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生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考点 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艺考生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考点 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10:33:51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考点四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考点剖析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如写了什么景,咏了什么物;然后再体会作者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理。即借助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考查:(1)诗歌意义的表层或深层评价;(2)常识典故传说评价;(3)经历、主张、志向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1)对事物、人物的态度;(2)对社会现实的态度;(3)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4)对人生感悟的倾诉等。态度是抽象概括的,诗人或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来表达,或托物言志来表达,或叙事抒情来表达。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即是在把握诗歌中观点和诗人态度的基础上,对诗人的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二)试题类型
1.评价思想内容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诗的第×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3)探究本诗(词)的思想感情。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这首诗(词)(或:第×联)抒发(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这首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古人评价这首诗(词)“××××××”,你同意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指点迷津
1.评价思想内容的答题要领
(1)遵循“知人论世”原则。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结合时代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词人则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关注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也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释。这些地方,有的给读者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蕴含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十分重要,在解读诗歌时要仔细阅读,充分利用。
(4)注意思想感情的多样性。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能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苏轼、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答题思路】
指出作者的情感。(如果分值少的话,按照诗的字面意思指出情感;如果分值高的话,首先阐明诗句的表面情感,然后再阐明深层情感,或者在一首诗里面的几种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情(情感)词语。
【答题模板】
【第一层】本诗写了     。
【第二层】抒发了    。
【第三层】表现了    。
2.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七看”答题要领
(1)看题目。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2)看作者。常言道:“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同样的道理,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
壁怀古》一词,你只有了解他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豁达和豪迈。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
(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关键词(句)。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阅读诗词,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地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7)看注解。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答题思路】
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并阐述理由。
【答题模板】
【第一层】我认为(或同意,或不同意)     。
【第二层】诗人认为     ;表现(表达)了诗人
          情怀。
(四)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一)(2021·江苏省徐州市大许中学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 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的能力。B项,“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故选B。)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 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湖上参差半佛宫”,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万户千门尽郁葱”,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却惭何道继文翁”,诗人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样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答案】 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样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二)(2022·湖南省岳阳市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 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C.“戎葵”句中,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
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
(二)
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B项,“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故选B。)
★2.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含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
【答案】 (1)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2)异: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
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故两句是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共同点: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共37张PPT)
考点三 诗词的表达技巧
(一)考点剖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考试要求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二)试题类型
1.表现手法
(1)“×××××××,×××××××”,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3)×××(人名)评论这首诗有××××××写作特色,请简要分析。
(4)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2.修辞手法
(1)指出这首诗(或:××诗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请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
3.结构技巧
(1)两诗第×句都描写××××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或: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色 请简要分析。
(三)指点迷津
1.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包括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细节描写、想象联想等,也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下:
(1)描写手法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根据描写角度的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根据描写所用笔墨的多少可分为白描和工笔。
①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直接进行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从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评价等方面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
