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6 16:3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弱德之美”是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提出的一个词学批评术语,最早见于叶嘉莹 1993年所写的《从
艳词发展之历史看朱彝尊爱情词之美学特质》。“弱德之美”是揭示词体之美感特质的抉幽发微之论,这一
概念来源于叶嘉莹数十年阅读、写作、教学、研究的反思和体认,更根植于她本人为人立身的修养持守,
故其价值影响所及,亦兼有学理与心性两个方面。
清代词人朱彝尊与其妻妹冯氏有过一段不为社会伦理所容的恋情,朱氏词集《静志居琴趣》中的爱情
词即为此事而发。叶嘉莹在赏读朱氏这些词作时发现,“这种不为社会伦理所容的感情,却恰好正因其有不
为社会所容的‘难言之处’,乃反而形成了文学中之一种特殊的美学品质。”她拈出“弱德之美”一词命名
此种美感,并将其解释为“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
一种美”。
“弱德之美”作为词学批评理论的第一个重要价值,乃是明白具体地道出了词体之特美的本质。词作
之内容、风格,词论之用意、角度,杂然而陈,“弱德之美”说乃独能道出不同作者、不同内容、不同风格
之词作所共通的一种本质上的美感,超越空里游丝般若有若无、似是而非的前人词论,对这种美感给出了
使人易于明白领悟的阐释。
顾随先生曾说:“作者不能使人见是作者之责,写得能见而读者不能见是读者对不起作者。”叶嘉莹评
赏诗词也常持此论。“弱德之美”作为词学批评理论的第二个重要价值,便是将一些难以为读者所见的词人
词作之美感发掘出来。碧山词常有“晦涩”“堆砌”之讥;朱彝尊情爱之所发有违社会伦常;陈曾寿在清
末民初的社会大变动中,进退出处之际也不能尽属无愧。然以“弱德之美”观照之,这些词人词作中仍不
乏真纯诚挚之情感、殉身无悔之精神。从情感之本质来看,他们的作品自然难以和屈原、陶渊明、杜甫、
苏轼、辛弃疾等具有精诚光伟之人格的作者相比,但人生于世,许多情境难以用简单的是非去评判,为情
第 1页/共 9页
所困、为事所苦之际所面对的矛盾、困惑,种种难以明言又郁结于心的煎熬、痛苦,原是人世间之共相。
方其进退两难、有苦难言而又有一段必不能已的深情澎湃于心之际,词中感发生命之质素却隐然与苏辛诸
公有暗合之处。叶嘉莹“弱德之美”说对此类词人词作的理解和同情,体现了对个体心灵的包容和关怀。
如果说“本质性”是“弱德之美”的广大之处,“包容性”则是“弱德之美”的精微之处。
“弱德之美”固然是一个词学批评术语,却亦是人之立德修身的一种品质。叶嘉莹亦曾表示,她对“弱
德之美”的体认与任何理论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与她个人之天性与从小所念的《论语》有很大关系,
她对词之美感特质的共鸣原是出自天性之中对“弱德之美”的亲近和认同。如是则“弱德之美”除学理上
之价值外,亦具心性上之价值。
“弱德之美”作为立德修身之品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珍重好修之持守。此意正如屈原
之“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即便身处困厄,难有所为,也绝不放弃自身的修养。二是追求
理想、所有完成之精神。此意正如司马迁身受宫刑,却不甘心“鄙陋没世”,要在孔子之后五百年“绍明
世,正易传,继春秋”,写成传世之作《史记》。叶嘉莹在谈《史记·伯夷列传》和石声汉词时提到“弱德
之美”,是因为此二人均属“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贤人君子”。而她对此二
人的人品事业深有意焉,则是因为她自己也具有同样的品格修养。
叶嘉莹一生饱经苦难,战乱、羁旅、丧亲、生活的压力与婚姻的不幸……可她著书讲学,滋兰树蕙,弘
扬诗教,一生的事业也都是在苦难中完成的。“弱德持身往不回”是她自己的诗句,“弱德”既是她用以评
词的术语,更是她用以持身的品德。
叶嘉莹素有“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之远大理想,常人未必有此宏愿,但心之所向、情
之所耽,自为人人所共有;叶嘉莹一世多艰,常人未必有如此深重之磨难,但生活压力、琐碎烦恼,亦为
人人所共担。如何直面现实人生中的压力和负担,去做一些真正无负自己、无负时代之事,是“弱德之美”
给“精神内耗”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的一种受众更为广泛的启示。
(选自于家慧《从学理与心性谈叶嘉莹“弱德之美”说的价值》,有删改)
材料二:
“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把家国情怀、人生况味都融入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叶嘉莹
先生,走过百年人生,留下三尺讲台与莲子无数,飘然而去。
叶先生的百年人生,见证了国家从离乱到兴盛的沧桑巨变,经历了去国怀乡、中年丧女的流离苦痛。
一生如风暴中的竹子与细草,挺过风雨活得愈发坚韧,也更能品读出中华古典诗词中的平仄之美。她以“天
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自况,更显出一位当代士人的俊逸与旷达。“一世多坚、寸心如水”的“弱德”精神,
是她一生的写照。
