 加速了西夏民族文字的创制 B. 开启了西夏封建化历程
C. 促使北宋加强对西夏的统治 D. 促进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4.《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在丘处机游历中亚时,当地的居民佩服这两个国家(西辽和西夏)利用汉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利,能在沙漠中生产粮食,并称叹“桃花石(汉人)诸事皆巧”。材料反映了( )
A. 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 民族政权对峙中仍存在经济技术交流
C. 中亚的国家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D. 中国先进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
5.郑和下西洋结束后,出现了“比年(注:每年)民往往嗜利忘禁”的现象。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两广都御史奏称“广东沿海地方多私通藩舶,络绎不绝”,有的地方官员参与走私。嘉靖中期,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出现规模较大的私人海上贸易集聚地。这说明( )
A. 尚利成为南方社会的主流风气 B. 明朝南方吏治腐败海防松弛
C. 明朝中后期开放海禁的必要性 D. 民间私人贸易开始兴起发展
6.清朝前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其措施包括兵屯戍边、派遣移民入疆、设立官营商铺、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新疆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据此可知清初( )
A. 朝廷认为陆防重于海防 B. 开发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
C. 新疆主动学习中原文明 D. 新疆发达程度远胜前朝内地
7.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
时间 移民屯田 史料来源
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初算缗钱 《汉书》卷六《武帝纪》
元鼎四年 (公元前113年) 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
太初三年 (公元前102年)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①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
③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8.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人口迁移的高潮期。读下面《清朝前期国内移民方向示意图(局部)》,不属于当时人口迁移原因的是
A. 内地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 B. 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强两地交流
C. 改土归流,扩大政府直接控制区域 D. 边疆的持续开发,经济重心转移
9.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 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 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 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10.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
A. 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 B. 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 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 D. 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11.美国学者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种停滞与僵固的文化不仅存在清代,更包含整个“传统中国”。这一模式( )
A. 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B. 开拓了国家疆土
C. 体现了闭关锁国政策 D. 传播了中华文明
12.淳熙十五年(1188年),为答谢金国使者前来吊唁宋高宗,朝廷派京镗为报谢使出使金国,到达开封时,金国设宴张乐,京镗以太上皇服丧期间禁止作乐,誓死抵制,遭到羁押。回国后宋孝宗赞赏道:“昨在京师,坚执不肯听乐,住了十日,此一节可嘉”。此举从侧面反映了( )
A. 京镗作为大臣拥有高尚气节 B. 宋金之间维持和平友好局面
C. 南宋当局对开封的京师追崇 D. 儒学实现理学化并逐渐普及
13.“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
A. 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 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
C. 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 D. 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
14.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 )
A. 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 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 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 D. 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15.乾隆年间,英人马戛尔尼使华,在当时只是清朝接待众多外国使节中的一次事件,它所引起的风波很快平息,并未受到时人的特别关注,也没有在此后的历史中产生多大回响。但是,后来的研究者着眼于中国在19世纪中期以后与西方接触的不利处境,将此事与清朝“闭关锁国”以致在鸦片战争中遭受失败联系起来,视之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说明( )
A. 历史研究者的视野影响了其对历史事件的阐释
B. 文化的隔膜会造成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误读
C. 任何事件只有置于当时情境中才能认识其意义
D. 历史研究者容易不自觉地认同于研究对象
16.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开原、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最终形成内地一边境一朝鲜一日本一东南亚的庞大贸易网络。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 《闭关政策的渊源》 B. 《论中国人性质不宜对外之故》
C. 《闭关政策历史教训》 D.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17.16世纪初葡萄牙政府遣使来华。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正德十二年底有关葡萄牙特使来华的报告送达北京,次年正月,该报告交由礼部议处,内阁大学士毛纪再根据礼部意见票拟诏旨。毛纪著作中收录了相关票拟建议,认为“今本国虽称赍捧方物前来进贡,既非旧例该贡蕃国,又无来历堪信文书,一旦遽欲入贡请封……致惹衅端”,同时闻得葡萄牙“自恃强盛,经过满剌加国及苏门答剌国,皆行剽劫”。礼部和内阁的意见被武宗皇帝所采纳,明武宗谕令其使臣还国。据此可知( )
①葡萄牙殖民者通过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明朝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以及朝贡贸易体系
③葡萄牙的行径一度被明朝政府视为“隐忧伏祸”
④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并协助皇帝处理重要政务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8.宋朝建立后,对吐蕃部落中内附或与西夏战斗中有战功的人,赏以金帛爵命和赐予汉姓,并以忠顺之类的字词命名归顺的吐蕃首领。熙宁七年(1074年),河州吐蕃首领木征降宋,宋朝命其名为赵思忠,拜荣州团练使。这一政策( )
A. 变革了边疆行政区划制度 B. 消除了游牧民族对宋的威胁
C. 改变民族政权的力量对比 D. 强化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
19.12世纪后期,金朝开设女真进士科(科考使用女真文字),与汉进士科并行。金章宗时,允许不同民族的文士考取女真进士,但规定猛安谋克贵族只许试女真进士,不得试汉进士。由此可见,金朝的科举制( )
A. 利于推广女真族文化 B. 服务于猛安谋克贵族
C. 阻碍汉人的社会流动 D. 为政权衰亡埋下隐患