③白描。它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把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④工笔。它也是绘画中的术语,又叫细描,是指对事物作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它的特点是详尽而细腻。如《孔雀东南飞》中以工笔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⑤细节描写。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人们一般不在意,但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抒发情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秋。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2)抒情手法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直接抒发了作者蔑视权贵之情。
②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来抒情的方法,具体可分为:
A.托物言志。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B.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a.以乐景写乐情;b.以哀景写哀情;c.以乐景写哀情;d.以哀景写乐情。这四种情与景的关系,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类,前两种可以看作是正衬,后两种可以看作是反衬。
C.借古讽今。即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D.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常见的其他手法
①虚实结合。“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梦幻之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实相生,人们常以此描述虚实之间的关系。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属虚景。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②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典型的以动显静的手法,“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溪,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③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对比。就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手法。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⑤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⑥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答题思路】
指出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或什么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用的这种手法→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中第        联(句)作者运用了
       表现手法。
【第二层】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用的这种手法)【第三层】         。(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第四层】这个手法很好地传达出诗人        之情。
2.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答题思路】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解释修辞手法是怎样用的→指出该修辞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中作者运用了     修辞手法。
【第二层】  。(结合诗句解释修辞手法是怎样用的)【第三层】  。(用这个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第四层】很好地表达了诗人        之情。
3.结构技法
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呜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自己的心志,点明全诗的主旨,唱出了与权贵抗争的心声。
(3)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览物”结“关合之情”。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4)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如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铺垫。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作了“钓翁”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答题思路】
指出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指出此种结构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歌(诗句)用了       技巧,写了
   (什么景物、图景)。
【第二层】突出了    特点(结合原诗具体分析)。
【第三层】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四)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一)(2022·河南省豫北名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①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②,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 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村野风光所感染,创作了此词。②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徜徉中,词人被一处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小园吸引,不觉停住了脚步,小园虽小,却繁花似锦,充满生机。
B.下片描写移步换景,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风光如画;后三句,地点已转到田野之中,写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比起写小园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
C.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下片整齐对称,组成两幅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D.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壮阔雄浑,抒情豪迈奔放。唐、五代以来,词多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一)
1.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写景壮阔雄浑,抒情豪迈奔放”错,应为“写景生动清新,抒情朴质自然”。故选D。)
★2.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作简析。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通篇写景,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全词下笔轻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这是“以情写景”的手法。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动态景色,描绘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这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上片“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以简笔勾勒的手法,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不加修饰,以素笔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答案】 ①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②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现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③以情写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在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二)(2022·山东省临沂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京口怀古
[唐]戴叔伦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
    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三方①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霸国②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注】 ①三方:指魏、蜀、吴三国。②霸国:指历史上割据江左的国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站在京口江畔咏古叹今,浮想联翩:长江之水奔流万里,千年的古渡口曾见证了多少往事。
B.颔联运用叠字,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浩浩”渲染了水势的汹涌,“苍苍”天色烘托了他内心的愁绪。
C.第五句叙写历史上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事实:天下曾三国鼎立,但随着历史的脚步,最终走向一统。
D.此诗为怀古诗,通过抒发对历史上割据势力兴亡的感慨,借古讽今,讽刺大唐王朝统治者的腐化堕落。
(二)