叶嘉莹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将中华古典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第 2页/共 9页
中华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叶嘉莹先生用大半生的心力,引领人们走进
中华古典诗词的大门,灌溉一片丰富多彩、斑斓共存、诗意盎然的土壤,厚植中华民族的思想财富。
“莲实有心应不死”。叶嘉莹先生常常漫步的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莲花落了,但只要诗词传到的地方,
必将有新的莲花盛开。
(选自白佳丽《别叶嘉莹:莲实有心应不死》,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德之美”是一个词学批评术语,最早由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提出。
B.“弱德之美”作为词学批评理论有“本质性”和“包容性”两大价值。
C.“弱德之美”有理学上的价值,亦具心性上的价值,而后者价值性更高。
D. 叶嘉莹先生以“弱德”之品质持身,“弱德”精神乃是她一生 写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叶嘉莹的解释可知,《花间集》中男性作者经由女性叙写所表现的“双性心态”也是一种“弱德之美”。
B. 作者认为有些词人的作品因不乏真纯诚挚之情感、殉身无悔之精神,因此也可以用“弱德之美”来包容。
C.“弱德之美”有隐曲难言之特点,因而苦难之中写下的文字都具有约束和收敛之美,近乎于“穷而后工”。
D. 叶嘉莹作为“弱德之美” 践行者,她多难而有所树立的一生,最可贵处乃在“持守”和“完成”。
3. 下列不属于“弱德之美”的诗句是( )
A.“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B.“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C.“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叶嘉莹《浣溪沙·又到长空过雁时》)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 特色。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叶嘉莹先生的“弱德”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色
肖元生
故乡那一带,没有地方剧种的传统,老百姓爱看京戏的多,大大小小的京剧团便也来得勤。小时候的
印象,保存着宋保罗扮演的手里摇着一把羽扇的诸葛亮,孙德麟扮演的有人给他拿青龙偃月大刀的关云长。
这些仅仅是从戏院外面悬挂的剧照里看的,父母给我的零花钱还没有能充裕到想看戏就能买戏票。有时就
第 3页/共 9页
趁戏将要散场,门口已经没有人挡马,溜进去逮点戏尾子。可惜的是唢呐已经响亮地奏起来,身穿大红袍
的新科状元与小姐水袖一甩搭在一起,大幕喜气洋洋地开始降落,对于我恰是莫名的沮丧。《凤还巢》或许
看过,只是纳闷:怎么没看见凤凰哩。那时刚刚上小学,很幼稚。
终于跟京剧热乎起来是在二十一二岁。那是一个样板戏的天下,满街满巷唱“提篮小卖拾煤渣”“鸠
山设宴和我交朋友”。中海老师和老李也就是这个时候同我认识的。或许由于他们都是拉琴的,刺激起我
痒痒的想学着拉。我本来就喜欢听京胡的脆拔响亮,甚而至于以为唱的韵味有一半是京胡烘托出来的。中
海师(即中海老师)直视我的脸,眼球微凸,说:“你拉琴的条件比我好,手指长。”按照我手指的条件,
拉小提琴都够。中海师的无名指偏短些,有的音够不到只有加大指力。京胡的老式拉法不滑把,跟二胡有
很多地方不同。
大约是从来没有玩过乐器的缘故,学习也很折腾。熟悉的朋友听我拉京胡,评价是两个字:宰鸡。后
来渐渐拉得上了些圆,食指尖上有一小块厚厚的茧,左手中指的根处也有茧皮,那是紧轸子紧出来的。只
是姿势不大中看,拉琴的时候腰哈着,嘴唇不住的翕动,很可能是初学时过于紧张,留的后遗症。
①中海师的姿势棒极了,上身挺直,端坐,眼睛看住唱的人,弓的马尾画出优美的弧线。衣着也是很
洁淡的,中山装,脖子上围一条灰围巾。若干年之后,我去看望他,他已经从书店离休,我替他站到凳子
上贴春联。我面前横着一把琴盒,觉得眼熟,只是漆有些脱落,木壳的裂纹贴上了透明胶带。“还是老早的
那把?”我问。“你记性真好。”中海师噙上定音哨子,一面紧胡琴的轸子,一面马尾在弦之间来回地短促
挑动,②“拉咪”“拉咪”,终于有一个纯而鲜润透亮的音色跳了出来。中海师笑道:“这把琴就要打到这
个音才好听。”行云流水信手拉了个过门。
中海师的琴音圆美,绵密,很像梅派的风采。这是我好多年之后回味出来的。对于京剧各式各样的门
派我知道得很少,梅派的戏听得多一些,其它的少。只是在买梅先生的磁带时,凑巧上面有程砚秋的文姬
归汉,尚小云的双阳公主,我听了很喜欢。③归汉是一片愁云惨淡,把我的心灵笼罩住,攫取了。接着听
双阳,心灵才去掉重负,活泼起来,尚先生若断若续的拖腔听来新鲜,我喜欢哼那句“绿野暗暮烟横夕阳
西下,只落得青山间一片红霞”。我终究还是更喜欢梅派一些。梅氏的吟唱并非没有人生的寄慨,而是把
那些悲苦化掉了,化为一种内蕴丰厚的圆美,熨帖人的心灵,宛若凝望佛祖面如满月,柔丽庄严的容颜。
凡是听过中海师拉京胡的,没有不说声音的好听,秀色夺人,余韵弥散在淡紫的夜气里。一般来说,
京胡适宜远听而不适宜近听,而中海师的琴近听依然圆润,我很羡慕他一个音一个音拔出来的,味儿十足。
我拉的音显浮。只是在朋友当中说句偶尔闹着玩的话:“拉京胡的,老陈老李下面就数我了,我老三。”哪
晓得有个老兄当着中海师、老李的面把这牛皮给捅了出来。中海师看了我一眼,我红着脸连忙声明:“这老
