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 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
个重要概念。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
的融合。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
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
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
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
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
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
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
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
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
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
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
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
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
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
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
第 1页/共 11页
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
“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
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
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
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
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
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
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
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
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
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
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
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
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
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
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
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
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
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
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
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
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
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第 2页/共 11页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不是一种简单形象,而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都很
常见。
B. 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关注之“象”再到依托载体之“言”,而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之
相反。
C. 南朝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意”与“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
所以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
D.“意象”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
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因艺术家的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种艺术语言被艺术家反映在艺
术中。
B. 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优美景象还是崇高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
C. 创作艺术作品,创设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芜杂来营构意象这一环节,才有了“情中景”。
D. 郑板桥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叶可以证明自然的特征和作者情感的特征是相统一的,且自然服从于情感。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详细描摹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却
有一种无声之胜。
B. 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
人在低声倾诉。
C.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乡村
日常生活图画。
D.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仅仅运用四个简单 意象写出了青春萌动的少女眼
里的美好春光。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结合材料
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第 3页/共 11页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
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
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
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
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
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
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
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
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
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
只要有乘客就行……?
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
第 4页/共 11页
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
子!唷!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
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
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
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
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
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
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
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
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
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
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
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
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事……
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第 5页/共 11页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
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
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
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
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
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
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
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
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
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小说发表于 1886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
社会的黑暗冷漠。
B. 约纳想要向军人说话,却只发出咝咝的声音,表现了他内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
的巨大悲伤之情。
C. 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写出了他为了生计而
宁愿被辱的心理。
D.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没有主观说教,但读者却能从其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
心态和社会状况。
7. 美于小说写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约纳和马在风雪中都一身白,一动不动,说明人与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互相映
衬,都作为小说的主角表现主题。
第 6页/共 11页
B. 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暗示了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丰富了约纳这一人物形象,
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C. 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
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倍感心酸。
D. 没有人耐烦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向主人手上呵”,“人与人”和“人与马”对比强烈,反
映了世态炎凉,深化了主题。
8. 小说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9. 有人比较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认为“一样孤苦,两种诉说”。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
点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
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
挹而损之之道也。”
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
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
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
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
似勇;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子路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
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
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
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
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节选自《荀子·宥坐》)
[注]宥坐之器:攲器,古代君王放在座位右边来表示警戒之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第 7页/共 11页
A. 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B. 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C. 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D. 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古人供祀祖宗之地,依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一庙。
B. 司寇,古代官职名,主管刑法狱讼的重要官职,有追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职责。
C. 三军,依周制,诸侯大国设三军,称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文中泛指军队。
D.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孔门十哲之一,聪明睿智,能言善问,擅长经商之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引导弟子观察攲器注水的状态,意在使之领悟中庸之道,并特别指出了克制满溢的方法。
B. 鲁国一对父子相讼,在季孙看来应该把儿子杀掉,但孔子却将其释放,因为孔子认为应该宽刑慎杀。
C. 孔子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人生智慧,面对浩荡的东流之水,他领悟到德、义、勇、志等宝贵品质。
D. 孔子用比干、子胥两个事例来诠释君子应该修身端行,又以兰为喻来强调君子应该安时处顺。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
(2)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14. 孔子代表的儒家与老子代表的道家有许多相同的观点,请从文中概括出两个这样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注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 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注]归来计:指诗人返隐归乡的打算。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既写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又写了作者归来后疲惫的状态。
B. 词人如庄周梦蝶一般,不知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自己,内心迷惘。
C. 本词下片末句承上“归来”二字,又与开头雨中艰难跋涉的情景呼应。
D. 本词多用典故,既丰富了全词内容,又典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第 8页/共 11页
16.“求田问舍笑豪英”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都
使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
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_;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记念刘和珍君》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现代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社会要发展,只能依
靠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的人才。通才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多种技能,他们必然能够迅速适应现代社会
的变化。只有成为通才,才能接受并理解新事物,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出领域多元、分工细化的特点,不同分工之间
需要有效整合和协调沟通,现代社会要有效整合、协调不同分工,就需要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通才凭
借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往往拥有比专才更强的综合能力。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分工
细化的特点,能够更有效整合、协调不同分工。因此,通才更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18. 上述文字是辩题为“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辩论赛正方一辩 部分辩稿,第1段有三处推断存
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①社会要发展并不只依靠能够迅速适应变化的人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根据辩稿第 2段,梳理其论证过程,补充完整下列论证结构图。要求:符合逻辑,语言简明,每处不超
过 25 字。
第 9页/共 11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从来都是民族最耀眼的__________。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
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让亿万中国人吃饱了饭。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
印度、孟加拉、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年种植面积达 800万公顷。有人这样评价,他毕生追求就是让
所有人远离饥饿。从“言”到“行”,“杂交水稻之父”用真真切切的成果让梦想 __________了现实。
“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对于这个朴素道理,袁隆
平笃信无疑,更__________。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1)第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梦见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
啊,长得更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呢,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2)第
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3)梦想与现实之间并不遥远,奋斗是达成的唯一路径(4)他让脚底
走遍田间地头,以攻关抢占科研高地,用汗水取得瞩目成就。时代在进步,袁隆平________从未止步。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星河 变成 身体力行 却
B. 星河 照进 率先垂范 也
C. 明星 变成 率先垂范 却
D. 明星 照进 身体力行 也
2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1) (2) (3) (4)
A. :“ ; ” :
B. : ; 。 ——
C. ,“ 。 ”。 ——
第 10页/共 11页
D. , 。 。 :
A A B. B C. C D. D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梦见试验田的水稻很高,穗子很长,籽粒很大,我就坐在稻穗下乘
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阅读下列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23. 作文
“零零后”,一个被广为关注的群体,有人说,他们是物质极端丰富,而精神世界却是被虚拟空间和
碎片化信息塑造出来的一代。作为“零零后”的你们,是否对自己这一代人做过深刻的反思?