1.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项,“腐化堕落”错,主要是感慨历史兴衰。故选D。)
★2.有人认为“霸国今何在 清泉长自流”与王勃《滕王阁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霸国今何在 清泉长自流”与王勃《滕王阁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确有异曲同工之妙。①均是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两首诗分别借“帝子”与“霸国”抒发兴衰感慨,借流水与“清泉”写自然永恒。②均使用了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本诗“霸国今何在 ”与王诗的“阁中帝子今何在 ”都是设问,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③均采用了对比手法。两首诗都把朝代更迭与自然永恒作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④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诗“霸国今何在”是虚写,“清泉长自流”是实写;王诗“阁中帝子”是虚写,“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实
写。两首诗都实写眼前的流水,虚写古人古迹荡然无存。⑤均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本诗以“清泉长自流”作结,王诗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两首诗都在提出霸业或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让人回味无穷。
【答案】 ①均是感慨历史变迁、自然永恒。借“帝子”与“霸国”抒发兴衰感慨,借流水与“清泉”写自然永恒。②均使用了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两句均一问一答,引发人们对历史兴亡的深思。③均采用了对比手法,自然永恒与朝代更迭作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④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感慨古人古迹荡然无存是虚写,眼前的流水是实写。⑤均采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清泉”或“江水”作结,让人回味无穷。(共41张PPT)
专题五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文阅读
1.通过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发现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2.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打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
一、真题解说
(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醉落魄·人日①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着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项。
【答案】 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
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答案】 (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二、命题特点
1.从选材角度看,2020~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分别考查了唐诗《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唐诗《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和宋词《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魏了翁)》。可看出选材范围比较稳定,一般从唐诗、宋诗、宋词中选材。今后备考要注意:(1)时间上,从唐宋到元明清的诗词都要关注;(2)作者方面,从名家到一般诗家都要关注;(3)关注元散曲作为阅读材料。
2.设置两道题目,一道题为单项选择题,另一道题为问答题。分值为“3~6,共9分”。
3.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分量加重。诗歌没读懂、答题空洞的现象在教学及考试中较为严重。因此,高考将侧重于对内容(包括具体词语、诗句和整首诗意境)、思想、情感和常见表达技巧等进行考查。
考点一 诗词的形象
(一)考点剖析
诗词形象分为三类:(1)人物形象;(2)景物形象;(3)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张籍的《秋思》中的形象,这类诗歌常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蓑笠翁”是一个清高孤傲的隐者形象;诗人既是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两者巧妙地统一。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也常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情感,这种承载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包括:①景物描写(含季节、时令、地域等);②场面描写(含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③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主要考查意象类和意境类。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诗人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这类诗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如李商隐的《蝉》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二)试题类型
1.人物形象类题型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中诗人的形象。
(2)诗(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景物形象类题型
(1)诗中某句(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叙述。
3.事物形象类题型
(1)诗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2)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
(3)××句中的“××”有哪些特点 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三)指点迷津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1)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①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之情、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显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
【答题思路】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中塑造了     (人物的特点)     形象(自身还是塑造的形象)。【第二层】 通过对     的描写(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抒写了
     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2.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森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邈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静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的悲凉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答题思路】
(1)描绘了什么景物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景物形象(结合表达技巧)→(3)景物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歌描写了     (景物、图景的特点)
  (景物、图景)。【第二层】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第三层】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3.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答题思路】
(1)写的是什么(物象的特点)物象→(2)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结合表达技巧)→(3)指出物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歌描写了     (物象的特点)     (物象)。【第二层】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物象)。【第三层】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志向)。
(四)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一)(2021·湖北三湘名校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日本僧智藏
刘禹锡
 浮杯①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
 深夜降龙②潭水黑,新秋放鹤③野田青。
 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④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⑤。
【注】 ①浮杯:指南朝宋时一位高僧乘坐木杯漂浮渡河的典故。②降龙:指西域僧人涉公以秘咒降服神龙的典故。③放鹤:指晋代高僧支道林虽然爱鹤,但出于仁爱将所养双鹤放飞的典故。④真如:佛教用语。真,谓真实:如,谓如常。⑤宁馨:晋宋时的俗语,犹“如此”“这样”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智藏法师留学唐朝的举动,并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
B.智藏法师饱经雨雪风霜,历尽崎岖坎坷,但都被诗人用“浮杯”典故一笔带过。