三之前,还有二点三、二点五名哩。”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老李的琴倒是老辣,有时要跟中海师分个肩上
肩下,后来算是有了个摆平的说法:中海师适宜拉旦角戏,老李宜于生角,慢板老李不如中海师,中海师
第 4页/共 9页
快板则不如老李。这是各人的气质,我想,琴音是从生命里流出来的,音色是生命的色泽。
又冒出“是不是这块料”的问题。一度我认定自己不是个拉京胡的料,玩不上档次,更谈不上玩票,
兴趣大退潮,琴也送给朋友,技也荒疏了,但京戏还总是爱看爱听的,就跟下棋的一样,老是输,不下了,
就在旁边看人家下。前些时候凑巧碰上好多年不见的唐女士、王女士。两位女士正轮流唱,有人拉京胡。
唐女士唱了一段醉酒,还真有点梅氏的朦胧哩。王女士唱了段遇皇后,跟着又来了段李逵探母,道行不浅。
唱好了,唐女士建议我拉段“小常宝”,王女士则催促我拉沙奶奶的“说来话长”。我连连摇手,不行,
不行,多年不拉,手指都僵硬了,后来自个儿踱回家,发了半晌的呆:既然是业余,过把瘾就是了,又何
必自己敲打自己,是不是这块料。
我倒是有时忆念起二十一二岁时的情景,安静地坐在中海师身旁,谛听那美妙无比的琴音,有时竟忘
了替他翻一下谱。④那音色清澈,简直像透明的一样,漫在妍丽的早阳里。天际是灰蓝的,白桦林梢一片
嫩绿,如少女的清新的呼吸,凝望夜空,星辰永恒地闪耀。
我也不知所之了。
(选自肖元生《平原的尽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我”年轻时向一位名叫中海的老师学习拉京胡的经历以及由此获得的感悟。
B.“我”初学时心是“痒痒的”,后来过于紧张及姿势上留下后遗症,因此把琴送人了。
C. 中海师的琴声圆美、绵密、清澈,不管在我二十一二岁时还是现在,都让我陶醉其中。
D. 这篇散文勾勒了生动的形象,对音乐描绘传神,语言清丽优美,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中海师技艺精湛,为人清高雅洁,淡泊名利的形象。
B.②句中一个“跳”字运用比拟修辞,突出了音色鲜润、透亮的特点。
C.③句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东汉第一才女蔡文姬坎坷悲惨命运的同情。
D.④句运用通感修辞,化听觉为视觉,突出中海师琴音清澈、洁净的特点。
8. 请理解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音色是生命的色泽”的含义,分析中海师与“我”不同的生命色泽。
9. 鲁迅曾说写小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写散文也是如此。请结合本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 5页/共 9页
游双溪记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严,与邀而
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
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
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
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窔。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
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选自姚鼐《惜抱轩诗文集》)
材料二:
观披雪之瀑记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
弃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
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
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
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
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诗文集》)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水源出乎 A西山 B 东流 C两石壁之隘 D隘 E中陷为石潭 F大腹 G 弃口若罂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巳,是天干地支纪日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不一样。
B. 登,是升任的意思,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身登青云梯”的“登”意思不同。
C.“蛇折雷奔”中“蛇”“雷”的用法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下”用法相同。
D.“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的句式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泰山记》语言简练,不发议论,极少流露个人情感,而《游双溪记》则不乏有直抒胸臆之词。