请以“零零后,最需要_________”为题,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或一种能力填在横线上,写一篇不
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要求:补全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议论合理。
24. 按要求作文。
“时间胶囊”,是指人们把一些有纪念意义或代表性意义的物品装入一个容器中,密封后深埋到地下。
等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后供那个时代的人们再挖掘出来研究。假如“零零后”的你也有一个“时
间胶囊”,你会在里面放置什么留给未来呢?许多年以后,当你(或未来的人)打开它时又会发生什么故
事?
请发挥想象,以“一个零零后的时间胶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字的记叙文 。
要求:想象合理,放入“时间胶囊”的物品需是实物,自行设定“时间胶囊”开启时间。
第 11页/共 11页
参考答案
1. C
2. B
3. B
4.①首先提出论题:“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②然后以时间为序,简要介绍了中
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意象”的内涵并指出意象的作用。
5.①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生动感人。②落
叶纷纷,展示了秋日萧瑟,悲从中来的感情;长江滚滚,雄浑阔大,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渺小的感喟,以情
动人;③此两句对仗严整,技法精湛,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创造美;④此两句写景为杜甫寓居夔州所见
之景的高度概括,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具有含蓄美。
6. C
7. A
8.①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号,契合以对话为主 情节内容及人物身份、境遇,使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形象
地表现了约纳说话简短、口语化、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的特点,想说又不敢大胆痛快地倾诉的心理,刻画
了一个老实木讷、惶恐卑微、孤苦悲伤的底层小人物形象。②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人与
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黑暗现实的批判。③形成了作品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能
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9. 一样孤苦:都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有相似的故事情节。丧子之痛的倾诉无人理解同情,艰辛
卑微,孤苦悲惨。两种诉说:①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苦恼》截取约纳一天的生活片段,情节简单;《祝
福》则叙述了祥林嫂连遭不幸的几段人生经历,人物众多,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丰富。②在主旨情感的
表达上,《苦恼》写约纳的不幸软弱,人间的自私冷漠,暴露沙俄专制下的社会黑暗,其批判是暗示的、局
部的、温和的;《祝福》里祥林嫂的悲剧更深刻,她遭受肉体、经济、精神的几层摧残,生前哀苦,死时恐
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作家对社会黑暗穷根究源的探索,批判更显性、更深广、更彻底、更
激烈。③在叙述方式的选择上,《苦恼》以第三人称和顺叙方式展开情节;《祝福》以“我”的视角,用倒
叙方式讲述故事。④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苦恼》主要是语言描写,《祝福》还有较多外貌和社会环境的
描写等。
10. C
11. A
12. D
13. (1)不去教育自己的民众而只是判决他们的诉讼,这是在屠杀无罪的人啊。
(2)现在,老师积累功德,奉行道义,具有各种美德,这样做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窘境
呢?
14.①做事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过犹不及。
孔子: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②为人应该谦虚
孔子: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③水有大德,启示做人的道理。
孔子: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④修养自身,关注自我。
孔子: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
老子: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15. B
16.①苏诗:表达了作者进退两难的苦闷之情。“求田问舍”,这一典故用来比喻辞官归
隐,“笑豪英",是说为英雄豪杰所耻笑,因为退隐等于放弃自己早年立下的报国的壮志;
②辛诗:抒发了作者为国忘私,收复失地的远大志向,以及对南宋朝廷不积极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这句
话运用了许汜“求田问舍”,暗斥宋朝廷胸无大志,侧面烘托自己为国分忧,渴望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
国的远大抱负。
17. 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②.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 ④.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18.①. 通才虽然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掌握多种技能,但他们不一定能够迅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②. 不一定只有成为通才,才能接受并理解新事物。
19.①现代社会要有效整合、协调不同分工,就需要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
②通才凭借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往往拥有比专才更强的综合能力。
③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的特点,能够更有效整合、协调不同分工。
20. D
21. A
22. 原文好。(1)在“试验田”前加“我这个”、在“稻穗下”前加“我的”分别予以强调,表现了袁隆平
先生对水稻事业的情有独钟。(2)“梦见水稻”后加“啊”,口语化,语气和缓,表现了袁老诉说、回忆时
的亲切、慈祥,倾注着老人对水稻的深情。(3)用“高粱”“扫帚”“花生米”与“水稻”“穗子”“籽
粒”作比,更加形象;而“高粱”“花生米”等更切合一位农学家的视野。
23. 作文 略
24. 按要求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