C.颈联既是巧妙的安慰,又是对朋友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D.诗歌多处运用了与佛教相关的典故,表达了对智藏法师高超的佛学造诣的赞美。
(一)
1.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盛赞其神奇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错误,“浮杯万里过沧溟”是写智藏法师渡海来唐的艰辛,突出其性格的坚毅;“遍礼名山适性灵”是写智藏法师学习佛法,修养心性。故选A。)
★2.请简要分析诗中智藏法师的形象特点。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赠日本僧智藏》首联写智藏乘舟漂流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华;颔联写智藏高深的佛法修为和与物同体的大悲精神;颈联写大师的修行境界,对于自我与国土都不再执着;尾联称赞了僧人的“雄猛”。诗歌写出了智藏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智藏不远万里而来中国,目的是“适性灵”,即学习佛法,修养心性。中国的名山他都游遍了,名寺高僧也都访遍了,这期间该经历了多少雨雪风霜,该踏过了多少崎岖
坎坷,却都被诗人一笔轻轻带过,而智藏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和虔心向佛的苦行精神却跃然纸上。诗歌写出了智藏一心向佛的虔诚信仰。“深夜降龙潭水黑,新秋放鹤野田青”,天道酬勤,他终于学到了高深的法力,就像高僧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都变黑了;获得了心灵的超脱,就像高僧支遁那样,在新秋的青青田野上把鹤放飞了。佛经认为,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所以常常以毒蛇、毒龙、恶龙来比喻人的种种妄念,而以“降龙”比喻禅家降伏其心。“放鹤”一句用晋代高僧支道林爱鹤养鹤以及放鹤的典故,生动地刻画出智藏彻底放下思想包袱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诗歌写出了智藏卓越精深的佛学造诣。智藏的佛学造诣不但超过了他的同胞,并且超过了唐朝当时的一般学者。
【答案】 ①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智藏法师不远万里,渡海来唐,为学习佛法,走遍名山。②一心向佛的虔诚信仰。智藏法师学习佛法只为修养心性,参禅悟道,探寻佛学的真谛。③卓越精深的佛学造诣。智藏法师的造诣超过了唐朝当时的大多数学者。
(二)(2022·四川省德阳市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草木本是“一岁一枯荣”,而《题小松》却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突出成材之难。
B.《题小松》以桃李盛时对比小松孤秀,以桃李摇落对比小松青葱,表现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
C.《小松》“出”字,承前是“刺”的结果;启后是“凌云”的先兆,表现小松由小变大的过程变化。
D.《小松》通过刻画小松的成长,赞美出身寒微之人的坚强成才,慨叹目光短浅的人不关心人才成长。
(二)
1.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说小松‘一年几变’”“夸大其遭遇之艰”错,《题小松》写桃李“一年几变”,是夸大桃李变化之易,突出小松成材之难。故选A。)
★2.两首诗中的小松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李诗: “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开篇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
落尽成空”,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其栋梁之功了。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
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描写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
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今渐觉出蓬蒿”,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
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综合来看,不同点有:①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②一个淹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相同点有: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
【答案】 (1)异:①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②一个淹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2)同: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韧顽强;都被人冷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共37张PPT)
考点二 诗词的语言
(一)考点剖析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叠音词等;炼句指锤炼诗句,考试中通常要求对指定的诗句进行赏析。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鉴赏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考试命题形式一般是:(1)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2)说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并赏析。
(二)试题类型
1.炼字类题型
(1)本诗第×联中的“×”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请赏析“××××××”中“×”“×”二字的妙处。
(3)第×、×句中“××”“××”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4)简析“×”字的双重意蕴。
2.诗眼类题型
(1)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作用,并简要赏析第×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3)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赏析诗句题型
(1)请对这首诗第×联进行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的妙处。
(3)请结合全诗,赏析“××××××”一句。
4.语言风格类题型
(1)以上×首诗,×××诗优美,×××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2)这首诗(词)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指点迷津
1.赏析炼字(句)
(1)炼动词
效果: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拟人、夸张等效果。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如:“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裴迪《华子岗》)“侵”字写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到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而这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2)炼形容词
效果: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3)炼数量词
效果:表达更加精确;突出感情等。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人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炼副词
效果:使诗歌内容深刻。副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5)炼叠词
效果:增强韵律节奏感;摹写声音形态,使感情生动;增强感情等。叠音词描写生动形象,情感绵密曲折,富有音乐美,能起到强调的作用。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答题思路】
解释选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选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选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第一层】这个字意思是(或运用了什么手法)     ,具体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     形象(或景色)。【第二层】烘托了     意境。【第三层】表达了     情感。
2.赏析诗眼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便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寻找和断定诗眼有以下方法:
(1)内容定位。所谓内容定位,就是指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即所谓的“诗眼”。
(2)修辞定格。修辞运用的好处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则以拟人居多。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这些妙用辞格的地方往往正是诗人精心铸炼的诗眼。
(3)词类定性。在鉴赏诗歌时要想抓住诗眼,必须特别关注诗歌里的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原因是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4)活用定类。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形容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答题思路】
首先点明哪个字(词)是诗(词)眼→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诗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眼是        。【第二层】
。(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语表意和语里意)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字(词)还原到诗句中描摹景象)【第三层】表达了(显示出)        感情(景象或意境)。