B. 《游双溪记》作者置身于家乡的美景,凭吊功成身退的乡人前贤张文端,因而顿生辞官归隐之心。
第 6页/共 9页
C. 两篇文本对于景物的描写皆用比喻,生动形象,开合适度,自然清新之中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D. 《观披雪之瀑记》中石潭壁上刻文和《登泰山记》中道中石刻都属于人文景观,体现作者的文化追求。
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窔。
(2)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
14. 请简要概括两篇游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东亭南城①夕眺同以宾、趾振、松弟分韵
[清]吴嘉纪
各怜荒堞不归去,四面旷然寒我魂。
远塔②立残村雾影,枯榛生满夕阳痕。
望中恰遇一天霁,空处偏留今日暄。
鸟送凄音童送茗,苦吟趺坐③到黄昏。
【注】①东亭南城:即东台县城南部。②远塔:西溪海春轩塔。③趺坐:双足交叠而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诗题可知,这首诗是作者与三位诗友同游东亭南城相约赋诗,依拈得之韵各人作诗记之。
B. 首联叙城南四野空旷,令人生畏;颔联说远看西溪方向宝塔侧畔的村落,隐隐可见,眼前的枯榛斑驳有
夕阳映照。
C. 颈联“恰”“偏”颇为用心,时间虽已薄暮,天气却是晴朗,四野虽是空旷,暖意依可留作纪念。
D. 尾联说“鸟送凄音”“苦吟趺坐”给人落寞苦寂之感,可见此次游览分韵作诗并不畅快。
16. 王世禛高度评价吴嘉记的诗歌有古质之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只是“________”,所以如果你只是整
天思考,还“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谈到了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看世间万物,那么“________”,
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世间万物,那么“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下日观峰以西诸峰颜色错杂的特
点,更赋予了山峰以人的形态,形象生动。
第 7页/共 9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阅读史铁生《病隙碎笔》时,这个问题会始终
回旋在你的意识层。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跳出原有的框架,意识到活着的目的从来就不存在一个既
定的前提,活着的原因不是一开始就被给予的,相反,是被提出的。恰如文中所说的“皈依并不在一个处
所,皈依是在路上”,没有既定的前提, 甲 ,体验本身就构成了活着的原因,体验一切,即使其
中包含苦难。
在史铁生的眼里,载体的分量早已( A ),生命的重量在于精神的永恒,在于求索的恒途。他认为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令人( B ),生病是被迫的抵抗,
生病始终不便夸耀。但是,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这种体会是对病痛的一种和解,对于物质载体——肉体的一种平淡。生病,
反而成了一件没有那么可怕,也可以接受的事情了。
进一步说,在《病隙碎笔》讨论完物质的意义后, 乙 。打个比方:“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
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就如同
人一样,肉体即使被火化,即使溃烂,即使残缺,但在此栖居的那些思想、情感和心绪不会消失。苦难在
侵蚀,但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由此他坚信“他们必定还在”,这种对命运的乐观,对肉体残缺坏死的豁
达,是一种对更鲜活、更明朗的灵魂与思想,情感与爱的坚定。与苦难和解是人生的重要命题,如何做到
乐观与豁达,从体会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开始。“诗意地栖居”从来都不是一个目的地,是一种生活状态,
这种状态,是一种精神的盈满,是一种生命恒长的体现。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0.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2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
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
B. 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
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上图书馆》)
第 8页/共 9页
C.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
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荷塘月色》)