20.两宋时期,宋王朝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互相承认对方的“中国”身份,但各政权之间存在“正统”的争议。及至元朝官修史书记载:“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表明(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政治文化认同不断增强
C. 民族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D. 农耕文明日益向外扩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扩展期,东北海疆经略是隋唐时期边疆治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中央政府治理东北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军事征伐以及设置行政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置行政建制,例如唐朝于辽东地区设安东都护府。在日本海西岸涉海地区设置羁縻政权管理海疆,还有开设互市贸易的经济途径。隋唐时期对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为后世东北海疆的整体轮廓打下了基础,为东北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遗产。
——摘编自岳新超《边疆治理视角下隋唐东北海疆的拓展与经略》
材料二辽代中央政府设置于由皇帝的翰鲁朵(宫帐)及四部落构成的行宫部落中,行宫部落无疑是其政治中心。但它作为部落组织,与草原其他部落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畜牧生产集团。据畜牧生产周期的特点,游牧部落四季总是处于迁移流动中,这不仅为了避寒暑,同时也为了保证牲畜获得足够饲料以及保持和恢复牧场的肥力。这样的生产形式使行宫部落呈现一种动态,又因主宰国家事务的朝廷也置于这个部落中,所以辽代最高权力机构亦处于同步运动之中。于是便形成了与基于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原政权截然不同的行宫政治。
——摘编自杨若薇《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
材料三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各民族成员在创造了本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这一漫长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边疆各少数民族既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张增勇等《论我国边疆治理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东北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辽代的行宫政治。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22.史料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把古代中国与中亚、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学者对此历史概念做了如下解释:
丝绸之路: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中国西运的货物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国家和人民互通有无,友好往来。
材料二 3世纪,中国书籍传到日本。《旧唐书》记载“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锡赉(指钱币)”则“尽市文籍”。遣唐使的使命不尽相同,但购书一直是其主要任务。随着宋明之际民间贸易往来的增加,大量中文图书输往日本。
唐朝与东亚各国交往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 元朝对西南少教民族首领施行“参用其土人”的制度,且“世官、世土、世民”。明朝沿袭并大为拓展,《明史·土司传》记载“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税、听我驱调。”明政府制定了授职、承袭、升迁、奖惩等法规,完善朝贡、纳赋之制,颁行征调土兵办法。土司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明中期以后,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明末一些土司纷争仇杀,抗命朝廷,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康熙、雍正两朝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随之展开清查户口,核实赋税等工作。土司势力大大削弱。
——摘编自龚荫编著《中国土司制度简史》
(1)有学者发现,在史料中几乎没有找到遣唐使大量进口丝绸的记录,主张将唐代中国与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的交通道路另行命名。请你依据材料二为此交通道路拟一个名称。并参照材料一进行解释。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析土司制度的兴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 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
(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学者积极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小题1】措施:军事征伐;设置机构(或建立都护府)行政建制;推行羁靡政策;进行互市贸易(或经济交流)册封等。
【小题2】示例:辽代行宫政治体现了辽代学习汉族制度同时又保护契丹族民族特色,体现了辽代政治相对成熟。契丹民族在学习汉族中原王朝后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一整套中央到地方行政体系,但同时由于契丹民族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点使得辽代皇帝一年四季需要不断迁徙,相应着整个中央政府也随皇帝迁移而迁移,从而形成了保留自己特色的行宫政治。在一年四季不断游动中,不仅有利于游牧经济的可持续,也有利于加强各部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辽朝的强大。
【小题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建立内蒙古等五个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施“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
22.【答案】(1)①书籍之路。
②以古代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往东经陆路到朝鲜半岛或由海路到日本的通道。因中国东输的物品以书籍影响最大,故得名。通过书籍之路,中国古代的先进文化东传并深刻影响东亚国家,东亚各国的文化也传入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2)土司制度指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府任命其首领为地方官,土官承担交纳赋税等义务的制度。为使边疆地区得以有效统治,增添贡赋,稳定社会秩序而实施。此后该地区未出现分裂割据的地方民族政权,土司制度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司制度建立在奴隶制或农奴制经济基础之上,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的弊端严重地影响了统治的稳固,清王朝采取改土归流的政策,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这些区域的闭塞状态,有利于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交流。
土司制度的兴衰是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的产物,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23.【答案】(1)史料: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的文书;相关的考古资料;现存元代的中外相关文献。
(2)历史事实:敦煌与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往来密切;敦煌的佛教发展兴盛;敦煌的民族具有多元性;敦煌不仅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重要,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敦煌在元代后期长期发挥着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作用。
(3)意义:推动历史学科深入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敦煌学走向世界,发挥敦煌学的世界意义;促进世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借鉴。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