3.赏析诗句
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要读懂诗句,就要把握句法。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地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为适应格律的要求,为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1)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碧玉妆成一树高”(高树),“雨里鸡鸣一两家”(一两家鸡鸣)等;(2)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危石咽泉声),“云气嘘青壁”(青壁嘘云气)等;(3)动宾倒置。如“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等;(4)其他复杂的语序倒置。如“香稻
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等。
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描述诗句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如果有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句的意思是       ,使用      的手法(如果有表现手法),写出了          。【第二层】营造了(表达了)        意境(感情)。
4.赏析语言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俊美的愉悦。(4)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5)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雄浑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壮、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7)豪迈奔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歌的特点。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8)沉郁顿挫
当诗人沉思默处、义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9)悲壮慷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分。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画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指炼字、赏析诗句、语言风格等。近年考查的重点落在词语品鉴上,语言风格的考查也有所体现,但考得比较简单。常见题型的答题要领如下:
①寻找某联中用得巧妙的词语。这些词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也要注意一些特殊性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等。
②分析词语妙处。a.从词语本身的特点入手,分析该词语在创设意境和塑造形象上的作用,如准确、传神、富有情味等;b.留心该词语在句中是否是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c.分析修辞的作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d.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③分析“诗眼”。要抓住词语在句子和整首诗中的作用来进行,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也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看它是
不是诗歌的代表性意象,是否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否表明了诗歌的主旨。
④赏析诗句的妙处。这类题主要体现在诗句的内容以及在诗歌结构、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以及在表达技巧(景与景的关系、修辞格、写作手法等)上的特点等。
⑤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一要结合意境;二要注意用词;三要准确使用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等。
【答题思路】
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答题模板】
【第一层】此诗(词)语言特点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第二层】
     (用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层】表现了          之情。
(四)对点练习
三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一)(2021·重庆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陈后宫
李商隐
  茂苑①城如画,阊门②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③。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④。
【注】 ①茂苑,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的宫苑。②阊门,神话传说中的天门。③雉裘,即雉头襄,以雉鸡头上羽毛制成的裘。④无愁:北齐后主高纬曾作《无愁曲》自弹自唱,被称为“无愁天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总写陈宫的华丽,“流”以动写静,显示出殿宇的富丽堂皇。
B.颔联写局部景物,靠着水光殿又建月华楼,意义承上更递进一步。
C.诗人用从大到小、自外而内、由建筑到生活的顺序描绘陈宫实景。
D.本诗用铺陈手法,呈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而不明言,含蓄委婉。
(一)
1.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等的能力。C项,“描绘陈宫实景”错,本诗是对陈宫生活场景的想象,属于虚写。故选C。)
★2.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每一个侍臣都饮得半醉了,我们的皇上,也和大家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忧愁。诗人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借古讽今,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此句中的“醉”在这里一字双关,除了指众臣因喝多而醉得东倒西歪,亦指群臣精神麻木,不明国政。看到这幅情景,贵为天子的皇帝竟然无动于衷,无忧无虑,可见他从不把国事当作一回事。作者借此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
【答案】 ①“醉”双关。指众臣因喝醉,亦指群臣精神麻木,不明国政。②用典、反讽。用北齐后主的典故映射天子对群臣的麻木烂醉无动于衷,反而无忧无虑,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③尾联勾勒了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作者借古讽今,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透露出对当朝执政者的深深忧虑。
(二)(2022·江西省新余市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①
苏轼
 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稭如嚼竹。
 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
 莫救优孟②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③。
【注】 ①李伯时,名公麟,宋朝著名画家、诗人,是苏轼的好友。此诗为苏轼刚结束贬谪黄州的生活回京担任翰林学士时所写。好头赤是马名。②优孟,战国楚国人,有辩才,长讽谏。楚庄王要求以大夫之礼安葬爱马,他却讽劝楚庄王将爱马葬在人腹肠之中,“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于人之腹肠”(《史记·滑稽列传》)。③厚衣,用大火烧。槱(yǒu),烤。历,即鬲,古代食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形象写出战马只能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表现了战马的生活条件艰苦。
B.第三、四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刻画了战马奔驰如飞,踏坎坷如履平地的形象。
C.第五、六句将战马与御马对比,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
D.最后两句用优孟给马选择安葬之地的典故,以马自喻,寄托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二)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突出御马好头赤雄壮威武的姿态和画家高超的技艺”错误,将战马和御马对比是为了突出御马生活条件优越,只是去站站仪仗,每天饱食早卧,没有奔波劳碌之苦。故选C。)
★2.请从“戏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戏书”的意思是玩笑之作,既然是开玩笑,语言便免不了诙谐幽默,如诗歌中运用优孟的典故,说御马纵然有着“立仗归来卧斜日”的悠闲生活,然而最终却免不了葬身人腹的命运,充满调侃之意,显得格外风趣幽默。虽说幽默,但也并非完全的游戏之作,苏轼在诗歌中把战马与御马的命运进行比较,战马以粗粝果腹而瘦骨嶙峋,生活条件艰苦,却自信昂扬;御马“立仗归来卧斜日”,待遇优厚而生活悠闲自得,可以视作是以马喻人,写出在外征战沙场的将士与朝中碌
碌无为的士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在此情形下,再以优孟的典故来点出御马的结局,让人深思回味,有所惕然。诗人虽然写的是李伯时画的御马,其实诗人的思想感情显然更倾向于不曾在画中出现的“战马”,描写战马时说“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写出战马奔腾如飞、征战沙场而豪迈自信的昂扬态度,与其面对的艰辛劳苦对比,更体现出乐观旷达的态度,显得豪迈奔放。
【答案】 ①幽默风趣。诗歌用调侃的笔调写御马的命运,御马生前待遇优厚、荣耀威武,死后却难逃被人吃掉的结局,寓庄于谐,语言幽默风趣。②含蓄隽永。将弦外之音寄托在戏言之中,以马喻人,寄寓了无限的人生感慨;结尾用优孟的典故来写御马的结局,发人深思,回味无穷。③豪迈奔放。“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等诗句用夸张的修辞、玩笑的口吻写出战马面对艰辛劳苦的乐观与旷达,语言豪迈奔放。