D.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
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我与地坛》)
2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地增删词语,不改变原意。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就在当下”,这句话是郑州夜骑大学生的口号。对此,有人点赞这是青春的激
情,也有人吐槽这是青春的放纵。那么,怎样的青春态度才是当下青年最好的选择?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9页/共 9页
参考答案
1. C
2. C
3. C
4.①论点明确,结构清晰。首先指出叶嘉莹先生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术语;然后分别从学理价值
和心性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学理价值方面又从道出词体特美本质和发掘词人词作美感两个角度展
开;最后总结“弱德之美”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强调其广泛意义,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如列举碧山词、朱彝尊情爱词、陈曾寿在清末民初的词作等例子,
论述“弱德之美”能发掘词人词作美感。引用论证,引用顾随先生的话,来支撑叶嘉莹评赏诗词的观点。
对比论证,将碧山等词人与屈原、陶渊明等具有精诚光伟之人格的作者进行对比,突出“弱德之美”体现
的对个体心灵的包容和关怀。
③语言准确、生动。如用“抉幽发微之论”“隐曲之姿态”等词语,概括“弱德之美”的内涵和特征;运
用生动的比喻,如将叶嘉莹的人生经历比作“风暴中的竹子与细草”,将叶嘉莹的诗词传承比作“新的莲
花盛开”,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形象、生动。
5.①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②坚守个人信念与理想。
③学会超脱与淡然。
④积极入世与奉献社会。
6. B
7. C
8.①含义:琴音是从生命里流出来的,不同的人拉琴的音色体现了不同人的生命特点和气质。
②中海师的生命色泽:中海师琴音圆美、绵密,如梅派风采,内蕴丰厚,能熨帖人的心灵,体现出他高雅、
沉稳、技艺精湛、内心丰富的生命特点。
③“我”的生命色泽:“我”拉的音显浮,且一度认为自己不是拉京胡的料,兴趣大退潮,体现出“我”在
拉琴方面缺乏自信、不够沉稳、易受挫折的生命特点。
9. 选材严:
①本文围绕“我”学习拉京胡的经历选材,以“我”对京剧的喜爱、学琴过程中的经历以及对琴音和生命
的感悟为主线,选材集中,不蔓不枝。
②选取的人物和事件具有典型性,如中海师拉琴技艺精湛、形象高雅,他的琴音和拉琴的姿态都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李拉琴的特点也与中海师形成对比,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开掘深:
①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琴经历的叙述上,还深入挖掘了琴音与生命的关系,提出“音色是生命的色泽”
的观点,引发读者对生命特点和气质的思考。
②通过对京剧不同门派唱腔的感受,如对梅派、程派、尚派的描述,以及对中海师琴音的品味,表达了对
艺术的追求和对美的感悟,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10. BDF
11. D
12. B
13. (1)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
(2)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
14.①《游双溪记》表达了作者对前贤的敬仰与追慕,以及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
②《观披雪之瀑记》抒发了人事得失难料、世事变化无常幽深难辨的感慨。
15. D
16. 本诗“古质之风”体现在三方面:
①意象古朴:“荒堞”“远塔”“枯榛”“夕阳”等意象苍凉萧瑟,富有历史感与自然气息。
②语言简质:如“寒我魂”“立残”“生满”等词直白凝练,不事雕琢,却生动传神。
③情感深沉:通过荒寂之景与苦吟独坐的描写,含蓄流露对时光流逝、人世孤寂的慨叹,情感真挚质朴。
17. ①. 善假于物也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⑤. 绛皓驳色 ⑥. 而皆若偻
18. A无足轻重 B苦不堪言
19. 甲:而是在体验之中。 乙:开始探讨精神的意义。
20.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方面阐述游历的酬报,突出了各种游历经历对人
的积极影响。
②增强了语势,也强调了生病作为一种游历同样能给人带来收获,即 “一步步懂得满足”,更有力地论证
了在史铁生眼中体验构成活着原因这一观点。
21. C
22. 是一种以精神盈满为内涵且体现生命恒长的生活状态。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